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隼”的無妄之災

前不久,比利時空軍基地機庫內一架F-16“戰隼”戰鬥機機炮意外發射,擊中了跑道上一架裝滿燃油的F-16戰鬥機。瞬間,後者起火,產生的黑煙綿延數公里。大火被撲滅後,被擊中的戰機機身焦黑,已成廢鐵。與此同時,在現場的兩名技師聽力受到損傷,另一架F-16戰鬥機也被波及,受損嚴重。

此事一出,立即引起廣泛關注。通常,機載機炮被飛行員稱為“救命的最後一根稻草”,這是因為當空空導彈全部用完之後,可以啟用機載機炮作為打擊對手的最後手段。不過空戰中,F-16戰鬥機的機炮還沒有實戰記錄。沒想到這次,這款20毫米口徑的加特林6管機炮竟然以這種情形向自家戰機開火。聯想到越戰時美軍“福萊斯特”號航母火箭彈突然發射帶來連鎖反應造成上百人死傷、挪威空軍F-16戰鬥機兩次向自家瞭望塔開火等事故,有的“軍迷”不禁感嘆:這次又可能是忘記關閉“隊友傷害”模式了。

戰鬥機機炮走火,不外乎武器系統失效、人員操作失誤或設計製造存在缺陷等幾個原因。F-16戰鬥機有較高的安全性設計,因設計製造缺陷導致機炮走火的可能性較低。有關專家認為,人為導致的差錯或系統功能失效是主要原因。而在這兩種原因中,人為因素很可能是導致事故發生的罪魁禍首。顯然,進入機庫維修的戰鬥機居然“荷槍實彈”,且炮口朝向另一架戰鬥機,明顯違背管理常識。同時,戰機維修有嚴格的規定和流程。如果技工在戰鬥機內嚴格依規、按章操作,而不是隨隨便便就去按開火按鈕,事故就有可能避免。這也啟示我們,不管武器裝備升級有多快、新型裝備性能有多先進,操作人員都必須嚴格落實各項安全制度規定,把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用安全為戰鬥力快速提升“護航”。

“战隼”的无妄之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