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為什麼對俄羅斯充滿仇恨?

過的痛苦活得精彩


這問題有點偏頗,現在看來,起碼這兩年多來,兩國仇恨淡了不少——“普大帝”和“埃蘇丹”因為都看美國不順眼,一直眉來眼去的,國際上也互相幫襯著。畢竟,國際關係的規律就是“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比如,今年6月,埃爾多安稱自己和普京是聯合國大會最有經驗的政治家(原話“聯合國大會有兩位經驗最豐富的政治家,即我本人和俄聯邦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隨即,普京也多次向埃爾多示好。目前,雙方也在敘伊局勢問題上友好的達成了一致決定。

埃爾多安還曾說過:“我們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幹了有15-16年了”,並補充說,無論是自己和普京總統的個人關係,還是他們領導下的兩國之間的關係,都很好。

這話甜的,咱們作為吃瓜群眾都覺得尷尬了。實際上,2015年11月,俄羅斯戰機被土耳其擊落事件曾經搞得兩國險些斷交,甚至劍拔弩張。“普大帝”和“埃蘇丹”相互指責,說了不少狠話,普京兩次拒接埃爾多安的電話,埃爾多安拒絕向普京道歉。

不過,近兩年,“普大帝”和“埃蘇丹”都主動選擇了淡忘。頻繁舉行雙邊會晤,還共同出席了俄土合建的電站項開工典禮。雙方都表示,兩國還將在建設天然氣管道項目合作,助力俄羅斯天然氣向土耳其和歐洲出口。


不過,在歷史的長河中,如今像親兄弟一般經常互訪與合作的俄土領導人的確非常罕見,在兩國的交往史上,你死我活的“打打殺殺”絕對是主流。究其原因,要從歷史、宗教和國際格局三個方面看:

第一、歷史上,兩國生動詮釋了什麼叫做“世仇”。

先說個題外的,歐洲有個傳統,必須是帶有羅馬帝國血統的統治者才能自稱皇帝。舉個例子,英帝國在19世紀最強盛的時候,維多利亞女王也老老實實的叫英國女王。至今,英國只有王室,不存在皇室這種說法;而近代的德國,俄羅斯和奧匈帝國統治者則可以被稱為皇帝。

在早前,俄羅斯是個侷促的內陸國家,叫莫斯科公國,它的統治者還不叫“沙皇”,甚至連國王的位份都沒有,叫做莫斯科大公,非常的不起眼。因為一次婚姻,改變了國家和民族的命運。

1453年,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被崛起的奧斯曼土耳其滅亡,首都君士坦丁堡(即現在的土耳其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布爾)陷落。拜占庭的公主巴列奧羅格(又有說是皇帝女兒、皇帝的大侄女,或者真公主侍女扮的假公主等各個版本)一路北上逃亡,嫁給了莫斯科大公國的統治者莫斯科大公。至此,大公成了羅馬帝國皇帝的女婿,皈依了羅馬帝國的基督教,自然也有珍貴的羅馬帝血統,所以,其繼承人索性越過國王一級,直接加冕為皇帝——沙皇。莫斯科公國改為沙皇俄國,而公主帶來的東羅馬帝國國教,本土化後成為了俄國國教——東正教。

下圖,東正教一大特色就是,壁畫和插圖的人像都動作僵硬,目光呆滯。

這麼一追溯,可以看出,兩國有間接的亡國之恨呢。

所以,之後的沙俄帝國把自己定義為東羅馬帝國的繼承者,一直打著“光復君士坦丁堡,恢復東羅馬的輝煌”的旗號,還以巴爾幹半島信仰東正教的斯拉夫兄弟的保護者自居,在克里米亞、黑海、東歐巴爾幹半島,幾百年如一日的跟奧斯曼土耳其較勁。

在兩個帝國漫長的邊境線上,光是俄土戰爭就打了12次。從1676年第一次俄土戰爭到今天,總共也不過三百多年,最頻繁的時候平均每10年大戰一次;在沙俄時代,兩國的前線——克里米亞地區,幾乎每年、甚至每月、每天都有擦槍走火的大小衝突。

到了近現代,巴爾幹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雙方選擇了對立的陣營;二戰的土耳其雖然選擇中立,但是也暗中在給納粹德國使勁,積極拆蘇聯的臺。

在土耳其眼中,輝煌的奧斯曼土耳其作為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三百多年來被一點點瘦身,直至龜縮到現在的安納托利亞半島,喪失了除了伊斯坦布爾以外,所有的歐洲領土,其中差不多一半的“功勞”歸於俄羅斯。


一戰後的土耳其
的確,300多年來,俄羅斯越戰越大;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從550萬平方公里縮成了79萬平方公里。

第二,在宗教層面來說,東正教和伊斯蘭教都是比較排外的宗教。而幾百年間,兩國的漫長邊境線(黑海和巴爾幹半島)正是東正教和伊斯蘭教交鋒的區域。俄羅斯跟奧斯曼又分別是這兩家的老大,宗教仇恨可想而知。

第三、國際關係格局方面,兩國分屬對立的兩個陣營。

在美蘇對峙的在“冷戰”時期,土耳其毫不猶豫的倒向西方。1952年2月18日加入北約。半個多世紀來,土耳其一直是美國為首的“北約”國家與蘇聯對峙的最前線。

兩國最近的一次衝突是2015年11月,土耳其的F-16殲擊機在土敘邊境擊落了一架俄羅斯蘇-24戰鬥機,本來就緊張得俄土關係一時間陷入危機。不過,自2016年起,與西方的關係交惡的埃爾多安開始主動服軟,與飽受西方制裁的俄羅斯改善關係,普京也非常識時務,兩國竟然成了現在這種百年罕見的“好兄弟”的局面。

不過,目前這兩兄弟的友誼是否能維持多久,誰也不好說。畢竟,幾百年間,俄羅斯與土耳其已詮釋了“世仇”的最高境界,國家仇、民族仇、宗教仇一應俱全,仇恨的歷史跟國家歷史一樣長.......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土耳其為什麼對俄羅斯充滿仇恨?

土耳其與俄羅斯的歷史關係怨仇甚深,從十六世紀到十九世紀幾百年間,雙方大打出手發生了12次戰爭。一般時間隔不長几十年就要就進行一場爭奪戰爭,兩個帝國的戰爭歷時長達250年,在世界範圍也很少見到的。

戰爭的結果就是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力量日益不支,領土面積日益縮小。沙俄及後來的蘇聯軍事力量有越來越強大,佔領了包括克里米亞在內大片土耳其領土。土耳其奧斯曼帝國慢慢的在1920年消亡,1921年土耳其軍官凱末爾重新建立新土耳其國家。這時的土耳其領土只剩下了76萬平方公里,而在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全盛時則有達550萬的領土面積,現在的土耳其只有當年帝國領土的七分之一。

但是土耳其這個國家領土是在連接歐亞的中東地區,無論是人口還是領土面積以及還是軍事實力,都是一個地區強國。土耳其在二戰結束的1951年,選擇加入了北約集團。沙俄以及後來的蘇聯一直到今天的俄羅斯,與土耳其的關係還是延續了雙方的帝國曆史積怨,繼續為敵對狀態。在美歐西方策劃的“阿拉伯之春”顏色革命中,土耳其積極配合甚為主動,特別是在對打擊敘利亞阿薩德政權上,土耳其鞍前馬後為美歐出力不少。

土耳其很賣力也其中夾雜了自己野心圖謀在內,因為土也是一個伊斯蘭國家。在中東這個伊斯蘭世界的一些阿拉伯國家,已經被美歐利用各種手段包括軍事打擊在內整理得差不多了。就剩一個沙特阿拉伯緊抱美大腿沒有出事,在中東影響力大些但也就一個石油土豪而已。土耳其要趁阿拉伯國家虛弱之際,撐起伊斯蘭教大旗擴大自己的勢力。土耳其人對現在的國家地位不滿意,時時幻想著當年的奧斯曼帝國強大威風。

所以在2015年俄羅斯從出兵支持敘利亞時,土耳其對俄羅斯非常的敵對。而且及其膽大,2015年11月24日俄羅斯軍機執行任務接近至土邊界時,土耳其竟將俄羅斯戰機公開用導彈擊落。很不可想象的這麼多年來,俄羅斯與北約國家經常有空中玩貓捉老鼠的遊戲,可沒有一次發生擦槍走火。土耳其仗著是北約成員,就敢出手打下俄羅斯軍機。俄土關係一度急劇惡化,新仇舊恨有一觸即發的危險。

沒想到俄羅斯普京這個政治強人卻嚥下了這口氣,沒有與土耳其繼續糾纏。而土耳其與美國和西方的關係卻生變,因為土總統埃爾多安的施政逐步改變世俗路線伊斯蘭化,在土國內加強個人獨裁受到美歐的不滿。在土耳其2016年針對埃爾多安的未遂軍事政變中,普京不記前仇出手幫助埃爾多安僥倖逃脫。埃爾多安事後對這次親美西方勢力發動的政變人員就行了大整肅。之後土耳其與西方特別是美國一下子疏遠了關係,戲劇性的與俄羅斯親近起來。這是幾百年未有的現象,現在土耳其雖然還是北約成員。

但是與美國卻如同仇人一般,特別是這次特朗普宣佈支持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土耳其的反美反以的調門比阿拉伯國家還要高,埃爾多安多次發表反美演說。國與國的關係都是利益關係,為了現實利益隨時可變。埃爾多安是個多變的人,行為處事沒有信用不管是對美還是對俄。俄土現在的友好關係能走多遠還待觀察,如果有了新的利益選擇土俄關係又可能馬上會翻臉。


亦新湖


有句話說得好,狗中哈士奇,國中土耳其。土耳其的夢想是成為一個像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那樣的國家,所以土耳其的自我定位是非常之高的。可以說聯合國五常都被他噁心過,但是由於戰略地位很高,大家都不得不給他幾分薄面,以免其徹底倒向某一個國家。看看土耳其乾的事情,不得不讓人佩服,世界上竟然有如此國家。比如:

1999年,土耳其不讓我們的瓦良格航母通過,訛詐了十億美元的過路費。

2015年,土耳其民眾不滿俄羅斯,結果砸了旁邊荷蘭的大使館,原因是他們看錯了。同年7月,由於他們對中國某些政策不滿,想毆打中國人,結果把韓國人打了一頓。不用想,又是他們弄錯了。

2016年,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要求取消聯合國五常,改組聯合國。

2018年7月1日,土耳其陸軍發表建軍2227週年宣傳片。他們自認匈奴冒頓為首領,並且非常自豪。因為他們認為他們的祖先讓中國人修築了長城。

至於說土耳其仇恨俄羅斯,這是很正常,畢竟雙方積怨很深。在土耳其和俄羅斯長達600多年的交往中,大部分都是衝突和敵意。13世紀的時候,奧斯曼土耳其和莫斯科公國都是同時興起的,兩個國家都走向了擴張的道路。

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攻佔了拜占庭帝國(東羅馬)的都城君士坦丁堡,從此信奉東正教的東羅馬滅亡。

1469年,拜占庭帝國末代公主索菲亞嫁給了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

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為沙皇,從此他們以拜占庭帝國繼承人自稱。收復君士坦丁堡、保護基督教聖地、恢復東羅馬帝國的榮耀成了沙俄口號。

自此,兩國衝突不斷。從16世紀開始,沙俄和奧斯曼土耳其進行了長達500年的衝突和戰爭,這樣也是歐洲歷史上持續時間最久的軍事衝突。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隨後還是衰落了,他被沙俄以及其它國家瓜分了。不過一戰結束以後,沙俄和奧斯曼土耳其都爆發了革命,因而誕生了兩個新的國家,那就是蘇聯和土耳其共和國。那一段時間,這兩個國家關係非常好,原因在於他們都面臨著歐洲國家的干涉,因此需要聯合起來。蘇聯為土耳其獨立提供了1000萬金盧布和大量武器。

不過,這種局面沒有持續多久。特別是二戰的時候,土耳其採取中立政策,甚至還允許德國通過其海峽進攻蘇聯。二戰結束以後,蘇聯藉著國威向土耳其提出領土要求。這種情況下土耳其倒向了西方,冷戰中也充當對抗蘇聯的橋頭堡。這種局面一直到1978年才好轉。

蘇聯解體以後,雙方關係也一直是不錯的。隨著普京上臺和埃爾多安贏得大選,雙方合作還是很多的。不過敘利亞危機爆發以後,兩個國家開始走向了對立,甚至一度兵戎相見。原因就在於敘利亞是俄羅斯的盟友,而土耳其則主張推翻巴沙爾政權。不過總體而言,雙方以後還是有很多的合作空間的。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順手點個贊哦~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什麼


土耳其和俄羅斯說是世仇也毫不為過:從1676~1917年俄羅斯和土耳其之間在持續長達241年的時間內爆發了12次戰爭,平均每20年左右兩國就會爆發一次較大規模的戰爭。在兩國交鋒的早期土耳其是一個地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大帝國,其疆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裡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也門,總面積550萬平方公里。然而在和俄羅斯的戰爭中土耳其失去了在高加索、黑海等地的領土,希臘、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東南歐國家也在俄羅斯的支持下紛紛從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統治下獨立出來,土耳其就這麼硬生生從一個地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大帝國被打成了今天這樣一箇中等大小的國家,可以說俄羅斯的大國崛起之路幾乎就是踩著土耳其上位的。那麼土耳其和俄羅斯之間究竟有什麼仇什麼怨,以致於俄羅斯要如此這般打壓土耳其呢?

這首先是由於兩國種族文化體系上的衝突:俄羅斯民族是屬於斯拉夫語族的民族,土耳其則是屬於突厥語族的民族,而在歷史上俄羅斯和土耳其又分別以斯拉夫語族和突厥語族的盟主自居,分別鼓吹泛斯拉夫主義和泛突厥主義,偏偏在南俄羅斯草原上生活著大量突厥系民族,而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治下的巴爾幹半島生活著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斯拉夫民族,這意味著雙方各自鼓吹的泛斯拉夫主義和泛突厥主義其實無異於挖對方的牆角。事實上俄羅斯在對外擴張的過程中除了高居泛斯拉夫主義這面大旗之外,還高舉著一面東正教旗幟:東正教儘管屬於基督教的分支教派,但自從11世紀同西歐的天主教分裂以來雙方就各自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俄羅斯人在公元988~989之間皈依了東正教,然而長期以來俄羅斯一直被視為歐洲文明的邊緣地帶,加之歷史上曾被蒙古統治過,以致於被歐洲主流文明排斥。直到1453年以東正教為國教的享國千年之久的拜占庭帝國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所滅,拜占庭帝國末代皇帝的侄女索菲亞公主帶著拜占庭帝國的雙頭鷹國徽投奔當時的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從此俄羅斯就以繼承了拜占庭法統的第三羅馬自居。俄羅斯將拜占庭帝國的雙頭鷹國徽作為自己的國徽,認為自己對拜占庭領土享有繼承權。巴爾幹半島上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的希臘、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民族幾乎都信奉東正教,於是消滅土耳其、為東正教盟主拜占庭復仇就成為俄羅斯號召東正教各民族的口號,俄羅斯試圖以此成為東正教的新盟主並趁機攫取昔日拜占庭帝國的領土,從而大大拓展自己的戰略生存空間。

除了種族文化體系上的衝突之外,俄羅斯在現實的國家戰略層面上也必須通過打壓土耳其來實現自己的崛起:俄羅斯在1703年之前是一個事實上的內陸國,儘管當時在俄羅斯北部有著漫長的北冰洋海岸線,但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俄羅斯的軍艦和商船根本無法在北冰洋航線上破冰而行,所以當時的俄羅斯實際上是沒有通向海外的出海口,這就使俄羅斯被排除在大航海時代後日漸形成的國際貿易體系之外,同樣俄羅斯也無法通過海洋將自己的政治軍事影響力向海外輻射。在這樣的情況下俄羅斯夢寐以求朝思暮想希望獲得屬於自己的出海口,而當時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都城伊斯坦布爾恰恰扼守博斯普魯斯海峽,這裡是黑海和地中海、亞洲和歐洲之間的咽喉要地,俄羅斯一旦得到這裡就能自由進出於地中海,這無疑是對俄羅斯具有極大的吸引力的。1695年春彼得大帝正是出於這樣的目的而親率3萬大軍遠征土耳其,然而由於缺乏艦隊而失敗。1696年效法西歐創建新式海軍後彼得大帝再次出征土耳其併成功征服了亞速夫地區。1700年彼得大帝迫使土耳其以簽訂和約的形式承認俄國對亞速夫的佔領,然而黑海海峽的制海權仍掌握在土耳其人手中。1783年沙皇俄國吞併克里米亞後在這裡建立了自己進出黑海的重要軍港塞瓦斯托波爾,然而由黑海進入地中海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儘管一直是俄羅斯夢寐以求之物,卻在經歷和土耳其的12次戰爭後仍未獲得,如今這裡仍處於土耳其的控制之下。

正是因為兩國之間的歷史積怨和現實層面的國家地緣糾葛使土耳其在冷戰時期選擇加入北約,成為北約封鎖蘇聯海軍進入地中海的重要力量。2015年11月土耳其擊落了一架俄羅斯戰機,俄羅斯隨即對土耳其展開全面制裁。然而接下來的俄土關係發生了戲劇性的轉折:土耳其和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盟友關係惡化,隨即開始向俄羅斯靠攏,尤其是隨著美、俄、土等國介入敘利亞內戰後土耳其同美國、俄羅斯的關係呈現出一個多方博弈的微妙局面。應該說目前土耳其和俄羅斯的關係正處於歷史上最好的蜜月時期,不過潛藏在土耳其人內心深處的對俄羅斯的戒備心理恐怕並未完全消失。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西元1453年5月29日拂曉,奧斯曼帝國的大軍潮水一樣湧入了君士坦丁堡,東羅馬末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勇敢的戰鬥到了最後一刻。上午八點奧斯曼大帝默罕默德二世進入了這座千年帝都的中心——聖索菲亞大教堂。

這場戰爭的親歷者,君士坦丁十一世的近臣,東羅馬的歷史學家杜卡斯聲稱,作為征服者的默罕默德二世在索菲亞大教堂中突然感到了一種世事無常盛衰如夢的悲涼,他於是唸了兩句詩:

蜘蛛結網宣室閣,鴟鴞忽悲子夜歌。江山千古人如此,英雄得志奈樂何?(原文為波斯魯米的詩句,筆者根據英譯本翻譯,後學不才,方家多多指教)”

不知道默罕默德二世是不是因為在入城前聽到了這個預言而產生了不安,並由此引發了勝利之後的幻滅感。在君士坦丁堡淪陷之前,人們紛紛傳說:

當奧斯曼人殺進帝都時,羅馬人的災禍也就到了盡頭,因為那時會有一位天使從天而降,把解救帝國的聖劍交到一個勇士手中,讓他為羅馬的苦難報仇雪恨,於是奧斯曼人會節節敗退,直到滅亡。”

但此時無論是戰死的君士坦丁十一世抑或是得勝的默罕默德二世,或者是其它的任何一個人都不會知道,這個預言,正在成為現實。

炎炎者滅,隆隆者絕。善惡相生,禍福相倚。

正是君士坦丁十一世在英雄末路之際做出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努力,從而保證了大廈將傾之際一些流亡者的快船有足夠的時間可以渡過不再屬於羅馬帝國的海域,越過金角灣的橫海鐵索,去迎接永遠變幻莫測的未來。暮色降臨,黃昏將羅馬帝國漫長的陰影投向荒涼的北方。


君士坦丁堡淪陷——1453.05.29.



“君王死社稷”,最後一代羅馬大帝證實了他無愧於他生前身後的所獲得的同情與榮耀。

十九年後,也就是西元1472年,莫斯科。三十二歲的大公伊凡三世再婚,新娘是一位貧困的公主,她叫索菲亞•帕列奧羅格,是東羅馬末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親侄女。 索菲亞·帕列奧羅格的父親是摩里亞總督,君士坦丁十一世的御弟托馬斯•帕列奧羅格親王。在君士坦丁堡淪陷後不久,這位親王便託家帶口的流亡到了羅馬,在教廷的憐憫之下過著對一位親王來說十分貧困的生活。而且由於奧斯曼帝國的步步逼近,即使羅馬也危如累卵。歐洲發現他們如果不想步東羅馬的後塵,就急需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的幫助。

這位驍勇的“斯基泰酋長”剛剛從欽察汗國那裡獨立,並且兼併了一個又一個鄰邦。羅馬教皇西斯科特四世希望伊凡三世可以發兵南下,騷擾奧斯曼帝國的北境。為表誠意,便將先教皇保羅二世的養女、東羅馬先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亞•帕列奧羅格公主將下嫁和親。

索菲亞帕列奧羅格雖然沒有金錢和土地做嫁妝,但她卻為莫斯科公國帶來了徹底改變歷史的厚禮——東羅馬帝國的繼承權。東羅馬帝國的慣例允許駙馬繼承皇位,而此時帕列奧羅格皇室的嫡派不是已經遇難就是放棄了復國的理想,所以伊凡三世便理所當然的以姑爺的身份成了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

婚後索菲亞帕列奧羅格給伊凡三世生養十二個子女,也給他帶來了意想不到殊榮:

1487年,羅馬教皇依諾尊爵八世將來訪的莫斯科公使迪米特里和馬努伊拉列夫安排在僅次於羅馬元老院代表的位置,承認莫斯科大公為東羅馬皇帝的繼承者。

1517年,羅馬教皇利奧十世正式向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三世(伊凡三世與索菲亞帕列奧羅格之子)表示,只要莫斯科公國加入反奧斯曼聯盟並承認羅馬教廷在宗教上的領導地位,那麼在日後基督教聯軍光復君士坦丁堡後,將正式的承認莫斯科大公為東羅馬皇帝。

1547年,瓦西里三世之子伊凡雷帝(論輩分應是君士坦丁十一世的曾外孫)自稱凱撒,登上帝位,同時宣佈俄羅斯(升級後的莫斯科公國)為第三羅馬。於是,這位伊凡雷帝在宗教上的身份由君士坦丁堡教長治下莫斯科教區的教民一躍為君士坦丁堡教長的君王。

1589年,君士坦丁堡教長(他自己是奧斯曼帝國的臣民)承認俄羅斯總主教為與自己平級的羅馬元老,完成了帝國遺產的饋贈。 至此,俄羅斯將自身的立國之本完全建立在東羅馬帝國的正統性上。

從理論上講,“帝都”(凱撒格勒)永遠在君士坦丁堡,而莫斯科公國--俄羅斯帝國則是東羅馬帝國的“行在”政權,光復“帝都”是俄羅斯作為第三羅馬的先在使命。 此後的五百年間,無論俄羅斯的政權如何更迭,光復君士坦丁堡,恢復東羅馬的輝煌都是所有俄羅斯統治者的終極目標。

俄羅斯從來不曾擁有過君士坦丁堡,但卻永遠不能放棄君士坦丁堡。

東羅馬皇帝收復君士坦丁堡


細密畫,代表了奧斯曼帝國的精神世界。


東羅馬帝國的滅亡意味著俄羅斯帝國的誕生,保護東正教世界免受奧斯曼異教徒的剝削欺凌,進而收復帝都、重光正統乃是俄羅斯與生俱來的天命。所以,即使是俄羅斯的君王清醒的意識到自己其實並不是真正的羅馬凱撒,而俄羅斯的百姓卻堅定的記著他們是東方的正教徒——“

打立陶宛人(其實是波蘭人)”、“打韃靼人”、“打瑞典人”、“打普魯士人”、“打法國人”這些口號在俄羅斯普通百姓眼中總會有一種事不關己的感覺,因為“那是老爺們的事”。而只有“打土耳其人”才是激起全民鬥志的聖戰。因為每一個俄羅斯人都是東方的正教徒,而每一個正教徒都明白:是土耳其人佔領了聖索菲亞大教堂,殺害了聖徒君士坦丁十一世,巴比倫豬倌(奧斯曼大帝的蔑稱)是俄羅斯母親的仇敵!

從1676年起,俄羅斯與奧斯曼帝國就烏克蘭問題發生衝突,一直到1878年1月30日,俄軍陳兵君士坦丁堡城下,奧斯曼帝國被迫簽訂城下之盟《聖斯特凡諾正式簽訂條約》,放棄對巴爾幹地區的宗主權。俄羅斯與奧斯曼帝國在二百四十一年內發生了十次大戰,也就是平均二十年,在一代人成長起來的時間內,兩國就會展開一場惡戰。

到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前後,俄羅斯已經與奧斯曼帝國之間爆發了六次戰爭,而且勝多負少。此時的俄羅斯已經佔據了比薩拉比亞和南高加索的橋頭堡,取得了明顯的優勢。可想而知,如果不發生意外,也就是隻要沒有外部干涉,俄羅斯為東羅馬復九世之仇、克復故國、還都君士坦丁堡,只不過是時間問題。而當時的葉卡捷琳娜大帝已經開始讓她的孫子君士坦丁大公學習希臘語,準備擔任未來的東羅馬皇帝。

然而,正是從這個時期開始,俄羅斯和奧斯曼的斷斷續續的戰爭,開始被西方列強稱之為“東方問題”。也就是說這將不再是東羅馬遺民對奧斯曼帝國的君父之仇,或者是東正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諸神之戰,而是歐洲諸國之間的權力遊戲。

此後,每當戰場上展開了雙頭鷹和星月旗幟時,迴盪著“聖尼古拉斯”和“默罕默德”的吶喊時,也必定會看英國、法國、奧匈、波蘭、希臘、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先後參與其中。東羅馬帝國的幽靈不僅讓奧斯曼帝國寢食難安,而且也讓昔日的“蠻族”如英法等國感到恐怖,誰知道斯基泰的酋長之中會不會誕生一位查士丁尼?與其說這樣還不如保存著那個依舊雍容華貴但早已腐朽墮落的奧斯曼帝國。

至1853年,俄羅斯與奧斯曼再動干戈,爆發了彼此之間的第九次大戰,是謂“克里米亞戰爭”。在英法的支援之下奧斯曼帝國迴光返照,將俄羅斯帝國逼出克里米亞半島。終戰的《巴黎和約》簽訂時英法又支持奧斯曼迫使俄羅斯吐出了二百年間所有的勝利果實,這也是奧斯曼帝國在對俄作戰中唯一的一次大獲全勝。

二十年後的1875年7月,已經淪為帝國8墳場的巴爾幹刀兵四起,俄羅斯以保護保加利亞免遭奧斯曼帝國屠戮為辭,發兵直逼君士坦丁堡城下,迫使奧斯曼簽訂《聖斯蒂法諾條約》,以圖苟延殘喘。三年後的柏林會議是維也納體系的葬禮,新興的大英帝國扮演了卞莊子刺虎的角色,既讓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的奧斯曼帝國為日不落帝國遮蔽地中海之路、也遏制歐洲大陸列強,尤其是俄羅斯的野心,而從而使“七海”之路由大英帝國自家獨享。

一位俄羅斯帝國的士兵遙望著故都的地標性建築“聖索菲亞大教堂”

這一切使俄羅斯不得不放棄了徹底滅亡奧斯曼帝國的計劃。此後近半個世紀,每一次國際會議都在催化瓦解拿破崙戰爭之後的歐洲、加深各大國彼此之間的積怨。 俄羅斯與奧斯曼最後一次戰爭,俄軍已經將君士坦丁堡團團圍困,光復故都的任務實際上已經完成。 但此時的俄羅斯決定不再重複東羅馬帝國的宿命——崇高的充當基督教國家的盾牌,保護著歐洲,但最後卻被出賣。於是“斯基泰人”(法蘭克人就是這麼稱呼正教徒的)在巴爾幹四處製造事端,尋找藉口再起戰端;同時繼承了西羅馬帝國道統的德意志和奧匈帝國也開始試圖對這個世界“虎視鷹揚”。而以多元化、包容性為根本的奧斯曼帝國則飲鴆止渴的轉向民族主義,最終與“統御四海,君臨萬邦”的日不落帝國反目成仇……

很快,保加利亞和巴爾幹各邦掀起新的戰禍,最終將全整個歐洲捲入了世界大戰的炮火之中。這次大戰葬送了文藝復興以來的歐洲,也使整個歷史行程產生了扭轉。大戰結束前後,俄羅斯帝國與奧斯曼帝國幾乎同時滅亡,然而二者之間的恩仇卻直到今日還影響著我們的世界。


陳大舍


俄羅斯和土耳其的世仇,可以說是延續了幾個世紀了,二者不僅僅是國家之間的仇恨,還有文化方面的衝突。

直到如今,俄羅斯人說起土耳其依舊是把他們當做敵人,這種仇恨追溯上去可以追溯到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身上。當時,東羅馬帝國在默罕默德二世的大軍下走向了滅亡,羅馬皇帝的侄女索菲亞公主逃亡了羅馬尋求庇護。與日耳曼人尊奉天主教不同,基本上東歐的斯拉夫人都是跟東羅馬以前信奉東正教的,在東羅馬帝國覆滅後,莫斯科公國成了剩餘國家中實力最強的,而且也是野心最大的東正教國家,為了往自己臉上貼金,伊凡三世決定迎娶索菲亞公主。



結果自然是羅馬帝國的血統來到了俄羅斯,一同過來的還有東正教教廷,從此以後,莫斯科成了東正教的中心,地位如同羅馬對於天主教那樣。俄羅斯也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名號,日後成為了第三羅馬帝國。不過,同時帶來的還有羅馬帝國和奧斯曼土耳其的仇恨。


自從俄羅斯決定謀取黑海的霸權之後,這兩個帝國終於開始了拜年的交鋒對決。起初俄羅斯國力跟奧斯曼不在一條水平線,所以基本上是俄羅斯被壓著打。在第一俄土戰爭中,土耳其為爭奪烏克蘭,進攻波屬烏克蘭奪取了波多利耶。1676年,土耳其利用烏克蘭統領P.D.多羅申科進攻俄屬烏克蘭。奧斯曼帝國起初大獲全勝,但最終沒能完成計劃。根據1681年1月俄土《巴赫奇薩賴和約》,確定第聶伯河為兩國邊界。

第二次俄土戰爭爆發於1686~1700年間,這次俄羅斯加入了反土聯盟,戰爭前期,土耳其因為敵手太多,時長處於被動狀態,俄羅斯也曾一度遠征亞述地區。後來由於俄瑞戰爭爆發,波蘭、奧地利和土耳其講和,戰爭也就隨之停止了。這次戰爭的結局是:亞速和延伸到米烏斯河的亞速海沿岸一帶歸屬俄羅斯。根據1700年7月俄土《君士坦丁堡和約》,亞速劃歸俄羅斯。戰爭證明俄軍必須進行改革。



第三次俄土戰爭,彼得一世親征普魯特河,陷入土耳其和韃靼軍隊的重圍。最終以俄羅斯的失敗告終。俄羅斯被迫放棄亞速,拆毀亞速海沿岸的工事。根據1711年7月俄土《普魯特和約》,亞速重歸土耳其。


第四次是俄羅斯在波蘭王位繼承戰爭中取勝後,於1735年向土耳其宣戰,目的是奪取黑海北岸和克里木半島。在4年的戰爭後,亞速再次歸俄羅斯所有。

第五次是由奧斯曼帝國侵略俄羅斯帝國和反對俄羅斯在波蘭擴大勢力而引起的,由俄羅斯武裝入侵波蘭而引起,是俄羅斯取得黑海出海口鬥爭的繼續。戰爭結果是雙方簽訂《庫楚克-凱納爾吉和約》,俄羅斯獲得了第聶伯河和南布格河之間的地區和刻赤海峽,打通了黑海出海口,克里木汗國宣告“獨立”,並於1783年併入俄羅斯版圖。



後續還有好幾次,就不一一列舉了,總之往後就是俄羅斯壓著土耳其打,打到最後俄羅斯基本就佔據了整個黑海的利益,同時連續二百多年的戰爭使得兩國的仇恨越積越深,直到今天,還是有很強的的怨恨。


火器工坊


普通土耳其人對俄羅斯好感度還是很高的。雖然歷史上奧斯曼帝國屢遭沙俄侵略,冷戰時期土耳其與蘇聯也屬於兩個陣營。但蘇聯解體之後,兩國關係總體上是越來越密切的。

土耳其是俄羅斯人最喜愛的旅遊目的地,前往土耳其旅行的俄羅斯人累計超過35億人次(想象一下俄羅斯的人口,這個數字是非常驚人的)。土耳其沿海的伊茲密爾、安塔利亞等地中海海濱城市,是俄羅斯人度假的黃金勝地,當地很多酒店、餐館和旅遊景點都有俄文服務。很多土耳其當地嚮導都會說俄語。

兩國也是雙方重要的經濟夥伴,地理毗鄰,且經濟互補性很高。俄羅斯是土耳其第二大貿易伙伴,僅次於德國。俄羅斯是土耳其的主要石油和天然氣來源國。俄羅斯27%的天然氣是出口到土耳其的。而俄羅斯的絕大多數基建項目都是土耳其承包商在做。土耳其建築行業在俄羅斯承接的項目總價值超過260億美元。此外,土耳其還大量投資俄羅斯的

電信,能源和旅遊部門,直接投資達56億美元。


萊茵的黃金


1月20日,土耳其發動了“橄欖枝行動”,土軍與結盟的敘利亞反政府武裝對位於阿夫林的庫爾德人民保護部隊展開進攻。一時間,土耳其與美國,土耳其與俄羅斯的關係也十分微妙。

2015年11月,土耳其擊落一架俄羅斯戰機,自此後俄開始對土耳其展開全面制裁。2016年6月,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就擊落俄戰機事件向俄方道歉,兩國關係開始緩和。俄方隨後開始解除對土耳其的制裁。2017年11月,普京在與埃爾多安會晤時說,可以認為,俄土關係幾乎完全恢復。埃爾多安說,土耳其與俄羅斯在政治、軍事和貿易領域的關係日益發展,兩國高層之間的聯繫也越來越頻繁。

而就目前的“橄欖枝行動”,俄羅斯在敘北部有軍事基地,俄羅斯卻對土耳其行動開了綠燈,這是土耳其得以成功的關鍵因素。行動當晚,控制敘利亞阿夫林地區的庫爾德民兵組織在公報中保證,會“將俄羅斯與土耳其一樣視為這些襲擊的負責人。俄羅斯將被視為阿夫林所有殺戮的負責人”。

在利益的驅使下,俄羅斯與土耳其越走越近。不過,俄土關係好轉以前卻一直是世敵,俄羅斯都視土耳其為眼中釘,肉中刺。俄羅斯硬是把風光一時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壓制成一個龜縮於小亞細亞半島和伊斯坦布爾地區的二三流國家。

那麼,俄羅斯為什麼要如此這般打壓土耳其呢?

雲石君將從以下三方面進行分析。

第一、俄土不同的文明體系導致的結構性衝突

大家知道,俄羅斯是一個東正教國家。長期以來,東正教便支撐著俄羅斯民族的思想文化領域。

而東正教在東歐(包括東北歐和東南歐)、近東等板塊都有廣泛影響,一旦俄羅斯確立了自己在東正教思想體系中的正宗地位,那會大大提高東正教信眾對俄羅斯的情感認同。甚至,俄羅斯以東正教為依託,還能在意識形態領域,介入基督教內部的宗主地位爭奪。

不過,雖然,俄羅斯是最大的東正教國家,但時至今日,東正教的正宗象徵,仍是那個早在五百多年前覆滅的東羅馬帝國。

東羅馬帝國曾雄踞東地中海長達千年之久,東正教也正是依託其發展壯大。政治上,東羅馬本身就是羅馬帝國延續,而在族群和文化上,東羅馬帝國主要受希臘裔和希臘文化控制影響。希臘——羅馬在西方文明體系中的淵藪地位,使東正教天然與這二者緊密關聯。

而俄羅斯發源於東歐,是西方人認為的蠻夷地區,而斯拉夫族系,更是西方傳統中的極端邊緣族系。

就算俄羅斯加入了東正教,對東正教再虔誠,也不是東正教信徒心中的正宗。而消滅土耳其,俄羅斯才能有機會成為東正教的正宗。

奧斯曼土耳其不僅在政治上取代了東羅馬帝國,同時也將原先的東正教牧區化為伊斯蘭的勢力範圍。連東羅馬帝國的首都,東正教的核心聖城君士坦丁堡,也成為土耳其的新首都——伊斯坦布爾。而土耳其治下伊斯蘭文明的擴張,也使東正教的地位一落千丈,信徒處境艱難。而消滅了土耳其,收復君士坦丁堡,俄羅斯東正教文明體系中的至尊地位也就能確立,得到所有東正教徒、甚至基督徒的認同。

第二、俄土不同族系的衝突

一直以來,俄羅斯為了擴張便大肆渲染大斯拉夫主義,來全力爭取所有斯拉夫民族的文化認同。而東南歐,或是土耳其的核心領土(巴爾幹半島),或是土耳其邊緣或者竭力爭取的地區,卻是拉夫人的大本營。

而土耳其也是半斤八兩,一直鼓吹著泛突厥主義。而南俄、中亞等俄羅斯的地盤,卻是突厥族系的聚居區。

也就是說,兩國的擴張之路,都會挖對方的牆角。而雙方要穩固內部統治,又不得不時刻防著對方挖自己的牆角。

這種局面下,雙方的關係十分緊張。

第三、地緣格局的衝突

土耳其是地緣政治大國。其中心伊斯坦布爾地處歐亞各大權力路徑的交匯處,是歐洲——中東戰略通道的關鍵節點。從伊斯坦布爾跨過狹窄博斯普魯斯海峽,便是亞洲最西端的小亞細亞半島,而這裡是歐洲與中東兩大地緣板塊博弈大的必爭之地。

而博斯普魯斯海峽又是黑海——地中海戰略通道的咽喉要津,對俄羅斯的意義非凡。

在古代的歐洲文明,主要集中在地中海一帶,而伊斯蘭世界的精華地區,也在地中海周邊地區。

近代以來,雖然地中海地區的發展不如中西歐,但地中海海域廣闊,氣候溫和,周邊已開發土地眾多,貿易空間極其廣闊,所以對東歐,尤其是俄羅斯來說,地中海的商貿往來依然是維持其國家生存發展的生命線。一戰時,加入同盟國後的奧斯曼帝國在伊斯坦布爾設卡,封鎖了俄羅斯由黑海通向地中海的出口,使得俄羅斯進口降低98%,出口降低95%,便是最好的體現。

所以,對於俄羅斯而言,奪取伊斯坦布爾,控制博斯普魯斯海峽,是其長久的戰略目標。

除了伊斯坦布爾,南高加索和亞美尼亞高原的政治歸屬,也嚴重影響著俄羅斯的利益。

橫亙在黑海與地中海間的高加索山脈,是歐亞傳統地緣分割線,也是西亞與南俄的地緣屏障。隨著工業科技的進步,大幅削弱了高加索山脈的阻斷作用,從而,逐漸激活了這一戰略通道的價值,成為俄羅斯挺近中東的最主要陸上通道。

而位於南高加索的亞美尼亞高原,是中東海拔最高的地區,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庫拉河與阿拉斯河等中東主要河流的發源地,同時對伊朗高原、小亞細亞半島、兩河流域三大中東主要地緣板塊形成壓制。

不難想象,控制了亞美尼亞高原,俄羅斯便獲得了經營中東的戰略基地。而中東至關重要的地緣區位,加上現如今的戰略意義越來越重要的中東石油資源,俄羅斯沒有理由放棄爭取這裡的控制權。

不過,高加索地區和亞美尼亞高原,則是奧斯曼土耳其的傳統勢力範圍。今天的土耳其還佔據著亞美尼亞高原西部,並是這一板塊最具實力的土著地緣勢力。土耳其擋了俄羅斯的道,俄羅斯又怎會善罷甘休。

俄羅斯的東正教文明體系與在土耳其境內壓制東正教的伊斯蘭文明的衝突、斯拉夫族群和突厥族系的民族衝突、土耳其在地緣上阻擋了俄羅斯對外擴張之路,三大結構性衝突,致使俄羅斯與土耳其幾百年來的針鋒相對,尤其對俄羅斯來說,土耳其是阻擋了其大國崛起的最大障礙,所以,俄必須強勢打壓土耳其。

種種厲害關係之下,俄羅斯註定要拔掉土耳其這顆眼中釘,成為土耳其的“生死仇敵”。

雖然俄土的世仇上演了幾百年,但政治上,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反映在現實層面上,便有俄土日漸回暖的關係。至於雙方關係的走向,那也得利益說了算。

那麼,問題就來了。這一次土耳其打擊敘利亞庫爾德,俄羅斯一反常態,居然對其持默認乃至讚許態度。甚至,針對敘利亞阿薩德政府關於土耳其領土入侵的憤怒,俄羅斯作為阿薩德盟友,不僅置若罔聞,還暗中土耳其開解。俄羅斯這麼做背後有何目的?俄土之間的脆弱盟友關係,會不會在未來隨著時間的發展,而重新中斷?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下一節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151章。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君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雲石君


事實上,從奧斯曼帝國和沙俄時代開始,俄土兩國確實是對立的多,主要因為包括伊斯蘭教和東正教的矛盾,俄土兩國對於巴爾幹半島和黑海出海口的爭奪等,爆發了十幾次戰爭。到了冷戰期間,蘇聯和土耳其分屬不同陣營,震驚世界的古巴導彈危機的起因就是美國在北約盟國土耳其部署中程彈道導彈,引發了蘇聯在古巴的報復。

不過蘇聯解體後,雙方的關係好轉了不少,正如@萊茵的黃金 所說的那樣,俄羅斯和土耳其經濟交往升溫,土耳其成了俄國遊客最大的旅遊目的地(曬太陽),同時土耳其在俄國很多領域都有投資,兩國互相仇視是不可能的。

特別是土耳其製造業不錯,但缺乏足夠能源和相關技術,而俄羅斯能源產出充沛且電力技術發達,製造業則相對落後,兩國經濟互補性還是很強的。

比如俄羅斯從2016年修建的穿越黑海海底的"土耳其流“天然氣管道項目,讓俄羅斯天然氣出口不再依靠烏克蘭的管道直通歐洲。如果土耳其仇視俄羅斯,俄羅斯怎麼會把能源戰略出口項目放在土耳其境內呢?要知道,這個項目興建的起因就是為了避開仇視俄羅斯的烏克蘭。

再比如,現在土耳其境內準備開建的第一座核電站阿庫尤核電站造價200億美元,其反應堆採納的就是俄羅斯核電技術。如果土耳其真的敵視俄羅斯,會把如此關鍵的核電項目的反應堆交給俄羅斯嗎?

可以預見的是,在傳統陣營對立,宗教矛盾和黑海出海口爭奪淡化後,俄羅斯和土耳其這對鄰居在經濟合作,地緣政治方面有很多共同利益,未來的合作會越來越多。


昭楊


俄羅斯與土耳其之間可謂是老冤家,幾百年的仇恨了。是真正的世仇。

奧斯曼土耳其是曾經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被一點點被吞噬、被切割,168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陸地面積達到550萬平方公里。直至現在的安納托利亞半島(78萬平方公里)。

從1667年1月俄國、波蘭簽訂的《安德魯索沃停戰協定》,俄國獲得了第聶伯河以東的烏克蘭(包括基輔)。土耳其進攻烏克蘭,開啟兩國的戰端。

到1921年蘇聯與凱末爾領導的土耳其政府簽署《蘇土友好條約》。

期間經歷了大大小小的十二場戰徵。兩勝三平七敗。每戰敗一次,領土就小一圈。最後只剩下七分之一的領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