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是如何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的?

kart2011


黄兴并没有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只是历史选择性将其遗忘。而原因无非也就是以下三点:第一是辛亥革命期间,黄兴是妥协派,同意了袁世凯的“将清帝逼退位,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要让给他”的要求;第二点是黄兴与孙中山存在间隙,政见不合;第三点是黄兴英年早逝,没有来得及在历史上继续发挥余热。

(1911年,黄兴在香港成立广州起义领导机关统筹部)

下面我们来逐条看一下这三点原因:

一、黄兴曾经为妥协派

1911年武昌起义后,全国各地纷纷响起起义的口号。但革命军那时候力量薄弱,想要依靠武力推翻清政府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当时北洋军共有六镇,结果仅出了两镇,革命军就打不过了,但是袁世凯也不是真心帮助清朝(溥仪登基之时,摄政王载沣曾经以袁世凯谋害光绪皇帝的罪名,将其贬为庶民)。

然而由于袁世凯经营有方,将几十万的北洋新军变成了自己的私人军队,而当时清政府所能倚仗的也就只有北洋新军和张作霖的奉军。张作霖的军马鞭长莫及,所以决定清政府生死的不是革命军,而是统领着北洋新军的袁世凯。

(黄兴与孙中山)

袁世凯对清朝没有什么归属感,特别是慈禧太后死掉之后,他还被载沣他们防着,被贬为庶民。对于革命军推翻清政府的这种行为,他也是很乐意看见的。所以袁世凯找到革命军首领,跟他们提出一个要求,意思是他可以帮助革命军将清政府推翻,但民国的临时大总统一位要让给他。

当时黄兴认为中华民国已经建立了,清政府只要被推翻,那就结束了封建帝制,这时候无论是谁做临时大总统都无所谓,况且袁世凯也是“支持”共和的。他觉得按照中华民国这样的体制,是不会出现“皇帝”这种神奇的职位的。

(1911年底,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上海讨论组建临时政府等事宜。)

所以他在袁世凯的这个要求上,他主张跟袁世凯妥协。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后,黄兴本来是被孙中山任命为南京留守府留守的,主要是主持南方各军的整编问题。那个时候南方各军兵多粮少,生活困难,袁世凯也不予接济。

黄兴居然认为南北既然已经统一,也就没有必要再留守大批军队了,于是裁减大量的南方军队,使南方各军实力大减。而南方各军被裁员后,他这个留守府也就没什么用了,于是在1912年6月自行解散。

(1912年2月15日,清帝退位三天后,孙中山一身戎装携南京临时政府官员谒祭明孝陵。前排左三为南京临时政府南京卫戍总督徐绍桢,左四为陆军总长黄兴,左五为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左六为海军总长黄钟瑛,左七露半张脸的是教育总长蔡元培。一个月后,临时政府即宣告解散。)

南方各军实力的锐减,黄兴过于美好的幻想,再加上袁世凯各种排挤革命党人,想方设法把“临时”俩字去掉,这使得民国政府彻底变成了北洋政府,革命军的革命成果完全被北洋军窃取,这其中黄兴的确要负上很大一部分的责任。

二、与孙中山政见不合

1912年9月,宋教仁已经在北京组织了国民党,这其实已经损害了袁世凯的利益。黄兴此时还不知道,还报着把民国政府变为国民政府的幻想,据说他还劝说过袁世凯也来当国民党的领袖。

(1913年3月,孙中山(前中)、黄兴(前左二)、戴季陶(后左二)等人,与日本企业家在上海的横滨正金银行商讨集资讨伐袁世凯等问题。)

1913年国民党在中华民国国会大选中大获全胜,宋教仁正想要遵循欧洲“内阁制”的惯例,以党首身份组阁。这样一来,袁世凯的大总统就成了空架子。袁世凯又怎么会愿意实力就这么被瓦解?于是在同年3月派人将宋教仁暗杀了。

宋教仁被刺杀后,袁世凯的反革命面目完全暴露,孙中山主张立即兴师讨袁。但那时候南方各军实力不济,而且很多也不受国民党的控制。黄兴对讨伐袁世凯缺乏信心,想要用国际法律来解决问题。

(第一排左四为黄兴,中间为孙中山)

然而袁世凯却早就想打国民党了,主动发动起对南方的战争。当然没过多久这些各自为营的革命军就被北洋军逐个击破了,国民党的“二次革命”迅速失败,黄兴和孙中山逃往日本。孙中山到日本后,总结革命失败经验的时候,把原因归结为国民党内部不齐,同时又对黄兴拖延举兵时间给予批评。

孙中山为了使党内人齐心协力,决定将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并且规定党员入党是时要宣誓,并且在誓约上按下手印,以此来表示永远向革命党效忠。黄兴不同意重新组党,更是反对宣誓按手印的封建方法,拒绝参加中华革命党,与孙中山的关系出现裂痕。

(1905年8月20日,同盟会成立,第一排中间为孙中山,右起第二位为黄兴)

三、英年早逝

黄兴与孙中山的关系破裂后,就独自去了美国。在美国期间,他曾多次在美国华人中发表演讲,向人们揭露袁世凯的反革命面目以及反对袁世凯称帝。袁世凯称帝后,黄兴还曾经为护国军筹集军饷。

1916年5月,经过多方奔走的黄兴,终于从日本借到了500万日元,6月黄兴由美国抵达日本,并且与孙中山多次电话密探。不得不说,尽管两人仍存在间隙,但这种间隙在民族大义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

(1911年,黄兴任广州起义总指挥时摄)

袁世凯死后,黄兴于1916年7月回到上海,同孙中山也恢复了往日的关系。但由于他长期为革命事业奔波,终于身体不堪重负,积劳成疾。在1916年10月10日黄兴因胃出血住院,到了10月31日胃出血逝世,年仅42岁。

黄兴去世之后,蔡锷为其挽联:“以勇健开国,而宁静持身,贯彻实行,是能创作一生者;曾送我海上,忽哭君天涯,惊起挥泪,难为卧病九州人。”章太炎也为其挽联:“无公乃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1916年11月设于上海福开森路393号黄宅的灵堂。)

黄兴为什么在辛亥革命后存在感很低?像是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这个问题在黄兴从辛亥革命到去世的这一段生涯中就可以找出,无非就是以上的三个原因,其实黄兴与孙中山并称为“孙黄”,还是挺有名气的,不应该被历史淡忘!


进而读史


有一件事情让黄新与孙中山产生了分歧。

孙中山要求国民党的每一个党员都要宣誓效忠孙中山,黄兴明确表示反对,认为这样做是在搞个人崇拜,有悖于民主理念。

党内还有一个人也是不太服气孙中山,这个人就是黄兴的湖南同乡,宋教仁。

早在辛亥革命推翻满清之后,中国一下子陷入了群龙无首的无政府状态,这个时候有人提议叫孙中山从美国回来当首脑,宋教仁对这个建议并不是很赞同,当然他也没有强烈反对。

宋教仁的理想是在中国推行西方的政党制度,所以他代表国民党在全国积极进行竞选活动,一时间风头盖过孙中山,会不会引起孙中山的不愉快?

宋教仁遇刺身亡,刺客后面的指使者是谁,一直是一个迷,孙中山们说是袁世凯的阴谋,但是直到现在我们没有证据证实是袁世凯所为,袁世凯是不是背锅了?

不管怎么说,宋教仁的死让孙中山得到两个收获,首先,党内的竞争对手没有了,然后是借此机会把党外的对手袁世凯干掉。

一箭双雕?

如果宋教仁成功了,其他人一看,哟,原来采用公开的竞选争取人民的支持也可以取得管理国家的权力,以后我们也采用这种方式来获取官职吧!

以后可能就不会出现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了,当然也不会国民党一党独大的状况。


黔人东子


幸亥革命中黄兴作为革命军的最初领导者,其功勋是不可磨灭的。黄兴同孙中山一文一武,共同实现了推翻清政府的大业,不过在这过程之中,黄兴同孙中山却是渐行渐远,因为黄兴不满孙中山的一些做法。两人多次发生激烈争执,尤其是孙中山在党内开始集权时。



两人最激烈的一次争执发生在宋教仁被刺杀之后,当时孙中山找到黄兴,坚持要以武力讨伐袁世凯。但是黄兴只是说证据不足,也就是说不清楚是不是袁世凯派人刺杀,这件事情还存在疑点。而且黄兴很委婉的告诉了孙中山,以当时的军事实力,很难战胜北洋军。


而孙中山则认为黄兴这是明哲保身的做法,与革命背道而驰。然而当黄兴提出彻查宋教仁被刺案件,以宪法来惩处,届时袁世凯若不遵从,至少还占了一个理胜。但是这个提议被孙中山否决了,说到底宋教仁被刺这个问题,是袁世凯和孙中山权力之争,孙中山需要借此事书立威信。

黄兴后来淡出国民党,也是因为觉得局势已经非自己所能左右,而且同当初革命理想相差太大。黄兴没想到民国成立之后,依旧是没能改变这乱局。更没想到袁世凯当选大总统之后,居然会公然解散议会,空有共和之名。


小司马迁论史


历史是现实的!

黄兴不仅是淡出历史舞台,而且基本被后来的民国遗忘。

黄兴去世后,章太炎曾写下挽联:“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但在民国,尤其是国民党当政后,黄兴却没有享受到挽联所言的历史待遇。

黄兴为革命出力颇多,但去世后却几乎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这究竟是为什么?

概括地说,可能有这几方面原因:一,黄兴有耿直不争的性格;二,黄兴的格局见解不高;三、黄兴去世的早;四、真正跟黄兴志同道合的宋教仁亦去世的早。

先来说黄兴的性格。

自晚清曾国藩、左宗棠以来,湖南可谓是英豪辈出。对于湖南人的性格特性,章士钊有过总结:“好持其理之所自信,而行其心之所能安;势之顺逆,人之毁誉,不遑顾也。”

说的直白点,就是骡子性格。认理不对人,行事讲究问心无愧,敢玩命更固执,不管毁,也不管誉。

黄兴就是个典型的骡子性格,干革命敢玩命,跟孙中山合作过程中,因坚持自己认定的东西多次险些与之决裂,但只要认定的道理在,他又总能做到顾全大局。可一旦认定的道理不存在了,他则不计得失,不管毁誉。

举两个例子。

1906年冬天,同盟会曾发生著名的“国旗事件”。孙中山主张用青天白日旗,黄兴认为这是在仿效日本太阳旗,因此他坚持用以示平均地权的井字旗。

为这个,两人相争不下,几近彻底闹翻,但最后在认定的大局大理面前,他还是做到了顾全大局。

二次革命失败后,黄兴再次流亡日本。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另组中华革命党,规定入党必须宣誓效忠,黄兴因为认定的道理不在了,拒绝参加。

有人劝他另组一政党,但黄兴说:“领袖惟有孙中山,其他不知也!”

说完,黄兴去了美国,帮蔡锷的讨袁护国军筹借军饷去了。

此事最能全面地反应黄兴的性格,也注定了今后他要淡化在由国民党主导的民国历史中。

接着说黄兴的格局见解。

袁世凯曾对南方革命党四大领袖有过一次精辟的点评:“孙氏(孙中山)志气高尚,见解亦超群,但非实业家,徒居发起人之列而已。黄氏(黄兴)性质直,果于行事,然不免胆小识断,易受小人之欺。蔡锷远在黄兴及诸民党之上,此人之精悍即宋教仁或亦非能所匹。”

说到底,黄兴是个革命先锋,却不是高规格的政治家,所以他只能在革命初期扮演流血奋进者的角色,却注定无法在民初的政治风云中烙下深深的印记。

再说黄兴的命运。

黄兴1874年10月25日生在湖南长沙府,自幼即对八股文深恶痛绝,只喜武术。

30岁前,黄兴就颇为激进,主张革命,四处宣传革命。

30岁时,黄兴卖掉家里36亩地,在长沙坡子街附近搞集会,以兴办矿业为名,成立华兴公司,口号提的很有水平:“同心扑满,当面算清。”

次年,华兴会在长沙西园正式成立,黄兴被公推为会长,提口号:“驱除鞑虏,复兴中华。”

就像这问题说的那样,自这之后,黄兴就踏上了武装起义的革命先锋之路。

先是卖掉家里300亩田产,买来长枪500条,短枪200条以及大量炸药,想趁着慈禧七十大寿那天起事,炸死参加湖南庆典的湖南文武大员,结果遭叛徒出卖,流亡日本。

加入中国同盟会后,黄兴先后参加或指挥了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屡败屡战。

最惨烈的是随后的黄花岗起义,虽然侥幸活了下来,却被打断了右手食指和中指。

武昌起义爆发后,黄兴到汉口任战时总司令,指挥作战。汉口丢失后,他主张转攻南京,遭到革命党人反对,之后只能辞职。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黄兴任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

这是黄兴的辉煌时刻,但这辉煌随着讨袁二次革命的失败,随即就消失掉了。

此后的黄兴既不愿加入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也不愿另立山头。短短两三年之后,1916年6月,黄兴因积劳成疾,最终在上海去世,时年仅42岁。

他死的时候,正是革命黎明的前夜。

前夜的黑暗淹没了他。

最后说同道之死。

黄兴真正志同道合的搭档其实是宋教仁,黄兴敢于任事,宋教仁雄才大略,两人要是能长期搭档下去,民国的历史会怎么样还真不好说。

怎奈宋教仁英年死于暗杀。这对黄兴的影响太大了,不仅否定了他曾经认定的道理,更让他失去了创大业的可能。


黑句本


什么叫淡出历史舞台?题主又在抓住孙黄分歧故意抹黑孙中山吧!也是,孙中山的惊天伟业实在空前绝后,凡与他有关的人都想赖孙借借光捞上一把!可惜孙先生一生瑕疵太少,实在找不出就抓住二三件內部分歧作文章,于是网上出现了无耻的一边倒!孙与章太炎有分歧,全是孙的错!孙与黄兴吵一架,更是孙的不是!甚至与宋教仁有政见分歧,宋死后在确定主谋洪述祖是袁大头亲信的铁证下,仍把脏水泼向孙!就象本期话题,孙黄都是热血汉人,偶尔吵一架再正常不过,况且革命是要死人的!当时袁大头追杀革命党,革命党一盘散沙,孙中山决然站出来整合革命党拧成一股绳!要入党者宣誓就表明孙全权负责,每名党员也为宣誓负责!这是非常时期非常手段而己!若不是孙中山站出来,革命党早亡了!黄兴不理解很正常,后孙黄二人和好如初。不久黄逝世,没有参加孙的第二次创业,实在是一大遗憾!


儿童节吊打妇女节


黄兴淡出历史舞台,与国民党突出孙中山政治符号的唯一性密切相关。

黄兴(1874年10月25日——1916年10月31日),字克强,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高塘乡(今长沙县黄兴镇凉塘)人。辛亥革命重要领导人,1903年创办华兴会,后加入同盟会,成为孙中山重要助手,1911年领导武昌起义,为中华民国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青年时代黄兴)

1915年,孙中山好友、美国人林百克撰写了《欧战中我们在中国的机会》称赞黄兴是“中国的华盛顿”,可见当时人对黄兴的认可。但是宋教仁被刺杀后,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确立了个人集权领导体制,有违民主取向,遭到了黄兴的强烈反对。孙黄二人的嫌隙越来越大,黄兴被迫出走美国,不久英年早逝。

国民党当政后,为了突出自身政权的合法性与权威性,大力神化孙中山,刻意将孙中山塑造为唯一革命导师,并淡化乃至贬低黄兴等人的地位和角色,这就造成了黄兴逐渐被遗忘了。


老照片


孙文(孙中山)与黄兴是辛亥革命时期最重要的领袖,是患难与共的战友,在革命党人中号称“孙黄”,相互支持鼎力相助,“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孙中山曾送给黄兴这样一副对联。



1927年南京政府开张后,“孙黄并称”被“孙陈(其美)并称”所取代,黄兴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黄兴虽然一直甘做孙中山的配角,但他不会对孙中山的观点一味附和。在他们讨论未来民国的国旗问题上,两人就发生过激烈的意见冲突,甚至黄兴表示要退出同盟会,最后以大局为重的黄兴做出让步,勉强同意了孙先生的方案。 而宋教仁遇刺案又引起两人的政见相左,孙中山主张立即起兵推翻袁世凯政府,甚至不惜联合日本。



黄兴认为国内再发生大规模战乱,我们有被列强乘机瓜分的危险,主张既然民国已经建立,应该用法律来审判主谋,让事实明白于天下,就自然会让国人知道袁世凯的阴谋,从而形成反袁阵线,逼其下台。 黄兴还认为孙中山将党员分成等级,相配以不同权力利益,是以利召人,和袁世凯以金钱,地位诱人本质上没有区别。为了避免纠纷的加深和扩大,黄兴出走美国考察民主。


李三万的三万里



辛亥革命之后,南方的革命党与北洋军阀袁世凯和谈成功,孙中山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务,其大总统的职务由北洋军阀袁世凯担任。这个时候南方诸事未定,黄兴留负责整编南方各省军队。 当时留守南京的黄兴手握30万重兵,实权远远胜于临时政府陆军总长一职, 若是争权夺利,热衷名利之辈,完全可以以此为凭借,打造一支完全忠于自己的“黄家军”,在乱世安身立命裹挟天下。当时很多抱有雄心壮志因临时政府解散而沦落的军官,前来投靠黄兴“黄二哥”,企图讨要一官半职,在他手下效力。 不过黄兴认为既然与北方军已经达成和谈,南方革命军实际上已经没了用武之地,所以于公于私遣散大部队都势在必行,于是对于那些前来投奔的军官士兵,他公开登报发表声明,无职可给。 当时要遣散大部分的革命军,黄兴面临最大的难处就是没有钱,袁世凯虽然希望他能够迅速遣散革命军,以免自己的统治受到威胁,但是发给黄兴的电报确实一味地哭穷,意思也就是不想给钱,让黄兴自己想办法处理。



黄兴此人论身先士卒、奔走杀敌,那绝对是一名行家里人,但是涉及到钱粮方面的问题,他可就是两眼一抹黑了,更何况当时的中华民国根本就没有钱。黄兴想来想去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希望北京政府代借外债,另一个就是国民捐。这两个办法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是在一时之间能处理的。 就当黄兴在上海募捐无门的时候,南京城内的部分士兵发生了哗变,得知消息后黄兴迅速连夜返回南京,火车到达南京的时候天色已亮,兵变也被以十分残酷部队镇压了下去。目睹兵变惨状的黄兴十分痛心,在上海募捐无多,只好致电北京政府,当时负责内阁的唐绍仪,虽十分尽力却也拿不出多少款项。 没有办法黄兴之后以“爱国”之名号召,希望军人自动离职,共济时艰。黄兴本人也以身作则,不顾同盟会内部的反对,向袁世凯辞去留守之职。经过黄兴的百般努力,军队的遣散工作终于差不多完成了,心力憔悴的黄兴也悄然离开上海。 卸任后的黄兴如释重负,并于同年10月返回了湖南老家, 黄兴自解兵权,纵然为天下做了表率,但是史家公论却不承认他此举是苦心孤诣、高风亮节。他的这一举动备受党内少壮派的批评与非议,认为他是推卸责任,置革命重担而不顾。在他解职之前革命党大佬谭人凤特地赶到南京,劝他不要离职,要为革命积蓄力量,不能为了一个功成身退的虚名,而置大好局面不顾。


我是汽车fans


黄兴作为同盟会元老,孙中山战友,一度地位显赫,被合称为孙黄。黄兴晚年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分道扬镳,这与孙中山,黄兴之间的政治分歧有关,逐步难以调和。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深刻感觉到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革命便断不可能成功,随着加入同盟会的人越来越多,同盟会进化为更为先进的中华革命党已经势在必行。在此过程中,孙中山和黄兴的分歧也日渐扩大,根本原因是会员加入中华革命党的程序违背了黄兴的民主共和的初心。

孙中山仿照帮会的模式,坚持要求党员在入党誓词中要宣誓附从孙先生再举革命,试图建立一个组织严密的政党。然而,对于附从二字,黄兴持有不同意见,建议修改。
可是孙中山不同意,认为如果没有这两个字,中华革命党将会同当年同盟会一样,组织涣散,难以集聚合力,还可能被人用来招摇撞骗。 所以,必须完善入会程序。

此外,加入革命党时,党员要按手模,黄兴也表示反对,认为那是封建帮会,不应该如此,孙中山却认为新的革命党必须要有自己的领袖,不能群龙无首,必须在领袖的领导下,强调绝对服从。

这些观点黄兴难以同意,自知无法再与孙中山像往常一样融洽的合作,黄兴逐渐萌生退意,不久就提出定离开日本前往美国,孙中山表示理解,这样,两位共和伟人便天各一方。两年后,也就是1916年,黄兴回国后。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不幸因病逝世,时年仅42 岁,刚过不惑之年,孙中山对于好友逝世,无限悲痛,曾经多次致祭,表达哀思。

历史传讯社,基于共享理念下的历史学人社区。我们团队立足于原创,书写历史,资鉴现实,努力建设为一个有情怀和质量的新传播媒体,欢迎大家点赞、评论与交流!

秦右史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想要回答好这个问题,我们绕不开三个人物,黄兴本人这位大写的民主革命先驱,以及国父孙中山,最后一个就是光头大佬蒋介石。

孙黄

其实从根上讲,黄兴的淡出和他本人的性格不无关系。黄兴的性格耿直,一是一,二是二,脑袋掉了碗大个疤。只要你做的事,他认为错了,他可不管三七二十一,脑袋一晃悠直接顶上去,反过来你要是对的,他低头就可以给你认错,不管之前有什么毛病,哪怕我给你打前锋,咱一起做。

《第一排左二黄兴,中间孙中山》

而他一生所做的事情,在中国历史,尤其是近代史中,黄兴那可都应该是一大佬级别的人物。在后来的历史学家中,以及当时的革命党人,都喜欢将黄兴和孙中山称为“孙黄并称”,竖起大拇哥将他俩定位在辛亥革命的“双元领袖”。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孙氏理想,黄氏实行”,这就是一对“冤家”般的互补关系。

但是这所有的一切,都在1927年被大光头蒋介石另敲锣鼓重开张的南军政府,给抹了个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孙黄并称”被蒋光头,晃着打脑壳大笔一挥变成了“孙陈并称”(陈指的是陈其美),之后作为元老级别的黄兴就变成了一般革命者,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那么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呢,我们一一道来。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们

清末,留着金钱鼠尾大辫子的满蒙贵族们,依然通过贿赂横征暴敛,过着美滋滋笑看天下痴呆的享乐生活,而下层

苦哈哈的劳苦大众,饥民遍地,娼盗如毛过着不知所谓的卑贱的生活。

这种同一个天地,但天堂和地狱般的场景混淆在一起。我们大清朝还说着“宁赠友邦,不予家奴”不知疼痛的言论,严重刺痛了很多思想先进的人士。

一时之间,主张维新变法,主张宣扬狗si王权扶清灭洋,还有就是揭竿而起,推行民族革命漫山遍野到处都是。

作为后来人,我们都知道,只要将脑袋上那个只知道享乐的家伙们踹下来,剪掉他们的金钱鼠尾,再补上一脚,最后朝他们怒吼:“滚!”这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好吗!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各种各样的派别如雨后春笋般的崛起,努力推行着自己的理想,并进行反反复复的实践,这其中就有宋教仁和黄兴等人以湖南为根据地建立起的华兴会,孙中山聚拢起来的兴中会革命先烈,心酸的革命历程让他们逐渐的知道了,握紧了的拳头才是最有力量的,在三会结盟的基础上,同盟会就此正式成立。

从这一时刻,黄兴和孙中山就绑在了一辆战车上,开始纵横与中国近代历史这片荆棘丛林之中。

孙黄的分歧

黄兴在历史舞台上悄然失色,是从孙黄最严重的一次分歧开始的。

国民党代理理事宋教仁也是黄兴的老搭档,被皇权洗刷刷下,肥脑壳中注入了积水的袁世凯,给暗杀了。

为了这件事,黄兴和孙中山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分歧。黄兴认为,当时的国民党武力是上不了台面的,一旦发动战争,革命辛苦的成果就会毁于一旦,应该按照法律程序解决这件事;而孙中山却认为“不战,必然被消灭,战则成败未可知,与其不战被消灭,不如战败而发扬我们的革命精神。”

大家伙都知道这辉煌的二次革命真的失败了,而且速度快的不可思议,国民党高级干部大部分都逃到了小日本,一小部分散到了世界各地。

事后孙中山总结事情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革命党内,不服从,不统一,追究黄兴的责任。为了这件事,两人第一次在小日本的东京见面的时候,黄兴就遭到了孙中山的痛骂,黄兴选择了克制,但从这一天开始,两个人的关系再也回不到从前。

孙中山不甘心,随后分析了国内的局势,非常乐观的认为袁世凯袁大脑袋,表面上占了上风,但其实已经陷入了内外交困的被动局面,号召大家伙继续发动“三次革命”

黄兴一听,本来二次革命他就不同意,那个时候革命党手里还兵,地盘也有三两个,都失败了。现在,兵没有,地盘也没有,还要搞三次革命,这是拿革命的骨血再拼,不成!

赞成黄兴意见的有不少同盟会的元老革命党高级将领,这包括李烈钧、陈炯明等人。

孙中山一看党内分成了两派,就主张解散国民党,组建中华革命党。这个时候黄兴又反对,主张国民党的名号依然用着,只要整顿一下就可以了。

这下两人就这样杠上了,矛盾进一步加深了,之后黄兴见难以说服孙中山,便不再争论,明确表示,你搞你的三次革命,我搞我的徐徐图之。

说实话,当时的黄兴可是同盟会内享有极高威望的三军主帅,大多数的军人领袖都拥护黄兴的,都拒绝加入中华革命党。

我们说孙中山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但他的主张并不是都正确的。

后来孙中山为了在国内取得一定的发言权,委派陈其美,将海外筹集的钱款交给了他,让他想办法拿下十里洋场大上海,但此时的国内环境早以及不是那个烂了疮的大清朝,形势大变。

搞了几次小暴动,终未能实现预定目标为国民党夺得几块容身的地盘,回国后的孙中山也被困在了大上海的租界内动弹不得,反袁的局面也打不开,随后陈其美被袁大脑袋派遣刺客暗杀在了租界内。

章太炎曾经这么评价黄兴:“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出走美国的黄兴和梁启超组建“欧事研究会”,并成功的发动了推翻袁世凯的护国战争,这护国战争到是搞得轰轰烈烈。

1916年的时候,黄兴在上海去世。

国民党所谓的正统史观

历史就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就在陈其美和黄兴辞世10年,作为陈其美义结金兰的结拜兄弟大光头蒋介石,在重新开张的南京政府坐不住了,一撅屁股跑到了大上海,主持陈其美的11周年纪念日。

在这一天,为了自己的政治需要,编造了“孙中山——陈其美——蒋介石”作为国民党的正儿八经的历史观,一时之间国民党的宣传机器也开始发动起来,这一正儿八经的历史就这么被确立了下来,而黄兴却被遗忘在了历史的角落里。

黄兴为人厚道,常言:“名不必自我成,功不必自我立,其次亦功成而不居”属于埋头苦干,不争权利的革命家,但我们后人是要还他一个公道的。

好了,就写到这里,喜欢的话,就关注我,顺手点个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