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出身比洪秀全还贫苦的朱元璋能抵挡金陵小天堂,而洪秀全不行?

豪哥杂谈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发生内讧,最终惨遭剿灭,可以说,与洪秀全进驻天京后,迷恋“金陵小天堂”,11年足不出王府不无关系。那么,同样是从江南起家的,同样是从底层干起来,一夜暴富当到国家元首的,为什么朱元璋却没有这样做,最终实现了全国统一,并让自己的江山延续长达近300年呢?

(洪秀全进驻天京)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两人所起的领导作用不一样。

当郭子兴病逝,朱元璋成为起义军的实际领袖以后,他就一直牢牢地掌控着起义军,并逐渐成为起义军的绝对核心。在排兵布阵及人员调拨上,大家都会听从他的指挥和安排。离了他,整支军队就无法有效运转。所以,朱元璋事必躬亲,日理万机,他哪有时间迷恋“金陵小天堂”啊。

洪秀全可不一样。洪秀全定都天京以后,天京的大小事情,都由杨秀清做主,诸王也由杨秀清节制。也就是说,杨秀清把所有的事情都帮洪秀全干完了,诸王也不用向他汇报工作,他完全成了一个没什么事干的闲王。这样的人,他不迷恋“金陵小天堂”,他又干什么呢?

(朱元璋剧照)

第二,两人所面对的敌人不一样。

朱元璋的时代,虽然北方的元朝相对比较弱小,但是南方是一种诸侯并起的局面。张士诚、方国珍、陈友谅各大诸侯都在招兵买马,大打出手,想要扩大自己的地盘。可以说,朱元璋所面临的威胁无处不在。他如果在这时候迷恋“金陵小天堂”,那么,很快就可能被别的诸侯给打败。就是在最后与陈友谅决战的时候,他也没有绝对的把握,只能说侥幸胜利。因为敌人太多太强大,所以朱元璋的警惕性非常高。

洪秀全的时代,他在定都天京后,基本上已经实现了南方的统一。他所面对的敌人,只有清朝政府。而且清朝政府虽然派地主武装,在天京两边构筑了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但是,这两座大营也很快被太平天国挑破。当时洪秀全是真正感受不到清朝的巨大威胁。因为威胁小,其警惕性就不高,所以也就放松了自己。

(对抗清军大营)

第三,两人建国的方式不一样。

朱元璋建国,是传统的打江山的方式。他所做的那些事情,都是按照传统诸侯打江山的方法来操作的。比如如何想办法吸纳人才,比如如何获取民心,比如如何实施仁政等等。朱元璋做这件事有太多的参考,从刘邦开始到他那个时期,他可以学的人非常多。他也因此明白,在革命尚未成功的时候,就迷恋在温柔乡里,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刘邦打到咸阳的时候,走进皇宫腿就软了,出不来。立刻樊哙就去把他揪出来。朱元璋知道,他要是那么做,肯定也会被人揪出来的。

洪秀全建国,他是采用宗教的方式,把自己塑造成教主,塑造成神灵的代言人。让老百姓迷信自己。这种方式,在历史上并不是很多,而且并没有成功的样板可以参照。所以,洪秀全其实并不知道该怎么做。不过,他知道神灵是不能随便出去见人的,是需要被供奉起来的。因此,他也就深居简出了。一深居简出,就随便泡在温柔乡里了。

(马皇后和朱元璋)

第四,两人受到的管束不一样。

朱元璋与发妻大脚马皇后的关系非常好,感情非常深。大脚马皇后也对他进行了有效的管理。他就是想陷入“金陵小天堂”的温柔乡里,马皇后也决不允许。

洪秀全也有发妻赖莲英。但洪秀全与赖莲英的关系并不好。而且,因为洪秀全“神”的身份,他当了皇帝后,都不封赖莲英为皇后。这样,也让他可以为所欲为,赖莲英根本把他没办法。

(参考资料:《明史》《太平天国史》)


张生全精彩历史


因为朱元璋会打仗,且和平解决二号人物。这是他俩的根本差别。朱元璋=洪秀全+杨秀清。

咋一看,朱元璋和洪秀全很像:

两个都有宗教背景,一个白莲教,一个拜上帝教。

两人命运都苦,一个寒门子弟,一个落地秀才。

两人都是流动作战定都金陵。

两人都处理掉了二号人物。

两人都进行强大社会控制与动员,如寡妇营对应男女分居。

两人都喜欢搞理论创作,朱元璋有御制文集,洪秀全有《原道救世歌》等。

要说不一样,洪秀全是有学历的人,比朱元璋有文化多了。那为啥命运殊途呢?

1、朱元璋会打仗

朱元璋和洪秀全帐下名将云集,独当一面的将领有很多。

但区别就是,朱元璋是最优秀的统帅。在渡江作战,集庆作战,龙湾作战,鄱阳湖之战,战争从小到大,甚至到决战,朱元璋都亲自参与。主力北伐时候,朱元璋也亲自到开封会商战略。

(朱元璋的地盘)

可以说朱元璋运筹帷幄可以,统兵数十万纵横天下可以,冲锋陷阵也可以。属于全能型的军事人才。

而洪秀全在这一点上就欠缺了,军事方面全权由二号人物杨秀清负责,在不知不觉中,杨秀清的世俗权力自然就强化了。那一二号人物的矛盾处理就更难了。理论之争简单,乱世政治斗争是要依靠实力的

2、处理二号人物

客观而言,朱元璋在军队里的地位最初可没有洪秀全高,在渡江后,郭天叙、张天祐先后战死,朱元璋才成了事实上的一把手。

二号人物邵荣也逐渐提高,且“粗勇善战”,是一员名将,处州兵变,龙湾之战立下赫赫战功。但朱元璋在处置邵荣的时候就平和多了。

七月,邵荣回京。八月,荣与参政赵某谋为不轨,元帅宋某以谋事首告。太祖命壮士执邵荣、赵某,连锁,置酒待之,问曰:“我与尔等同起濠梁,望事业成,共享富贵,为一代之君臣。尔如何要谋害我?”荣答曰:“我等同年出外,取讨城池,多受劳苦,不能在家与妻子相守同乐,所以举此谋。”不饮酒,止是追悔而泣。太祖亦泪下。赵某呼邵荣曰:“若早为之,不见今日猎狗在床下死。事已如此,泣何益?”惟痛饮。太祖欲禁锢终身,听其自死。太祖命缢杀之,籍其家。--《国初事迹》

朱元璋杀邵荣有点像努尔哈赤杀舒尔哈齐,李自成杀罗汝才。其自身就是杰出的军事统帅,且控制军权,在对二号人物处置后,基本不会大动干戈,内部更容易实现整合。

(洪秀全的地盘)

洪秀全就是另一面了,通过诸王解决杨秀清,自己又杀北王、燕王,到石达开出走为止,太平天国的老底子基本消耗一空,且引发从上到下的信仰危机。

总结:

在战争为主的时期,军事斗争剧烈,权力很容易造成不平衡,甚至严重的内斗,。

而深谙军事的统领,基本就可以避免这一困境了。

洪秀全和朱元璋的差距是不会打仗,对军权控制的差别,也导致内部斗争的差别,最终影响其历史进程。

参考文献:

邵荣事迹钩沉》《明太祖实录》

上闻处州之乱,命平章邵荣率兵往讨之……平章邵荣等兵至处州,令院判张斌等分攻四门……平章邵荣及元帅王佑、胡深等兵攻处州,烧其东门,军士登城而入……以王佑守之,荣乃还。--《明太祖实录·卷一一·壬寅年三月丁未朔、癸酉、四月己卯》上调常遇春拒长张于龙湾,邵荣拒五王于石灰山,徐达居中应援。数战不利,上调邵荣兵沿江西截战。友谅兵前后不能顾,遂大败……五王仅免,登舟而遁。兵登舟不及,死者不可胜计。--俞本《纪事录》

一枚明粉


登基时和之后的朱元璋,除了自己王朝的国号之外,不愿意在任何地方保留任何带有明教色彩的痕迹,但是,在他本人甚至都没有认识到的内心深处,这位从饥饿和战争中走来的男人在本质上依然是一个明教教徒。

对奢华靡丽的生活方式的摈弃,本身是带有厚重明教色彩的东西。

天子的车舆服用,本来按惯例是应当用黄金装饰的,朱元璋均下命令以铜替代;朱元璋还用制作衣服剩下的小片丝绸拼接缝纫成类似僧人百衲衣一样的被单;至于命令太监们在皇城内种菜,编制麻鞋、削制竹签以供日用,也是常态。

上述除了朱元璋早年贫苦经历的影响外,不能排除明教思想的影响。

除此以外,对贪腐官吏的近乎恐怖的刑罚惩处,对臣僚百官的近乎洁癖的忠诚要求,以及对人民行为巨细靡遗的全面控制,都渗透着明教带有诺斯底主义(gnostic )色彩的原教旨教义的影响。

某种意义上,所谓明,在朱元璋的心目中等同于要建立一个『光明、善美、和平、秩序、洁净』的光明世界,因为有这样的目标,所以金陵小天堂的花花世界和相关的物质享受,不足以动摇他的内心。


谈古论金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守仁君认为,能不能抵得住金陵小天堂的诱惑,关键是看洪和朱的志向。

洪秀全的目的是什么,是享受,是荣华富贵。

洪秀全出身耕读世家,他从小的愿望就是考取功名,当个大官,荣华富贵。但是洪可能是不适合读书。二十多了连个童生都没考上,洪秀全一气之下决定造反,我自己考不上,那我就当皇帝,自己开科取士。

抱着这样的目的,洪秀全造反了。经过两年的拼搏,洪秀全攻陷了南京。这个时候,洪秀全基本占领了中国最富庶的地方。洪秀全目的达到了呀!他原本的目的就不是什么改朝换代,救济斯民,强盛中华。他就是为了荣华富贵当皇帝才造的反。现在有钱,有地,有人,我还打个什么劲,可劲享受才是正经。

反观朱元璋,出身比洪秀全还寒酸,当过乞丐,也当过和尚。对当时的蒙元统治者是深恶痛绝!朱元璋的目的是什么,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立纪陈纲,救济斯民。是一统天下,还天下百姓以清明!所以区区金陵,自然无法阻挡朱元璋的脚步。

还有其它的原因。

朱元璋攻陷南京后,西有陈友谅,东有张士诚,南有陈有定,北有察罕贴木尔,生存环境是非常恶劣!在这种生存环境下,没有让朱元璋享受的条件!朱元璋不进取,就是死。



而洪秀全攻陷南京后清军并没有给他造成太大的压力,换句话说,老洪骄傲了!

还有一点点原因

当时洪秀全和朱元璋麾下都有许多能征善战的猛将,但是朱元璋手下有李善长,刘伯温,胡惟庸。但是洪秀全手下却缺了几个能谋善断,有远见卓识的谋士。再加上洪秀全和朱元璋两个人有云泥之别的政治手腕,心智和统军能力。所以,发生的一切都正常。


守仁看剧


因为两人起兵的出发点不一样!洪秀全起兵造反的原因是他想当皇帝!而朱元璋则不一样,朱元璋想的是吃饭!在当时,有朱元璋跟朱棣的一段对话,朱元璋告诉朱棣,假如当初他有一碗饭吃,那么他想到的绝对不会是造反!他告诫朱棣,千万不能让老百姓没有饭吃!这是大明江山永固的根本!

虽然朱元璋没有传位给朱棣,可是朱棣是他最喜欢的儿子,朱元璋这么教育朱棣刚好符合朱元璋的理念价值观!我们从另外一个方面可以来得到验证!比如,朱元璋杀蓝玉,有人说蓝玉劳苦功高,不该杀!可是蓝玉在朱元璋眼里却是罪大恶极!因为蓝玉强抢民女,夺民宅,还纵兵屠城!这功是功,过是过!有功该赏,有过该罚!按着朱元璋的行事风格,你抢老百姓的东西就是不对,残害老百姓更不对,所以,蓝玉被他处以极刑,竖典范,使得其他功臣不敢再犯!


优己


首先不要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同太平天国混为一谈,朱元璋领导的起义是在反抗暴元为大背景下的,是汉人在受压迫和奴役之下发动的反抗。这不是太平天国可以相比的,太平天国运动带有很强的宗教性,并没有将其上升到革命层面,说的不好听就是太平天国运动中,太平军根本不知道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而洪秀全以宗教来约束太平军,这群人都是疯狂的教众,排斥异教徒。并且十分有意思的是当时不少底层百姓加入其中,包括灾民和失去土地的农民,而这些人是为了有饭吃加入的。他们根本不知道他们应该怎么样,连洪秀全也没想过推翻清政府,建立一个新的国家。太平天国虽然沉重的打击了清政府,但是如同黄巾起义一般,存在巨大的局限性。


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则是一心一意推翻元朝,所谓“驱除鞑虏,恢复中原”,当时几股实力较强的农民军都以此为目标。等到推翻元朝统治之后,这些人才开始争夺天下。而朱元璋则一直都是雄才伟略,他早年的经历决定了他的性格,更是让他找到了当时百姓最需要什么。朱元璋从起义开始,一直都是兢兢业业,直到登基之后,也是非常的谨慎稳重。

大明王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屠杀不少功臣,有人说这是残暴。但是仔细的分析一下,你就会知道朱元璋的厉害之处,朱元璋害怕功臣成为新的世族,那样大量的财富和资源会被他们占有。规模庞大的功臣阶级,将会使得新生的大明王朝难以获得休养生息的时机。朱元璋执政期间,酷刑多是用于官吏,而百姓基本可以吃的上饭,是典型的国穷民富,朱元璋非寻常帝王可比啊!


小司马迁论史


据说明太祖在废掉丞相后,曾经写过一首诗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了稳固自己打下来江山,朱元璋可谓是费尽苦心,被累的够呛。相比于朱元璋被累成狗,洪秀全可就舒服多了。金田起义成功后(刚刚打下一个村),洪秀全就迫不及待的宣布自己可以娶八十一个老婆。等永安封王后(打下了一个县),他还真的给自己娶了十几个当地的天后娘娘。于是在太平军一路流窜作战时,一路上还要带着洪天王的娘娘一起跑,烦都快烦死了。

明太祖和洪秀全的这种区别,其实就是创业者对自我定位的区别:到底是想成为新贵族?还是就只是想做一个爆发户?那么,朱新贵和洪爆发的区别又是如何产生的呢?主要,有三点方面。



第一:出身和人生履历不一样

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能抵住诱惑,是因为他的出身确实太贫苦了。朱元璋十五岁时,家里除了一个姐姐和一个哥哥以外,全部都饿死、病死了。在做了十年的和尚后,二十五岁时才参加红巾军,走上造反之路。所以并不是朱元璋想造反,他只是为生活所迫,逼着他不得不选择造反这条出路。但凡是能吃饱饭,他都不会造反。

而在造反后,朱元璋都是亲力亲为,这就更加的让他体会到了创业的艰难。他知道苦日子和创业是什么滋味,也就知道该怎么珍惜自己这得之不易的富贵生活。



反观洪秀全,他与朱元璋的人生履历是完全不一样的。洪秀全出生于耕读世家,不能说是大富大贵,但起码吃饱饭是没问题的。

洪秀全之所以要造反,是因为他对富贵生活有很大的向往。但是屡次试不中,靠读书考科举这条路行不通了,他才决定靠传播邪教思想,让自己当一个教主式的领导人。这个时候的洪秀全,离真正的创业还早的很!

后来洪秀全整理了自己的思想,去到广州传播拜上帝教。问题是广州是什么地方?广州人又不是没见过真正的基督教,岂会被洪秀全的这种二把刀给蒙骗?所以,洪秀全转而到了广西山区去继续忽悠人。但是问题又来了!广西山区的生活太艰苦,洪秀全吃不了这种苦。于是他把传教的工作交给了好朋友冯云山,然后他自己跑回广东了。由此也看得出来,洪秀全的传教,其实很失败的!拜上帝教之所以能发展起来,主要是冯云山的功劳,跟洪秀全没什么关系。

通过对比朱元璋和洪秀全的人生履历,我们可以发现:朱元璋是贫苦出身,十年放牛娃,十年和尚,十年领兵打仗,是这种复杂且曲折的人生经历,铸造了朱元璋刚毅的性格。反观洪秀全,他就没有这种人生经历。当年冯云山在广西传播拜上帝教时,也是各种辛酸苦辣都尝遍了。而洪秀全呢?最艰苦的时候他一般都是不在的(回广东老家自耕去了)。一直到冯云山把拜上帝教搞得初具规模了,洪秀全才跑回广西当教主。这就好比人家种树他乘凉,人家种果子他摘桃。没有汗水,怎么会珍惜呢?



第二:能力水平和态度不一样


朱元璋在能力强是不用质疑的,在废掉丞相后还能保证国家不乱,这就很有两把刷子了。后世皇帝中只有雍正能跟朱元璋比,这两位都是工作狂人。至于说态度,朱元璋对自己打下来的基业,有点魔障似的着迷。容不得任何人染指。

反观洪秀全,问题就来了。除了创立拜上帝教是他的成果外,接下来的所有事情都跟他没关系了!传播拜上帝教:南王冯云山的功劳;组建并发展太平军:东王杨秀清和西王萧朝贵的功劳;筹集军费:北王韦昌辉的功劳。洪秀全在整个太平天国运动中,其实就是起了一个头儿。太平天国能割据东南,跟他没关系,那都是杨秀清的贡献。

忠王李秀成后来的回忆,长期以来,洪秀全只是一尊宗教偶像

。金田起义后,因为战争的原因,以杨秀清和萧朝贵为代表的军事领袖的地位上升,洪秀全和冯云山为代表的宗教领袖的地位下降。冯云山原本是二把手,为了妥协也不得不向广西本土实力派杨秀清和萧朝贵们妥协。结果是:教主洪秀全仍居一把手,副教主冯云山则由二把手退居四把手,杨秀清和萧朝贵分别上升为二、三把手。但是一把手洪秀全实际上从未掌握实权,总揽了军政大权的人是二把手杨秀清。比如后来出师北伐发布的檄文《奉天讨胡檄》上,居然也只用了杨秀清和萧朝贵的名义,而见不到洪秀全的名字。换言之,洪秀全就是一个精神领袖

杨秀清太能干了,而洪秀全天生又不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这样一来就导致了洪秀全的创业积极性严重的不足,既然什么事都可以交给别人,那自己干脆就什么都别管了。一心一意的玩女人,过纸醉金迷的生活岂不快哉?何必要操那些闲心呢?


第三:眼界和克制力不一样

其实说实话,朱元璋的眼界也未必高。但是他在社会上闯荡和磨砺过,社会经验让朱元璋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成就大事,必须要有地主和文化人的支持。搞定了这些人,才能让他们帮助自己搞定小老百姓。于是在朱元璋的身边聚集了刘伯温、朱升、叶兑、章溢、李善长这些大名士。在这些名士的指点下,尤其是朱升的指点下(高筑墙、缓称王、广积粮)。朱元璋很少走弯路,相对来说对自己的欲望比较克制。所有人都称公了,他才称吴公;拿下了南京城,才敢称吴王,还不敢宣布定都;直到打败了陈友谅才敢称帝,建立明朝。

至于洪秀全呢?他搞的搞拜上帝,是反对儒家学说的。结果就因此得罪了儒家知识分子。搞土地改革,又得罪了地主阶级。而拜上帝又拜的离经叛道,西方的正统基督教国家也不支持他。满清本来不怎么样,但是因为有洪秀全的衬托,反倒高大上了。又经过曾国藩的一番忽悠,老百姓反而认为满清才是中华正统。杨秀清倒是有一点见识,他反对迫害儒生,但是没有卵用,这与太平天国的国策相悖。

所以洪秀全和朱元璋相比,他的眼界是有很大问题的。很多人说洪秀全进了南京城才开始孵化堕落,其实并不是!他早在广西流窜时就已经堕落了。

占领了一个村(金田)就敢起义,占领了一个乡(永安)就敢称王。在永安封王后,就开始给自己寻妻找老婆!进了南京城后,洪秀全自认为的人生巅峰也就是如此了。拿下北京?洪秀全倒是想过,可是他没有这种志向。拿下南京就足够了,他其实压根就没有想那么多。



总的来说,朱元璋和洪秀全压根就没有什么可比性。明太祖是千古一帝,洪秀全更像是一个普通人。别说是跟明太祖比了,跟李自成比也有差距,起码人家李自成打进了北京城。


Mer86


格局不同,朱元璋虽穷苦出身、从小给人放牛,还当过和尚讨过饭,但朱元璋参加起义军以后能胸怀天下,他虽然也是在金陵称帝,可他是要作全国的皇帝,可不是偏安一隅的“小皇帝”,他登基以后马上就派兵开始北伐,把蒙古人撵出北京他还不罢休,继续在草原上撵着打,非把蒙古人斩草除根不可,要不是打了败仗,他是不会罢兵的。

洪秀全是个秀才出身,从文化上来讲,他肯定比朱元璋高,朱元璋小时候竟给人放牛了,没念过几天书。中国有句老话“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这话是有道理的。洪秀全如果不是屡试不第,他会造反吗?如果他要是考取了功名,有了一官半职,他会造反吗?恐怕不会。眼界决定了格局,一个只想考取个功名的人,不会想过要作皇帝,即便后来有机会一统天下,他还是愿意偏安一隅,这老兄自从进了南京城,到死都没再出来,他作梦都没有想到过的,有一天能坐金峦殿,这回心满意足了,得了,老子哪也不去了,知足了,虽然他比朱元璋有文化,但他没有朱元璋的胸怀!


明月清风话古今




一、两人成长经历有所区别。朱元璋出身贫苦农民家庭,迫于生计寄居寺庙,游走乞讨于淮西各地,后投入红巾军郭子兴部麾下,转战多年从底层一步一个脚印辗转跻身权力上层,期间阅历、学识逐渐得到锻炼,对富贵荣华能够正确得看待。再观洪秀全,金田起义前的他一再失意于科举仕途,才转而创建拜上帝教组织反叛队伍,对上层荣华富贵更多的是求而不得的酸葡萄心态,陡然起义军事进展颇顺,短时间内便夺得南京据有半壁江山,容易滋生奢侈享乐的暴发户心理。



二、队伍组成人员的不同。朱元璋的红巾军部队在壮大的过程中不断吸收了李善长、刘伯温、徐达、蓝玉等文臣武将,李、刘之辈,都是学识渊博、胸怀济世的贤人大才。反观太平天国,武将方面虽有杨秀清、石达开、陈玉成等一大批勇猛战将,但胸怀远见卓识的理政干才却不多见,洪秀全冯云山文化水准普遍不高,杨秀清更是大字不识的烧炭工出身,因此在制度建设上难以补齐人才短板。



三、政治经济文化创建制度精神的差异。朱元璋占据南京后,经过李善长基于儒家思想的规划设计,红巾军快速得由一支农民起义队伍转变为军、政完备结合的正规军事武装,统辖区内政治制度完备、社会秩序稳定、税收体系建立,一切景象都在表明,这是一个如同唐、宋王朝般标准的国家政权。而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则显得格外独特,东拼西凑杂糅组合起来的拜上帝教根本不足以成为长期凝聚起义队伍的精神力量,洪秀全、杨秀清的精神——军政二元领导体系最终演变为自相残杀的天京事变,男营女营强行分隔的管理制度完全违背人性的饮食男女大欲,洪秀全滥封2700多名王爵的行为也直接表明太平天国的军政人事制度缺失,整个天国还停留在最初的起义军队伍状态,根本称不上是一个体系完备的国家。


竹山清溪涧


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运动和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不在同一历史时代,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也不一样,因此没有什么可比性,不过我们还是来比较下。

首先,从他们自身的实力来说。在面对元朝军队前,朱元璋早已经在多次战斗中迅速成长,军事素养一流,所领导的军队战斗力强悍,早已经不是一般农民军可比,其身边跟随的名将如云,诸如号称有明朝“双剑合璧”的徐达和常遇春,朱文正,李文忠,横扫北元的冯胜等;而洪秀全自身军事才能一般,所领导的农民军战斗力有限,中后期天国内讧,大大削弱了自身实力。



其次,从他们的制定的政策来说。朱元璋前期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迅速的壮大自己,后期又有“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思想;太平天国提出了“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思想,前期制定了《天朝田亩制度》,后期又制定了《资政新篇》,事实证明这些都是脱离当时时代的思想和制度,根本不利于自身的发展。


再次,从他们的敌人来看。当时元末,元军腐败不堪,早已经不是曾经横扫欧亚的军队了,战斗力简直就是不堪一击,而且,在朱元璋消灭陈友谅和张士诚的过程中元朝始终处于观望状态,在朱元璋消灭对手后又只想着诏安,毫无战斗准备;清朝的八旗军虽然丧失战斗力,但是湘军和淮军战斗力强大,又获得大批国外的火器更是如虎添翼,而且,清军又建立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始终包围着南京。



最后,从他们所处的外部环境来看。当时朱元璋在占领南京后,其东南平江是张士诚,东北是张明鉴,西面是徐寿辉,北面是刘福通,他们正好把朱元璋保护在中间导致元军想打而打不着;而太平天国面对的不仅有外国雇佣兵如华尔的洋枪队的围剿,而且后期外国列强又支持清政府。


因此,从以上几点不难看出,为什么朱元璋能守住南京而天平天国失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