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邵司門村:大棚蔬菜“棚”出脫貧路

新邵司门村:大棚蔬菜“棚”出脱贫路

蔬菜種植專業戶馮先中在觀察芹菜生長情況

邵陽新聞在線訊(通訊員 石頌軍 華南陽 陳精萃)12月2日,筆者走進新邵縣陳家坊鎮司門村,看到坐落在公路旁大棚裡的一大片芹菜、萵筍、油曼菜、甘藍菜、花菜、四季青、芫荽、蒜苗等鬱鬱蔥蔥,長勢喜人,正待上市銷售。

“芹菜現在剛好趕上好市場,批發都是4.4元錢一公斤,像芹菜這些時令蔬菜供不應求,我已賣芹菜1.5萬多公斤,僅芹菜一項的收入6.8萬餘元。”蔬菜種植專業戶馮憲中高興地告訴筆者。

今年以來,該村在邵陽市市直機關工委、邵陽電大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緊緊圍繞以黨建為統領,把產業革命“八要素”作為推動力,積極推進基層黨組織建設。村裡以“黨建”為引領,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集中連片土地建設蔬菜大棚100畝,採取“村黨支部 +合作社 +公司 +基地農戶”的運作機制,在種植、銷售上由合作社統一管理。

“以前種菜,靠天吃飯,收益無法保證;現在不用擔心了,只要遙控器一按,噴灌設備就自動給蔬菜澆水,還可以保溫,在冬天也一樣可以種植,大棚真是個好東西,現在不怕天干、寒冷。這搭幫市駐村扶貧工作隊和村支兩委給我們帶來的致富產業”大棚蔬菜合作社社員周應民告訴筆者。

說起大棚蔬菜與脫貧,建檔立卡戶曾響琳說:“我家裡5個人,3個孩子讀書,老婆因病使家庭致貧。市扶貧工作隊駐村後,與村支兩委一起幫助我家制定脫貧計劃。於是,幫我貸款3萬元投入大棚蔬菜合作社入股分紅,並且,又要我和老婆在大棚蔬菜基地上班,預計今年收入可達7萬元左右,今年不但可以脫貧,還能存款,使我家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快車道。”

58歲的村民袁愛華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她告訴筆者:“我因年紀大了,不能外出打工,就在大棚蔬菜基地上班,除了在蔬菜基地幹活的收入外,村裡還給我提供了一個公益崗位,每月能收入500元,加上家裡的養殖收入,一年下來全年收入可達3萬餘元,今年實現脫貧,明年再也不要戴‘貧困戶帽子’了。”袁愛華高興地說:“在家門口上班比出外打零工強多了,不僅收入有保證,還能照顧一下家庭。”

村支書周明亮告訴筆者,像馮先中、周應民這些黨員科技致富帶頭人,以規模化發展富硒、無公害生態大棚蔬菜產業,為當地群眾提供了“家門口務工”就業的機會,有效解決了貧困戶、農村剩餘勞動力、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問題,直接或間接受益農戶50餘戶,以社會公德帶動產業發展,扶貧幫困,從而助力了全村脫貧攻堅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