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桌上最沒教養的是哪種人?

金宏雲


吃頓飯還與思想品德和文化素質有關,其實這就是教養。在家裡吃飯是家事,倒無所謂。如果是朋友聚會或參加宴席,顯得沒有教養,會讓人鄙視,甚至謾罵。臉面何在?自尊何在?丟人就丟到家了。



我個人認為,飯桌上沒教養的人有這麼幾種:

菜一上來先動筷子。飯桌之上,總會有長幼之區別。一般來說,待所有涼菜上齊了,先是執席者給在座的一一敬酒之後,上席(正位)的長者,讓大家動筷子,才是宴席的開始,在座的可隨心而吃。偏偏有人一個菜碟剛放到桌上,就不管不顧吃了起來,煞失風景。



邊吃邊說話的。老人常說,吃飯不要說話,那是在罵飯碗,會沒飯吃的。飯桌上還真有這種人,天南地北的侃著,還時不時會看大家,對他說話在意了沒有?不聽吧,面子上不能過去;聽吧,那口水亂濺著,又是些不著調的話題。真想一腳踹他出去。

只顧自己或孩子。有些人也許是平時生活不怎麼好,或者出了人情份子錢,總想帶個小孩吃回去。看到好吃點的菜,專給自己或孩子揀,更有甚者,以孩子夠不著為名,還把碟子直接端了過了。倒弄為難了在座的,而他像沒事人一樣,只顧自己或孩子嘴裡塞。



別人吃著準備打包。現在大多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魚、肉之類的東西也吃不了多少。有些肉菜上桌還沒動過筷子,打包也是個好習慣。那可是在座的離席之後該做的事。有些人吃飯慢,還在吃著,就有人打包了,還自圓其說,這個,這個你不吃吧!


被迫別人喝酒好耍酒瘋。上了飯桌,喝酒那是必須的。有的人好酒,有的人滴酒不沾。而那些愛喝酒的,只有席間有人喝過一杯,就認為不喝是裝的。非給你往嘴裡藩不可。弄得臉紅脖子粗,氣氛尷尬。特別是那些喝醉酒的,胡言亂語不說,還不讓別人走,誰走得喝幾杯酒。佔著席口,讓東家十分為難。

邊吃邊玩手機。手機的普及,現在的人大多成了“低頭族”,徹底顛覆了老話“仰頭女”。不就是吃個飯嗎,語音聊天的、打遊戲的,是不想吃嗎?又說沒吃好。更討厭的是把視頻到往外發。


為生活而提神


最反感和尷尬的是參加同事老宋兒子的婚宴。同事老宋家在鄉下,所以婚宴上大部分是鄉下來的客人,當然也有老宋的同鄉。

婚禮結束,接下來就是婚宴。由於人多,座位不好安排,老宋就把我和一個同事安排到他的親戚席上。婚宴擺了十桌,一桌12個人。

剛開席,坐在我們對面的大半圈的10個人就迫不及待動了筷子。

對面十個客人中有六個半老徐娘、兩個爺們、兩個抱孩子的小媳婦。十個人感覺好幾天沒有正經吃飯,狼吞虎嚥地下手了。手中拿的那是筷子啊,分明就是摟草的耙子,有個別婆娘還站起來扒拉菜,什麼好先吃什麼,有個大男人嫌筷子吃菜慢,乾脆下了手,把個大半桌子菜攪合的一片狼藉。

媽呀,等到桌子上的菜轉到我們跟前,都變成了殘羹剩菜。敢情,這些人隨的份子錢真合適,都吃回來了。


曉來青鏡添白髮


我妹妹是家裡最小的,每次都要讓著她,一次過年,大家聚在一起,剛到飯店,她就吵著問預定了什麼菜,我們說了一些菜名,她不認可的喊道怎麼沒有油燜大蝦呢,她叫來服務員要加油燜大蝦這道菜,後來我奶奶點點頭,覺得過年別掃興了,就讓服務員加了菜,上了油燜大蝦後,我妹妹把菜從旋轉盤上拿下來,放到自己跟前開始剝蝦,一開始我還以為她給我奶奶他們剝呢,後來看到她剝完一隻只蝦放到嘴裡,還不停的吧唧吧唧嘴,毫無顧忌我們在座的旁人,吃的津津有味,很快就吃完一盤,又喊了一聲服務員再要一盤,我本以為這一盤是給我們剩下的人吃的,沒想到上來後,同樣的方式又吃了一盤,桌上她喜歡菜擇來擇去,挑來挑去,我們都沒法下筷子,她爸媽也沒說她,還鼓勵她說多吃點,撿貴的吃,我當時都驚呆了,太恐怖了,真是沒教養,她父母也不教給她,沒有這樣吃飯的,這是在家裡,在外面人家給笑話死了,吃飯沒有規矩,也不懂得尊重其他人。



寶媽茶會


一個人吃飯可以肆無忌憚,一桌人吃飯請把臉放在胃的前面好嗎!

①給身邊的人夾菜,這是最噁心的沒有之一,農村的婚宴上這樣的事好多,跟沒吃過東西一樣,一直給自己的老公夾菜,他是殘疾啊還是弱智啊?都不是,就是怕吃虧啊,不管平時喜不喜歡吃,今天“往死裡”吃。吃的時候還特麼跟別人說:來別客氣吃吃吃,我看見這樣的人真的很鄙視。

②明明有公筷就是不用的人,倒不是真的嫌棄“髒”,這是尊重別人啊!用嘴舔完筷子還給別人夾菜,夾完還特麼來一句:別嫌棄,我真懷疑腦袋是不是有病。

③扒拉菜的人,這種人就是平時缺乏教養,人稱餐桌小旋風,旋風筷子一定會把每道菜裡的每一個食材汙染一遍。

④吹牛皮的人,兩杯“貓尿”下肚開始吹了,離800米都能聽見他說話,唾沫星子滿天飛。吃一桌一百塊錢的席面兒,張嘴閉嘴一千萬,融資,股東什麼的,我離他老遠我都替他臉紅。


生活小說


搶菜的人吧!

每年都要隨幾次禮,特別討厭那種菜端上來,就使勁的夾,然後放在碗裡,幾道菜下來,面前的碟子都堆的滿滿的,最後吃不完,扔在那裡!每次和別人在一起吃飯,都是等那些人都夾完了,再去吃,實在不能苟同!

其實如果夾的菜能夠吃完,那也就無所謂了!偏偏夾那麼多卻吃不完扔在那裡,最不能讓人理解的!記得有次吃飯,一個人每次端上來的菜,都是第一次站起來,然後夾很大一塊放在自己的碗裡,吃過農村那種宴席的人都知道,四喜丸子特別大,而且每盤就四個,可她就是硬生生的夾了一個,最後菜吃不完,而她隨手掏出來一個袋子,說裝回家喂小狗,氣的我心都疼!



淺淺歲月0413


我見過一家子吃飯沒教養的人,即使親朋在一起,也跟搶一樣,生怕自己吃不飽,好像上輩子是餓死鬼託生的一樣。這裡,我只說在一次婚禮上的飯桌經歷。

一次,我們一起去酒店參加親戚的婚禮。到了酒店,看到桌上早已準備好了糖果,瓜子,還有四個小菜。婚禮儀式還沒有結束,這家愛吃肉的孩子就按耐不住了,把小菜中的辣雞心放到茶水杯裡,涮去辣味就開始了吃的歷程。到正式開席上菜,孩子已經把雞心吃一半了。

上菜的時候,這家大人孩子都會迅速的把菜轉到自己跟前來,先搶為上。當上油炸大蝦的時候,母親用極快的速度把桌子轉過來,母子兩人一齊伸出筷子,每人搶了一個大蝦。因為席上有外單位的朋友,等她孃兒倆各夾走一個大蝦後,我把餐桌轉到了外來的朋友跟前。等餐桌再次經過這孃兒倆跟前時,孃兒倆把沒吃完的半個蝦放在盤中,又很文明的各自夾了一個。這樣,每人一個的大蝦,因這孃兒倆多吃了兩個,我和一位家人的大蝦就被貢獻出來了。

所有愛吃的菜一上來,這孃兒倆就狼吞虎嚥,風捲殘雲般的吃進去,所以,菜上到一半,這孃兒倆的飯就到了喉嚨口,大有一低頭飯就會從口中流出來的意思。再上了菜,孩子說什麼也吃不進去了。於是孩子開始在酒店內到處串游,看到服務檯上的一瓶橙汁,順手給拿了來。母親看到後,把橙汁藏到了餐桌下,並拉了拉餐巾布遮上。吃完飯後,母親要來一些塑料袋,把剩下的飯菜打包,孃兒倆提著大包小包,滿獲豐收的喜悅,樂不可支的走了。

過了大約半小時,婚禮的主人家發現,這位母親不知何故,又回來了?我聽說後,很不厚道的笑了,回來就是為了拿餐桌下那瓶橙汁的。


青草悠悠666


第一名:不請自到,次次不買單的人!


第二名:有女性的時候講葷段子,有男性的時候就拼命勸酒的人!


第三名:明明自己不請客,還要讓大家隨便點,還點一堆自己愛吃的菜的人!


第四名:看誰老實,就不斷欺負人家,又是勸酒,又是各種調侃別人,自以為很幽默的人!


第五名:又嘬筷子又翻菜,總是轉動轉盤,挑自己喜歡的菜的人!


第六名:不能喝還要喝,一喝就高,一高就亂說亂跳亂性的人!


第七名:各種吹噓,各種炫耀,吐沫星子都噴到菜上的人!


第八名:帶著孩子赴宴,卻不管好自己的孩子,亂叫亂跑亂霸菜的人!


第九名:讓我…………買單的人。


越夜越激情


講的這個話題,我立即想到了吃酒席的各種沒教養的人,有的時候真的是被氣的不想吃。

拼命給孫子搶菜的老人

我記得有一次有個姐姐結婚,我跟一位奶奶帶著孫子坐在一起。婚禮剛開始的時候,老人就使勁給他所以夾菜,一個勁的讓他吃。最讓我難忘的是,桌上有幾個菜比較好吃,她就把盤子端到自己孫子面前,讓他所以一個人吃,別人夠都夠不著,也不好意思夠。

別人沒吃完時就開始打包

有的人吃完飯以後就開始拿袋子裝菜,也不管別人有沒有吃完。一邊裝還一邊假心假意的說,你們吃,你們吃。然後發現一桌子的菜都打包完了,還吃個毛線!

一邊吃飯一邊大聲說話,口水直噴

有的人喜歡在吃飯吹牛,一邊吃一邊講,越講越起勁口水直噴,嚇的人都不敢再吃,太噁心了。

飯桌上有很多不好的行為,很容易引起人的不滿,需要思考避免!特別在職場上,這樣的行為很容易影響自己的前途。


多多媽的每日優選


不少呢列舉下

1、勸酒的人,不管別人喜不喜歡,一直勸勸勸,喝完一杯,下一杯要說的話已經說出來了,好像你不喝就是不給面子,喝了就是兄弟。

2、擤鼻涕,我見過、、那場面真是酸爽,吃著飯的時候“擤”的一聲,然後、、就沒有然後了,額的神呢,還讓人怎麼好好地吃飯了。

3、吐痰,“嘿.....呸...”和上面的擤鼻涕沒什麼兩樣,就和吃飯的時候旁邊有人在拉粑粑一樣,膈應!

4、吐酒,喝的差不多的趕緊去衛生間吐吧,自己多大量都是有數的,請量力而行。

5、炫耀,這個炫耀跟吹牛不一樣,適當的一塊吹吹牛能活躍氣氛,如果一味地炫耀,那真的是,旁人看的太尷尬的,羞於你這種人為伍

6、這個不好吃,那個不好吃,不好吃就不要吃了,說出來多不好

7、吃飯的時候“吧唧、吧唧的”這種是最不能忍的!!!!聽著渾身難受,有種想要逃離的感覺


除悵


我們小時候,父輩就教育我們,吃飯:不能吧唧嘴、

不能在別人面前夾菜、

更不準桌上筷子翻菜、

長輩不坐晚輩不坐、

長輩不動筷子晚輩不準動、

座位都有講究,尊客左上座、

客人在,孩子不上座、

甚至女性都不上坐、

吃飯坐端正、

孩子吃飯必須手捧碗、

吃好飯,筷子放都有講究、

吃好飯必須很在桌的打招呼……

我不知道其他地方怎樣,父輩在世就是這樣教導我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