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鷹為什麼飛得那麼高:振翅雪域,步步為“贏”再攀高

來源:解放軍報記者部·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陳慶順 劉海洋 崔文鐸

雄鷹為什麼飛得那麼高:振翅雪域,步步為“贏”再攀高

振翅雪域,步步為“贏”再攀高

——西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飛行員高原實戰化訓練紀實

戰鷹山尖舞,山谷響霹靂。深秋,險要的高原腹地,雙機編隊穿雪峰、超低空飛行、對地突擊、大過載機動規避……西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高原地區的實戰化水平再次得到檢驗。近年來,該旅在高寒低氧的高原環境下,振翅於峽谷、山界、密林等地,從適應性訓練到實戰化訓練,他們步步為營,研練出多套適應高原特點的訓法戰法,飛行員的打仗本領更加鋒利。

雄鷹為什麼飛得那麼高:振翅雪域,步步為“贏”再攀高

摸“高”——壓實基礎積蓄底氣

“相比在內地飛,新進課目順利嗎,心態有區別嗎?”這天,“90後”飛行員楊楓駕駛戰鷹剛著陸,迎上前的戰友就關切詢問著。

這名雛鷹雖上高原駐訓不久,但神情中卻露出底氣:“心中有數,空中不慌。”此前,他已順利完成適應性訓練、戰鬥起飛等多個任務。

飛行員的自信從何而來?“我們上高原前就下功夫摸清‘高原底數’,充分認知高原。”旅長湯應坤如此解答。

“高原氣候環境對人體最突出的影響因素是缺氧。”航醫崔一鳴說,上高原前大半個月,低壓氧倉訓練對於身體素質過硬的飛行員群體,也概莫例外。

雄鷹為什麼飛得那麼高:振翅雪域,步步為“贏”再攀高

快速登機。

談及於此,作為“老飛”的中隊長肖峰迴憶,他每隔一天都會用2小時時間,和戰友在逐漸充進氮氣、擠出氧氣的密閉房子裡找缺氧的感覺,沒幾天就完全適應。每次訓練,航醫或相關科研院所的專家會在一旁,詳細記錄身體指標,並進行多對一指導,提出針對性措施。

除了缺氧,楊楓通過旅裡組織的學習還了解到,高原天寒使得普通感冒也可能引發肺水腫、腦水腫,而且人體心肺等臟器的負荷增大。為了體能達到要求,上高原前,飛行員都會量身開展相關訓練。翻開他的訓練日誌,清晰查到他每週進行2次3公里跑,每天做100個俯臥撐、100個仰臥起坐和100次深蹲起立……“‘累不累’是我衡量每天是否進步的標誌。”

“與體魄健康同等重要的是,心理上也必須快節奏克服‘高原反應’。”初上高原的飛行員倫偉成介紹,由於高山峽谷多,氣候變化快,局部天氣複雜,秋冬季節有大批量候鳥遷徙停留,這些對注意力分配和駕駛技術都是很大考驗。

雄鷹為什麼飛得那麼高:振翅雪域,步步為“贏”再攀高

運送彈藥。

他通過模擬機訓練和參加特情處置演練,將低空鳥撞、編隊偏航迷航、低空單發停車等20多種特情的處置辦法牢牢刻在腦海。同時,對照旅裡積累的往年高原飛行視頻、飛參等資料,認真研究飛行各項性能指標與平原時的差異,對新的飛行特點爛熟在心。

航醫以及隨隊的政工幹部、機關相關部門會對飛行員主要生理指標、睡眠等情況進行監測,不間斷進行心理疏導。並與場站保障部門、科研院所構建起營養膳食、地面用氧、心理疏導、夜間睡眠等多個信息監控平臺,通過科學施策促進飛行員適應期明顯縮短。

該旅多次進駐高原,每次都有力保證了飛行員身心健康和飛行安全,部隊高原轉場就能迅即擔負戰備值班任務。

雄鷹為什麼飛得那麼高:振翅雪域,步步為“贏”再攀高

登“高”——科學研練杜絕蠻幹

10月底,中隊長劉勇超從本場長途飛行轉場到駐訓機場。深夜,他依然不願休息,與擔負戰備值班任務的機組圍繞高原任務特點討論研究。

大家拋事實、查大綱、擺數據,立論與駁論之間,實戰化訓練規律逐漸清晰。而地圖上,他們勾畫的航線不斷地被擦掉,轉而又被重新畫上,戰術戰法被不斷推證。最終,圖紙雖然面目全非,而大家卻露出滿意的笑。

劉勇超告訴筆者,高原空中飛行雖然與平原區別小,但起降時發動機受空氣密度影響而推力變小,滑跑距離相對長,機動性、操縱性也與內地相差很大。特別是山谷山頭飛行,高原谷長江深、雪峰從立,地標指示不明顯,危險係數相應增大。這就要對戰機性能、技戰術動作高精準把握,防止粗、忘、漏。

雄鷹為什麼飛得那麼高:振翅雪域,步步為“贏”再攀高

奔赴空域。

“按綱施訓是避免粗放式訓練的‘不二法門’。”採訪中,該旅副旅長宋秀泉談起體會,法規是前人幾十年來積累的實踐智慧結晶,“學習航理、實踐飛行、總結檢討、再次學習、再次實踐”幾個步驟,是他歸納的避免盲目樂觀或者受外界干擾而致飛行出差錯的技巧。

能飛、精飛還不夠,關鍵還得打準、打精。這原本是十拿九穩的“亮劍”:為了規範高原實彈地靶訓練,旅空射主任鍾志龍在本場做足準備,“進入距離,進入角度,射擊時機均達到精確。”孰料,他在攻擊要地卻打偏了近20米。

原來,高原實彈地靶航線數據、設備使用、空氣密度等相比平原地區相差較大,怎樣瞄準、何時射擊更加複雜。

雄鷹為什麼飛得那麼高:振翅雪域,步步為“贏”再攀高

精心保障。

鍾志龍打比方:“把適應性訓練的老‘梯子’直接移到高原,無法登上實戰訓練的新高。”他專門向航空院校兩位上高原指導的教授請教,瞭解重力加速度、風向切變等物理和地理指數的細微偏差,用公式推算航炮及導彈空中運行的數據;用電腦模擬精準研究。32天后,鍾志龍零距誤差、準確命中。

對接訓練差異性,飛行員們舉一反三,去年以來,針對高原、低壓缺氧條件下體能消耗大、設備使用易發生錯忘等特點,從技戰術層面,積累了如何正常起降,各種火炮、導彈如何運行,電路集成塊如何正常使用等方面上千組數據,驗證完善多套攻擊戰術。

雄鷹為什麼飛得那麼高:振翅雪域,步步為“贏”再攀高

跨“高”——直面挑戰對接戰場

11月4日,高原某機場戰鷹頻繁起降,隆隆聲不絕於耳。筆者本想讓副大隊長沈浩倒些練兵備戰的“乾貨”,可一直沒機會見到塔臺上的他。等到當晚八點多,電話採訪剛開始,對講機的尋呼卻又讓他回到戰鬥值班崗位。

去年以來,該旅在高原地區組織自由空戰、全員普訓低空山谷突防、大場次跨晝夜訓練已成常態。與內地相比,戰機沒變,飛行員沒變,但嚴於內地、高於內地的高強度實戰化課目使大家普遍有個共識:面對風險挑戰更加從容、自如,“人機結合”的境界實現新跨越。

今年5月,沈浩執行跨晝夜空戰訓練,剛與對手交戰兩番,戰機地平儀出現故障,無法正確指示俯仰角、坡度。飛機忽上忽下,顛簸不停。山峰交錯,艙內光線極暗,有任何誤操作都可能引起不測。他操縱動作更及時、柔和,按照多個備用儀表的指示保持平衡,最終安全著陸。

雄鷹為什麼飛得那麼高:振翅雪域,步步為“贏”再攀高

編隊出擊。

跨越的還有訓與戰的距離。去年盛夏,飛行員王超與兄弟旅雙機編隊實施對地面目標突擊的任務,這本是一對精兵強將,由於長僚機配合不默契而互聯互通不緊,任務失敗。

“在內地對抗中通信不暢很少見,可未來戰爭不分地域。”“機載雷達發揮作用不好;聯合思維欠缺。”戰機剛剛歸巢,幾名參演飛行員顧不上休息,圍繞訓練中暴露的問題查找不足,並提出改進意見,制定針對性措施。

採訪中,筆者隨手翻開一名飛行員的訓練日記,只見詳細記載著前一天體系對抗中的20多個總結反思點:對高原雨季氣象條件預想不充分,沒有考慮降雨多、低碎雲多的影響;航線海拔落差大,高山峽谷多,合流交錯縱橫,機動途中過早暴露自己。同時,也清晰記載著,他們與兄弟單位聯合成立戰法攻關小組,將自創戰法通過多媒體、三維動畫的形式進行推演,並邀請兄弟單位骨幹為新戰法“支招”,提高針對性、實戰性。

雄鷹為什麼飛得那麼高:振翅雪域,步步為“贏”再攀高

交流體會。

如今,針對高原戰場條件下的實戰練兵強度更大,難度更高,飛行員對體系對抗、自由空戰已有了更深理解。旅領導介紹,他們聯合多家兄弟單位,結合空軍“四大品牌”的空戰評判標準,完善適合高原特點的評判體系,每場空戰下來,即使結果有爭議也可以通過客觀分析、綜合評定確保公平,“贏的清楚,輸的明白”。同樣,勝乃英雄,輸也同樣收穫成長,因為無論如何,制敵之策從中掛果,飛行員的勝戰之鋒更銳利。

雄鷹為什麼飛得那麼高:振翅雪域,步步為“贏”再攀高

對地突擊。

雄鷹為什麼飛得那麼高:振翅雪域,步步為“贏”再攀高

戰鷹凱旋。

雄鷹為什麼飛得那麼高:振翅雪域,步步為“贏”再攀高

教導員一線瞭解情況。

雄鷹為什麼飛得那麼高:振翅雪域,步步為“贏”再攀高

飛行員與機務官兵進行現場交流。

解放軍報記者部·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