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農民還常常說“大隊”這個詞,說那是一種情懷?

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我是湘村小農。歡迎收看本期的節目,希望觀看的朋友能多多給小編關注跟點贊哦!你們的每一個關注、點贊、跟評論都是給小編的一個莫大的動力,謝謝你們

為什麼有些農民還常常說“大隊”這個詞,說那是一種情懷?

以前的村莊都被稱為大隊,比方說,某某地區XX縣XX區XX公社XX大隊,每一個大隊設有一名支書,一名大隊長《就是村長》,一名會計,一名公安員,幾名大隊委員,稱為XX生產大隊革命委員會,其主要使命就是傳達執行上級的工作安排,以及村內的治安、民調、生產等。

為什麼有些農民還常常說“大隊”這個詞,說那是一種情懷?

大隊是毛主席倡導的人民公社下面的一個分支。由於百年戰亂,很多農村家庭支離破碎,勞動力傷亡於戰爭,為了互幫互助,農民組成了互助組,合作社,最後發展成了人民公社。這對當時農村發展起了很大的積極作用。大隊的村裡面設有一個供銷社,公社的駐地設有派出所、郵電局、稅務局、醫院、服務處等為人民服務的機構。

為什麼有些農民還常常說“大隊”這個詞,說那是一種情懷?

大隊下面分為幾個小隊,每個小隊有幾十戶人家,設有一個小隊長,一個會計,每個小隊有每個小隊的責任田,小隊長敲鐘集合本小隊的社員出工生產勞動,由本小隊會計計工,每季按每戶的工分多少分糧。

這對當時農村發展起了很大的積極作用。因為有了集體的力量,比幾千年來農民單幹要好得多,特別是解決了對農業非常重要的水利工程;很多沒有土地的農民再也不要去給地主打工遭受剝削壓迫了。所以當年農民積極性很高,戰天鬥地,開墾了很多荒地變良田,有代表性的就是大寨。

為什麼有些農民還常常說“大隊”這個詞,說那是一種情懷?

那時候,小隊集體出工去地裡勞作,上百人在藍藍的天空下說笑著生產,田邊的水渠常年流動著清清的河水,渴了雙手捧著喝幾口,能甜到心裡頭,雖然種地生產是體力活,但是眾人一起又說又笑又鬧也不覺得累,當時的人們窮富都差不多,沒有任何壓力,有福集體享,有苦集體吃,熱熱鬧鬧,其樂無窮,這樣的日子怎能不讓人想念,美好的時代己成為美好的回憶,公社、大隊,集體的象徵,毛主席時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永放光芒。

為什麼有些農民還常常說“大隊”這個詞,說那是一種情懷?

那個時代當幹部的基本上都是群眾選出來的,是公認的吃苦在前,亨樂在後,起模範帶頭作用的黨員和群眾;而這些幹部確實是挑重活、累活、髒活幹的老實人,做著比普通群眾更吃虧的事,而得到的報酬是一樣的;所以,全隊的人都能聽從隊長的統一指揮和調度,農忙時齊心合力幹農活,農閒時部分青壯年被調往全縣各地正在興修水利搞農田建設的地方,少部分留在家的青壯年則帶著老年人忙著開墾隊上自家的荒地,鋤草皮,燒草木灰,屯積來年的有機肥;鋤茶山,有利茶樹的生長和結實;燒石灰用於農田的殺菌除蟲。……

為什麼有些農民還常常說“大隊”這個詞,說那是一種情懷?

農民作為國家的主人,對國家,對工業建設作出了非常大的貢獻,保證了糧食供應。當年農民的確很苦,這是真實的,但和解放前相比,不管是人格,社會地位,家庭經濟,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正是那代農民,和工人,建設了逐步繁榮昌盛的新中國。人民公社是一個先進的經營模式,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礎。如果沒有改變,上世紀末應該可以實現周總理的遺願:農業現代化。農民迄今還習慣叫大隊,可能是因為大隊是當年農民可依靠的組織和家,那份親切感,歲月雖逝,依然難忘吧……

為什麼有些農民還常常說“大隊”這個詞,說那是一種情懷?

那個時代的艱辛生活不想多說,說多了都是淚。但是,那個時代,人們的精神面貌卻總是樂觀向上的:貧富差距很小,人與人之間和平相處,鄰里團結,互幫互助,一家有難,十方支援,白天勞動,晚上聚在一起唱樣板戲,看樣板戲;在鄉親們的臉上看到更多的是笑臉,卻毫無生活困苦的愁容。

為什麼有些農民還常常說“大隊”這個詞,說那是一種情懷?

如今的這個時代貧富差距大,人人都為了一家老小的生計跟房子在奔波。有好多可能左鄰右舍的鄰居搬到了周圍都不認識,認識的也頂多打個招呼,再也沒有以前鄰里的熱鬧勁了。

集體生活的“大隊"時代,我想,應該深深烙印在了老一輩的心中,那是一種深深的情懷,"大隊”這個名詞是永遠不會消失掉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