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幾萬北伐軍能打倒北洋軍閥?

來不及說再見


“我軍切不要像張勳的軍隊,他與段祺瑞打仗,打了三百多萬發子彈,才打死了二十八個人!”

這是陳毅同志在某次報告裡的訓話。

實際上,陳老說的已經算頂客氣了,張勳和段祺瑞的這場戰鬥:一共浪費了5000萬發子彈,但總共只打死了34個人,其中還包含一個被飛機炸死的太監。

根據《申報》記載,討逆軍與張勳的戰鬥裡:因傷死亡者共計男女三十四名,因傷致殘者男女三名,輕傷者男女共計七十六名,被流彈砸毀房屋共計一百二十九家。

從這些數據來看,北洋軍的戰鬥力真真菜到家了。它甚至讓無數人疑惑:北洋軍閥混戰那麼多年,都是怎麼打的?難道真的只是菜雞互啄?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裡,打仗必然是要見血的,輸了的一方必定是要有人頭落地的。

就在北洋政府成立之前,歐洲那邊剛打完第一次世界大戰,到底死了多少人就不用說了吧?

同樣都是拿槍打仗的,十幾萬人的規模,就死了34個人,這是被子彈砸死了嗎?

更神奇的是,張勳等戰敗的人打了敗仗之後,並沒有被討逆軍追殺,而是跑到天津做生意去了。北平離天津也就幾十公里,討逆軍竟然不追殺他!這是打仗呢,還是過家家呢?

北洋老臣朱啟鈐有句話說的非常好:中國內戰大抵靠武器、銀元、主義,而銀元不如武器,武器不如主義。而我北洋軍卻只有武器,與擁有武器、主義之北伐軍相比,當然是抵擋不過。

這句話算是說到點子上了,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憑著時局和運氣,坐上了頭把交椅,可是他們根本不知道以後該幹什麼。為了一個總統位,竟爭了十幾年,盡窩裡鬥了。

從甲午戰爭到庚子戰爭,他們捱了那麼多次打,卻一點兒記性都不長,真真愁死人了。

同時期作為北洋軍閥對手的北伐軍,卻在這種時候慢慢壯大起來。

國共合作時期的北伐軍,絕對與我國曆史上任何一支部隊都不一樣。他們不僅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更知道這樣做會有什麼結果。也就是說,他們每一個人心中都有理想,都有一個清晰的未來。

展翅的雄鷹和無頭蒼蠅誰能飛得更高更遠、笑到最後,可想而知。

那麼,北伐軍為何會做到人人都有理想呢?說到底,還是在主義,也就是腦子上。

孫中山建立黃埔軍校之後,通過國共合作,為自己帶來全新的理念,也就是朱啟鈐所說的主義。在軍校速成班的指引下,這種理念被進一步推廣開,成為先進的戰略指導思想。

如此一來,所有經過新式軍校加工過的人,迅速轉變成了現代化部隊的領頭人。而對面的北洋軍閥,則仍舊沉浸在“過家家”似的鬧劇中。

雖然同為黃皮膚的中國人,兩支軍隊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戰鬥力。

當這樣一支現代化部隊挺近北方時,所過之處自然是土崩瓦解。

當然了,把所有的過失甩鍋給理想是不合適的,封建社會畢竟也有能打的部隊嘛,甲午戰爭的北洋艦隊就非常有血性!

北洋軍閥內部各種裙帶關係、林立派系,使得其內部分裂嚴重;經過多年的混戰,北洋軍閥更是內耗嚴重。吳佩孚時期的北洋政府,面對北伐軍幾萬人的部隊,竟然組織不了幾次完整的阻擊。讓人感到可笑的是,那麼多稱兄道弟的地方軍閥,竟然沒一個人幫他。

最重要的是,北洋軍閥已經徹底失去了民心。以至於北伐軍所過,沿途百姓不是簞食壺漿、便是通風報信,更有甚者,很多士兵打著打著直接倒戈了。軍心民心渙散成這樣,這仗還能打嗎?

拋開以上所有原因,北洋軍閥還有一個吃虧的地方,那就是西方列強的武器禁運。說白了就是勸架的拉偏手,只禁運北洋軍閥,卻不管蘇聯向北伐軍瘋狂送武器彈藥。

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和,又沒有先進思想當指揮,北洋軍閥沒有團滅就算不錯了。

再者說了,北洋軍閥以前打仗的時候,打不過最多就是通電全國宣佈投降,哪見過真刀真槍下死手的?都宣佈投降了,還是隻管仍手榴彈,誰受得了呢?

後來,北伐軍打了一半之後,由於合作破裂,國民革命軍變成了國軍,成了校長私人武裝,這仗也就沒法打了。於是,北伐也就到此結束了,轉而開始剿匪。


記者李滿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蔣介石的嫡系黃埔生和革命軍人其實只有不到10萬,另外還有和他一起作戰的軍閥,但不可靠。

相比起來,北洋軍閥總兵力不下150萬人,單單張作霖就有50萬。

為什麼能打贏呢?

一句話,革命軍人和僱傭軍的差別。

北洋軍閥的士兵本質都是僱傭軍,打仗第一是為了吃飯,第二是為了養家,第三是為了發財。

在北洋軍閥時代,經常出現所謂的鬧餉事件。也就是軍閥拖欠軍餉,被部下圍攻甚至殺死。

彭德懷還是湘軍時候,曾經回憶湘軍出現全省範圍的鬧餉,從各地自發圍攻長沙,殺死了好幾個前來安撫的將軍。

為什麼?僱傭軍就是為錢打仗,不給錢誰為你拼命,甚至還會要你的命。

這種部隊沒有任何信念,就算給錢,士兵也沒傻到為了張大帥孫大帥去送命。

李宗仁回憶,曾經有2個軍閥部隊的團,在夜晚激烈對射,打了幾萬發子彈。

第二天天亮,發現竟然就打死了1個人,這個人還是被自己人誤傷的。

這是幹啥?

雙方都知道夜戰危險,搞不好就會送命,就放空槍應付應付大帥,做做樣子。

而北伐軍則不同。

黃埔系軍人都要初中文化,這就相當於今天的大專。他們都是有信念的知識分子,願意為了統一國家,振興民族而獻身。

在北伐作戰中,黃埔系傷亡率遠遠大於其他北伐軍。而黃埔系的軍官,排長、連長之類傷亡最高,因為他們打仗衝鋒在前面,撤退在後面。

這樣的部隊,怎麼能不打贏呢?


薩沙




我們先來介紹一下北伐軍的主要構成,差不多就明白了為什麼打倒北洋軍閥了

第一軍:主力軍是黃埔軍校生,軍長何應欽。黃埔一期生已擔起這支軍隊的大梁,有不少人升任到營長連長一級。這支軍隊的中基層幹部來自全國各地,都是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有戰鬥力的四有青年,黃埔就是他們共同的標籤,統一就是他們共同的夢想。

第二軍:軍長譚延闓,主力軍是湘軍構成。在歷次戰爭中屢戰屢敗 ,在北伐中基本上就是湊數的。


第三軍:主力軍是滇軍,軍長朱培德,畢業於雲南講武學堂,和朱德並稱二朱。這是從血與火的內戰中崛起的隊伍,作戰能力中游。

第四軍:主力軍是廣東軍人,軍長是廣西人李濟深。廣東是中國革命的大本營,軍隊中國的中高級將領多是中國著名軍校保定軍校畢業生,士兵久經戰場考驗,以廣東人為主。在北伐中立上不世戰功,被稱為鐵四軍。

第五軍:主力軍是幫派人士,軍長是李福林。早年孫中山為了推動革命發展,結交不少反清復明的黑社會頭目,讓他們加入革命軍。這支軍隊戰鬥力一般,打架可以,打仗不行。

第六軍:主力軍是湖南兵,軍長程潛。這支軍隊作戰還可以,但是裝備太差,作戰能力中游。

第七軍:主力軍是廣西兵,也就是桂系,軍長李宗仁。這支軍隊是廣西內戰中崛起的隊伍,曾打遍周邊無敵手。在北伐中立下大功,被稱為鋼七軍。

從以上就可以看出,北伐軍大約有七個軍8萬人,最能打的約有3萬多人,也就是第一軍、第四軍和第七軍。這三支軍隊的軍官素質和思想文化水平都很高,士兵的訓練和裝備都比較先進。



接下來,我們來看下北伐軍的對手。

吳佩孚,佔據了湖南湖北河南,總兵力約有20萬人。孫傳芳佔據長江流域幾個省,號稱五省聯軍司令,總兵力約有20萬人。張作霖佔領東三省,總兵力約有30萬。

這三支北洋系的人馬總數70萬,精銳部隊加在一起約20萬人。如果加在一起和北伐軍打,那肯定是佔優勢的。

但是北洋系走到今天,已是第三代的北洋將領了,以親情為紐帶的北洋組織模式早就過時了失效了。換言之,這些軍隊之間派系複雜,相互之間還經常爆發衝突,團結上出了問題,協同性就比較差。因此經常出現“友軍危急,我軍不動”的情況,這就是北伐軍取勝的外部因素之一。

和北伐軍對比,我們就會明白,北伐軍的主力都是革命軍人,又有蘇聯的先進武器加持,主要幹部都是願意為國犧牲的青年,作戰英勇程度是遠超過北洋軍閥的。北洋軍閥的軍隊是職業軍人,來當兵不是來送死的,是來升官發財的,至少也是為了吃飯問題來的,戰鬥力就相當一般了。

三軍相逢勇者勝,這就是北伐軍能擊敗北洋軍閥的關鍵原因所在。



北伐戰爭是按蔣介石的作戰方案操作的,先滅吳佩孚,拿下湖南湖北,再向東消滅孫傳芳,拿下長江中下游地區,最後向北消滅奉系張作霖。

1926年5月底,第四軍和第七軍就開進了湖南。這時北伐軍中又多了一個小弟第八軍,軍長是湖南軍閥唐生智,人稱和尚將軍,戰鬥力可想而知。到了7月,就攻下了長沙。蔣介石在長沙檢閱了北伐官兵,慶祝北伐首戰勝利。



等吳佩孚剛剛反應過來 的時候,湖南全境已落入北伐軍的手中了。他馬上派出重兵守湖北的門戶咸寧。咸寧的要地在於汀泗橋和賀勝橋。

這兩處是要地,自然多山多水。吳佩孚雖然人多,但侷限於地形,無法全面展開,這就是他的不利之處,第四軍被稱為鐵軍,就不是吹出來的,戰鬥力那是絕對的強悍。強攻之下,必有大勝,五天之內連失兩橋。

北伐軍直抵武昌城下,這是吳佩孚最後的地盤了。他激勵全軍拼死一戰,置之於死地而後生,第四軍傷亡慘重。從9月開始,蔣介石下令十月圍城。城裡那麼多人,每天都要吃很多糧食,看你們能堅持多久。

10月10日,第四軍在內應的幫助下,攻入武昌城。在此之前,吳佩孚已退向河南,他的主力被消滅,代表他大勢已去。



孫傳芳沒有想到吳佩孚會輸的這麼徹底這麼快,他本來的算盤是讓北伐軍和吳佩孚打的兩敗俱傷時,自己也來再收拾殘局,一舉統一全國。

現在友軍被滅,孫傳芳就只有獨自面對北伐軍了。

早到9月,第六軍程潛部和第一軍的一部就殺入了江西,並且進軍順利,拿下了南昌。但隨後就被孫傳芳的主力給打了出來,蔣介石就親臨江西坐鎮指揮,處死了幾個逃跑的軍官。

這時第七軍揚威的時候到了,11月底,孫傳芳的主力軍15萬人差不多全部報銷了。北伐軍開始逼近南京。同時何應欽指揮廣東的留守部隊殺入福建,直逼浙江和上海。

北伐形勢一片大好,北伐的兩面派馮玉祥和閻錫山同志看到北洋軍大勢已去,就順應潮流加入國民革命軍序列。

從這時起,北伐軍的總兵力已對北洋軍閥形成了壓倒性的優勢,北伐的勝利就已經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雖然接下來國民黨發動了412和715軍事政變,內部也分裂成了武漢南京和廣州三個政府,但稍稍休整後,在之後的戰鬥中,第七軍還是發揮了巨大的戰鬥力,打垮了孫傳芳的軍隊,被稱為鋼七軍,從此揚名國內。



1928年1月,此前被李宗仁逼迫下臺的蔣介石復職,隨後就開始準備二次北伐,矛頭直指佔領河南的張作霖集團。

首先是1928年5月1日,北伐軍打敗張宗昌,殺入濟南。雖然碰上日軍的阻攔,但北伐軍繞道向北,直指北京。

6月初,北伐軍殺入北京城,蔣介石在放置在西山碧雲寺的孫中山的遺體前宣誓,北伐成功。隨後把孫中山的遺體運回南京,埋葬在了中山陵。北京改名為北平,國民政府定都南京。

6月3日,張作霖在撤退回奉天的路上被日本人炸死,張學良接班。面對日本人威逼利誘,張學良表示國難家仇,不共戴天。在南京政府的支持下,宣佈東三省迴歸國民政府領導,改旗易幟,中國宣告統一。

從此,北洋軍閥時代結束,中國正式進入國民政府時期。


新知傳習閣


真的以為北伐只有從兩廣出發的那幾幾萬人馬嗎?太天真了!北伐軍的數量可遠遠不止那麼幾萬,還包括了閻錫山的晉軍和馮玉祥的國民軍。

按照一些資料統計,兩廣出發的北伐軍大概為8個軍10萬人馬,蔣介石為總司令;閻錫山的晉軍近30萬人馬;馮玉祥的西北國民軍接近40萬人馬。這樣算下來北伐軍的總數不低於80萬人。

我們再來看一下當時盤踞大半個中國的北洋三大軍閥一共有多少人馬。

東北王張作霖大概有35萬人馬,盤踞中原地帶的吳佩孚大概20萬人馬,孫傳芳的五省聯軍約20萬人馬。北洋三大軍閥的總人馬大概在75萬左右!

因此除去武器的因素,北伐軍和北洋三大軍閥在兵力上其實是相差不大的。其實在武器上,各大勢力之間應該差距不大,大家打了這麼久,誰也沒有把誰吃掉,可見武器的差距並不是特別大。

明面上來說,大家看起來是勢均力敵,但最終北洋三大軍閥卻是失敗了,北伐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這就得從兩方面來分析:

從北洋軍閥內部來說,大家誰也不服誰,一方有難,八方圍觀!

北洋軍閥雖然同出自北洋一脈,但是內部不團結,袁世凱死後,大家打個不停,客觀上給了南方革命軍崛起的機會。

當北伐軍開始進攻吳佩孚的時候,坐擁東南的孫傳芳雖然和吳佩孚同屬直系出身,但絲毫沒有同門之情,他倒是樂於看到北伐軍消滅吳佩孚,只要北伐軍不要染指他的地盤就行。

同樣,奉系的張作霖對於直系出身的吳佩孚早就看不慣了,現在北伐軍要打吳佩孚,他是鼓掌叫好,看熱鬧不嫌事大的。

也就是說,首當其衝的吳佩孚要同時面對北伐軍的南北夾擊,迅速潰敗。

當北伐軍擊敗吳佩孚之後,兵鋒東指孫傳芳。這個時候的張作霖還是無動於衷,眼睜睜的看著孫傳芳被消滅。

張作霖本來與北伐軍是有一戰之力的,但是看到吳佩孚和孫傳芳相繼倒在了北伐軍手下,有點害怕了。畢竟他的主力部隊還在東北,於是準備回東北老家躲著。

如果張作霖能順利回奉天,那鹿死誰手還尤未可知。但是很遺憾,日本人策劃了皇姑屯事件,炸死了張作霖。繼任的張學良遠不如他老爹,很快就宣佈東北易幟。

從北伐軍的角度來說,始終是以多打少!

首先有一點,北伐軍選取的北伐目標是隻有北洋三大軍閥,這也是當時國內勢力比較龐大的三大軍閥。

當時國內四處軍閥割據,但是北伐軍先是爭取了一部分能爭取的小軍閥,典型的就是湖南地區的唐生智,然後再對北洋軍閥動手。

北伐軍很聰明,沒有同時全面向三大軍閥宣戰,而是巧妙的利用了北洋軍閥之間的不團結,首先南北夾擊吳佩孚,打得吳佩孚收尾不能相顧,然後一路開始吞併吳佩孚的力量。說白了,北伐軍越打越強大,而北洋軍閥則是越大越弱小。

以蔣介石為首的北伐軍,實際上也是一個軍閥聯盟,包括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等人,但是大家還共同的目標,那就是打下中國這塊大的蛋糕,至於蛋糕到手之後怎麼分,那是之後的事情了。

而北洋軍閥的格局就差遠了,他們只想守住自己那塊蛋糕,最多也就是搶別人幾塊蛋糕,根本就沒有想過要把整個蛋糕一起打下來!

所以,最終想搶整個蛋糕的北伐軍勝利了,只想守住自己蛋糕的北洋軍閥失敗了。然而,北伐雖然是結束了北洋軍閥的統治,讓蔣介石的南京政府名義上的統一,但實際上又在最後分蛋糕的時候進入了新一輪的軍閥割據!


胡史亂翔


北伐軍在單個戰場基本沒有大的兵力劣勢。北伐軍不是幾萬,是十萬齊裝滿員的精銳部隊。與北洋軍閥為敵的也不只北伐軍、馮玉祥、閻錫山都是北伐軍的盟友;在對敵策略上,也沒全面出擊,只是一個一個打,而且是每升級一次才打下一個。我就來分析一下吧。

1、十萬精兵北伐

兩廣統一後,國民政府整編軍隊有八個軍,一個在廣西,一個在湖南,六個在廣州。

當時廣州的財政大致是山西的六倍,閻錫山的部隊裝備啥、有多少?你就大體可以猜出有蘇聯支持的這些部隊裝備如何。

他們是十萬齊裝滿員的部隊北伐,如果加上留守的,數量更多。

而對應的敵人有多厲害呢?

2、被牽制的吳佩孚

一直以來,吳佩孚是南方打南方贏,北方打北方勝。在他眼裡,第二次直奉戰爭的失敗不是由於其他人,只是由於馮煥章的倒戈一擊。

所以到了武漢,他很快和張作霖、李景林、閻錫山和好,一起對國民軍作戰。

他的精銳全投入南口作戰,號稱“拿不下南口就不南下”。

(汀泗橋戰役)

所以北伐軍在湖南與湖北初期基本是長驅直入,奪取大城市。

吳佩孚主力回來,打汀泗橋、賀勝橋難度就急劇加大。武昌更是頓兵堅城之下

3、一個一個打

雖然北伐軍遇到挫折,但佔領湖南與多半個湖北,實力已經得到膨脹。貴州、雲南、四川的一些軍閥已經投到這邊。

而且這是吳佩孚最虛弱的時候,且沒有人幫他。

在獲得武昌後,實力與影響再一次膨脹。北伐軍一路北上,一路東下,最後會師上海。

把孫傳芳打到江北,國民政府才和張作霖徹底決裂;孫傳芳也是手裡沒人才去見了張作霖。

北伐軍基本是一個從弱到強,打怪也是逐步升級的過程

(二次北伐)

到與張作霖決戰的時候北伐軍已經有馮玉祥、閻錫山幾十萬生力軍加入,戰爭天平自然逆轉。

總結:

北伐軍在單個戰場基本沒有大的兵力劣勢。北伐戰爭中,北伐軍有十萬齊裝滿員的部隊;在進入湖南後,並沒與吳佩孚主力作戰;等達到武昌附近,吳佩孚受損的主力才南下;在戰勝吳後,北伐軍實力相當於報漲兩次,如是東下擊敗了孫傳芳;在二次北伐中,百萬大軍對奉軍自然優勢了。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北伐並不是單純意義上的北伐,而是一次各方力量你爭我奪、縱橫交錯、幾番角逐之後才獲得勝利,所以,勝利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

第一,北伐軍力量其實十分強大

其實北伐軍遠遠不止十萬,如果說北洋軍閥有90萬之眾。那麼北伐軍應該也最少保持在80萬人左右(馮玉祥40萬左右,閻錫山30萬左右,蔣介石10萬),而且隊伍還不斷擴大和收編其他軍隊。

大部分人在說北伐軍的時候,都以為只有蔣介石的部隊是北伐軍,其實馮玉祥和閻錫山也是北伐軍的組成部分。

馮玉祥和閻錫山“劣跡斑斑”,但是閻錫山本身就是同盟會身份掌管山西政權,即使後來依附於北洋政府,也從來都沒有進入北洋軍閥;馮玉祥的事情我講過很多次了,1926年的行程我再說一次吧,馮玉祥3月份到蘇聯考察,5月份到達莫斯科並且加入國民黨,7月份回國,9月份五原誓師,拉起了一支40萬人左右的隊伍。蘇聯給予馮玉祥的援助絲毫不比給廣州的少。可以說,蘇聯支持馮玉祥就是要馮玉祥參加北伐。

第二,北伐軍主力軍實力強勁

北伐軍的核心力量比較強大,這批軍隊都是以桂系和粵系軍閥為基礎,絕大部分士兵和指揮官都在黃埔軍校經過培訓,無論是作戰經驗還是作戰理論都很豐富。地方軍閥相對於北洋軍閥更能打仗,北洋軍閥一直就有淮軍的“基因”,一打仗就跑,地方軍閥在複雜的鬥爭環境中,你若不能打硬仗,早就被淘汰了,後來在抗日戰場表現比較好的桂系軍閥和川軍都是在複雜鬥爭環境中堅持到最後的。

而且這批軍隊拿的都是當時蘇聯援助的最先進的武器,可以說,同等人數交戰,沒有哪隻隊伍能打過當時的北伐軍。

第三,北洋軍閥內部不合,而北伐時機剛剛好

北洋軍閥自從袁世凱死後為了主導北洋政府從1916年到1926年北伐之際,十年之間內鬥不斷,從1916年到1920年都是皖系的段祺瑞執政,到1920年直皖大戰後,直系打敗皖系,直系的馮國璋和曹錕相繼執政,在1924年的第二次直奉大戰時,直系又被奉系打敗。在激烈的鬥爭中使北洋軍閥不合,不能統一對抗北伐軍,早在皖系執政時期,段祺瑞的智囊徐樹錚就主張武力統一南方,但是由於各方矛盾,最後失敗。

其中,三大系又不斷分裂,奉系出現直魯聯軍的張宗昌,直系除了吳佩孚又出現了東南五省聯軍的孫傳芳。

到北伐的時候,北洋軍閥就剩張作霖、吳佩孚和孫傳芳三大主要軍閥,吳佩孚在第二次直奉大戰中慘敗還沒有喘過來氣,而孫傳芳則剛剛稱霸東南,還沒有站住腳,在北伐的時候,北伐軍採取了先打吳佩孚,再打孫傳芳、最後打張作霖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而在北伐軍打擊吳佩孚的過程中,同為直系出身的孫傳芳竟然不救,可見北洋軍閥離心離德到什麼地步。

當然,要說北伐軍能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是在於我黨的支持,發動廣大工農群眾的支持,尤其是黨員起了先鋒模範的作用,算了編不下去了。


史論縱橫


這是一次新式軍隊和舊式武裝的較量,所謂新舊並非指的是武器和軍制,而是武裝部隊中第一次有了“主義”的概念,北洋軍只是當兵吃糧,北伐軍官兵卻知道為什麼和為誰而戰。

首先說明,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時可不是幾萬人,是整整十萬大軍,基本序列如下:



總司令 蔣介石

總參謀長 李濟深(白崇禧代理)

第一軍 軍長何應欽,黃埔系主力,轄六個師共18個步兵團和1個炮兵團。

第二軍 軍長譚延愷,陳誠未來的老丈人,湘軍元老,所部四個師共11個步兵團和1個炮兵團。

第三軍 軍長朱培德,滇軍系統,下轄三個師步兵8個團,炮兵和憲兵各一個營。

第四軍 軍長李濟深,粵軍元老,下轄四個師13個步兵團和2個炮兵營,葉挺將軍獨立團在此。



第五軍 軍長李福林,這也是粵軍系統,後來鎮壓廣州起義的主力,轄兩個師8個團1個炮營。

第六軍 軍長程潛,湘軍元老,所部三個師9個步兵團,附炮兵兩個營。

第七軍 軍長李宗仁,新桂系老大,所部八個旅共18個步兵團,炮兵兩個營。

第八軍 軍長唐生智,湘軍元老,所部共六個師22個步兵團,炮兵一個團。

另外在廣東留守了七個警備區。



其次,北洋軍閥的幾股力量張作霖(張宗昌)、吳佩孚和孫傳芳是不能擰成一股繩的,互相矛盾重重,吳佩孚就是在第二次直奉大戰中被張作霖擊敗逃到兩湖的;而孫傳芳更是防著張宗昌和吳佩孚搶他的富庶地盤,所以在北伐軍進攻時不能協調作戰,從而被各個擊破。

再次,是黃埔軍校畢業生在基層部隊的組織力和戰鬥力遠超北洋軍,尤其是營、連這一級別的基層指揮官素質。北伐軍在共產黨的幫助下全部建立了黨代表制度,政治動員和宣傳是北洋軍根本不具備的優勢。兵不在多而在於精,葉挺獨立團不過2000餘人,卻接連打垮吳佩孚兩個師。



最後,是馮玉祥的國民軍和閻錫山晉軍的加入,他們兩個率領近50萬大軍宣佈效忠國民黨參與北伐後,雙方力量對比發生根本轉變。使北洋軍閥最有實力的張作霖部面臨三面圍攻,不得不放棄京津逃往關外。


度度狼gg


首先要承認,北洋軍閥很強大。吳佩孚佔據兩湖,孫傳芳開府東南,張作霖統治北方,這三個對手加起來,真是雄兵百萬。

但是,這三個人團結嗎?

答案當然是不團結。張作霖與吳佩孚之間,可謂是多少年的血海深仇,尤其是兩次直奉大戰,雙方都殺紅了眼。孫傳芳在浙江起兵,是靠打敗張作霖的奉軍,才有機會坐鎮東南,他和老張的關係又能好到哪裡去?而孫傳芳又一直惦記著吳佩孚的兩湖地盤和直系老大的位置。可以說,他們三人之間矛盾重重。

其次,北伐軍的戰略思路對頭。

北伐初始,廣州政府就意識到,同時打三個軍閥是不明智的,北伐軍沒有這實力,所以得區別對待。吳佩孚佔據兩湖,擋在北伐軍門口,實力最弱,又同時和唐生智、馮玉祥在開打,所以,打吳佩孚是必須和首要的。孫傳芳剛和奉軍打了一仗,又對北伐軍沒有太大的敵意,應該是可以爭取的。張作霖實力最強,但是和北伐軍不接壤。所以,在沒消滅吳佩孚以前,沒必要和他翻臉。根據這個思路,北伐軍的戰略構想出來了——“消滅吳佩孚、團結孫傳芳、妥協張作霖”。這個戰略思路非常準確,避免了多線作戰。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北伐軍和北洋軍有一個最大的不同,這是一支有理想、有抱負的新式軍隊。軍閥部隊當兵只是吃糧打仗,而北伐軍有嚴明的紀律和清楚的思想,以救國救天下為己任。這樣的部隊,雖然人數不多,可是卻有極強的意志和不怕死的精神。當軍閥部隊遇到這樣的軍隊,自然只有死路一條。

曾憲林:《北伐戰爭史》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北伐軍其實分為2個部分,1個是從廣東出發的8個軍10萬,另外一部分是馮玉祥從西北出發的30萬國民軍。總兵力是40萬大軍。
而北洋軍參戰的張作霖,吳佩孚和孫傳芳的總兵力是80萬,處於一倍兵力優勢。但是主要是分散在10多個省份進行防禦。在具體戰鬥上,北伐軍和國民軍往往處於兵力優勢。

另外就是北洋軍的武器不行,也許很多網友沒有注意到。從1919年開始,美國,英國和日本等國就已經對北洋軍進行武器禁運了,一直到1929年,才解除武器禁運。那時候,吳佩孚,孫傳芳的部隊,武器都已經比較老舊。

但是,北伐軍和國民軍卻可以得到大量蘇聯武器,因為蘇聯並沒有簽約參加武器禁運。

蘇聯在1924~1927年的3年間給北伐軍投了3000萬金盧布,約合2700萬大洋。從1925年-1926年,蘇聯光是給國民軍的武器,就有59000支步槍,230挺重機槍,10具火焰噴射器,60門山炮和野戰炮,18門迫擊炮,還有7000萬發子彈,4000把馬刀和3架飛機。

鐵火西北一書記載,從1925年春天開始,蘇聯的軍事援助達到了高潮,黃埔港,幾乎每個月都有滿載軍火的蘇聯貨輪進港,為北伐軍援助武器裝備。
在1923-1926年,蘇聯援助廣東的北伐軍武器包括,步槍34000支,子彈1600萬發,重機槍105挺,大炮28門,裝甲車4輛,還有每月的經費10萬金盧布,以及給了1000萬金盧布創建中央銀行。
而吳佩孚和孫傳芳部隊,還是十年前,引進的武器,極度缺乏重機槍,駁殼槍,大炮,迫擊炮這樣的武器。在武器上遠不如北伐軍和國民軍。

烽火觀察


北伐軍打倒北洋軍閥,並不是嚴謹的說法,應該說北伐軍聯合部分北方軍閥(晉軍、西北軍)打敗另一部分北方軍閥,而黃埔軍更只是北伐八軍之一。

最重要的北洋軍閥並不是鐵板一塊,馮玉祥是靠政變上位的,被視為北方軍閥公敵;閻錫山也是老同盟會會員,和北洋軍也沒關係;至於控制北京政府的張作霖,本身是馬匪出身,也不是北洋軍;真正的北洋軍只有吳佩孚控制的湖北、河南和孫傳芳控制的東南五省。可見,北方軍閥其實是個四分五裂的團體,彼此之間矛盾重重。

而且北洋軍閥在內鬥中已經消耗了合法性,失去了民眾和一些地方小軍閥的支持,所以大家會先後投靠北伐軍,包括北方的晉軍和西北軍,這都增添了北伐軍的實力。

另外一點就是,南方軍的素質不低於北洋軍閥。儘管北洋軍閥似乎是從袁世凱時代就練就的精兵強將,但是相應的就是思想更傳統保守;而南方軍更注重新型軍事教育,黃埔軍校不少教官即出身保定軍校,而保定軍校等四校畢業生在北方則往往不受重視。另外,北伐中一直有蘇聯顧問加倫作為戰略參謀,也是北伐軍素質強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