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静王求娶林黛玉,宝玉为何成了大媒人?

锐锐CC


这个问题只是揣测,但这揣测亦是很多读者的疑惑,只因《红楼梦》中,北静王在这个人物与黛玉有些捉摸不透的关系。

北静王没有见过黛玉,但两人因为宝玉确实发生过些关系。第一次是北静王初见宝玉时,将随身携带的鹡鸰念珠送给了宝玉,黛玉回来后宝玉便珍重拿出转赠黛玉;

第二次就是有一次宝玉雨夜探望黛玉,黛玉见其穿着的斗笠精致讲究,不比市面上卖的物件,好奇便问哪里得来的,宝玉称北静王所赠,见黛玉喜欢便称要送一件给黛玉。



我们知道宝玉除了转赠过北静王的礼物给黛玉,亦曾转赠过蒋玉菡的礼物给了袭人,而根据前八十回线索,我们知道袭人最终与蒋玉菡成为夫妻,那么北静王是否有可能与黛玉有些瓜葛呢?

在第六十四回,宝玉曾说过将姑娘们做的诗题于扇上,被清客相公们瞧见了。那贾宝玉是否有可能还将其与了北静王瞧见了?而北静王亦是宝玉一类人物,喜好点风雅之事,如果闻得黛玉柳絮之才,稀世之貌,会不会有纳娶之心?

我想是不可能的。



首先在古代,极为讲究男女大防,便是胡庸医进怡红院为晴雯看病,晴雯伸出手来时也赶紧把脸移开了。更别提喜爱女儿、尊女儿若菩萨的宝玉了,即便北静王不顾身份深究黛玉,宝玉亦不会说,所以北静王大抵连黛玉是谁都不知道。

其次,黛玉此生只为宝玉而来,所以即便老师贾雨村和表哥贾琏护送其往返苏州与京城中,皆未有只言片语描述,只因作者认为黛玉是天上的仙子,未有宝玉一位有前世之盟的神瑛侍者可与其接触。故而在黛玉眼里,除了宝玉,连北静王此等一流人物都被其视为臭男人。

黛玉此生不会与北静王有瓜葛,所以袭人收下蒋玉菡的汗巾后他们成为了夫妇,而黛玉却未收下宝玉转赠北静王的任何物品,有甚瓜葛可言?


微影悼红


不排除遗失的后几十回中有北静王求娶林黛玉的情节,但是宝玉绝不可能是大媒人!因为媒人另有其人,那就是贾雨村。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我从前八十回的一些细节描写中做了一点推测,不喜勿喷!

为什么北静王会求娶林黛玉呢?北静王又怎么得知林黛玉这一号人物?



大观园菊花诗林黛玉夺魁,宝玉把黛玉的三首菊花诗抄在自己随身携带的扇子上,并带到外面给人看了,宝玉还说别人夸这诗写得好。这个别人很可能就是北静王,因为在书中,宝玉和北静王算是来往比较多,私下感情也很好。当北静王得知有黛玉这么一位才情极高,家世又好(探花之女),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时,北静王焉能不爱慕?他肯定会想方法找人去提亲?从北静王角度来说,他也不太可能知道宝玉,黛玉已经心意相通,因为古代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北静王哪能想到宝玉对黛玉之心?所以从这一点上讲,北静王也不算“夺人所爱”!




那么在北静王到处找人去求亲时,谁会是最合适的人选呢?

毫无疑问,最有可能担当这个媒人角色的人物就是贾雨村。原因有两点。

第一,贾雨村是林黛玉的老师。古语有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黛玉与贾雨村有师生之情,是黛玉的启蒙老师,而且黛玉进京入贾府,也是贾雨村一路护送而来,之后贾雨村混迹官场,黛玉长住贾府,两人基本看似没有交集。但实际上,在黛玉长大之后,他们又有一次交集,那就是在林如海去世,贾琏陪着黛玉奔丧后从姑苏回来的路上,又碰上贾雨村,而且他们又是一路作伴回了京城的(手机打字,不便去摘抄原文,需要看原文的同学可以去翻书)。



这时黛玉已经亭亭玉立,和贾雨村遇上,怎么着也得拜见一下自己的启蒙老师吧,所以贾雨村是见过了长大后的林黛玉,这为他做媒人打下一个基础。

第二,贾雨村自从和贾政,王子腾攀上关系后,一路官运亨通,随着官职越来越大,他需要攀附人的地位也肯定随着增大,那么北静王就有可能是他寻找的下一个目标人物。而且书中也说北静王喜欢招揽海上名士,贾雨村虽然内心猥琐,但才情也是有的,所以当贾雨村和北静王走到一起时,当北静王见过黛玉的诗时,当从贾雨村嘴里得知黛玉长相时,当了解黛玉家世之后时,那么由贾雨村当媒人,替北静王向贾府求亲简直自然而然。



随着贾府慢慢败落下来,贾母不管出于对权贵的敬畏,还是为了家族利益考虑,她都会同意这门亲事。

所以,我认为北静王求娶林黛玉合情合理,至于能否真的能到成亲那一步就不一定了,因为林黛玉的结局早已注定是“花落人亡两不知”!


Zikunyang


首先要说明的是,北静王求娶林黛玉,只是一个假设或者猜测。至少曹雪芹的前八十回里是没有明确提出的。至于后面遗失的文稿中,是否会涉及到这个内容,只能说有这个可能。而如果真的涉及到北静王求娶林黛玉,宝玉也不可能自愿成为媒人。之所以会说宝玉成为了媒人,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无意为之。

前八十回原文中,曾经有一个小细节,可能很多人不会注意,而恰恰就是这个小细节,有可能成为北静王求娶黛玉的起因。

原文:黛玉一面让宝钗坐,一面笑说道:“我曾见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者甚多。今日饭后无事,因欲择出数人,胡乱凑几首诗以寄感慨,可巧探丫头来会我瞧凤姐姐去,我也身上懒懒的没同他去。才将做了五首,一时困倦起来,撂在那里,不想二爷来了就瞧见了。其实给他看也倒没有什么,但只我嫌他是不是的写给人看去。”宝玉忙道:“我多早晚给人看来呢。昨日那把扇子,原是我爱那几首白海棠的诗,所以我自己用小楷写了,不过为的是拿在手中看着便易。我岂不知闺阁中诗词字迹是轻易往外传诵不得的。自从你说了,我总没拿出园子去。”宝钗道:“林妹妹这虑的也是。你既写在扇子上,偶然忘记了,拿在书房里去被相公们看见了,岂有不问是谁做的呢。倘或传扬开了,反为不美。自古道:‘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女工还是第二件。其余诗词,不过是闺中游戏,原可以会可以不会。咱们这样人家的姑娘,倒不要这些才华的名誉。

这一段中,有一个重要信息,就是宝玉曾经把黛玉作的诗写在扇子上带了出去。而前面也多次介绍了,自从秦可卿的丧事时,北静王和宝玉认识后,二人的交情逐渐也深了,宝玉常常去北静王府做客的。再加上北静王也是好诗酒风流的人物,若看到宝玉扇子上的诗,怎能不问,既然问,宝玉怎能不让看,既然看了,北静王又怎能不被黛玉的才情所吸引。

所以,假如北静王透过诗词,再稍加打听,知道黛玉的出身容貌,应该是会对黛玉产生遥思倾慕之情的。而以林黛玉世代勋爵之后的出身,做北静王的妃子,应该也是可以的。再说,北静王应该又不知道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感情,更不可能知道什么木石姻缘,所以,求娶黛玉,是很有可能的。

但是有一点,假如北静王要求娶黛玉,应该不可能找宝玉做媒人。因为宝玉毕竟是小辈,从身份上来说,根本就不可能找他。所以说宝玉是媒人,这个是不成立的。唯一的可能就是因为宝玉,北静王才知道了黛玉,这也就是宝玉无意中,成了北静王求娶黛玉的起因。

要说最有可能成为媒人的,那应该是贾雨村。首先,贾雨村一贯很善于揣摩上司的心理,并且自告奋勇。比如对贾赦觊觎石呆子古扇子的事情就是如此。所以,当雨村知道北静王有此意思之后,很有可能为了巴结北静王而自告奋勇做这个媒人。其次,贾雨村怎么说也算是黛玉的恩师,所以,由他来做,从身份上看,也是很合适的。


云语红楼


宝玉爱林黛玉,打死也不会给林黛玉做媒人,把林黛玉嫁出去。

北静王求娶林黛玉,宝玉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间接做了媒人。正所谓“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贾宝玉是在无意当中,成了北静王求娶林黛玉的媒介。



贾宝玉和北静王走得很近,欣赏北静王的为人。宝玉是一个没有心机的人,他曾经将姐妹们的诗稿拿到外面,导致外人知道了大观园有诗社,还有一些腹有诗书的奇女子。黛玉的诗词立意新颖,风流别致,更得男人的喜欢。北静王自然而然成了林黛玉的粉丝。

北静王送给宝玉的香念珠和斗笠蓑衣,宝玉也要送给林黛玉。虽然黛玉没有要,但是给林黛玉和北静王之间建立起了联系。

后来元春死了,贾母病逝、贾府式微,王夫人想给贾府再找一个靠山,把黛玉嫁给北静王是有可能的。而北静王早已倾慕黛玉的才学,自然乐意。

宝玉对北静王求娶一事不知情,黛玉听说贾府要把她嫁给北静王,万念俱灰,一心求死,泪尽而亡。

也可以说是宝玉间接害了黛玉。




润杨阆苑


宝黛是有前世缘的,宝玉深爱着黛玉,怎么可能会为北静王和黛玉做媒?

黛玉人在深闺,北静王怎么会知道有此神仙般的林妹妹呢?

定是那宝玉把闺中诗词写在那扇子上,随身携带,流传出去了。宝玉真是自己砸自己的脚了。

有一回,北静王赠了宝玉一串鹡鸰珠子,宝玉要给黛玉。黛玉说,她才不要那些臭男人的东西。

宝玉把北静王所赠鹡鸰香串珍重取出来,转赠黛玉。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遂掷而不取。


第四十五回,宝玉冒雨穿了蓑衣斗笠去看黛玉。黛玉问:

“什么草编的?怪道穿上不像那刺猬似的。”宝玉道:“这三样都是北静王送的。他闲了下雨时在家里也是这样。你喜欢这个,我也弄一套来送你。……”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了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

黛玉很直白地用“我不要他”拒绝了。


黛玉是真性情,是专一的。个人认为她绝不会背叛她的爱情。

不过,前八十回文中并没提到北静王求娶林黛玉。如果是原作者后续,贾雨村【假语村言】做媒是最可能的。他是黛玉的老师,他为了前程锦绣再无耻的事也能做得出来。


清心一栈


虽然黛玉出世,是为还泪而来,心里只有一个宝玉,并且藏在贾府人不知,但北静王求娶黛玉也不是不可能,虽然北静王已有王妃。



不过,如果北静王妃殁了,而贾宝玉又无意中曾将林黛玉的才学见识推到了北静王面前,而北静王并不知宝黛爱情,这种情况下,北静王也有可能求娶林黛玉,而贾宝玉无意中也成了林黛玉与北静王的媒人。就如同他曾经无意中为蒋玉涵和花袭人牵了红线一样。



那么贾宝玉是如何将林黛玉推向北静王爷的视野的呢?我想,还是应从宝玉的一个习惯说起。宝玉喜欢将闺中姐妹的诗句写在纸扇上,无人时自己细细咏读赏玩时,正是这个习惯,无意中让北静王看了去或听了去黛玉所做诗词,从而在北静王心中种下一颗爱慕的种子,机缘巧合下,又被北静王窥得黛玉真容,于是乎,一切都水到渠成。



第六十四回,林黛玉做了五首吟咏古人的诗。林黛玉不让他看,怕他写给人看去,宝玉说他爱姐妹们写的几首白诲棠的诗,用小楷写在扇子上,自己吟咏。宝钗提醒他:

……你既写在扇子上,偶然忘记了,拿在书房里去,被相公们看见了,岂有不问是谁做的呢?倘或传言开了,反为不美……



按照着曹雪芹的草灰蛇线,伏脉千里,既然这里提到了宝玉抄写女孩诗词于扇上,是不是意味着后文会有女子因诗文偶被看去而得福或祸呢?也许就是北静王偶尔见到黛玉诗词而心生爱慕,当王妃过世,黛玉未嫁,他去求娶也不一定呢!



况且北静王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淡泊逸趣,与宝玉有共同志趣的儒雅风流之士,审美也应相近,对林妹妹这个神仙似的人物产生兴趣也是理所当然的。就这样, 无意之间,贾宝玉成了林黛玉和北静王的媒人。

以上猜测,纯属虚构, 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萍风竹雨123


就凭着北静王送给贾宝玉一串珠子,然后宝玉又转送给黛玉,就断定他们对上眼了,这是不是清宫戏看多了!且不说北静王会不会看上林黛玉,估计他们这辈子连面都很难见到。

在《红楼梦》里,像北静王这样级别的大人物,也只是在秦可卿的葬礼上露过一次脸。可以想见,北静王除了上朝见天子外,基本上是不会出门见客的。而林黛玉作为闺阁里的大小姐,也是不会随便抛头露面的,就连她们在海棠诗社写的几句歪诗,也是不能抛头露面的。所以他们没有交集,不存在嫁娶的可能性。

贾宝玉看着黛玉好不容易才回来,自然很高兴,就想给他个惊喜。而北静王给他的珠子,一来好看,二来富贵气息重,把这东西送黛玉,应该能讨她的欢心。结果呢,黛玉随手就扔了,并骂这是哪个臭男人用过的东西。曹雪芹写这个细节绝对没有暗示黛玉和北静王有关联,只是衬托出黛玉对宝玉的用情之深,是不是宝玉身上的东西,她一眼就能认出来。

这里,只有红尘奢念,没有阴谋交易。提问者真的想多了。


青草无为


从前80回来看,北静王与林黛玉之间,唯一的交集就是贾宝玉。

假设故事后面发展,北静王真的与黛玉有什么交集,应该与宝玉脱不了关系,只是,北静王求娶黛玉,宝玉做媒人绝对不可能是出于本意,应该是事出有因,无奈之举。

我还是坚定的相信,神瑛侍者与绛珠仙子之间的仙缘。

红楼梦中,迎探惜及黛玉这些女孩子都长居深宅,极少与外界接触,在贾府中,只有贾宝玉一个人因为贾母的溺爱同姑娘们住在一起,甚至同住贾府的薛蟠,在宝玉和凤姐魔怔的时候,才第一次见到林妹妹,瞬间酥倒。

黛玉与宝玉青梅竹马,而宝玉与北静王之间,关系也极深,从秦可卿葬礼开始,贾宝玉与北静王初次接触,互相都很欣赏,北静王就以“家中多名士”为由,邀宝玉常去府上。

后面的情节虽然没有直接写两人的接触,但从北静王赠送香珠、贾宝玉与北静王府互相走礼、贾宝玉借去北静王府的借口吊唁金钏儿,结识戏子蒋玉函等细节,都可以窥到两人的关系。

蒋玉函是忠顺王爷的座上宾的,从后文北静王送蒋玉函红汗巾子可以看出,蒋玉函与北静王府的关系也很亲密,这个戏子游走于皇室成员之间,还跟两个不属于同一政治阵营的王爷关系很深。

本应该不是贾宝玉这个阶层接触不到的人,但贾宝玉却对琪官仰慕已久,很可能是从北静王听说的。

后来,贾宝玉与蒋玉函越走越近,发生了一些不可描述的事情,还因此得罪忠顺王爷,为贾府的倒台埋下了祸根。

那么,既然宝玉与北静王爷关系这么深,贾宝玉在北静王面前提起黛玉也很正常,所以,北静王应该知道黛玉的存在,对她的性情、才华有一点点了解。

如果要更进一步讲,宝玉与黛玉虽然有很深的感情,但宝黛终不得如愿是已定的事实,试想下,在父母逼迫下成婚的宝玉,只能想办法给黛玉找一个可靠的托付之人,此时,北静王算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再看黛玉的出身,祖上贵族,又是书香门第,家世很好,况且本人才貌双全,令人也算是般配。

至于高鹗版本黛玉病死,从前80回的发展来看,黛玉在确定自己与宝玉之间的感情之后,不再那么提心吊胆、爱哭,身体状况已经有所起色,病死之说有些牵强。

而且,黛玉追求的也绝不是与宝玉世俗的结合,两人更像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确认心意相通,是最重要的。

宝玉万般无奈之下,将心上人交付给北静王,不过黛玉一心仅属一人,在与北静王结婚前后自尽,应该也符合故事发展的逻辑。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博君一笑。


心慌慌是情殇


这是要剜贾宝玉的心啊。北静王求娶林黛玉,贾宝玉是大媒人这样的情况绝对不可能存在。如果后来北静王果真来求娶林黛玉,也只能说贾宝玉是无意中做了媒人。



首先,北静王在书中是一个儒雅风流、礼贤下士的官场清流,不是那种看见仙女般林黛玉,就要夺人所爱的势力权贵。整部红楼梦都间或穿插男男欣赏的文辞,北静王和贾宝玉也属神交已久、相见恨晚那种,我就不过多分析这种不正常现象,单以两人均为风流清逸的人中龙凤而知音吧,以免破坏书中这些不多的美好男子的形象。就算贾宝玉偶尔去北静王那里献宝,把林黛玉笔墨才情秀给他看,以北静王的眼力,一眼就能看出贾宝玉是恋爱中人。我想这跟贾宝玉把北静王的手镯和斗笠簑衣拿到林黛玉那里献宝一样,书中描述一眼能看出贾宝玉极其珍视北静王的礼物。贾宝玉是真心的到处秀自己爱慕之人的礼物和才情,恨不能天下人都知道才好。北静王如果知道贾宝玉深爱林黛玉的心思,是不会做出夺人所爱之事的。



其次,如果北静王求娶林黛玉后面章节果真发生了的话,只能说此时贾宝玉或已娶薛宝钗,而且北静王并不知道宝黛感情,那么贾宝玉之前在北静王和林黛玉之间秀彼此的礼物才情,确实有无意中做了大媒的可能,但这绝对是害死林黛玉的最后一根稻草。书中确实写过贾宝玉把大观园姐妹的诗作传出去,被姐妹视为不妥,而林黛玉的才情首屈一指,假如北静王过目这些诗作,肯定一眼相中林黛玉。在贾宝玉已经娶亲薛宝钗,不可能有机会与林黛玉结姻缘情况下,贾府肯定不会让林黛玉为了已婚贾宝玉而变成老姑娘。此时有人给北静王说亲林黛玉,北静王肯定很欣喜,而已婚的贾宝玉也无法明说对林黛玉的感情。这阴差阳错的事情发生必须有个前提,贾宝玉或者已经糊涂不通人事,或者已经娶亲薛宝钗。



最后,如果北静王果真求亲林黛玉,很希望林妹妹不要那么实心眼,放过自己、放下贾宝玉,跟着北静王去吧,比为贾宝玉泪尽而逝的结局能让人心里好受些。


行走在加拿大的文青



北静王求娶林黛玉前八十回无载,通行本无载,是读者根据前八十回的线索自行推断的。我认为有道理。之前也有过论述。包括贾宝玉在北静王对林黛玉的事情上确实是贾宝玉做了“媒人”。

我先申明下面的文字为本人读书的想法,并不代表本人探佚。本人读书不做探佚,《红楼梦》没写的,都只是个人感想而已。

贾宝玉和北静王交好。但贾宝玉万没想到朋友妻不可戏,有一天北静王竟然“觊觎”自己的女神林黛玉。这一点的证据就是曹雪芹两次写到北静王的东西因为贾宝玉而和林黛玉有了交集。


第一,鹡鸰香念珠。

北静王初见贾宝玉的见面礼被贾宝玉转赠给林黛玉。林黛玉掷而不取:“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里贾宝玉就做了一个传送人的媒介作用。而上一次做类似的事情是贾宝玉将蒋玉涵的汗巾子绑在了袭人腰上,袭人收了。袭人和蒋玉涵最终也走到了一起。变相来说宝玉也算袭人和蒋玉涵的媒人。

基于此,贾宝玉又一次做出了同样的事。说明作者还是用同样的方式将北静王和林黛玉联系了起来。但结果不同。林黛玉掷而不取,说明北静王求娶林黛玉的事确实发生了,但最终林黛玉没有同意婚事没成功!不过贾宝玉确实又一次做了“媒人”。


第二次,“蓑衣”。

贾宝玉看望林黛玉穿的一件蓑衣引发了林黛玉的好奇,贾宝玉又说是北静王所赠。还要给林黛玉也弄一套。这又是一次贾宝玉将林黛玉和北静王联系起来,可见贾宝玉不作死就不会死。林黛玉在这一节还说了一句渔公渔婆的话,贾宝玉也没听进去,显然和他无关。联系到贾宝玉说的北静王在府中常这般打扮,显然,渔公渔婆指的是北静王和林黛玉。但我不同意北静王和林黛玉最后成亲,因为林黛玉又一次拒绝了贾宝玉的话:

“我不要它。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鱼婆了。”

这是林黛玉又一次否认态度。贾宝玉再一次“做媒”失败。我之前推测北静王通过贾宝玉一干人知道了林黛玉的人品才貌,心生向往。他或许并不知晓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感情,作为藩王自然有求就会付诸行动。所以在八十回后有求亲的举动。这些通过前面这两点线索完全说的通。

我认为江河日下的贾家甚至都收下了北静王的聘礼,只是林黛玉伤心绝望下急怒攻心泪尽而亡才没让这事成功。贾宝玉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真是遗恨终生了。所以说贾宝玉成了林黛玉和北静王之间的“大媒人”并不为过!

红楼鸡汤:

有好东西就不要乱分享,还要尽快宣示主权,否则,不知道哪里就会横生枝节,让人遗恨!贾宝玉就是如此!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欢迎关注,欢迎吐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