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入关为什么要给崇祯帝发丧,把崇祯描绘成隋炀帝人物不是更得人心吗?

大名42


满清入关多尔衮听从了大汉奸范文程的建议,厚葬崇祯,打着为崇祯报仇的旗号,继续追剿李自成的起义军。其实这都是满清的套路,都是阴谋。目的就是美化自己的侵略行为,减轻汉人及达官贵人的反满情绪。



▲顺治称帝

首先满清把汉人统治的国家家亡国破的事实推给了李自成。说是李自成逼死了崇祯,满清是为了“行侠仗义”而为崇祯报仇,想想看这不是“掩耳盗铃”又是什么?

这些说法根本站不住脚,既然是为崇祯报仇,为何要对崇祯的后代南明政府斩尽杀绝?这时李自成已经死去多时了,换言之,消灭了李自成,江山为什么交给崇祯的子孙后代,为什么满清的小皇帝顺治进京称帝,这又如何解释呢?

仅仅厚葬崇祯不说明什么问题,不过是叼买人心罢了。既然是为了汉族人着想,为何强制“剃发易服”,为何要进行江南“十屠”?难道汉人的知识分子们都不识抬举?所有这一切都不能掩盖满清的侵略行为。

多尔衮刚进京,不知道汉人有多大的抵触情绪,厚葬崇祯是投资小见效快的办法,是拉仇恨的办法,把所有的仇恨转嫁于李自成。假如把崇祯描绘成隋炀帝杨广这样的人不更得人心吗?



▲多尔衮和孝庄皇后

假如满清是汉民族,不是异族,把崇祯描绘成杨广这样的人是可以的,皇帝有德者居之这没毛病,李渊不就是这样做的吗?历史改朝换代也是这样进行的。但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李渊夺取隋朝江山,李渊也是推翻了杨广,然后拥立杨广的子孙为帝,经过几番假惺惺的装叉,到最后会撕去伪装而称帝的。

满清是异族,没有同族人称帝的先天条件,黑前任对自己反而没好处,既然是打着为崇祯复仇的旗号,说起来为隋炀帝杨广这样的皇帝复仇有点不光彩。

还有一点,满清始终对外宣称是夺了李自成的江山,事实也如此,李自成败逃北京时,他确实称帝了,尽管只做了18天皇帝,一天也是皇帝。这是李自成失误的地方。所以满清不能黑崇祯,反而要夸赞崇祯敬业,让人们恨李自成。这是多尔衮刚进京的想法。至于以后办法会有所变化。



▲剃发易服

随后的情况可能有点跑偏,多尔衮的办法被汉人识破了,反抗的人很多,这时候多尔衮撕破了脸,发出了强制令“剃发易服”,“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多么赤裸裸的杀戮气焰。这和李渊最后称帝一样赤裸裸和不要脸。是阴谋总有露马脚的时候。

到了康熙帝时,所有的遮羞布统统撕掉了,露出了凶恶的面目,对崇祯的后人宁可错杀一万也不放过一个,以至于朱三太子之事闹得纷纷扬扬。往日温情脉脉荡然无存。

综上所述,满清入关为崇祯发丧厚葬只不过是权宜之计,是收买汉人人心之举。


秉烛读春秋


事易时移,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事情,不过缘木求鱼、刻舟求剑。

隋炀帝好大喜功,喜欢摆阔,隋文帝已经为他的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干事。可惜隋炀帝在极短的时间内建宫殿、挖运河,然后又是多次征讨高句丽,穷极国家物力和人力,以致天怒人怨。

隋炀帝急功近利,被人抹黑,也咎由自取。

崇祯皇帝未及弱冠登基,若是生在和平年代,以他的才智,去世后应该评价会不错。可惜他生在最坏的时代,登基之时辽东已经糜烂,没过几年,全球小冰河期,北方大旱,百姓饿肚子,烽烟四起。

同时代的欧洲也爆发三十年宗教战争,之前不错的外贸收入,也因为欧洲战争大幅减少,严重恶化中央财政,简直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这种环境下,崇祯虽然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也只能左支右绌。相比之下,崇祯皇帝是把一副不好的牌打成了烂牌;隋炀帝完全是把一副超级好牌,打成了超级烂牌。

如果满洲人肆意形容崇祯对他们的统治会适得其反。

除了道义上的原因,还有契约原因,他们不得随意抹黑崇祯。

1644年,崇祯死后,吴三桂已经降了农民军。可惜农民军缺乏政治头脑,在没有完全改编吴军的情况下,就秋后算账逼捐吴家。

吴三桂得知实情后,回军拿下山海关,联系多尔衮借清军报国仇。只不过满洲人实力更胜一筹,来了个浑水摸鱼,鸠占鹊巢,把借兵报仇改成代明国报君父之仇。

从法律意义来解释,报仇这个标的没改,满清吸收债务直接成大股东。满清这股舆论宣传,也确实迷惑了很大一部分人。

事实上,明朝的地主阶级更恨农民军,因为他们根本尊重现行的契约关系,肆意更改土地契约关系。清军当时口号为崇祯报仇,打击农民军,同时尊重民间的契约关系,赢得了一部分地主阶级支持。

现实利益需求,也要求满清必须尊重崇祯帝。

满洲人总共20万人左右入关,能够作战的兵力估计十来万,北京城必须要留一部分兵力防守,能够机动作战的兵力并不多,新征服的城市也必须留人防守,再加上作战损失,兵力更是捉襟见肘。

所以满清南征的过程中,大量使用明朝降军,如果崇祯被无故抹黑,势必会影响更多明军归附。

1644年的满清,面对农民军、南明军还有实力相差不大的吴三桂军,一着不慎就会满盘皆输。

况且,发丧比大搞舆论抹黑崇祯事情更简单,获利还更多,满清又何乐而不为。


茶亭浪子


明末清初北中国有三大势力:崇祯皇帝为代表的明朝廷,多尔衮为代表的清军,李自成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军。在清军入关之前,1644年3月李自成已经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煤山上吊,大明灭亡。

之后,明朝降将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的大顺军,李自成的“大顺”仅仅在北京呆了四十三天就匆忙撤走,清军一路尾随,直到1645年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被杀,大顺军也很快失败。

清军开始了定鼎中原的过程,他们很快发现,需要从意识形态上把入关的事情说完美,因此就发现了崇祯皇帝的利用价值,因此把崇祯不但没有贬低,还大加褒扬,说他“君非甚暗”,而且为其发丧,入十三陵,并给了谥号、庙号,由另一个政权给前朝皇帝庙号谥号充分说明了对他的“认可”!

然后清廷郑重宣布:皇帝不赖,死于乱民,你们不能为其复仇,我大清为其复仇,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你们就不用反抗了,乖乖的当大清顺民吧!

应该说这一番意识形态操作也还是收到了一些效果,迷惑了部分人。不过还是有大批明朝百姓和官员不买账,特别是农民起义被镇压之后,你们咋还不走啊,我们也拥立了自己的皇帝(弘光政权等南明小朝廷)!这时候清军就漏出了蛮横嘴角,大开杀戒了!



磨史作镜


我认为满清入关后给崇祯发丧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收拢人心。

收拢人心很好理解,满清刚刚掌握江山,用给崇祯发丧的办法可以让很多明朝的大臣降低对满清的抵触,方便接下来的管理。

2.甩锅给李自成。

表明一个态度,崇祯是李自成逼死的,和满清无关,甚至满清还为崇祯报仇打败了李自成,也为崇祯发丧了,那么我对你的恩情这么大,江山给我满清坐坐不介意吧。

3.满清为外族入侵,不同于隋炀帝时期汉人权力更替。

满清当时属于外族入侵,受到的抵抗要比历朝历代权力更替阻力更大。所以如果像对待隋炀帝那样对待崇祯,会激起汉人更强烈地抵抗,给崇祯处理后事属于立牌坊。



以上就是我对满清之所以可以给崇祯发丧的分析,如有不妥之处,欢迎各位到留言区留言指正!

我是历史白话君,关注我,让我们一起回顾历史,不忘昨天!

历史白话君


因为把崇祯描绘成隋炀帝,也轮不到他们统治汉人的江山!

给崇祯帝发丧,并且打着为他报仇的旗号,是为了争取一些道义上的支持,站在道德的高度来解释自己的入侵与占领!

同时也为了争取一部分人的支持和理解,退一步讲,也是给大明遗老遗少一个台阶下,就好像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张三把李四打了一顿,并且抢占了李四的田地和房产,李四很弱小,却还在拼命,在反抗!

这时候,王五来了,把张三打了一顿,并从张三手中抢走了本属于李四的房产和田地!但是他却并不想还给李四,于是,对李四解释,你看,我这是为了帮你报仇,不是为了抢占你的东西!这时候李四就会有个台阶下,并且自我安慰一下,人家跟张三不一样,是来帮助我的,在这种阿Q精神安慰下,也就放弃了拼命的想法!

就这样,双方各退一步,也就接受既成现实了!


资深优秀砖家


看到这个问题,我也说说自己的看法,其实说到为崇祯发丧不把他描述成隋炀帝之类的暴君这个问题,我们就要研究研究满清入关之际的国内形势。

当时的态势以满清大明和李自成三方势力在争夺,在崇祯十七年甲申政变中李自成的大顺首先打进了北京城灭亡了明朝,当时满清为了争取关内汉族人民的支持就提出了为崇祯皇帝报仇雪恨的名义进军关内追击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一下子他们变成了正义的一方,得到了明朝人民的大力支持,也就减轻了入关的难度找到了名义问题,在他们看来自己夺取的是大顺天下而非明朝,就有了为崇祯皇帝发丧等一系列安抚民心的举动,等到后来李自成在湖北兵败,清朝占领北方各省到全国局势稳定后,满清也就表现出来了真实的面目,比如剃发令嘉定三屠等,所以这只是满清政府稳定形势的权宜之计,

所以说作为外来政权为了得到关内汉族人民的支持缓和民族矛盾就要崇祯皇帝发丧,要把崇祯皇帝描写成一个勤于政事一心为国的皇帝,这样一个皇帝结果被李自成逼的上吊自杀了,因为李自成打进了北京灭亡了明朝,这么说矛盾一下子转移,这样才符合清朝统治者的利益,就更不能把他描绘成隋炀帝之类的昏君暴君了,这是一种政治手段而已权宜之计,



amply龙仔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关键在于明白一点。

满清入关打的是什么旗号?

首先,崇祯帝不是死在满清手里,崇祯帝是死在闯王李自成手里

公元1644年4月25日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朱由检与太监王承恩自缢于煤山。

李自成破京,崇祯自缢,大明朝名义上灭亡后,满清才入的关。

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七日,满洲贵族调满,蒙、汉兵,几乎倾巢出动,由摄政王多尔衮率领南下。此次清军的行军路线,仍采用过去入关侵明的者路,即绕过山海关,由长城突入。四月十五日,清军进至翁后(今辽宁阜新附近),接到镇守山海关的明辽东总兵吴三桂的“乞师”书,立刻改道向山海关进军。山海关,依山临海,形势险要,是明代万里长城东部的”个重要关口。吴三桂在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时,他已率精锐入山海关,李白成曾对其招降,不允,双方发生激战。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一日,大顺军数干骑兵进逼山海关西罗城下,城北翼一支明军起义归顺李白成,山海关城陷在即。

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清军疾驰至山海关,吴三桂开关迎入。在吴二桂与清兵两军合力下,李自成起义军寡不敌众,只好撤退,于是山海关大门洞开,清军大批进关驰入中原。

有史家认为,当时的满清贵族早已经定下进攻中原的全盘计划,故意放任李自成进攻北京,等的就是李自成破京崇祯身死的那一刻。此后,清廷打着替明朝驱逐闯贼的旗号迅速入关,多尔衮严令清军将士此次出征不得扰民,不得滥杀无辜,也表明这一次的行动与以往不同,清廷已计划将原明朝领土收入自己版图,因此行安民政策,团结汉族地主阶级,原明朝文武官员,一致剿匪。

所以满清入关后要给崇祯发丧,这样才能为他们的军事行动正名,更是为了能顺利团结一切原明朝的政治经济势力,降低冲突所做的英明决策。

原创作品,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史事显微镜


清是以为崇祯复仇的名义入关,选择的敌人是推翻大明的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怎么可能把崇祯描绘成杨广那样的人物?反之必须把崇祯人为的拔高,崇祯的形象越是高大那满清的复仇行为就越是正义。事实上多尔衮入京后第一件事就是为崇祯重新发葬,顺治福临甚至称崇祯为大哥兄长。这样的好处就是降低了汉族地主士绅的反抗程度,南明的弘光隆武绍武等一系列政权就是僭越称帝的伪政权,可以正大光明的予以打击。满清的这一政治口号在前期完全成功得到回报,整个北方中国基本传檄而定,没大的军事行动,南渡长江弘光政权也是瞬间崩溃毫无反抗能力。直到多尔衮认为大势已定接受了汉臣孙之獬的提议施行剃发易服政策情况才发生了改变。


远处吹来阵风


李自成最大的失败是为清朝做了嫁衣,最后还被赶尽杀绝。他也只适合做闯王,而不是君王。而崇祯最大的失败是不迁都,不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清朝入关后,总要找个合法的外衣穿上,然后继续清除异己。正好李自成打进紫禁城逼走崇祯逃亡吊死在煤山上,所以清朝善待了明朝官员,并轰轰烈烈的为崇祯举行了国葬,嫁祸于李自成欺君火国的罪行。

其实清朝入主中原王朝就是个错误,虽有康乾盛世,但晚清闭关锁国,错过了工业革命,使中国差点再一次亡国。假如是汉人延续了朝代,在晚清时即是改朝换代也不至于生灵涂碳和历史倒退了一百年。

虽然清朝在开疆拓土方面有功劳,但那也是在明朝版图基础上开疆拓土的,所以功劳减半。

而历朝历代的君王都视开疆拓土为己任,作为清朝继承了明朝大统后开疆拓土就是他的责任和义务。

虽然康乾开创了盛世,但那也是在世界格局和平稳定时期开创的,并非在世界格局危难时期开创的。那也只能算一场堪称完美的政治秀,并没有深入改革,使国家真正走向强盛和农民得到实际的益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