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几万北伐军能打倒北洋军阀?

来不及说再见


“我军切不要像张勋的军队,他与段祺瑞打仗,打了三百多万发子弹,才打死了二十八个人!”

这是陈毅同志在某次报告里的训话。

实际上,陈老说的已经算顶客气了,张勋和段祺瑞的这场战斗:一共浪费了5000万发子弹,但总共只打死了34个人,其中还包含一个被飞机炸死的太监。

根据《申报》记载,讨逆军与张勋的战斗里:因伤死亡者共计男女三十四名,因伤致残者男女三名,轻伤者男女共计七十六名,被流弹砸毁房屋共计一百二十九家。

从这些数据来看,北洋军的战斗力真真菜到家了。它甚至让无数人疑惑:北洋军阀混战那么多年,都是怎么打的?难道真的只是菜鸡互啄?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里,打仗必然是要见血的,输了的一方必定是要有人头落地的。

就在北洋政府成立之前,欧洲那边刚打完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底死了多少人就不用说了吧?

同样都是拿枪打仗的,十几万人的规模,就死了34个人,这是被子弹砸死了吗?

更神奇的是,张勋等战败的人打了败仗之后,并没有被讨逆军追杀,而是跑到天津做生意去了。北平离天津也就几十公里,讨逆军竟然不追杀他!这是打仗呢,还是过家家呢?

北洋老臣朱启钤有句话说的非常好:中国内战大抵靠武器、银元、主义,而银元不如武器,武器不如主义。而我北洋军却只有武器,与拥有武器、主义之北伐军相比,当然是抵挡不过。

这句话算是说到点子上了,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凭着时局和运气,坐上了头把交椅,可是他们根本不知道以后该干什么。为了一个总统位,竟争了十几年,尽窝里斗了。

从甲午战争到庚子战争,他们挨了那么多次打,却一点儿记性都不长,真真愁死人了。

同时期作为北洋军阀对手的北伐军,却在这种时候慢慢壮大起来。

国共合作时期的北伐军,绝对与我国历史上任何一支部队都不一样。他们不仅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更知道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也就是说,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理想,都有一个清晰的未来。

展翅的雄鹰和无头苍蝇谁能飞得更高更远、笑到最后,可想而知。

那么,北伐军为何会做到人人都有理想呢?说到底,还是在主义,也就是脑子上。

孙中山建立黄埔军校之后,通过国共合作,为自己带来全新的理念,也就是朱启钤所说的主义。在军校速成班的指引下,这种理念被进一步推广开,成为先进的战略指导思想。

如此一来,所有经过新式军校加工过的人,迅速转变成了现代化部队的领头人。而对面的北洋军阀,则仍旧沉浸在“过家家”似的闹剧中。

虽然同为黄皮肤的中国人,两支军队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战斗力。

当这样一支现代化部队挺近北方时,所过之处自然是土崩瓦解。

当然了,把所有的过失甩锅给理想是不合适的,封建社会毕竟也有能打的部队嘛,甲午战争的北洋舰队就非常有血性!

北洋军阀内部各种裙带关系、林立派系,使得其内部分裂严重;经过多年的混战,北洋军阀更是内耗严重。吴佩孚时期的北洋政府,面对北伐军几万人的部队,竟然组织不了几次完整的阻击。让人感到可笑的是,那么多称兄道弟的地方军阀,竟然没一个人帮他。

最重要的是,北洋军阀已经彻底失去了民心。以至于北伐军所过,沿途百姓不是箪食壶浆、便是通风报信,更有甚者,很多士兵打着打着直接倒戈了。军心民心涣散成这样,这仗还能打吗?

抛开以上所有原因,北洋军阀还有一个吃亏的地方,那就是西方列强的武器禁运。说白了就是劝架的拉偏手,只禁运北洋军阀,却不管苏联向北伐军疯狂送武器弹药。

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又没有先进思想当指挥,北洋军阀没有团灭就算不错了。

再者说了,北洋军阀以前打仗的时候,打不过最多就是通电全国宣布投降,哪见过真刀真枪下死手的?都宣布投降了,还是只管仍手榴弹,谁受得了呢?

后来,北伐军打了一半之后,由于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军变成了国军,成了校长私人武装,这仗也就没法打了。于是,北伐也就到此结束了,转而开始剿匪。


记者李满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蒋介石的嫡系黄埔生和革命军人其实只有不到10万,另外还有和他一起作战的军阀,但不可靠。

相比起来,北洋军阀总兵力不下150万人,单单张作霖就有50万。

为什么能打赢呢?

一句话,革命军人和雇佣军的差别。

北洋军阀的士兵本质都是雇佣军,打仗第一是为了吃饭,第二是为了养家,第三是为了发财。

在北洋军阀时代,经常出现所谓的闹饷事件。也就是军阀拖欠军饷,被部下围攻甚至杀死。

彭德怀还是湘军时候,曾经回忆湘军出现全省范围的闹饷,从各地自发围攻长沙,杀死了好几个前来安抚的将军。

为什么?雇佣军就是为钱打仗,不给钱谁为你拼命,甚至还会要你的命。

这种部队没有任何信念,就算给钱,士兵也没傻到为了张大帅孙大帅去送命。

李宗仁回忆,曾经有2个军阀部队的团,在夜晚激烈对射,打了几万发子弹。

第二天天亮,发现竟然就打死了1个人,这个人还是被自己人误伤的。

这是干啥?

双方都知道夜战危险,搞不好就会送命,就放空枪应付应付大帅,做做样子。

而北伐军则不同。

黄埔系军人都要初中文化,这就相当于今天的大专。他们都是有信念的知识分子,愿意为了统一国家,振兴民族而献身。

在北伐作战中,黄埔系伤亡率远远大于其他北伐军。而黄埔系的军官,排长、连长之类伤亡最高,因为他们打仗冲锋在前面,撤退在后面。

这样的部队,怎么能不打赢呢?


萨沙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北伐军的主要构成,差不多就明白了为什么打倒北洋军阀了

第一军:主力军是黄埔军校生,军长何应钦。黄埔一期生已担起这支军队的大梁,有不少人升任到营长连长一级。这支军队的中基层干部来自全国各地,都是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战斗力的四有青年,黄埔就是他们共同的标签,统一就是他们共同的梦想。

第二军:军长谭延闿,主力军是湘军构成。在历次战争中屡战屡败 ,在北伐中基本上就是凑数的。


第三军:主力军是滇军,军长朱培德,毕业于云南讲武学堂,和朱德并称二朱。这是从血与火的内战中崛起的队伍,作战能力中游。

第四军:主力军是广东军人,军长是广西人李济深。广东是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军队中国的中高级将领多是中国著名军校保定军校毕业生,士兵久经战场考验,以广东人为主。在北伐中立上不世战功,被称为铁四军。

第五军:主力军是帮派人士,军长是李福林。早年孙中山为了推动革命发展,结交不少反清复明的黑社会头目,让他们加入革命军。这支军队战斗力一般,打架可以,打仗不行。

第六军:主力军是湖南兵,军长程潜。这支军队作战还可以,但是装备太差,作战能力中游。

第七军:主力军是广西兵,也就是桂系,军长李宗仁。这支军队是广西内战中崛起的队伍,曾打遍周边无敌手。在北伐中立下大功,被称为钢七军。

从以上就可以看出,北伐军大约有七个军8万人,最能打的约有3万多人,也就是第一军、第四军和第七军。这三支军队的军官素质和思想文化水平都很高,士兵的训练和装备都比较先进。



接下来,我们来看下北伐军的对手。

吴佩孚,占据了湖南湖北河南,总兵力约有20万人。孙传芳占据长江流域几个省,号称五省联军司令,总兵力约有20万人。张作霖占领东三省,总兵力约有30万。

这三支北洋系的人马总数70万,精锐部队加在一起约20万人。如果加在一起和北伐军打,那肯定是占优势的。

但是北洋系走到今天,已是第三代的北洋将领了,以亲情为纽带的北洋组织模式早就过时了失效了。换言之,这些军队之间派系复杂,相互之间还经常爆发冲突,团结上出了问题,协同性就比较差。因此经常出现“友军危急,我军不动”的情况,这就是北伐军取胜的外部因素之一。

和北伐军对比,我们就会明白,北伐军的主力都是革命军人,又有苏联的先进武器加持,主要干部都是愿意为国牺牲的青年,作战英勇程度是远超过北洋军阀的。北洋军阀的军队是职业军人,来当兵不是来送死的,是来升官发财的,至少也是为了吃饭问题来的,战斗力就相当一般了。

三军相逢勇者胜,这就是北伐军能击败北洋军阀的关键原因所在。



北伐战争是按蒋介石的作战方案操作的,先灭吴佩孚,拿下湖南湖北,再向东消灭孙传芳,拿下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后向北消灭奉系张作霖。

1926年5月底,第四军和第七军就开进了湖南。这时北伐军中又多了一个小弟第八军,军长是湖南军阀唐生智,人称和尚将军,战斗力可想而知。到了7月,就攻下了长沙。蒋介石在长沙检阅了北伐官兵,庆祝北伐首战胜利。



等吴佩孚刚刚反应过来 的时候,湖南全境已落入北伐军的手中了。他马上派出重兵守湖北的门户咸宁。咸宁的要地在于汀泗桥和贺胜桥。

这两处是要地,自然多山多水。吴佩孚虽然人多,但局限于地形,无法全面展开,这就是他的不利之处,第四军被称为铁军,就不是吹出来的,战斗力那是绝对的强悍。强攻之下,必有大胜,五天之内连失两桥。

北伐军直抵武昌城下,这是吴佩孚最后的地盘了。他激励全军拼死一战,置之于死地而后生,第四军伤亡惨重。从9月开始,蒋介石下令十月围城。城里那么多人,每天都要吃很多粮食,看你们能坚持多久。

10月10日,第四军在内应的帮助下,攻入武昌城。在此之前,吴佩孚已退向河南,他的主力被消灭,代表他大势已去。



孙传芳没有想到吴佩孚会输的这么彻底这么快,他本来的算盘是让北伐军和吴佩孚打的两败俱伤时,自己也来再收拾残局,一举统一全国。

现在友军被灭,孙传芳就只有独自面对北伐军了。

早到9月,第六军程潜部和第一军的一部就杀入了江西,并且进军顺利,拿下了南昌。但随后就被孙传芳的主力给打了出来,蒋介石就亲临江西坐镇指挥,处死了几个逃跑的军官。

这时第七军扬威的时候到了,11月底,孙传芳的主力军15万人差不多全部报销了。北伐军开始逼近南京。同时何应钦指挥广东的留守部队杀入福建,直逼浙江和上海。

北伐形势一片大好,北伐的两面派冯玉祥和阎锡山同志看到北洋军大势已去,就顺应潮流加入国民革命军序列。

从这时起,北伐军的总兵力已对北洋军阀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北伐的胜利就已经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虽然接下来国民党发动了412和715军事政变,内部也分裂成了武汉南京和广州三个政府,但稍稍休整后,在之后的战斗中,第七军还是发挥了巨大的战斗力,打垮了孙传芳的军队,被称为钢七军,从此扬名国内。



1928年1月,此前被李宗仁逼迫下台的蒋介石复职,随后就开始准备二次北伐,矛头直指占领河南的张作霖集团。

首先是1928年5月1日,北伐军打败张宗昌,杀入济南。虽然碰上日军的阻拦,但北伐军绕道向北,直指北京。

6月初,北伐军杀入北京城,蒋介石在放置在西山碧云寺的孙中山的遗体前宣誓,北伐成功。随后把孙中山的遗体运回南京,埋葬在了中山陵。北京改名为北平,国民政府定都南京。

6月3日,张作霖在撤退回奉天的路上被日本人炸死,张学良接班。面对日本人威逼利诱,张学良表示国难家仇,不共戴天。在南京政府的支持下,宣布东三省回归国民政府领导,改旗易帜,中国宣告统一。

从此,北洋军阀时代结束,中国正式进入国民政府时期。


新知传习阁


真的以为北伐只有从两广出发的那几几万人马吗?太天真了!北伐军的数量可远远不止那么几万,还包括了阎锡山的晋军和冯玉祥的国民军。

按照一些资料统计,两广出发的北伐军大概为8个军10万人马,蒋介石为总司令;阎锡山的晋军近30万人马;冯玉祥的西北国民军接近40万人马。这样算下来北伐军的总数不低于80万人。

我们再来看一下当时盘踞大半个中国的北洋三大军阀一共有多少人马。

东北王张作霖大概有35万人马,盘踞中原地带的吴佩孚大概20万人马,孙传芳的五省联军约20万人马。北洋三大军阀的总人马大概在75万左右!

因此除去武器的因素,北伐军和北洋三大军阀在兵力上其实是相差不大的。其实在武器上,各大势力之间应该差距不大,大家打了这么久,谁也没有把谁吃掉,可见武器的差距并不是特别大。

明面上来说,大家看起来是势均力敌,但最终北洋三大军阀却是失败了,北伐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这就得从两方面来分析:

从北洋军阀内部来说,大家谁也不服谁,一方有难,八方围观!

北洋军阀虽然同出自北洋一脉,但是内部不团结,袁世凯死后,大家打个不停,客观上给了南方革命军崛起的机会。

当北伐军开始进攻吴佩孚的时候,坐拥东南的孙传芳虽然和吴佩孚同属直系出身,但丝毫没有同门之情,他倒是乐于看到北伐军消灭吴佩孚,只要北伐军不要染指他的地盘就行。

同样,奉系的张作霖对于直系出身的吴佩孚早就看不惯了,现在北伐军要打吴佩孚,他是鼓掌叫好,看热闹不嫌事大的。

也就是说,首当其冲的吴佩孚要同时面对北伐军的南北夹击,迅速溃败。

当北伐军击败吴佩孚之后,兵锋东指孙传芳。这个时候的张作霖还是无动于衷,眼睁睁的看着孙传芳被消灭。

张作霖本来与北伐军是有一战之力的,但是看到吴佩孚和孙传芳相继倒在了北伐军手下,有点害怕了。毕竟他的主力部队还在东北,于是准备回东北老家躲着。

如果张作霖能顺利回奉天,那鹿死谁手还尤未可知。但是很遗憾,日本人策划了皇姑屯事件,炸死了张作霖。继任的张学良远不如他老爹,很快就宣布东北易帜。

从北伐军的角度来说,始终是以多打少!

首先有一点,北伐军选取的北伐目标是只有北洋三大军阀,这也是当时国内势力比较庞大的三大军阀。

当时国内四处军阀割据,但是北伐军先是争取了一部分能争取的小军阀,典型的就是湖南地区的唐生智,然后再对北洋军阀动手。

北伐军很聪明,没有同时全面向三大军阀宣战,而是巧妙的利用了北洋军阀之间的不团结,首先南北夹击吴佩孚,打得吴佩孚收尾不能相顾,然后一路开始吞并吴佩孚的力量。说白了,北伐军越打越强大,而北洋军阀则是越大越弱小。

以蒋介石为首的北伐军,实际上也是一个军阀联盟,包括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等人,但是大家还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打下中国这块大的蛋糕,至于蛋糕到手之后怎么分,那是之后的事情了。

而北洋军阀的格局就差远了,他们只想守住自己那块蛋糕,最多也就是抢别人几块蛋糕,根本就没有想过要把整个蛋糕一起打下来!

所以,最终想抢整个蛋糕的北伐军胜利了,只想守住自己蛋糕的北洋军阀失败了。然而,北伐虽然是结束了北洋军阀的统治,让蒋介石的南京政府名义上的统一,但实际上又在最后分蛋糕的时候进入了新一轮的军阀割据!


胡史乱翔


北伐军在单个战场基本没有大的兵力劣势。北伐军不是几万,是十万齐装满员的精锐部队。与北洋军阀为敌的也不只北伐军、冯玉祥、阎锡山都是北伐军的盟友;在对敌策略上,也没全面出击,只是一个一个打,而且是每升级一次才打下一个。我就来分析一下吧。

1、十万精兵北伐

两广统一后,国民政府整编军队有八个军,一个在广西,一个在湖南,六个在广州。

当时广州的财政大致是山西的六倍,阎锡山的部队装备啥、有多少?你就大体可以猜出有苏联支持的这些部队装备如何。

他们是十万齐装满员的部队北伐,如果加上留守的,数量更多。

而对应的敌人有多厉害呢?

2、被牵制的吴佩孚

一直以来,吴佩孚是南方打南方赢,北方打北方胜。在他眼里,第二次直奉战争的失败不是由于其他人,只是由于冯焕章的倒戈一击。

所以到了武汉,他很快和张作霖、李景林、阎锡山和好,一起对国民军作战。

他的精锐全投入南口作战,号称“拿不下南口就不南下”。

(汀泗桥战役)

所以北伐军在湖南与湖北初期基本是长驱直入,夺取大城市。

吴佩孚主力回来,打汀泗桥、贺胜桥难度就急剧加大。武昌更是顿兵坚城之下

3、一个一个打

虽然北伐军遇到挫折,但占领湖南与多半个湖北,实力已经得到膨胀。贵州、云南、四川的一些军阀已经投到这边。

而且这是吴佩孚最虚弱的时候,且没有人帮他。

在获得武昌后,实力与影响再一次膨胀。北伐军一路北上,一路东下,最后会师上海。

把孙传芳打到江北,国民政府才和张作霖彻底决裂;孙传芳也是手里没人才去见了张作霖。

北伐军基本是一个从弱到强,打怪也是逐步升级的过程

(二次北伐)

到与张作霖决战的时候北伐军已经有冯玉祥、阎锡山几十万生力军加入,战争天平自然逆转。

总结:

北伐军在单个战场基本没有大的兵力劣势。北伐战争中,北伐军有十万齐装满员的部队;在进入湖南后,并没与吴佩孚主力作战;等达到武昌附近,吴佩孚受损的主力才南下;在战胜吴后,北伐军实力相当于报涨两次,如是东下击败了孙传芳;在二次北伐中,百万大军对奉军自然优势了。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北伐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北伐,而是一次各方力量你争我夺、纵横交错、几番角逐之后才获得胜利,所以,胜利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

第一,北伐军力量其实十分强大

其实北伐军远远不止十万,如果说北洋军阀有90万之众。那么北伐军应该也最少保持在80万人左右(冯玉祥40万左右,阎锡山30万左右,蒋介石10万),而且队伍还不断扩大和收编其他军队。

大部分人在说北伐军的时候,都以为只有蒋介石的部队是北伐军,其实冯玉祥和阎锡山也是北伐军的组成部分。

冯玉祥和阎锡山“劣迹斑斑”,但是阎锡山本身就是同盟会身份掌管山西政权,即使后来依附于北洋政府,也从来都没有进入北洋军阀;冯玉祥的事情我讲过很多次了,1926年的行程我再说一次吧,冯玉祥3月份到苏联考察,5月份到达莫斯科并且加入国民党,7月份回国,9月份五原誓师,拉起了一支40万人左右的队伍。苏联给予冯玉祥的援助丝毫不比给广州的少。可以说,苏联支持冯玉祥就是要冯玉祥参加北伐。

第二,北伐军主力军实力强劲

北伐军的核心力量比较强大,这批军队都是以桂系和粤系军阀为基础,绝大部分士兵和指挥官都在黄埔军校经过培训,无论是作战经验还是作战理论都很丰富。地方军阀相对于北洋军阀更能打仗,北洋军阀一直就有淮军的“基因”,一打仗就跑,地方军阀在复杂的斗争环境中,你若不能打硬仗,早就被淘汰了,后来在抗日战场表现比较好的桂系军阀和川军都是在复杂斗争环境中坚持到最后的。

而且这批军队拿的都是当时苏联援助的最先进的武器,可以说,同等人数交战,没有哪只队伍能打过当时的北伐军。

第三,北洋军阀内部不合,而北伐时机刚刚好

北洋军阀自从袁世凯死后为了主导北洋政府从1916年到1926年北伐之际,十年之间内斗不断,从1916年到1920年都是皖系的段祺瑞执政,到1920年直皖大战后,直系打败皖系,直系的冯国璋和曹锟相继执政,在1924年的第二次直奉大战时,直系又被奉系打败。在激烈的斗争中使北洋军阀不合,不能统一对抗北伐军,早在皖系执政时期,段祺瑞的智囊徐树铮就主张武力统一南方,但是由于各方矛盾,最后失败。

其中,三大系又不断分裂,奉系出现直鲁联军的张宗昌,直系除了吴佩孚又出现了东南五省联军的孙传芳。

到北伐的时候,北洋军阀就剩张作霖、吴佩孚和孙传芳三大主要军阀,吴佩孚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惨败还没有喘过来气,而孙传芳则刚刚称霸东南,还没有站住脚,在北伐的时候,北伐军采取了先打吴佩孚,再打孙传芳、最后打张作霖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而在北伐军打击吴佩孚的过程中,同为直系出身的孙传芳竟然不救,可见北洋军阀离心离德到什么地步。

当然,要说北伐军能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在于我党的支持,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尤其是党员起了先锋模范的作用,算了编不下去了。


史论纵横


这是一次新式军队和旧式武装的较量,所谓新旧并非指的是武器和军制,而是武装部队中第一次有了“主义”的概念,北洋军只是当兵吃粮,北伐军官兵却知道为什么和为谁而战。

首先说明,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时可不是几万人,是整整十万大军,基本序列如下:



总司令 蒋介石

总参谋长 李济深(白崇禧代理)

第一军 军长何应钦,黄埔系主力,辖六个师共18个步兵团和1个炮兵团。

第二军 军长谭延恺,陈诚未来的老丈人,湘军元老,所部四个师共11个步兵团和1个炮兵团。

第三军 军长朱培德,滇军系统,下辖三个师步兵8个团,炮兵和宪兵各一个营。

第四军 军长李济深,粤军元老,下辖四个师13个步兵团和2个炮兵营,叶挺将军独立团在此。



第五军 军长李福林,这也是粤军系统,后来镇压广州起义的主力,辖两个师8个团1个炮营。

第六军 军长程潜,湘军元老,所部三个师9个步兵团,附炮兵两个营。

第七军 军长李宗仁,新桂系老大,所部八个旅共18个步兵团,炮兵两个营。

第八军 军长唐生智,湘军元老,所部共六个师22个步兵团,炮兵一个团。

另外在广东留守了七个警备区。



其次,北洋军阀的几股力量张作霖(张宗昌)、吴佩孚和孙传芳是不能拧成一股绳的,互相矛盾重重,吴佩孚就是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被张作霖击败逃到两湖的;而孙传芳更是防着张宗昌和吴佩孚抢他的富庶地盘,所以在北伐军进攻时不能协调作战,从而被各个击破。

再次,是黄埔军校毕业生在基层部队的组织力和战斗力远超北洋军,尤其是营、连这一级别的基层指挥官素质。北伐军在共产党的帮助下全部建立了党代表制度,政治动员和宣传是北洋军根本不具备的优势。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叶挺独立团不过2000余人,却接连打垮吴佩孚两个师。



最后,是冯玉祥的国民军和阎锡山晋军的加入,他们两个率领近50万大军宣布效忠国民党参与北伐后,双方力量对比发生根本转变。使北洋军阀最有实力的张作霖部面临三面围攻,不得不放弃京津逃往关外。


度度狼gg


首先要承认,北洋军阀很强大。吴佩孚占据两湖,孙传芳开府东南,张作霖统治北方,这三个对手加起来,真是雄兵百万。

但是,这三个人团结吗?

答案当然是不团结。张作霖与吴佩孚之间,可谓是多少年的血海深仇,尤其是两次直奉大战,双方都杀红了眼。孙传芳在浙江起兵,是靠打败张作霖的奉军,才有机会坐镇东南,他和老张的关系又能好到哪里去?而孙传芳又一直惦记着吴佩孚的两湖地盘和直系老大的位置。可以说,他们三人之间矛盾重重。

其次,北伐军的战略思路对头。

北伐初始,广州政府就意识到,同时打三个军阀是不明智的,北伐军没有这实力,所以得区别对待。吴佩孚占据两湖,挡在北伐军门口,实力最弱,又同时和唐生智、冯玉祥在开打,所以,打吴佩孚是必须和首要的。孙传芳刚和奉军打了一仗,又对北伐军没有太大的敌意,应该是可以争取的。张作霖实力最强,但是和北伐军不接壤。所以,在没消灭吴佩孚以前,没必要和他翻脸。根据这个思路,北伐军的战略构想出来了——“消灭吴佩孚、团结孙传芳、妥协张作霖”。这个战略思路非常准确,避免了多线作战。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北伐军和北洋军有一个最大的不同,这是一支有理想、有抱负的新式军队。军阀部队当兵只是吃粮打仗,而北伐军有严明的纪律和清楚的思想,以救国救天下为己任。这样的部队,虽然人数不多,可是却有极强的意志和不怕死的精神。当军阀部队遇到这样的军队,自然只有死路一条。

曾宪林:《北伐战争史》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脑洞大开的历史


北伐军其实分为2个部分,1个是从广东出发的8个军10万,另外一部分是冯玉祥从西北出发的30万国民军。总兵力是40万大军。
而北洋军参战的张作霖,吴佩孚和孙传芳的总兵力是80万,处于一倍兵力优势。但是主要是分散在10多个省份进行防御。在具体战斗上,北伐军和国民军往往处于兵力优势。

另外就是北洋军的武器不行,也许很多网友没有注意到。从1919年开始,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就已经对北洋军进行武器禁运了,一直到1929年,才解除武器禁运。那时候,吴佩孚,孙传芳的部队,武器都已经比较老旧。

但是,北伐军和国民军却可以得到大量苏联武器,因为苏联并没有签约参加武器禁运。

苏联在1924~1927年的3年间给北伐军投了3000万金卢布,约合2700万大洋。从1925年-1926年,苏联光是给国民军的武器,就有59000支步枪,230挺重机枪,10具火焰喷射器,60门山炮和野战炮,18门迫击炮,还有7000万发子弹,4000把马刀和3架飞机。

铁火西北一书记载,从1925年春天开始,苏联的军事援助达到了高潮,黄埔港,几乎每个月都有满载军火的苏联货轮进港,为北伐军援助武器装备。
在1923-1926年,苏联援助广东的北伐军武器包括,步枪34000支,子弹1600万发,重机枪105挺,大炮28门,装甲车4辆,还有每月的经费10万金卢布,以及给了1000万金卢布创建中央银行。
而吴佩孚和孙传芳部队,还是十年前,引进的武器,极度缺乏重机枪,驳壳枪,大炮,迫击炮这样的武器。在武器上远不如北伐军和国民军。

烽火观察


北伐军打倒北洋军阀,并不是严谨的说法,应该说北伐军联合部分北方军阀(晋军、西北军)打败另一部分北方军阀,而黄埔军更只是北伐八军之一。

最重要的北洋军阀并不是铁板一块,冯玉祥是靠政变上位的,被视为北方军阀公敌;阎锡山也是老同盟会会员,和北洋军也没关系;至于控制北京政府的张作霖,本身是马匪出身,也不是北洋军;真正的北洋军只有吴佩孚控制的湖北、河南和孙传芳控制的东南五省。可见,北方军阀其实是个四分五裂的团体,彼此之间矛盾重重。

而且北洋军阀在内斗中已经消耗了合法性,失去了民众和一些地方小军阀的支持,所以大家会先后投靠北伐军,包括北方的晋军和西北军,这都增添了北伐军的实力。

另外一点就是,南方军的素质不低于北洋军阀。尽管北洋军阀似乎是从袁世凯时代就练就的精兵强将,但是相应的就是思想更传统保守;而南方军更注重新型军事教育,黄埔军校不少教官即出身保定军校,而保定军校等四校毕业生在北方则往往不受重视。另外,北伐中一直有苏联顾问加伦作为战略参谋,也是北伐军素质强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