皇太极突然猝死,位高权重的长子豪格为何输给6岁的顺治帝福利?

用户68736147


有的时候,优势不一定转化为优胜,还有一种走向还是“

枪打出头鸟”。豪格,看着身份、年纪、资历、军功等全是优势,却偏偏遇到多尔衮这个强劲对手。不仅失去了大位,多年后还不明不白地死了。

时也?命也?造化也?

努尔哈赤去世,34岁的皇太极通过残酷的宫廷斗争取得了汗位。在他的带领下,不断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联合蒙古,扣关大明。但他突然“无疾而终”(很可能是突发心脑血管疾病)于沈阳故宫清宁宫南炕。他没有安排自己的身后事。

此时,皇长子豪格已是34周岁,战功无数,已被封为肃亲王。而年龄第二大的皇四子叶布舒只有16周岁,皇九子福临才6岁。

清是八旗制度。两黄旗是皇帝亲自将领,绝对忠于皇帝。也就是两黄旗是向着皇子的。镶蓝旗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也站在豪格这边。皇位似乎都是豪格的囊中之物了。但,最终:六岁的福临继位。

1、枪打出头鸟:正是豪格的所有优势,在势均力敌的时候变成了他的弱势。

多尔衮是当时最有力的竞争者。他的不利条件是不是皇子。多尔衮三兄弟差不多手里也握有四旗。实力上与豪格双方就势均力敌。

多尔衮不想死拼,如果火拼那对大清的发展不利。那他一定是千方百计阻击均力敌的豪格上位。

2、还没有受到中原文化太深的影响。中原王朝向来“立嫡立长”。而清在关外的时候,这个思想还没有根深蒂固。只要是皇子,绝大多数人都可以接受,包括两黄旗和支持皇子的大臣。

3、妥协的结果。豪格和多尔衮两方都退一步。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摄政。济尔哈朗是豪格的支持者,出任第一摄政,多尔衮任第二摄政稳住了多尔衮兄弟集团及其支持者。而双方都要控制局势,自然小皇帝容易被控制。能控制小皇帝几年是几年,几年之后那是几年之后要想的事。

4、几个年纪小的皇子中选福临,又有几个原因:既然选小的,福临更小;母亲的的背景。博果尔的母亲是林丹汗的遗孀,林丹汗是被后金所灭,对于这一支蒙古势力,大清是有所防范的。而福临的母亲来自科尔沁蒙古,他们一直与后金联姻,关系一直融洽。更重要的,皇太极的皇后是庄妃的姑姑。皇后的分量,在储位的决定中绝对是有分量的。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语


豪格并非输给福临而是输给了比自己还小的叔叔多尔衮!至于福临,他这个皇位说实在的真的是天上掉下来,白捡的。


当初皇太极没有留下传位诏书就猝死了,于是像历代封建王朝一样,大清朝也遇上了争夺皇位的情况,争夺的双方就是肃亲王豪格和睿亲王多尔衮。

本来豪格作为皇太极的长子,理应继承大统,而且朝中很多的大臣也都支持他,像索尼,鳌拜,包括威望很高的礼亲王代善,满清八旗中的两黄旗和两蓝旗也都支持豪格,论实力豪格是比多尔衮要大的,如果他是一个果断的人,不管是巧取还是硬夺,皇位最终必然都是他的,可惜他在争夺皇位这个问题上偏偏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


豪格的对手是多尔衮,虽然多尔衮只有两白旗的支持,但多尔衮战功赫赫,有多铎和阿济格的支持,真要打起来谁胜谁败还尚未可知,就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朝中老臣怕大清朝刚立国就陷入内乱,动摇大清国本,于是就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两个都不登基,另选皇太极的儿子继承大统”,在礼亲王代善以及朝中老臣的斡旋下,豪格和多尔衮也都接受了这个提议,于是六岁的福临就这样登上了皇位。

福临登基后,济尔哈郎和多尔衮被封为摄政王,辅佐福临处理政务,可惜了豪格,作为皇太极的长子不仅皇位得不到,连辅政的权力都没有,虽然济尔哈郎内心是偏向豪格的,算是豪格的支持者,但他也是一个优柔寡断甚至有点胆怯的人,本来当初定的他是第一摄政王,多尔衮是第二摄政王,但在多尔衮的强大气场面前,济尔哈郎很快就保持中立了,这也算是抛弃了豪格,最后自己也被人告发因建筑府第逾制,而罢免了辅政之职,就这样多尔衮成了大清朝唯一的摄政王,大权独揽。


那么没了济尔哈郎对多尔衮的制衡,豪格也很快就完蛋了,济尔哈郎被削职仅一年,豪格就因罪下狱,不久死于狱中,更可悲的是他的老婆也被多尔衮霸占了!

可惜了豪格这一生,上天给了他显赫的身份,强大的实力,就因为自身性格的缺陷,而丧失了皇位,最终白白丢了性命,所以说在权力斗争中,丝毫不能有仁慈之心,丝毫不能优柔寡断,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


咸鱼闲聊


顺治的名字是爱新觉罗.福临,福利是老板给员工发的东西,马上年底了,难道是提问者提前给自己的老板一个暗示!
(豪格剧照)



所以,要想清楚聊这个问题,还得从顺治如何即位聊起。

皇太极死前有遗诏,由谁即位皇帝要通过满清的贵族讨论产生。当时最有希望继承皇位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皇太极的长子35岁的豪格,一个就是努尔哈赤的十四子多尔衮,时年32岁。因为两个人都在清军入关统一中原的战争中立下赫战功。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爱子,也有两旗的支持,感觉自己是志在必得,所以事先特地到索尼那里探过口风,索尼说:“先帝有诸皇子,必立其一,他非所知”,这等于是给多尔衮泊了一头冷水,多尔衮很是不高兴。

当时,会上负责商议的主要是七个人(四亲王,三郡王),分别是:礼亲王代善(努尔哈赤次子)、郑亲王济尔哈朗(皇太极堂兄)、睿亲王多尔衮(努尔哈赤十四子)、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颖郡王阿达礼。

首先发言的是索尼,他还是立皇子的那一套,多尔衮早就不耐烦了,于是把索尼轰了出去。

第二发言的是代善,他说:“帝长子,当即大统”,很明确,就是建议豪格继位。豪格也有两旗的支持,战功又多,但是他想谦让一下。于是说:“我福少德薄,难堪重任”,他本想着自己谦虚一下,没想到让脱了,接下来很尴尬,竟没人搭理他了。

多铎说,既然这样那就让多尔衮即位吧,多尔衮也推辞说再商量,于是多铎又说,那就由德高望重的代善来当这个皇帝吧!代善以年老体衰,疾病缠身为由据绝了。而济尔哈朗本来就轮不到他,说以就当墙头草了,在他看来谁当这个皇帝都一样,所以他也没必要去拥护谁而得罪某一方。

如果皇太极强行登基也可以,但是他要面对的是除正黄、镶黄、正蓝之外其他五旗(正白、镶白、镶蓝、正红、镶红)的反对,而他又不希望豪格继位,因为他与豪格素来不和,如果豪格当了皇帝,自己肯定没有好日子过。于是,他打破僵局采取了折中的方法,提议由福临即位,由他和济尔哈朗做为辅政。这样一来,福临年幼,大权还在自己手里,一举两得,还有个关键点就是庄妃(孝庄皇后)已经投入了他的怀抱。
(顺治皇帝)


所以,不是豪格斗不过福临,而是福临根本就没有和他斗,他所斗不过的是代表各自利益的各大集团。

豪格一生战功无数,进陕西、定四川、下西安,还亲手射杀了张献忠,但最终还是死在了多尔衮的手里。

多尔衮死后,顺治马上亲政,两个月后宣布多尔衮十大罪状,并其挖坟戮其尸。至于顺治和皇太极有什么深仇大恨,下回分解。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当时皇太极暴死没有指定继承人,这也有就给当时清朝内部的势力有了争夺皇位的契机。当时有能力争夺皇位的势力主要有4大势力,以代善为首的两红旗,以济尔哈朗为首的两蓝旗,以多尔衮为首的两白旗,以豪格为首的两黄旗,这里面代善年岁以老,又被皇太极打压多年基本没有继承皇位的可能,但他是太祖次子辈分最高,手中又有实力,在皇位问题上有着很高的发言权。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的侄子,又和皇太极关系很好,手里也有相当的实力,虽然即位无望但是在皇位问题上也有相当的发言权。剩下的多尔衮和豪格实力最强,但是谁也不能保证一口把对方吃掉,而其他四旗出于自身利益也根本不希望让这两个人中的人任何一个人即位,所以当时济尔哈朗提出由皇太极只有六岁的儿子福临即位就成了最合适的选项,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共同辅政。

两黄旗当时提出的条件是立皇子,并没有说一定要立豪格,所以立福临为新继承人,即使两黄旗不满意,也无可奈何,因为福临也是皇太极的儿子。而豪格因为最初推选他做皇帝的时候自己装了一把,说自己福少德薄,不适合继承皇位,结果被阿济格抓住不放,直接pass掉了。所以豪格就是心里万般不愿意,也无可奈何。代善本来也偏向于立皇子,立福临,即由皇子登基又避免了内部相残,代善也是赞成的。多尔衮虽然没能当上皇帝,但是他很清楚如果自己非要用强,那么大清朝很可能就会陷入内乱,千载难逢的入主中原的时机就会错过,多尔衮是个很有远见的政治家,他不想错过入关的良机,退而求其次当上摄政王,把持大权要不要皇帝这个虚名也无所谓,所以福临即位符合当时清朝内部所有势力集团的利益,自然能够登基为帝了。


历史中的酒囊饭袋


顺治帝是叫“福临”,而不是叫“福利”。

那么回答下这个问题“为什么位高权重的长子豪格为何输给6岁的顺治帝福临呢?”

其实并不是豪格输给顺治帝,而是输给了多尔衮,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呢?

首先由于皇太极在死后并没有指定皇位继承人,所以导致在当时有很多的人在争夺皇太极留下来的皇位,其中皇位最强有力的竞争者就是皇太极的长子34岁的大阿哥肃亲王豪格,另一个就是皇太极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这两个人都是能征惯战、屡立战功的勇士,并且都善于治国整军,文武双全,而且在满清八旗中都有着支持自己的势力,比如豪格就有两黄旗和两蓝旗的支持,多尔衮就有两白旗和两红旗的支持,可以说他们两个的势力都是旗鼓相当的,也是整个满清中最有机会登上九五之尊的人,那么又为什么到最后他们两个都没有登上皇位,反而是6岁的福临登上帝位呢?

这个答案其實很简单,“政治平衡”而已。

在當時皇太極沒有指定皇位的情况下,其实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就是皇太极的皇长子豪格,豪格作为皇长子,按照满清立长的规矩,豪格完全可以合情合理顺理成地继承大统,两黄的将领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巩阿岱、鳌拜、谭泰、塔瞻等重臣也都明确表示支持豪格为帝,同时满清的皇族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礼亲王代善也都明确表示支持豪格继承皇位,但是可惜的是八旗中的另外四旗都明确反对豪格继承皇位,支持多尔衮当皇帝,毕竟多尔衮也是满清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的儿子,所以他也有权继承皇帝,这样在两方势均力敌的情况,清朝的皇帝位置一直都悬而未决,但是正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但是由于皇太极突然死亡,满清在最开始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而当时满清的边上可是还有明朝这只老虎在看着,虽然这只老虎多少已经走不动道了,但是“瘦死的骆驼也比马大啊”,如果满清再这样乱下去,明朝突然反戈一击,那么恐怕整个满清都要彻底的消失,到那个时候争个皇位还有什么用呢?国家都没有了,即使你坐上那个位置又有谁会理你呢?

所以他们都知道这种情况不能再持续下去,否则迟久生变,但是豪格和多尔衮也知道,不管他们当中哪个人登基,那一方的人都会不服,甚至会直接造反,所以无论他们怎么争,就算争到死也争不出个所以然啦,在这种情况下,豪格选择了退出,多尔衮也在众人极力反对的情况下放弃了皇位的竞争,这样在豪格和多尔衮的相互退让与妥协下,最终选择了皇太极的嫡长子六岁的福临为帝,由于福临的身份要比豪格的身份更为尊贵,所以此时的豪格集团也没有任何的反对,而多尔衮也觉得选择一个孩子做皇帝,总比让豪格做皇帝的好,所以他也没有反对,就这样在双方的权力都需要平衡的情况下,福临就这么奇迹般的当了皇帝,并成为了日后满清进关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帝。

其实豪格和多尔衮之所以会现在年仅六岁的福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都认为福临这么一个小孩子好控制,他也就是一个傀儡皇帝,朝堂的大权还是在他们的手里,所以他们没必要为了争这么一个有名无实的位置而大动干戈。但是他们似乎忘记了,福临虽年幼好控制,但是他的生母孝庄皇太后却不是一个好控制的人啊。当然这些都是后话,我们只解答这个问题,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其实豪格并不是输给福临,而是输给多尔衮,也正是豪格和多尔衮之间谁都当不上这个皇帝,为了政治平衡,最终才选择了福临做皇帝

。只能说福临的命太好了,或许上天注定是要让他做皇帝的。


澳古说历史


注意,政治成果从来都是妥协的结果。或者说政治就是一门妥协的艺术。

豪格当时很强,自己的本身就是军中宿将,屡立战功。由于是先帝之长子,很多人当时就觉得应该支持他。这是受汉人“立长”的影响。其中包括两黄旗,两蓝旗。手握四旗,赢面很大。

无奈皇太极死的太快,没有立下遗旨。满人还保有其胡人的本色,就是群狼最强者为头狼。多尔衮,军功更盛,而且当时他的两白旗战斗力在八旗中也是数一数二的。两相对比之下,双方陷入僵局。

后来由大玉儿出计,皇室宗长代善领头,发动两黄旗入殿请愿:非先帝皇太极之子不可为帝!也是无奈,鹬蚌相争 渔人获利。最后只能取双方都同意的少年福临登基为帝,是为顺治。


咸鱼眼看世界


因为当时豪格还有一个非常强力的竞争对手多尔衮。多尔衮和豪格都是正值盛年,要是论到军功和实力,多尔衮还要更强一点,但是原皇太极直属的两黄旗大臣害怕多尔衮当皇帝以后把他们都除去所以他们坚持由皇帝的儿子来继承。当时的正宫皇后没有儿子,而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正值盛年当然就成了两黄旗大臣的支持登上帝位的对象。由于多尔衮和豪格争夺帝位搞得大清八旗子弟剑拔弩张,眼看就要火拼了。为了不让两方闹得水火不容,就两个都不取,在皇帝的儿子中再选一个,福临的母亲原来是皇太极的侧福晋,还是皇后的侄女,地位非常尊贵,最后所有人都满意6岁的福临作为皇帝。


程大官人LC



鼎盛之仕


因为多尔衮不同意,实力说话,豪格只有正蓝旗和代善的正红旗支持,其他六旗都没支持他。又因为皇太极的遗嘱立皇子,所以多尔衮同意自己爱人的儿子福林。


百世趣闻


福利?

这个世界,誰能抵御福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