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至鄉村振興新試驗:工商資本引“活水”

樂至鄉村振興新試驗:工商資本引“活水”

中國經濟週刊微信號:ChinaEconomicWeekly

中國經濟週刊官方網站:經濟網 www.ceweekly.cn

《中國經濟週刊》 記者 謝瑋 | 北京報道

樂至鄉村振興新試驗:工商資本引“活水”

四川樂至縣委副書記劉建華 (《中國經濟週刊》首席攝影記者 肖翊 攝)

長期以來,資金、土地、人才等各種要素單向由農村流入城市,造成一些農村嚴重“失血”“貧血”,制約農村地區發展。鄉村振興,應如何激活“人、地、錢”三要素活力?

對於先天條件不足、發展基礎薄弱的鄉村,要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總要求,如何突圍?

四川省資陽市樂至縣持續推進創新,釋放改革活力,探索工商資本參與鄉村振興中的利益機制,闖出了鄉村振興新天地。

現代林業發展樣板

在川中盆地腹心,沱江和涪江交匯之處,樂至縣正位於兩江分水嶺的山脊上。這裡距離成都僅77公里,是典型的川中丘區農業大縣。

在外人眼中,這是一幅令人神往的綠水青山,但樂至的人們卻常望山興嘆,“山綠民不富、井邊渴死人”——由於丘多地少、土地利用率不高等因素制約,農業開發經濟效益低,守著綠水青山過窮日子的尷尬無可避免。(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週刊》2018年第47期)

樂至縣委副書記劉建華接受《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採訪回憶,上世紀由於歷史原因,樂至3500多個山頭都是“石頭山”。80年代,樂至大量人工培植一種耐旱、固土柏木,森林覆蓋率從1%增長至現在的42.4%。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樹種單一、生態系統穩定性差、經濟效益低下,山綠民不富成為樂至縣鄉村振興的一道坎。

2012年,機遇來了。當時,正在尋找培育種植基地的四川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的科研人員來到樂至孔雀鄉調研。孔雀鄉大部分是紅土,光照、溫度較為適合林木培育。這讓樂至縣的領導看到了機遇。

劉建華說,為解決丘陵地區“林多民不富”的發展難題,樂至縣做了兩個探索,一是把實驗室建在田間地頭,二是林業和鄉村旅遊融合發展。

2013年1月,樂至縣與四川省林科院合作啟動了川中林業科技示範園建設。

“科技為農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實驗室非常強大。”據劉建華介紹,在科技示範園內建有行業領先、西南地區唯一的生物技術組培中心,採用組培快繁技術,通過細胞繁殖,對適宜川中丘區發展的經濟林、木本油料、特色資源植物等良種進行組培快繁及工廠化育苗,可年產組培苗5000萬餘株,為西南地區供應優質苗木。四川省林科院篩選出生長條件與當地匹配的林木品種,先後從國內外引進了近70種林木,包括美國紫薇、加拿利海棗、楨楠等觀賞性林木和油橄欖、青花椒等特色經果林。院縣合作帶來的技術創新,使樂至林業發展在保障生態的同時又培育了產業基礎。

改革的主體是農民,必須以農民為中心。在科技主導的規模化、現代化農業中,農戶怎麼才能融入其中?

“我們園區的特點是,國有企業帶著老百姓一起幹、一起賺。通過搭建這個平臺,讓科研機構在試驗田直接產業化,帶動農民致富。”劉建華介紹說,村裡成立了富民土地聯營合作社,把老百姓流轉的土地集中起來。園區還成立了國有控股、農民參股的樂興現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採取“保底收益+二次分紅”模式,與富民土地聯營合作社、入股農民進行利益共享,按公司、合作社、農民4:2:4比例進行二次分紅,使農民變股東,充分保障當前和長遠利益。

劉建華向《中國經濟週刊》記者算了一筆賬:老百姓流轉土地收入、股東收入、務工收入疊加,實現了一份土地、三份收入,去年園區內村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1.8餘萬元,比縣裡平均收入水平高30%。

如今,川中林業科技示範園已建成核心區面積1萬畝,包括現代特色花卉種苗科技示範區1250畝,特色經果林產業示範區6200畝,特色珍貴速生用材林產業示範區1550畝,鄉村生態旅遊示範基地1000畝,2017年通過舉辦燈光節、風車節等鄉村休閒遊節慶活動,共吸引遊客6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2億元。

一個現代林業帶動鄉村振興的樣板已然成型。

工商資本入村必須解決利益機制

鄉村振興,擺在首位的是產業興旺。培育鄉村經濟增長點,發展什麼產業,怎麼發展產業,尤為關鍵。

在劉建華看來,中央大力倡導農村發展集體經濟,脫貧攻堅要連片發展致富產業,這是長遠脫貧的根本保障。

“但現在村上發展集體經濟,發展什麼產業,誰來發展,走什麼樣的路,這是困擾我們的一個問題。”劉建華分析說,投資農業項目,前期投入大、種植週期長、資金回收慢、市場風險高,不少投資者不願涉足。

樂至縣因此作了一些探索,總結了五種模式:貸資入股金融扶貧模式、農旅結合旅遊扶貧模式、村電入網能源扶貧模式、城鄉互通電商扶貧模式、代耕代種土地託管模式。

有思路就有出路。以貸資入股模式為例。樂至縣是全國生豬調出大縣,但養殖戶發展產業缺資金、缺技術,單打獨鬥難以增強市場競爭力,樂至在龍門鄉農科村開展貸資入股金融扶貧試點,以貧困戶扶貧小額信貸項目為突破口,依託農科村內龍頭企業聖美園畜牧公司成熟的生豬養殖經驗和健全的營銷網絡優勢,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組織、22戶入股貧困戶合股共建雙合豬業養殖專業合作社。通過貧困戶小額信貸110萬元、聖美園投資40萬元、村集體整合產業扶持基金等73.35萬元、縣農業畜牧產業補助40.8萬元,合作社共籌集了264.15萬元。目前,合作社建成全現代化、全自動化生豬飼養圈舍3000平方米,與成都正大集團合作,採取“代養”方式,年出欄生豬4000餘頭,年純利潤可達60萬元,入股貧困戶每年可分紅1.5萬元。

今年實現了首次分紅,按照三方出資比例,22戶入股貧困戶收益113068元,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收入55246元,財政資產收益扶貧分得20562元,實現“開門紅”。

劉建華介紹,雙合豬業合作社制定了“股份退出機制”,強化股份管理。龍頭企業、村集體和22戶貧困戶作為原始股東,根據各自資金投入量核定股份。在經營過程中,如果有不願意繼續參加合作的貧困戶可以轉讓股份,在同等條件下股份優先轉讓給其他貧困戶,或由龍頭企業回收股份。貧困戶可以隨時入股、退股,實現“入股自願,退股自由”。

“這個模式取得成功之後,我們讓更多的老百姓參與進來,每年分紅一部分還銀行貸款,一部分作為家庭消費支出。至於風險怎麼管控?我們通過保險,保障養殖風險乃至經營風險,取得了非常滿意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劉建華說。

經營模式確立之後,嗅覺靈敏的資方聞風而動。四川德康農牧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目前該公司已與樂至縣簽訂投資協議,在40個貧困村推廣“貸資入股”模式,建設10萬頭生豬養殖產業化精準扶貧項目。

“過去農村發展解決‘地、錢、人’的問題,今天,鄉村振興所面臨的‘地、錢、人’問題已經和過去不一樣了。”劉建華說,西部地區很多農村年輕人外出打工,村上只有30%左右的人口在家,基本上是“386199”(即婦女、兒童、老人)部隊。要解決“誰來幹”“怎麼幹”的問題,工商資本的進入很有必要,但必須要帶動老百姓,必須要帶動地方基礎設施改善,“老闆帶老鄉,

工商資本進入農村,帶動鄉村振興,很有必要,但是一定要以助農增收為中心,解決利益聯結機制問題,不能造成對農村資源的掠奪。

活力在改革

與鄉村產業發展同步,脫貧攻堅也在推進。在脫貧攻堅中,樂至多措並舉,著力激發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

劉建華向《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講述了“一個電話改變一個村子命運”的故事:

2016年12月,石佛鎮榮家溝村一位貧困戶撥通了脫貧120熱線。他說,自己所在的村子位於蟠龍湖上游,雖然山清水秀,但因為要保護水資源,有水不能養魚,有山不能放牧,整個村子窮根扎得深。這條信息引起了劉建華的關注,他決定親自“處警”。2017年春節後上班第二天,他帶領林業、農業、交通、旅遊、文體等多個單位一把手,組成專家團隊現場診療,挖窮根、找優勢、尋政策,最後明確了脫貧摘帽方向:打通交通瓶頸,發展連片梨子產業,依託蟠龍湖生態優勢發展鄉村旅遊。目前,石佛鎮榮家溝村組建了全市首家貧困村旅遊公司,並以榮家溝村為核心,建立7村聯合產業黨支部,帶動東山鎮鳳凰村、高寺鎮燕子村、大佛鎮鐵牛灣村等貧困村相繼走上集休閒觀光旅遊、生態農業示範為一體的農旅結合發展道路。

“扶貧先扶志和智。”劉建華坦承,這幾年在政策密集支持、政府大力幫扶下,部分貧困戶仍然存有“等、靠、要”思想,缺乏自力更生精神。

樂至縣決定探索 “精神扶貧”,全面激發貧困群眾主動脫貧的內生動力。今年9月,通過縣扶貧資金補助,鎮、村、幫扶單位籌集等方式,樂至在全縣設立了“幸福基金”,開起了“幸福超市”。在“幸福超市”,村民購買米、油、毛巾等日常用品,要憑積分兌換。而這些積分,則是村民靠自己的努力“掙”來的。

“村裡面所有的老百姓都以表現換取積分,從老人、孩子到外出務工年輕人都可以參與進來。”劉建華介紹,積分主要以村民的日常行為規範為依據,比如,鄰里關係和睦2分,院壩乾淨整潔2分,村民子女考上大學、參軍等等都可以獲得積分。這樣做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目前,這個做法已在全縣87個貧困村全面推廣。

“一項改革富裕一個村,一個電話改變一個村,一項評比激活一個村。” 劉建華不無感嘆地向記者表示,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產業興旺是根本,更大的活力在改革。通過精準扶貧政策與鄉村振興戰略結合起來,促進各產業與鄉村的融合發展,才能實現可持續的脫貧與鄉村振興。

樂至鄉村振興新試驗:工商資本引“活水”


請回到文章頂部,點擊右上方“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