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十的矢量噴管是否擁有世界一流的水平呢?

PlightFlower


目前,能夠自主獨立研製、並批量裝備矢量發動機的只有兩個國家:美國、俄羅斯。我們裝備矢量噴管的渦扇-10B型發動機還處於空中平臺試驗階段,還未進入量產。10月29日,編號1034的殲-10BTVC戰鬥機(搭載矢量發動機的殲-10B)抵達珠海金灣機場,並參加本屆珠海航展。



殲-10BTVC戰鬥機公開亮相,引起了網友的廣泛關注,大家更感興趣的就是矢量發動機的問題。殲-10BTVC戰鬥機參加航展,這不僅意味著我國是第三個掌握矢量發動機技術的國家,同時也顯示出了裝備矢量噴管的渦扇-10B型發動機的成熟可靠。通常情況下,出於安全考慮,各國都會選擇雙發、多發飛機作為航空發動機的飛行試驗平臺。然而,此次應用矢量技術的渦扇-10B型發動機的飛行試驗卻卻先擇了單發的殲-10B,說明該發動機已經是非常可靠了。


這也說明了我國軍用航空發動機技術又向前邁進了一小步,差距仍然很大。從軍用航空發動機上來說,我們現在差得還很多,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推力不足。矢量發動機技術,雖然取得了突破,但是對整個航發領域來說,我們只是前進了那麼一小步。從客觀上來說,只要擁有矢量推進技術,在世界上就是一流水平。單說矢量推進技術(推力矢量技術),根據現在透露出的這點消息來看,我國的是採用三元矢量技術的發動機,在噴管使用壽命上、推力損耗上要強於俄羅斯。


F22裝備的F119發動機,應用的是二元矢量推進技術,從技術角度來說,三元矢量技術要強於二元矢量技術。很多人說“美國沒有采用三元矢量技術,說明二元矢量技術更先進”,對於這種說法,也只能是“呵呵”了。說美國在某方面不如其它國家,對很多人來說,這是無法接受的事情,這些人恐怕根本不知道美國年年都要從俄羅斯進口RD-180、RD-181火箭發動機——美國人顯然很清楚自己不是樣樣世界第一。

根據網上曝出的編號1034殲-10BTVC戰鬥機照片來看,我國的三元矢量技術不同與美國,也不同於俄羅斯。很多人說是仿117S的設計,勞駕這些大神去查查蘇35的交付時間,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能仿製出來,而且還能“有所區別”?噴管收斂片的結構、外觀與俄羅斯的區別還是很大的,在製造工藝、加工精度上也要強於俄羅斯。我們的矢量噴管角度的調節範圍可達20度,這比俄羅斯的117S更大。


俄製
117S
發動機

很多人認為殲-20戰鬥機裝備矢量發動機之後,戰鬥力會有很大的提升,甚至是達到“最強狀態”。說句很掃興的話,擺在殲20前面最大的問題是推力不足,而不是三元矢量技術。儒道之主認為,三元矢量技術的成熟,對殲-20最大的意義是在渦扇-15發動機身上——可縮短渦扇-15的服役時間,而不是裝備矢量噴管的渦扇-10B。渦扇-10B的推力根本就無法全部發揮出殲-20的戰鬥力,即便是裝上矢量噴管,對其性能的提升也不會太大——對於四代隱身戰機,最重要的就是先敵發現,出現空中格鬥的機率極低。



儒道之主


殲10TVC應該說是一個開始,但不代表我們的推力矢量就變成世界一流了,這點驕傲不可取。渦扇10上推力矢量僅僅是個開始,也是我航空工業對大推力發動機安裝推力矢量的一次測試。

航展上殲10的推力矢量確實有我們不同的地方,與俄羅斯117S發動機的推力矢量有區別,與美製F-22戰鬥機的推力矢量也有區別。

適合大量改造,提升殲10機群的機動性。是否是世界一流水平,這個不好界定,只能說這個方向走是絕對沒有錯的,我們可以通過小幅度改動,提升數百架殲10的機動性。這對我空軍而言是個利好消息,機動性蹭蹭蹭上來了,而且花錢也不多,戰鬥力能夠提升就行。

真正的推力矢量目標噴口應該是二元的,具有良好紅外抑制能力的,推力損失不大的,殲20一旦擁有這樣的發動機,F-22基本上可以被迫退役了。


軍情瞭望臺


從目前不多的信息大概可以這麼說,中國發動機推力矢量技術屬於世界領先。一般來說,矢量噴口會大大增加發動機體積和重量,另外,可偏轉噴口壽命也往往很短。但是,帶推力矢量的J10B發動機噴口體積似乎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更緊湊,說明其重量沒有增加,加上有專家透露,我們的推力矢量噴口壽命很長,超越了西方國家最先進水平,從這兩點來看,我們的推力矢量技術的確達到世界一流的,不過,噴口採用的技術還要考慮對整個發動機效率的影響。

J10B噴口體積幾乎沒有增加,內部擴張噴口由鏈接在噴口末端的活動片和收斂片共同提供偏轉自由度,這時,15個收斂片不再對稱動作,而是由電傳飛控系統控制進行獨立運動,滿足噴口的偏轉需求。當噴口需要向下時,上面收斂片向下收縮,而下面的收斂片向下擴張,兩側由末端活動片提供向下的補償,從而實現噴口向下偏轉,其它方向原理類似。由於擴張噴口形狀彎曲不規則,因此其噴氣效率會受到一定影響,偏轉角度越大,損失越大,不過損失總體上處於可以接受的範圍。這種組合偏轉角度可以比較大,另外,幾乎沒有改變擴張噴口與外機匣的鏈接方式,不會增加過多的結構重量,且偏轉機構工作在低溫區,壽命很長,這是一個精巧的設計,付出的綜合成本最小



飛機以在空氣中利用機翼升力進行飛行效率最高,更能節省燃料。但是,戰鬥機為了獲得更大的機動性能,直接利用矢量噴口改變發動機推力方向以獲得瞬時超機動能力,飛機在進行這種超機動的時候,往往會損失速度換取轉動動能,發動機往往會開加力,因此,超機動是需要付出代價的:損失速度、航程和發動機效率及壽命。

俄羅斯推力矢量技術更為全面,其噴口是從擴散段初始段進行整體偏轉的,因此發動機效率不會受到偏轉角度的影響,但是偏轉所需空間大,給尾部佈局設計帶來困難,整體偏轉角度反而受限,另外,活動結構工作在高溫區,壽命較短



推力矢量的性能好壞大體有這麼幾個指標:偏轉角度和方向、發動機噴口效率、噴口壽命和噴口附加重量等,只有這些指標都很優秀,這樣的噴口才可以最大程度提高飛機的超機動能力,並迅速恢復常態飛行以應對下一次戰術機動。

F22二元尾噴口非常複雜,工作狀態同樣複雜,是在擴散段中段改變氣流方向達到改變推力方向的,其效率較低,紅外抑制效果好,但是依賴其發動機強勁的推力,一點損失影響不大。



『關注鶇飛天,感謝圖片作者』


鶇飛天


殲-10B戰鬥機,儘管外觀非常漂亮,但畢竟是過氣網紅,不曾想今年的珠海航展還未開張,殲-10B竟然菊花一閃,瞬間亮瞎了眾多狗眼,裝有矢量噴管的矢量發動機,給了國內軍迷一個大大的驚喜。

傳說中的推力矢量噴管,非常意外地在殲-10B上首發,震驚了航空界。10月29日,編號1034的殲-10B戰鬥機抵達珠海金灣機場,遂成了一款三代半的明星機型,引發了國內外媒體的關注。

先前,能獨立自主研發製造矢量發動機的國家寥寥無幾,只有老美和老毛子。現在,東方大國似旋風小子版快速追趕上來了,非常值得驕傲和可喜可賀。

編號1034的殲-10B戰鬥機,露臉珠海航展,意味著中國亦能研發並製造矢量發動機了,殲-10是單發動機,倘若矢量發動機不成熟,是斷然不會安裝的,說明殲-10B上的矢量發動機已趨於成熟。

航空發動機,一直是國內的短板,渦扇、渦噴等反正一路都是磕磕碰碰過來的,都在說國內航空發動機不爭氣,竟然在單發的殲-10上裝上了矢量發動機,確實出乎大都數軍迷的意料。

雖然國產矢量發動機,很可能尚處於試驗階段,但能大膽地安裝在單發飛機上,就是不怕飛機掉了,說明發動機性能很穩定,特意藉助珠海航展曝光,不排除空軍已裝備有矢量發動機殲-10B戰鬥機。

中國的矢量發動機獲得突破,一旦裝備殲-20,將獲得更大的機動能力;三代半機裝備矢量發動機,將具備某些四代機的特徵。


目前,老美的F-22是二元方形矢量噴管、F-35是三軸承旋轉圓形矢量噴管;老毛子是全向矢量噴管,隨著殲-10B裝上矢量發動機,就知道購入技術水平不如殲-20甚至殲-11B的蘇-35戰鬥機,說穿了就是看中了老毛子117S全向推力矢量技術,拿來為我參考為我所用。

殲-10B上的新款矢量噴管用的是最先進的全向噴管,這一點沒有異議,所以出現在珠海航展上的編號1034的殲-10B戰鬥機所搭載的矢量發動機性能絕不亞於老毛子的貨。

老美的F-16僅裝上了矢量偏流板,就獲得了令人驚歎的超機動性能,本來就以機動見長的殲-10,一旦全都裝上矢量發動機,必將如虎添翼,傲視亞太地區。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


國平軍史


殲-10BTVC在10月29日現身珠海金灣機場,代表著我國矢量推力發動機的正式亮相,而這央視新聞也進行了相關的報道。那麼我們的矢量噴管技術在世界算是一流嗎?
殲-10BTVC矢量戰機


我們先看一下世界上有幾種矢量噴管技術。第一個就是美國的F-22戰機上F-119發動機的二元矢量噴管技術,這是世界上第一種實用化的矢量噴管技術。也代表著一種矢量噴管發展方向,但是這似乎也存在著很大的弊端,並不是世界發展方向。
F-119發動機的二元矢量噴口

第二種是以俄羅斯的蘇-35S戰機上-117S發動機裝配的三元矢量噴管技術。這是俄羅斯在AL-31FN2基礎上研製的實用化的矢量噴口技術,並且成熟應用在蘇-35S戰機之上,獲得了世界極大的贊同。三元矢量噴管技術可以做360°旋轉,具有全向推進能力。


117S發動機上的三元矢量噴口技術

第三種就是我們的殲-10戰機上裝配的WS-10BTVC技術的矢量噴管技術。 擁有15片矢量控制片,這與俄羅斯的矢量噴管技術也是同樣具有360°全向旋轉能力,並且還具有很多與美俄完全不同的矢量控制技術。我們的矢量噴管控制有很多的優點,我們列舉一下。


一,我們的矢量噴管技術,結構設計與美俄完全不同,美國是二元矢量,F-22只能上下轉,而且只有15°矢量結構複雜、沉重。蘇-35戰機偏轉結構在收斂片的前部,結構重量相對要比我們設計的偏重,而且控制技術也要複雜一些。

而我們的矢量噴管是在15個控制片的尾噴口處,整體設計結構相對簡單,重量上相對輕巧。我們採用了碳化硅新型材料,大大的減輕了整個矢量控制設計的重量。至少在單臺發動機上減重8公斤以上。而且耐高溫提高了150°。而這些技術得力於我們蘇州的一家叫賽力菲陶纖有限公司。這是來源於去年7月1日軍網上的消息。



二,雖然我們與俄羅斯的噴管都是360°旋轉,但我們的偏轉角比俄羅斯的大5°,結構也更精緻輕巧。我們採用的是新型的碳化硅材料,耐高溫,耐腐蝕性能好。在10月11日在061基地十院院士張兆勇與基地主任水佑裕在舉行關於碳化硅新型材料座談會上。同樣證明了碳化硅新材料在航空發動機領域上的重要作用。



三,我們加工工藝比較先進,我們的矢量噴口零部件是採用激光3D打印技術,而我們的已經達到了216小時未見明顯磨損;俄羅斯蘇-30MKI的使用壽命僅50小時,蘇-35應該能夠有所提高,但是真正能提高多少,我們還得核實驗證。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所以總體上來說,我們的矢量噴管控制技術是一種完全不同於美俄的體系,是一種全新矢量噴管控制技術。這也代表著我們國家沒有走借鑑仿製的道路,我們也是自成體系。未來我們的殲-20戰機,必然使用我們自己的矢量控制技術,讓我們的技術,推動我們的航空事業前進。而那些科技人員是我們最值得敬佩的人,僅以個人向他們致敬!


淡然小司


當然是世界一流水平!目前世界上裝備自主研製矢量發動機戰鬥機的國家只有兩個,一個是俄羅斯還有就是美國。在此之前,能夠研製矢量發動機的國家也只有它倆,但是從我國殲-10BTVC技術驗證機亮相珠海之後,我國成功躋身世界第三個能夠自主研製矢量發動機的國家!


10月29日,一架編號為1034的殲-10B戰鬥機來到金灣機場,軍迷們驚喜的發現,這架殲-10B戰鬥機有點不一樣!它有矢量尾噴口!原來,這是中航工業的殲-10BTVC矢量推力技術驗證機。這一下直接引爆了整個軍迷圈,一直在猜測,一直在討論的矢量發動機終於出現了!根據我國的慣例,一項新的技術,一般要等到完全成熟掌握之後才會拿出來拋頭露面。殲-10BTVC的參展,意味著我國已經被成為了世界第三個掌握矢量推力技術的國家!而這項技術本身就是世界一流的技術!而且我國矢量推力技術和美俄相比有自己的特點,有自己的優勢,所以沒有任何理由可以否認我國矢量推力技術不是世界一流!


據悉,此次參展的殲-10BTVC技術驗證機搭載的是我國自主設計研發的渦扇-10B矢量推力發動機。從上面這張殲-10BTVC靜態圖可以看出,在發動機處於關機狀態時,尾噴口朝下傾斜,這正是矢量尾噴管最大的的特點之一。今天是珠海航展的開幕式,裝備渦扇-10B的殲-10BTVC技術驗證機連續飛出普加喬夫眼鏡蛇機動,J-turn機動和落葉飄機動,證明了渦扇-10B矢量發動機的強大的可靠性和澎湃的動力。

渦扇-10B的矢量推力技術妥妥的世界一流。渦扇-10B採用的是軸對稱擴散段360°三元全向偏轉尾噴管,而美國F-22戰鬥機的F-119發動機尾噴管僅僅是二元,只能上下偏轉。俄羅斯的蘇-35S戰鬥機使用的117S發動雖然也是三元全向偏轉,但是角度較小,不過蘇-35S戰鬥機機動性勝在使用雙發動機!
除此之外,我國矢量尾噴管的加工技術獨到,採用增材製造技術,也就是我們熟知的3D打印技術,製造尾噴管大部分零件。而且試驗數據表明我國的矢量尾噴管使用216小時都沒有明顯磨損,相比之下粗糙的毛子尾噴管使用50小時基本就報廢,只能更換。


渦扇-10B的研發成功,江蘇蘇州的一家民企居功至偉!都知道搞航發材料最重要,而江蘇蘇州這家叫做賽力菲陶纖公司正是為渦扇-10B研發了最新的碳化硅材料製成的尾噴口調節片。這個消息在去年某軍網就曾經報道過,當時很隱晦的說這家公司為某型航空發動機研發尾噴口調節片,現在這個某型就是裝有矢量尾噴口的渦扇-10B發動機!今天殲-10B可是狠狠地搶了一把殲-20的風頭,憑藉三元矢量推力和鴨翼的配合,殲-B做出來的普加喬夫眼鏡蛇機動高度幾乎不變,相當完美!這還不是最秀的,最秀的是它拉高之後做出的無半徑下降轉彎超機動,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落葉飄機動。美俄曾經斷言,單發戰鬥機無法做出這個動作,現在,殲-10B狠狠打了這兩位大佬的臉!殲-10B今天表現出的優秀機動性,正是渦扇-10B矢量推力技術達到世界一流最有力的證明,不接受任何反駁!


軍事噠噠噠


殲10BTV c失量噴管驗證機的亮相向世界昭示,中國人的矢量發動機技術己經能夠大大方方的展示出來了。

所以說樂觀估計世界第二,但是最悲觀的估計也就是世界第二。

首先我們能看到殲10BTVC,噴管的偏轉角度還是比較大的。

我知道這個水印有點大,我也很絕望呀。但是也就是那幾個航空攝影師大佬,才能拍到這麼優美的圖片了


可以說世界一流的自然是世界一流的,畢竟不是世界一流的航空工業國家,都沒有資格研究出這玩意。

但是也必須承認,這個世界第一和世界第二的差距稍微有點大。

畢竟美國f22的f119w噴氣式發動機。那可都是80年代的事兒了。美國最新型航空發動機會有多先進?沒人知道。


不是f135,因為最先進的,永遠不是被擺到檯面上的。

看看f135發動機的偏轉角度可怕不可怕。

咱們的矢量發動機技術和美國依舊有較大的差距,但是你別悲觀嘛,想想17年現在咱們國家在幹嗎?那空軍海軍陸軍,那真的是一個比一個慘淡。

17年後呢?

2025年呢?

當然,f22使用的是,二元矢量發動機

j10btvc使用的是軸對稱矢量

(這個發動機不是咱們的,就是增強一下說服力)

二元矢量發動機的優點是。紅外反應強度較低,有利於整體佈置,隱身性強

缺點是浪費動力,死重較多

軸對稱矢量發動機的優點,設計過渡非常自然,適合舊有改裝。並且能夠實現全向矢量。嗯單發限定,雙發噴到另一個發動機上就不好了



但是隱身性差

美國軸對稱矢量發動機沒有投入現役,而俄羅斯的產品30。也是同理....

硬要劃分成,軸對稱矢量發動機第一名也是可以的。😂😂😂😂


尋找丟失的方向盤


上天飛飛,吹有用嗎


15155030300


可以肯定地說,目前做的這臺實驗型發動機,是一流的,無人能及。目前做矢量噴管的只有中美俄三家,F-35B,我們知道是供垂直升力用的,大到90度沒問題,小的偏轉實現不了。F-22用的二元矢量噴管,可實現上下偏轉20度,犧牲13%的推力以追求隱身。俄羅斯蘇-35使用的二元矢量噴管,可上下偏轉15度,用於蘇-30MKI的AL-31FP和蘇-35的117S發動機,蘇-57所用產品30發動機尾噴管具有鋸齒隱身設計,但對不利減弱X波段信號特徵,推力損耗上也要大於我們的“太行”矢推。所以我們成為最好的三元矢量噴管,沒有之一。不少人納悶,為何不用殲-11來做實驗,與F-22相比如何,殲-20何時能裝配WS-15的矢推,等等,下面就這三個問題來詳細說說。

★殲-11更好。雙發做實驗,更安全,這種說法不是沒有道理。為了驗證雙發矢推技術,殲-11不無進行裝機實驗的可能。問題是我們的開始,在殲-10B單發機上展開,不得不說一個因由。首先,“太行”的成熟,使我們非常放心,推力雖比AL-31提高有限,但矢推損少本來極小,殲-10的驗證,可為殲-20的驗證積累經驗。正像記者問楊偉的話,總師幽而一默,輕輕一笑,你怎麼知道沒有,呵呵,這就等於說,殲-20也沒什麼不可以,如果有了殲-10在前的驗證,就直接裝在殲-20就OK了。其次,殲-10要不要推出一款矢推的機型?以為不無這樣的可能,有珠海的精彩為證。最後,大秀殲-10,有無外銷的考慮,出世得晚,這些年光忙著自己裝備了,未來自可考慮走出國門,面對四代機競爭,不得不打一點廣告,殲-10矢推即給國際朋友一定的信心。

★二元還是三元?F-22推力足夠大,不怕損失推力,我們則不然,動力不如人充沛,還不能這樣折騰,再說F-22也不是唯一的路。殲-10矢推驗證機的推出,可以說明,未來就是它了。技術雖是最複雜,但推力也是損失最小的,每片擴張調節片末端都有一可獨立旋轉的小型調節片,更有利於戰機性能的改善。有人講矢推沒有用,理由是五代機不再狗鬥,這也是可以討論的,在空中可能遇到各種情況,每一項技術的改變要能站住腳,改變方能開始。矢推也不只是利於近距格鬥,對於飛行性能的提高,也是大為幫助的,尤其在超音速機動中,易於配平,可減少雷達反射回波。現在有人詬議使用俄製發動機的殲-20,即尾部隱身效果還不是很好,配裝兩臺大推力矢推後,自然更利隱身。因此,我們不會採取F-22的二元矢推。

★何時得以裝配?這要看渦扇-15的研製進度,如果魂舞大漠講已經展開裝機實驗,大批量裝備只在旦夕之間,可能就會受到質疑。也許我們沒有這麼快吧?要問有什麼理由,不是內情人士,根本難以回答,但“太行”的成熟,理應給我們一信心。我們已經建立了相當的基礎,正迎來發動機明朗的春天,在人才、研製機制、資金、各種實驗裝備配套、各種工藝、材料等方面,不再擔憂。當然,差距是有,還相當之大,知道四代矢推已不成問題就行了唄,再向前發展,就不是考慮縮小差距多少年的問題,而是會在一個什麼時間節點趕平了,以儘快實現超越的問題。航空發動機作為工業王冠上的明珠,集各種科學技術於一身,絕不可低估其研發難度,如我們在大飛機發動機方面,還有相當大的差距,但如果照現在的速度發展,也絕非就是過不去的火焰山。


魂舞大漠


顯然,當時的一飛沖天展示了至少世界一流的水平,所謂當時,即表演時。

這樣說既不是高調,也不是低調。如果接下來直至列裝仍然如此,或叫保持住如此,就可謂貨真價實、板上釘釘的世界一流,意味著真正成為了戰機有效超巡的現實必要條件之一,更表明我國在發動機和結合矢量推力的飛行控制等領域走出了自己的路,意義非凡。

何以強調"當時″2字?就因為是裝在技術驗證機上的本身還處於驗證階段的技術,後續會出現什麼問題?多少問題?包括可能的故障,大的和小的,出現不可預測,又往往是必然,更何況,表演時在單機、單臺上表現上佳,回頭在多機、多臺上能否表現上好?不可預料,誰也拍不了胸脯保證,尤其在可靠性、耐久性等方面。

航空發動機是設計出來的,也是試驗出來的,走的是1條設計→試驗→修改設計→再試驗……的循環之路,與不少行業不同,與不少高科技行業也不同,處於驗證階段時,誰都不該把話說滿,剛說滿就馬上被打臉,何以研製週期特長?主要是"技術″因素在作怪,設計和試驗又是主要中的主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