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改气”的经济性分析

从长久来看,光靠政府补贴远远不够,还应调动社会资源,运用政策

引导加市场化机制,推动“煤改气”走得更远。

“煤改气”的经济性分析

有人说,目前,经济性仍是制约“ 煤改气”推广的主要瓶颈。确实,由于村民大多习惯烧,且天然气价格确实比煤高,初期有部分人不理解也不愿意。为此,相关政府部门及“煤改气”中标企业,通过宣传讲解、入户培训等让村民加深了解,为后期工作的推进奠定基础。而对于经济条件不佳的家庭而言,“煤改气”确实增加了他们的生活成本。有业内人士曾算了一笔账,结果显示,如果没有任何补贴,老百姓一年要多承担2000 余元采暖费用。

虽然补贴政策及力度多且大,但市场一度担心“煤改气”依赖政府补贴的商业模式或将导致相关公司的现金流问题。然而有分析师认为市场可能过虑。由于“煤改气”是民生问题, 政府补贴意愿较强, 实际补贴账期仅3 个月~ 1 年, 较原有城市内部接驳业务9 个月的账期并无显著恶化。笔者从参与2017 年度试点工程的小松鼠、万和、羽顺等部分壁挂炉企业代表的采访中得到的讯息是,资金流问题无需过虑,短期政府补贴兑现度较强。当然,其中不乏有验收手续较缓的地区。因此,针对成本问题,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现阶段解决的主要力量仍在政府。而据笔者了解,目前,已有多地已实现政府补贴发放。

另一方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刘应红曾从价格承受能力入手,分析采暖“煤改气”对北京城镇及农村居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现行价格体系下,采暖“煤改气”后绝大部分居民家庭的燃气采暖支出超过了家庭可支配收入的3.0%。通过政府补贴,可以将这一比例降至0.3% ~ 3.4%, 但将对地方财政造成一定压力,同时对于不同收入群体采取同样的补贴模式也有失公平。对于政府而言,在推广“煤改气”的同时还需要加强住宅节能改造,降低单位热负荷;改变现有“大水漫灌”的补贴模式,提高补贴效率。对于居民而言,需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燃烧散煤取暖的对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提高“煤改气”的积极性,同时还应逐渐养成更为科学的用暖习惯,降低家庭采暖支出。

因此,从长久来看,光靠政府补贴远远不够,还应调动社会资源,运用政策引导加市场化机,推动“煤改气”走得更远。有“红利”,就会有“淘金”者。自“煤改气”政策广泛落地以来,仅河北地区一年中出现的壁挂炉品牌和生产厂家就非常之多,这其中不乏从燃煤行业转型过来的企业,以期在壁挂炉这一火爆市场分得一杯羹。中国燃气供热专业委员会主任王启强,政策红利之下,“淘金”问题要正视。他认为,这种“淘金”品牌的出现,为壁挂炉行业的长久发展带来不安定因素。借鉴其他政策相继“流产”的教训,暖通行业要想借助“煤改气”政策实现转型升级、扩大市场,就必须举全行业之力,从各个方面把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已经存在的问题尽量弥补,引导这一市场的良性发展,将风险降到最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