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亨为什么要在安史之乱中篡夺父皇唐玄宗的皇位?

历史的荒野


相对于唐朝其他君主来讲,李亨做的还算仁义,他乘势登基,组织镇压安史之乱,一方面是受战局需要,另一方面则是受权欲影响。

唐玄宗确实是将大唐盛世推向顶峰的功臣,但同时也是把大好江山搅乱的罪人。晚年的唐玄宗昏庸无道,夺儿妻室,提拔奸佞,宠幸杨贵妃,一日杀三子,早已失去民心。

正因为眼见唐玄宗昏庸无道,日益膨胀的安禄山、史思明才发动叛乱,企图夺取政权。在唐玄宗仓皇出逃后,弄得禁军也跟着疲于奔命,怨声载道。后来,在马嵬驿禁军哗变,杨国忠、杨贵妃皆横死于此,唐玄宗也彻底失去了众人的拥戴。

此时,从镇压叛乱的角度来讲,唐玄宗已经难以左右大局,朝廷正需要有人站出来与叛军对抗。而最好的选择,便是太子李亨。从身份上讲,李亨为当朝太子,从权势上讲,他的两个儿子都控制着部分精锐部队。

也正因如此,在皇室中,真正能主导镇压安史之乱的人,也只有太子李亨。既然李亨已经成为了核心人物,那么也就离着登上皇位不远了。所以,等到时机一成熟,李亨乘机登基,把唐玄宗晾到一边做起了太上皇。

在李唐政权中,每逢大权交接,多半会有流血牺牲。这一点着实令后人为之感慨万千。不过,李亨虽然不厚道,却也还算仁至义尽。要知道,唐玄宗如日中天时,李亨和众兄弟们的日子堪称艰难啊!

李亨之所以成为太子,还是因为唐玄宗昏庸无道,在一日之间杀了前任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表面上看,李亨成为太子像是捡了个便宜,但说不准什么时候就被唐玄宗给废了,甚至会丢掉性命。

在马嵬驿,唐玄宗最为宠幸的杨贵妃被缢死,虽然李亨倒也没直接参与,那么唐玄宗内心又会怎么想?如果继续让唐玄宗掌权,或许日后被处决的,就真的是李亨自己了。

所以,李亨索性以镇压叛军、主持大局为名,登上皇位,把让自己老子李隆基去一边做起了太上皇。这,看起来虽然像是篡权,但实际上也是自保。


夕阳下的晚枫


简单来说,李亨觉得时机成熟了,有足够的把握可以夺取唐玄宗的皇位。


第一,唐玄宗本是一个英明神武的皇帝,但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个人威信急剧下降,昏招迭出,一手造成了哥舒翰的潼关惨败,这才被迫从长安出逃,一副仓皇出逃的狼狈模样,再无威望可言;而李亨呢,他渐而成为了大唐官员和军队中的“抵抗派”领袖,人望提升很快,既然唐玄宗要逃往蜀地,就随他去吧,反正还有太子李亨愿意留下来重整军队与安史叛军鏖战,既然老态龙钟的皇上自己不负责任的“抛弃”了天下,何必不把皇位交给更愿意负责任更年轻的太子呢?


第二, 一些历史学家怀疑,马嵬坡之变本来就是有组织有预谋的,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只是台前的执行者,背后的大BOSS是李亨,李亨一方面利用了军中对唐玄宗仓皇逃窜的不满,一方面也推波助澜主动下药,杀掉杨国忠和杨贵妃是手段,架空唐玄宗才是最终目的。通过兵变,唐玄宗不仅意气颓唐丧失了争雄之心,在实质上也丧失了对局势和御林军的控制能力,而太子李亨则趁势掌握了军心和实权,随后在灵武自行称帝,唐玄宗除了默然就范和尊重既成事实做太上皇以外,也没有其他应对能力了。


第三, 从合法性上看,在大唐时代,皇子发动兵变从父皇手中夺权是常态,最后给父皇搞个太上皇当当就是了,并不像后世那样大逆不道。唐太宗的皇位哪里来的,玄武门之变啊;唐玄宗自己的皇位哪里来的,不也是通过兵变干掉太平公主而来的。因此,李亨在灵武来称帝这一招也没有什么奇怪的,至少大唐朝野不会觉得很突兀,更不会用什么儒家君臣之义去激烈反对,甚至会觉得太子在效法前辈伟大帝王的“成功之路”。


张明扬不说话


唐肃宗李亨之所以篡夺其父唐玄宗李隆基的帝位,一方面是为了“权利”,而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护大唐的江山。

为什么呢?

首先第一点就不用说了,李亨作为帝王之子,又是太子,虽说早晚都能成为皇帝,但是早当和晚当的区别是非常大的,并且其对权欲的控制,自然从小就是耳渲目染。这从唐玄宗回宫后就被软禁,怕其复位又派李辅国监视就可以看出来了。

第二点很多人就疑惑了,为啥篡位还是为了保护大唐江山呢?

因为由于唐玄宗宠幸杨贵妃和安禄山,以及杨国忠,致使安史之乱暴发,百姓颠沛流离,这点都是毋庸置疑的,这才会发生马嵬坡兵变,让唐玄宗最终杀爱妃,除宠臣。换句话说,到这个时候唐玄宗已经信誉全无了,既不能震慑三军,人们也把所有的过错都怪罪到他身上,已经背起了昏君的名号。

也正是如此,群臣开始劝李亨登基,而李亨在权衡利弊之后,终于决定继位,挽救大唐。因为如果他不继位,那么就有更多的人打着除唐玄宗的名号起义,大唐江山就真不保了。


三观粉碎机


一场“安史之乱”把整个唐朝搅得天翻地覆,地动山摇,这样一场规模不大的叛乱让年老昏花但风流成性的唐玄宗李隆基差点丢了江山,说来真有点蛮奇怪的。


唐玄宗初期还是那么一回事,治国理政推陈出新,革新除弊等等取得了不菲的成效,把大唐推向了强盛的最高点,到了后期,迷上了儿媳妇杨玉环这个大胖女,本来霸占儿媳妇就是不光彩的绯闻,但经过他的一番运作,竟然搞成了千古绝唱,羡煞了多少人啊;有了美人陪伴,自然就不理朝政了,就把朝政交给了奸贼杨国忠,自己快活去了。


唐玄宗重用杨国忠,败坏朝纲,祸国殃民天下人人愤之,安禄山趁此机会打着铲除杨国忠的旗号举兵造反,响应者无数,唐玄宗这下就有点慌了,病急乱投医,由于他的判断、指挥失误,致使潼关惨败,通往长安的大门被打开。


兵败如山倒,为了顾命,唐玄宗只能从长安出逃,他急急忙忙的带着杨贵妃及其他百官们逃往四川,他不顾百姓的安危,只顾自己逃命,他的个人威望如同过山车急剧下降,他抛弃了百姓,百姓自然也会抛弃他。


逃亡的队伍行至马嵬坡,随行的太子李亨设计除掉了杨贵妃兄妹,唐玄宗执意要逃往四川 ,李亨不想一同前往,他选择前往朔方唐军大营。


李亨历经千辛万苦、辗转来到了灵武,重整军队与安贼叛军激战,也乘势掌握了军心和实权,成为了大唐官员和军队中的“抵抗派”的领袖,公元756年七月九日,李亨在众大将的拥立下在灵武登基称帝,推尊李隆基为太上皇。

李亨选择在这个时候称帝也是有多重考量,首先是机会难得,李隆基晚年昏庸,早已失去民心,此次西逃,民众对他已经绝望了,而李亨积极抵抗安贼,让百姓重新树立了对大唐的信心,李亨的人望和威信很快提升,他的继位也是大势所归,民心所向。

其次唐朝的太子是最危险的职业,被废、被杀是经常的,他的几个前任结局都蛮惨的,唐玄宗对李亨也是不怎么喜欢和信任的,李亨也是时常提心吊胆的,也担心哪一天会被废、被杀,与其被废、被杀不如自己赌一把、博一回,命运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李亨此时称帝也是在挽救李唐的江山,唐玄宗李隆基跑了,朝中无主,群龙无首,给那些觊觎皇位的人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如果李亨不称帝,自然有其他的人取而代之,到那时唐朝的江山真的要改姓了。


唐玄宗极不负责任的跑路,是他自己抛弃了江山,他得知李亨已经夺了他的皇位,也无能为力了,生米已煮成了熟饭,江山和美人都丢了,他只能偷偷的吐血了。


遗产君


唐朝从开国以来到唐玄宗时代,几乎就没有几个太子能够顺利登基的。从唐太宗的玄武门到李隆基的唐隆政变,大唐皇帝的宝座上甚至占满了李家人自己的血。



李隆基算得上是第一个太子能够顺利登基的皇帝。那也是他哥哥让了太子之位,他爸爸又禅位给他的结果。然而,李隆基登基之后的太子一开始并不是李亨,而是李瑛。后来,由于武惠妃的诬告,导致太子,鄂王,光王三位皇子被杀,李亨才做了太子。

坐上了太子之位的李亨总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方面,他有一个过于强势的爸爸,并且他爸爸还不怎么喜欢他,他的太子之位随时可能不保。另一方面,李林甫,杨国忠这些朝中大臣也在极力打压太子的势力,弄得李亨这个太子左右为难。



有一次,安禄山来觐见,给皇帝行完礼之后,安禄山竟然故意不给太子行礼。唐玄宗都看不过去了,问安禄山:“卿为何不对太子行礼?”安禄山答:“太子是何官爵,也要我给他行礼?”可见李亨这个太子做得有多憋屈。

于是,当安禄山一造反,李亨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因为这个局面他爸爸已经掌控不了了,他还不趁此机会登上皇帝的宝座,恐怕他就没有机会再做皇帝了。因此,他在西逃的过程中,带着他的东宫班底和六率人马,跑到了灵武,并以灵武为行宫,登基坐殿成为了皇帝。



当太子成为了皇帝之后,在成都的唐玄宗还不知道此事,等到新皇帝派人来取玉玺时,老皇帝才知道自己的儿子自己捷足先登了,无奈的唐玄宗只能交出玉玺,承认了李亨的皇帝之位,自己做了太上皇。


傅斯鸿





落日苍茫风才定


其实这就是所谓的“权力的游戏”,而且是很经典的“权力的游戏”。

一、李亨的太子做的很憋屈很苦逼

李亨是唐玄宗的第三子,其大哥李琮早死,二哥李瑛被立为太子。按理说太子之位是与李亨无缘的。

太子李瑛母亲是赵丽妃,之前极受玄宗宠爱,但后来唐玄宗宠爱武惠妃,丽妃失宠受到冷落。武惠妃为玄宗生下寿王李瑁,也颇受玄宗喜爱。武惠妃便与勾结宰相李林甫陷害太子李瑛让寿王李瑁取而代之。

最终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发生了著名的““三庶人事件”:太子李瑛被废被杀,连同太子被杀的还有鄂王李瑶、光王李琚,

虽然李林甫和武惠妃除掉了太子李瑛,李林甫极力推荐李瑁上位,但是唐玄宗依旧按长幼顺序立李亨为皇太子。

就这样,因为大哥早死,二哥被杀,李亨坐上了太子之位。

李亨被立为太子之后,便面临和二哥李瑛一样的处境,他直接面临着来自李林甫这个把持朝政多年的宰相和在后宫受宠的武惠妃的联合打击。

在天宝五年的年头和年尾,李林甫对李亨发起了两轮攻势,制造了两起大案。

这两起大案,李林甫都是从李亨的妃子入手,罗织罪名,意图以此废掉李亨太子之位。而李亨也极尽隐忍,两次大案起时,他果断“离婚”,撇清自己的罪责,最终保住了太子之位。

两次大案,两次离婚,李亨被李林甫打压的毫无还手之力,只能屈辱离婚,舍弃妻子,十分窝囊憋屈。

李林甫打压李亨,玄宗是默许的,因为他担心太子羽翼太过丰满影响到自己的地位,之前太子李瑛被杀就是因为同样的原因。

说到底,这就是权力的游戏,哪怕是父子间也是如此。

好在李亨从两起大案中挺了过来,熬到了李林甫去世。

熬死了李林甫,新宰相杨国忠上台,这位靠杨贵妃关系上台的宰相在清算前任李林甫的同时也不忘敲打太子李亨,李亨依旧过得提心吊胆。

这种局面,直到安史之乱发生到来才被打破。

二、权力的游戏需要时机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天宝十五年,叛军兵锋直指长安。

六月十三日,唐玄宗率后宫和侍卫向离京出逃。

十四日,途经马嵬驿发生了兵变。

玄宗仓皇出逃,护卫军约有3000余人,而李亨率领殿后人马就有2000人,其中还包括禁军中的精锐部队——飞龙禁军。此外李亨两个儿子子广平王李俶和建宁王李倓都有亲兵扈从。

一个极好的机会摆在了李亨的面前。

荒郊野外,皇帝逃命,手中有绝对的军事力量,自己又是名正言顺的太子。

从权力场的争斗中闯出来的李亨不可能没有看到这个机会更不可能放过这个天赐良机。

即使他想放过,太子的幕僚谋臣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最终的结果,禁军士兵适时因饥疲劳顿发生骚动,乱刀砍死杨国忠和其子等杨家人。然后陈玄礼出面奏请玄宗将杨贵妃正法,唐玄宗无奈赐死贵妃。

李亨是马嵬坡兵变的最大受益者,他一举清除了玄宗时代宰相集团对自己的打压,彻底坐稳了太子之位。

兵变之后,李亨在马嵬坡与玄宗道别,李亨分兵另谋发展不随玄宗入蜀,彻底摆脱了唐玄宗的阴影,更摆脱了可能发生的日后清算。

天宝十五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城登基,遥尊玄宗为太上皇。登基之后便派人将这个消息告知在四川刚安定下来的唐玄宗,并索要象征皇权的印玺等器物。

大势已去,唐玄宗无奈之下只能接受自己成为太上皇的事实并交出印玺。

这场权力的游戏以李亨获胜告终。

以上是我的看法,学识有限,是一家之言,欢迎各位批评指正,


微史春秋


李亨灵武即位既是一种自保,也是一种被迫。

一,唐朝太子大多命途多舛,这是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开的先例。唐玄宗最初立李瑛为太子,后因为李林甫和武惠妃构陷,而被废。在“立嫡立长”的原则下,李亨成为太子,但他的太子之位并不牢固,不仅李林甫的多次构陷,就连唐玄宗对李亨也不完全信任,甚至为了让李亨服气,唐玄宗以“爱惜”为名,让李亨把用来擦刀的饼吃掉;对比之下,汉景帝为让周亚夫服气,叫他吃肉不用筷子,周亚夫不肯,拂袖而去,结果后被冤下狱。

二,李亨生性软弱,自然禁不住裴冕、杜鸿渐、李辅国等人的多次劝说,并且是以“登基才能聚拢人心”作为理由。加上当时大唐帝国危在旦夕,本就主见力不强的李亨自然摇摆不定,在推手们的作用下,登基为帝。

李亨登基后,尊玄宗为“上皇天帝”,并改年号为“至德”。一个月后,识趣的玄宗派人带着“国宝玉删”和诣谕前往灵武,表示自己愿意传位于李亨。


五味社


这个问题不能这样看。太子走朔方,玄宗入成都,就决定了玄宗不再有资格当皇帝了。这如果也是「篡位」,那就是史上最正确的一次了。解释如下:

一,潼关兵败后的形势

哥舒翰兵败潼关,东西对峙之势已成。天下形势立刻明朗起来。原来以为朝廷可以反制叛军的观望者,很快就分化了。有人认为胡人已经势不可挡,甚至认为哥舒翰兵败也是一个阴谋。这种大有人在,包括伟大诗人杜甫,自然还包括唐玄宗本人。于是他们绝望之下,决定进入四川,下一步则是等待第二局南北朝。这不仅是仓皇出逃,还是一个历史选择。

安史集团的军事战略是击中要害的,它分为三路进军,每一路都有清晰的目标:一路从太行山隘口进攻朔方,人数约10万人,目标是进入「六胡州」养马场,并动员当地的中亚人加入叛乱。一路向南进攻淮南十四州。淮南是唐朝对外贸易的中心地区,攻占淮南,则唐朝财力即不复存在。一路由安禄山亲自统领,进攻潼关,直入关中。

三路军队只有安禄山本人这路战果最理想,北路军被郭子仪阻挡在井陉口,南路被阻挡在著名的睢阳。当哥舒翰兵团败北之际,军事形势并未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二,太子登基的时刻和基础

如果朔方方面没有前期表现的话,太子的选择还可以说存在较大风险,但郭子仪主动防御井陉口的行动证明:朔方军不会参加叛军。这时进入朔方,组织西北军力决一死战,还是存在不小的胜算的。唐玄宗为何没有选择这步呢?这也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

资治通鉴提到,太子在灵武登基后招募军队,朔方和河西父老感念太宗恩泽,才愿意送子弟加入王师。这里应该是很隐晦的说法。据大量出土墓志,当时的河西、朔方定居着大量中亚人,他们实际上还处于「萨宝自治」之下,属于国际性社群,其政治态度确实难以准确判断。假如太子与玄宗一起去了成都,这些胡人就没有其他选择了。他们至少会采取中立态势,从而让安史腾出兵力削平整个北方。

所以,这是极其危险的时刻。郭子仪主动布局太行山防御,又极力支持太子,是挽回大势的根本举措。稍有迟疑,这种机会就不复存在了。太子一旦登基,大唐的余威和对胡人的恩泽,就促使朔方、河西的实力派重新评估形势,至少在安史集团取得压倒性胜利之前,不敢轻举妄动。

三,肃宗-郭子仪的地缘战略

郭子仪和肃宗得另一个有力措施,是果断联合回纥人。当时的回纥控制着蒙古高原,他们如果选择支持安史,则朔方军会被夹击而亡。

由于有了朔方这个稳固的基础,加上河西父老的支持,回纥人也就先持观望态度,观望安史叛军的进展。假如淮南被攻破,或者朔方军遭遇重创,回纥人就不会那么轻易支持郭子仪了。这些因素都非常微妙,幸运的是,安史叛军始终没有取得进一步战果。于是,肃宗作为大唐秩序重建的象征,其地位就日益巩固。回纥人便不再观望,以非常有利的谈判条件加入唐军,形势就扭转了。

说到底,太子在灵武登基,本身就是一个极为正面和关键的信号。它表明大唐秩序不会随着叛乱而没落,秩序重建是整个大区域里各方势力的唯一正确选择。所以说,李亨这种不能叫篡位。它是李隆基放弃大区域秩序,专注机会主义投机的有力反制。

当然。太子的成功也说明唐朝的大区域秩序是存在广泛认同的。摧毁这个国际秩序,将不得人心。连安西以外的阿拉伯人都象征性的表示愿意支持平叛。


历史咖啡


安史之乱的爆发,是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重大拐点。


在皇室们的逃亡之路上,皇帝和太子起了分歧,太子不愿意陪皇帝逃亡蜀中于是被发去朔方平乱。在这个过程中,太子李亨被朔方诸将拥戴而登上了皇位。

为什么皇帝父子会在天下大乱的时候分歧,乃至子篡父位呢?他不是等也能等到这个皇位吗?何必要冒风险呢?

我们来分析下原因。


首先就是战乱中,玄宗的权威已经失去,宠爱杨妃,任用奸邪的种种作为让天下臣民对其寒心。他不仅不能用权威保住他的贵妃,同样,他在天下臣民的眼里,分数也降到了最低。

没有权威就没有畏惧,皇帝的威严失去,天下人的目光只有放在他的继任者太子身上,众人拥戴太子登位,一方面稳定了民心,一方面也都有了拥戴之功,从龙之功,稳赚不赔,所以也就没有人顾及玄宗的感受了,

其次,玄宗在天下大乱之时,被逼杀死杨妃,本就心灰意冷,或许也认识到了自己就是这场战乱的根源了吧,他交出皇位,或许也有主动的原因,因为如果不交,天下会更加乱下去,父子相残,内忧外患,大唐的统治就会被颠覆,与其这样,为了稳定局势和民心,倒不如真交给太子了。面对既成事实,玄宗的反应还真是快。

对于太子李亨为什么会篡位,我对这个篡字还是持反对意见的,当时的情况是,皇帝执意跑到蜀中避难,但他一跑过去,本来就战乱的国家就更加凶险了,亡国也不是没有可能的,所以大臣和民众们都不想让他走,但还拦不住,于是就拦下了太子,玄宗乐得把太子留下来,于是被留下的太子成了臣民的精神支柱,得到了拥戴,这才成了皇帝,他并没有直接用各种手段去谋夺皇位,所以这并不是篡位,而是一种和平的交接。谁都知道,在那个风雨交加的时段里,皇帝可真是高危工作,这时候篡位脑子就有问题了,他也是被逼无奈了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