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月後就被父母獨自鎖在家中,只有中午才有人回去餵飯,長大後會情感缺失嗎?

小貓與小默


有一個實驗,剛好可以說明對嬰兒感情的回應,對孩子有多麼重要。

曼徹斯特大學的心理學教授 Edward Tronick做過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靜止臉實驗,在這個靜止臉的實驗中,媽媽剛開始坐下和寶寶進行玩耍,寶寶和媽媽交流,媽媽對寶寶做出的行為進行反饋,寶寶的表情看起來很愉悅。

然後是要開始,媽媽對寶寶做的任何表情都不給予反饋,面無表情,寶寶開始想辦法吸引媽媽的注意力。

寶寶仍在嘗試和媽媽進行互動,但是媽媽沒有任何反饋,他衝著媽媽笑,用手指向遠方,但是媽媽仍面無表情。

在不到兩分鐘的時間裡,寶寶沒有收到媽媽的任何反饋,他感到了巨大的壓力,開始崩潰大哭。

這個是要證明,在媽媽對寶寶毫無反饋的時候,孩子的心跳加速,體內壓力激素增加,如果持續下去,孩子的腦細胞可能會死亡。

實驗的結果告訴我們:面對孩子的哭聲一直漠視,對孩子沒有回應,認為孩子哭累了就不哭了,長時間如此,孩子沒有從壞的情緒中走出來,他會一直卡在這個不好的情緒中。

還有著名的“哭聲免疫法”,就是孩子哭泣的時候不要去理孩子,他累了自然就不哭了。這個是要已經被證明是錯誤的,用過哭聲免疫法的孩子輕則睡眠障礙,重則有精神分解。

回到我們的問題,把孩子鎖在家中,只有吃飯的時候回來餵奶,我們先不考慮新生兒是按需餵養,那麼久的時間沒有吃奶身體上的不適。想象一下孩子長久的哭沒有人來回應,慢慢的孩子不會再哭泣,但是,他的一輩子可能會卡殼在沒有人回應的這種糟糕情緒中。

所以,小時候沒有得到父母感情交流的孩子,長大後必然是會有感情缺失的!


豌豆媽媽育兒


我奶奶爺爺和我媽不合,在我出生沒幾天就跟我爸媽分家了,給我爸媽50元的生活費和1500的債務,90年那時候在農村1500的債務還是一筆不小的負擔了。爺爺奶奶還放下了狠話,看你們怎麼過日子。然後爺奶就去礦上上班掙錢去了,掙來的錢沒給過我爸媽!

不蒸饅頭爭口氣,就這樣我媽一邊幹農活一邊照顧我,月子的第三天,我媽就在大冬天裡洗尿布了。以至於留下了好多月子病。我們那茶山很多,我就跟我媽去茶山,困了就睡在茶葉地裡,我媽去採桑葉,我就睡在桑葉地裡。小的時候不懂事,老是去找隔壁家的小孩子玩,這個小孩子經常把我的臉抓花,所以我媽就把我反鎖在家裡不讓我出門。聽我媽說,有次她去河邊洗衣服,我醒來沒看到我媽,因為前門反鎖著,就哭著從後門翻出去,赤著腳走在雪地裡找媽!

就這樣我媽咬牙堅持,在我四歲的時候,我媽懷了弟弟,那時還在養蠶,大出血了,醫生說,如果想要這個孩子就不要幹活了好好保胎。我弟弟出生了,我奶奶來看我媽,就買了幾個餿的麵包,就走了!也沒給我媽任何的幫助。而我爺奶就帶我姑媽家的兩個女兒。就這樣我媽把我和弟弟拉扯長大!

後來在我十三四歲的時候,我家好起來了,我爺爺奶奶就想搬回來跟我們住,一直到現在,十多年了,反正看病住院啥的都是我爸拿錢,我姑媽沒拿出過一分錢,我爺爺奶奶一年至少住一次院,我爺爺一年四季都在吃進口藥,每年都是一筆不小的花費。我媽不記仇,逢年過節什麼的都給他們錢或者買吃的!記得我媽宮頸開刀,醫生讓我媽臥床休息,不要提重物,還沒休息一個禮拜,我奶奶嫌打掃衛生的阿姨貴,把她趕走,讓我媽打掃衛生!我媽嫁過來的時候,我奶奶偷偷在我媽的棉襖上插了很多的針。

即使這樣,我媽還一如既往得對兩個老人好,爺奶生病了,叫我們多去看望多打電話問候!我是記得小時我媽和我吃得苦,跟爺奶也不是特別親,但還有的孝道還是有的!只想說人在做,天在看!


一隻會不會飛的鳥


80年代很多雙職工的家庭都是這麼做的。並不奇怪,大人都很忙,我想很多人也沒有時間去想對孩子好不好,只想著,得去工作才能養活孩子,再者稍大一些就送去了,託兒所,(也就是現在的幼兒園。)

在農村,家裡大人下地幹活去了,孩子們也是獨自放在家裡的。

聽媽媽講過,那時候剛分了獨立的田地,又沒有機械化,所以每天都很忙。

我們小時候,出了月子,媽媽就要出去幹活了。沒人看孩子,又得下地,就用布條搓個繩綁在腳上,活動範圍最遠到炕沿,其實那麼小的孩子根本不會動,但家裡人還是擔心。還好那時候村子裡比較安全,民風也比較好,大門也不會上鎖,鄰居聽到哭聲也會跑過來看看,照看一下,再不就是託人捎話,媽媽才慌亂回來,給餵奶,給換尿布之類的。媽媽說,看了也非常心疼,但是家家戶戶都是這樣的,沒辦法才這麼做的。生活所迫顧不了那麼多。

家裡孩子多的,就是大的照看小的,有什麼事,就跑出去找人,一般人都會過來搭把手。

等我們稍大,活動範圍就到院子裡了,他們會把門拴上,並不鎖上,為的是不讓我們跑出去,我家老屋房前是小河,房後是小樹林,出去了怕危險。等我們7,8歲的時候,就真的關不住了。到處跑。

我只記得4、5歲之後的事情,之前的事情基不記得,我記得每天家裡大人,匆忙回來,匆忙又走了。沒人照看,傷了腿的哥哥,我都會在家院子裡守著他,還要餵雞,餵鴨,(都是大人拌好的食)一天也很忙碌,根本沒有時間想其他。

現在回想回想,時代不一樣,文化不一樣,大家都是這樣長大的,沒覺得有什麼。我也是有兩個孩子的80後媽媽。

所以我認為,有沒有情感缺失,還是看除了餵飯,在孩子的眼裡看到了什麼,心裡悟到了什麼,後期跟家裡人的溝通,跟家裡人的相處,才更能影響孩子的一生。


我家兒女初長成


這個問題年輕的育兒專家是理解不了的,我41歲在一個國企大單位出生,父母雙職工,7個月被送到單位託兒所,因為哭鬧差點被託兒所阿姨用被捂死,媽媽是老師下課跑去給我餵奶還被開會批評,那時人的思想現在的小年輕是理解不了的。我的同學一個女孩,她父母也是雙職工,她沒被送託兒所,她就是被媽媽用繩子拴在一摞被上。這都是那個年代真實存在的事,那個年代的人沒那麼矯情,最起碼會跑會跳的時候心裡都很健康。不同時代的人環境都不一樣抗壓能力也不一樣,成長過程也會影響一個人的心裡。這種事發生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不奇怪,發生在現代也不要去責怪,多半是有不得以的苦衷。


小熊貓66147506


你這個問題,突然打開了我的記憶

在我少年時期,因為我家就我一個孩子,沒人玩,我經常在寒暑假,長假時間去舅舅家玩耍。可能是計劃生育嚴格,舅舅家前面的一戶陳姓人家,他家有一個孩子是超生的,經常有計生辦的人來檢查,所以這個小姑娘的媽媽就把她鎖在家中,拉上窗簾。就這樣一直持續到小姑娘6歲的時候,才慢慢的走出屋子。但是這個小姑娘,經常去用舌頭舔所有的,她能看到的,摸到的東西,不管是否乾淨,她必須用舌頭去舔!要不然就大吼大叫!想想當時我也只有十一二歲,我就是經過她家時就是繞行,因為這個小姑娘看到除了父母以外的任何人,都會大聲嚎叫,用石頭砸過去!



所以,看到這個題目,我真得很震驚!以前發生這些事情,是因為有特定的歷史原因。現今社會怎麼還會有家長這樣做?!


亞峻國


我們小時候挺多小孩是這樣的,但我比較幸運,我媽是老師,學校有宿舍,所以我媽下了課就能去看我,餵我,逗我玩一會兒。

我想可能情感缺失是一定的。我之前看過一個美國研究,說由於19世紀的醫療條件很差,嬰兒夭折的很多,為了避免嬰兒夭折對媽媽的打擊太大,人們就把孩子包裹得嚴嚴實實的,除了餵奶不讓孩子和母親有肌膚接觸。這個孩子長大後,就有很嚴重的“肌膚接觸飢渴”的問題。這個研究說有一些動物也會有相同的問題。這些人都極度渴望肌膚接觸,但肌膚接觸是一個很親密的行為,不是隨意發生的,所以這些人會有各種各樣的成癮症狀,用滿足癮症來代替肌膚接觸。比如暴飲暴食,喝酒,甚至吮吸手指等等。所以現在倡導的育兒理念是,與嬰兒儘可能多地進行肌膚接觸。很多國外接生醫生會把剛出世的嬰兒放在媽媽懷裡,而且建議媽媽餵奶的時候,把孩子和自己都脫光了,進行肌膚接觸,據說對孩子的情緒和免疫力有很大的好處。

我猜測小時候被強迫獨處的人可能會有類似“肌膚飢渴症”的症狀,會對某一個特定事物特別上癮,尋求安慰,而對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和情感交流比較排斥。


Bo卟嘚吧


我也是一個80後,現在已經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了,通過照顧自己的寶寶,明顯感覺到社會的進步啊,現在的孩子的確要比我們那一代幸福多了。

嬰兒時期的事情我是不記得了,只是聽我的媽媽說,我是在床上躺到一歲的,是我的媽媽看到別人家的孩子都會走路了,才想起來我也到學走路的年紀了,然後一家人輪流上陣,拉著我的手讓我練習了一晚上,第二天自己就能搖搖晃晃的走路了。現在想想這種事情多麼不可思議,簡直無法想象。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那個時代大家都要幹活才能有飯吃,根本沒有人有精力全職在家照顧孩子。

回到題目,作為這樣長大的孩子,我並沒有感到情感上的缺失。我覺得小孩子的思想情感也是和社會大環境有關的,大家都這樣,也覺不出自己的特別了。況且那個時代的孩子思想都很單純,可以說是傻白甜,想不到那麼深層次的問題吧,呵呵


woshi吃瓜群眾


不一定會。

我不是心理醫生,我用邏輯和事實說話。

60後的我們情感缺失嗎?

很多60後的人,嬰兒時期恐怕就是過著這樣的生活吧。

父母是雙職工,那時產假很短,經濟壓力很大,家長只好把孩子放在家裡。其實農村也是這樣,弄個沙子炕,任小孩在裡面拉屎撒尿和泥巴玩。

我們情感缺失嗎?

其實應該讓心理醫生公佈一下統計數據,60後、70後、80後和90後,到底哪個年齡段的人情感缺失率高?尤其與80後、90後做個對比,這是計劃生育的獨生子女一代,基本上被鎖在家裡的很少,只要做這樣的數據對比就知道了。

情感缺失除心理疾病外,最大的社會問題就是對婚姻、生育、親情的抗拒,那麼有沒有數據表示哪個年代的人抗拒度高呢?

其實不言而喻,結果大家心裡都有數。

情感缺失是缺乏情感穩定訓練有關。

獨自被鎖在家裡的孩子不會一哭幾個小時的,孩子沒那麼弱智。

小孩的哭是表達需求的方式,靠哭得到過滿足後,他會條件反射的使用之一工具來尋求滿足需要。而一旦嘗試這一方法無效後,他就不再使用了。

讓嬰孩適當獨處,是一種情感穩定訓練。

他會從恐懼開始,慢慢適應恐懼,到自我消除恐懼,最後進化到自我探索和自我認知。這樣的孩子的心智其實更健全。

而沒有基本獨處的孩子反而依賴性太強,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太弱,一旦離開溫暖的家,對外面的種種壓力極易產生抵抗,形成情感缺失。


禹貢陽子


會啊!孩子的小時候,是建立親密關係的最佳時期。錯過這個時期,後期很難培養。

山東濟寧,有一個男孩,他媽媽是精神病,爸爸要出去打工,沒辦法,只能把孩子跟媽媽鎖在房間裡。

孩子剛出生的時候是健康的,但是八年之後,孩子放出來,完全不會溝通,不會說話,只能跟媽媽一樣“嗯嗯”“啊啊”等,發出一些這樣的聲音。

這幾年來,爸爸無錢給媽媽治病,一直關著媽媽和孩子。只是偶爾送飯,所以,孩子直接變成那樣。這樣的孩子,他的情感怎們能是正常的?

這就是一個真實的案例。

孩子小時候,物質需求沒有那麼重要,情感需求才是最為重要的。


Veeyn


這孩子能長大隻能說是命大吧。

剛滿月的嬰兒,在陌生的世界中得不到大人的安撫,每天獨自在床上哭累到睡著,想想都難受。

那個年代只能用尿布,一泡尿就會溼透透的,幾個小時不給換,躺在屎尿上,大人都受不了。

中午喂一頓,要知道那麼小的孩子每2個多小時就要吃一次,讓他每天大部分時間處於飢餓狀態,極容易造成低血糖,嚴重會危及生命,你朋友能長大,命大!

想知道母親是做什麼工作的,連產假都沒有,雙方父母也不在了嗎,連孩子都沒人照顧,就不該在這時候生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