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国考申论优秀范文:主题明确 条理清晰

〔题目〕开展农村建设工作须走出传统认知误区

随着我国人口增长拐点的到来和经济建设的开展,城镇化进程已进入了后半段,“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分配策略逐渐向更加注重公平变化,通过精准扶贫,消灭贫困人口,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进一步推进城市化和开展扶贫工作的重点区域在农村,已成为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在此背景下,农村建设成为为此,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

不可否认,在城市化浪潮下,我们的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向黄土背朝天”的生产生活情景已一去不复返,然而,发展愈久、其难愈艰,在固有思维影响下,“城市化就是大拆大建”、“市民化就是赶农民上楼”、“农村等同于贫穷落后”等认知误区逐渐暴露,严重阻碍了后续工作的开展。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农村建设工作,还需走出误区,树立正确的工作价值取向。

首先,农村发展自有规律,没有固定模式可循。每一个农村都是各自生产生活、人际关系的载体,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传承和独特的发展脉络,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农村建设需要根据其地理位置、资源禀赋、自然环境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没有固定的公式可以套用,一味大拆大建带来的只有“千村一面”,失去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其次,农业生产是基础产业,而非工业体系附庸。我国在发展初期,因为基础差、底子薄,利用工农业“剪刀差”支持工业体系建设成为特定历史条件下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农业生产长期扮演了支持工业发展的角色,却造成了“农业只是工业的补充”、“农产品只是工业原材料”的惯性思维。殊不知,农业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如果说工业是“钱袋子”,农业就是“粮袋子”。在农村建设过程中,产业发展应从改变小农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延长价值链条着手,而非盲目招商引资,破坏农业生产,妄图以工业替代农业,实现农村产业升级,否则只会带来耕地锐减、环境破坏、粮食供给不足的不良后果,无异于缘木求鱼。

最后,农村文化是精神资源,而非落后文化。提起农村文明,很多人联想到的往往是“封建迷信”“愚昧无知”,然而,农村不仅有孝悌忠信等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更有社火、戏曲、山歌等丰富的文化表现形式,蕴含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尊重个性、贴近自然、追求精神内涵的文化价值观促使人追求生命本质,感悟自然真谛,这是追求物质满足、强调一致性和标准化的城市文化所不具备的。充分挖掘优秀的农村文化资源,因势利导,才能够顺利推进农村建设工作开展。

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小康。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进入后半段的时代背景下,打破对农村的传统认知误区,摘下思想上的“紧箍咒”,才能推进农村建设工作开展,增加农民获得感,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如期实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