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男不读纳兰容若,女不读仓央嘉措”?

马岁勤十兔子


似是而非,或者是是非非。

类似题目的说法有很多,比如:

男不养猫,女不养狗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男不入川,女不入藏

男不摸头,女不摸腰

男不听七友,女不听钟无艳

……

有些是古已有之,有些是网友自己编的,但都蕴含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处世道理。

回到题目上来,里面出现了两个人物:一个是纳兰容若,一个是仓央嘉措,都是被现代文青们时时挂在嘴边的大咖。他俩有很多共同的特点:

一是两人都是康熙朝的才子,纳兰比仓央大28岁。

二是两人都好写诗词,还都写的挺好。

二是两人出身都很高贵,但都短命。

为啥男不读纳兰,女不读仓央呢?我们分别说说其中的道理。

薄命公子恁多情

纳兰很有名,他爹比他还有名,是《康熙王朝》里的明珠明相。

纳兰虽是官二代,却不是纨绔子弟,而是上进青年,而且文武双全。

文的,人家18岁中举,21岁中进士;武的,人家是康熙爷的御前一等侍卫,应该算是大内高手了。

当然,纳兰公子最牛的是填词,有清一代他的填词造诣绝对排的进前三,被称为“国初第一词手”。

纳兰虽然是学习好、武艺好、前途好的“三好”青年,但是他却有一样不好:命不好!

纳兰的初恋是表妹,但是有情人却没能成眷属,美女进了宫,多情郎“从此箪纹灯影”。

后来,他娶妻卢氏,但婚后不到三年,卢氏难产而死,令他感受到了“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 ”。

纳兰是性情中人,他为人直率,用情最真,他的词也婉丽凄清,特别是在凄忱的一面,常常令人不忍卒读。

他自称“我是人间惆怅客”,感慨“予生未三十,忧愁居其半。”

所以,“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

也许过于多愁善感,纳兰年仅30,就登仙而去。

世间最美的情郎

去过西藏,你就会知道,西藏人念的最多的是六字真言,唱的最多的是仓央嘉措的情诗。


而仓央嘉措的本职工作却是持咒念经的活佛——六世达赖喇嘛。

仓央嘉措算是个情僧,身在寺院,心在凡间。据说,他常常遛出布达拉宫,纵情声色。用他自己的诗讲,就是:“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他也许是世间最美的情郎,但,绝不是雪域最大的王!

当时,西藏政局动荡不安,仓央嘉措入主布达拉宫时,权力的较量已到了顶点。但这位“最美的情郎”不但不擅长搞斗争,而且还如此叛逆和放荡,授人以柄,最后以沉溺酒色,不理教务为由,被康熙帝下诏废黜,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仓央嘉措在被解往京师的途中,行至青海湖畔时圆寂,年仅24岁。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至此,结束了他矛盾而短暂的一生,身后留下了一首首传唱不朽的诗歌。

看破还是看不破?

纳兰的美,在于他看不破,他一往情深,念念不忘。仓央的浪,在于他看太破,什么佛法,什么戒律,在他那里都化为了诗和酒。

男的真的不能读纳兰?

女的真的不能读仓央吗?

那该多么遗憾!

那么美的文字你不读,岂不是白活了!

这里隐含的意思是,男的读了纳兰会看不破、想不开;女的读了仓央会看的太破、想的太开!

真的是这样吗?

现实是,一个好人看了坏书还是好人,而一个坏人读再多好书还是坏人!

题目中的这句话,让那些研究纳兰的男学者,和那些研究仓央的女学者,情何以堪呐!


饮水君


我来给大家说说我的看法吧,不太成熟,请见谅。


第一,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

,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

纵观纳兰性德的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而他本人也十分欣赏李煜,他曾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而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此外,他的词也受《花间集》和晏几道的影响。爱妻早亡,后续难圆旧时梦,以及文学挚友的聚散,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对职业的厌倦,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

“男不读纳兰容若”我们就好解释了,我们做为一个有志青年,应当发奋读书,考取功名,立志报效朝廷,有功于社会。古人语“.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马革裹尸战死沙场的气概,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而纳兰容若的词充满了对人世的厌倦与悲观,不愿报效祖国为百姓分忧,为朝廷立命。整天浅斟低唱艳词淫曲,消磨意志,男人如果大量读他的诗词很容易丧失斗志,无病呻吟,厌弃社会,最后郁郁而终。

在这里我举一首为例,请大家品析: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清代: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全词情景相生。由西风、黄叶,生出自己孤单寂寞和思念亡妻之情;继由思念亡妻之情,生出对亡妻在时的生活片断情景的回忆;最后则由两个生活片断,产生出无穷的遗憾。景情互相生发,互相映衬,一层紧接一层,虽是平常之景之事,却极其典型,生动地表达了作者沉重的哀伤,故能动人。

请问这种诗词男人一味的吟诵,沉浸在其中,会有什么后果?

第二,仓央嘉措

仓央嘉措(1683.03.01-1706.11.15),门巴族,六世达赖喇嘛,法名罗桑仁钦仓央嘉措,西藏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政治人物。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被当时的西藏摄政王第巴·桑结嘉措认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同年在桑结嘉措的主持下在布达拉宫举行了坐床典礼。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被废,据传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的押解途中圆寂。仓央嘉措是西藏最具代表的民歌诗人,写了很多细腻真挚的诗歌,其中最为经典的是拉萨藏文木刻版《仓央嘉措情歌》。

其诗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大胆的写实性。仓央嘉措是宗教领袖人物, 但他敢于写出自己的现实行动、 内心感受和生活理想, 突破了宗教对人性的束缚, 大胆地向传统势力挑战, 表现出巨大的勇气。
  2. 真挚的情感性。仓央嘉措的诗歌大多是描写男女爱情的,诗中有初识乍遇的羞怯,有两情相悦的欢欣, 有失之交臂的惋惜,有山盟海誓的坚贞,也有对于负心背离的怨尤, 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生活的热切渴望与真挚追求。
  3. 深刻的哲理性。仓央嘉措的诗歌, 有不少在叙事的同时,概括出丰富的人生哲理, 通俗中透着深刻, 给读者以启发。
  • 到这里我们就能很好的解释“女不读仓央嘉措”,中国传统社会所倡导的“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些我们都是耳熟能详的,这说明什么,这些东西都表明了,在“夫为妻纲”的专制之下,传统女性已沦为男人的附属品。要求女人对我们男人绝对的服从,工于女红,相夫教子,不能有二心。而仓央嘉措的诗词充斥了大量对自由,对爱情的向往,为了追求心中的理想可以抛弃一切,可以全然不顾。如果女子大量诵读仓央嘉措的诗词,是从思想上动摇他们的意念,使得他们产生非分之想法,这种行为的危害性是显而易见,不利于家庭的和谐,不利于社会的稳定,等等。所以说不让女子读他的诗词也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作为旧社会的女子,不能有冲破旧观念的思想萌发。
  • 在这里我同样巨个例子,大家自行品析:


  • 自恐多情损梵行, 
  • 入山又怕误倾城. 
  • 世间安得双全法,  
  • 不负如来不负卿.
  • 此诗中充满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现实的不满,今生不能完满,来世生死相依的决心,
  • 传统女子读到此诗,是否会铤而走险呢,放弃已有的一切去追求心中的完满呢?不得而知。

危楼待伊归


纳兰容若的本欲起身离红尘,奈何影子落人间;和仓央嘉措的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这两句诗令无数的人喜欢,所以早已经成了经典名句。


我们先来说一下仓央嘉措:

仓央嘉措,法名罗桑仁钦仓央嘉措,六世达赖嘛,是西藏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政治人物。

在康熙三十六年,被当时的西藏摄政王第巴·桑结嘉措,认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同年在布达拉宫举行了坐床典礼。在康熙四十五年的押解途中圆寂。

可以说,仓央嘉措是西藏最具代表的民歌诗人,他的一生写了很多细腻真挚的诗歌,其中最为经典的是拉萨藏文木刻版《仓央嘉措情歌》。


比如:“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

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

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 ”


这首诗表现了真挚的爱情,又充溢哲思情趣。

再比如:住进布达拉宫,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萨街头,

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与玛吉阿米的更传神,

自恐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怕误倾城。

世间安得双权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可以看出,仓央嘉措的诗歌大多是描写爱情的,诗中有初识的羞怯与两情相悦的欢欣,也有失之交臂的感叹,亦有对于负心背离的怨尤, 更难得可贵的是,诗中还概括出丰富的人生哲理, 给人以智慧的启发,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爱情对生活热切追求,以及渴望真挚美好感情的心情。

我们再来说一下纳兰容若:

纳兰容若,号楞伽山人,清朝初年词人,大学士明珠长子,纳兰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

纳兰容若写了许多缠绵悱恻,哀卓思念,寂寞悲凉的诗词。

比如:

  •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 我是人间惆怅客,断肠声里忆平生。
  •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 本欲起身离红尘,奈何影子落人间。
  • 茫茫碧落,天上人间情一诺。
  • 背灯和月就花荫,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销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 一心待来生,愿来生再续未了缘,可有来生?
  • 纳兰爱妻早逝,而他缺一生痴情重意,于是对亡妻的日夜思念,始终是他短暂的一生挣不脱的枷锁。

原来,纳兰容若在十九岁时,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结为秦晋之好。婚后,夫妻异常恩爱。但是,三年后,卢氏因难产去世。因感情太好,纳兰一度陷入无尽的忧伤之中。并且终其一生,都没有从忧伤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八年后,自己因悲伤过度去世。

但他短暂的一生,却是清初最有名的词人。他的词中,充满一种忧伤的气息。他的作品集中,不断出现“亡妇忌日”,这样的字眼。在卢氏死后的大概每个忌日,他都处在一种伤痛的情绪之中。所以他的诗词都是哀伤凄凉的。

纳兰容若的词是如此悲伤,如此的伤春悲秋,如此的充满了疼不欲生的感觉,所以才有了:男不读纳兰容若的说法吧。或许男子读了会深陷悲伤之中,无力进取奋进,或沉湎于感情之中。因为人们都认为作为一个男人,应该是坚强积极的。

所谓女不读仓央嘉措:

我想可能是因为:仓央嘉措的诗,体现了男女爱情上的大胆,感情的热烈与强烈,与宗教伦理上的叛逆。是恐怕那些涉世未深的心少女,过早过多的陷入感情之中,不能自拔,从而迷失了自己,忽视了现实的生活。



其实,纳兰词、仓央诗都显示了人性中的至性至情,至真至美,是中华文学的魁宝,任何人读了否提升自我之灵魂。话说,好书不如无书,再好的书,再精粹的文化知识,也有偏暗的一面,只要不过分沉迷其中,都是有益无害的。


超能博士


《见与不见》的真正作者

现在,网上大量有关介绍仓央嘉措爱情诗文章,大都把《见与不见》视为出自于仓央嘉措之手。如此误传铺天盖地,且连篇累牍,均以此诗诠释仓央嘉措深情似海。不仅让人唏嘘不已,而且让真正的作者情何以堪?

感兴趣的读者可祥细考证,这里以最少的文字直接说明,《见与不见》的真正作者是广东女子:谈笑靖(笔名扎西拉姆·多多)为以正视听,作者已用法律捍卫自己的著作权,且已经被北京东城区法院判决胜诉。

事情可以出错,但不可以永远错下去!那也是对读者的不负责任!这里可以小小提醒读者,难道没发现《见与不见》的现代自由体诗的文风,与仓央嘉措其它诗的文风格格不入?

怎么可以永远假作真时真亦假?如果连一首小诗的作者是谁都一错再错,那我们还怎样进步?


飞来雪03


”男不读纳兰容若,女不读仓央嘉措“我还是第一次听说,不过细细想来也是有一定的道理。


先说说为什么男不读纳兰容若,这得从纳兰容若的出身说起,明明是个高富帅,却把自己过成了”古之伤心人“。


他出身满清贵胄,他的父亲明珠是康熙朝的权相;他少年科第,二十二岁授进士;他是皇帝爱重的贴身侍卫;他为名重一时的江南名士们倾心结纳;他有才貌双绝的红颜知己;他有相敬如宾的如花美眷;他集天下可羡于一身。


用现在的话来说,纳兰容若那就是一个高富帅、不仅是富二代还是官二代。这样的一个人,本应骑着快马喝着小酒带着美眷潇潇洒洒过完一生,而他却只活了三十一岁就把自己愁死了。


他自诩淡泊名利,不喜荣华富贵,曾经发出了”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的感叹。“但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他是不愁吃不愁穿站着说话不腰疼,那就是不思进取的典范,不是人人都有条件做到他那样的。品性高洁也是要有所依仗的,男的要是想学他,你得先思量一下自己有没有他那样的家世。


他自诩多情,却在妻子死后写下了”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这样的词句。这自诩多情的人有时却是最无情的人,不知道好好珍惜身边的人,失去了才知道后悔,以致最后英年早逝。


对父母来说他不能算是一个好儿子,对妻子来说他也不能算是一个好丈夫。大好青年把自己过成了一个伤心人,他的词过于哀伤,所以,男的不读也罢。


再来说说仓央嘉措,他明明是一个活佛,却把自己过成了情圣。


仓央嘉措是个谜一样的传奇人物,他是转世灵童,却与其他达赖喇嘛不同,他十五岁才被接到拉萨立为六世达赖。此时的他已经习惯了普通人的自由生活,成为达赖虽然享有了无上的尊荣,对他来说却是失去了一切,美丽的家乡,熟悉的亲人,青梅竹马的姑娘。


仓央嘉措生活的时代,是西藏历史上的多事之秋,但是他对这种政治、宗教、权力都没有兴趣,进宫之后,他有达赖之名,却无达赖之实,不过是一个傀儡罢了。这种地方没有自由没有歌声,他每天看到的只是一副副虔诚的脸,听到的只是单调的诵经声。


向往自由,渴望爱情而不可得,于是身为达赖的仓央嘉措开始变得放浪形骸,白天是达赖喇嘛,晚上则布衣便服,游戏于市井之间,流连于街头的酒家、民居。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大量的浪漫诗篇,字里行间充满着对自由和爱情的渴望,如“默念上师的尊面,怎么也不显现;默想那情人的脸蛋儿,却占满了我的心间。”“世上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相见。“等等。


一个本该与爱情不沾边的活佛,离经叛道不去念经,却只渴望爱情,这样的矛盾在仓央嘉措身上成了致命的吸引力,他的情诗在西藏广为流传,而他本人也成了女人心目中的情圣。


但他描写的爱情大多是不沾人间烟火的,神化般的爱情,谁又能不喜欢这样美好的爱情呢。看多了他的情诗,女人容易沉浸在自己的想像中,而对现实中的爱情失望吧。所以,这也可能是女不读仓央嘉措的原因。


青鸟不是鸟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逾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

这是纳兰容若的词代表作。

自惭多情汙梵行,入山又恐误倾城。

世间哪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这是仓央嘉措情诗名句。

男人初读“山一程”,女人乍看“不负卿”,都没有什么不妥处,何来的“男不读纳兰容若女不读仓央嘉措”之说呢?

有书君认为:读书不解义,读诗不读人,不算真正的读书。把诗读透,诗便有了诗人的灵魂,会变成气质附着在读诗人身上。

《长相思》两阙词,是纳兰容若27岁随康熙东巡宿帐篷时写下的,距离他离世只有短短三年时间。

27岁正是男人意气风发、建功立业的黄金年龄,而作为皇帝贴身侍卫的纳兰容若却“身向逾关那畔行”,走了一程又一程,塞外的鬼天气不是刮狂风就是下暴雪,搅得人睡不安宁,心中不由自主思念起北京的家来。

堂堂七尺男儿,大学士纳兰明珠的长子,皇族外甥,却生出这样欲言又止、缠绵不尽的思乡之情,未免显得有些颓废、阴柔、阳刚不足,不利于生发男人的豪迈之气。

男人被附着过多这样的“哀感顽艳”、悲观压抑的气质,就会丧失应有的进取心,少了几许担当,多出几分“娘”气。

另外,读纳兰容若有些不吉利。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纳兰容若二十岁娶妻卢氏,夫妻二人情深意重,卢氏不幸早亡,令纳兰容若饱受思念之苦。 他留存于世的三百多首词令,情真意切的悼亡诗就有五十多首。

常常思妻,泪湿枕巾,披衣下床,想画一幅肖像与她重逢,无奈“一片伤心画不成”。窗外传来比翼鸟的叫声,和着房檐下的风铃,听得人痛彻肺腑,无处安放那颗孤寂痛楚的心。

情深不寿,1685年7月1日,纳兰容若英年早逝,享年30岁。

因此,男人不能附着一个短命英才的灵魂,造就不寿的命运。

就在纳兰厌倦“山一程,水一程″的长途跋涉时,西藏发生了一件大事,五世***喇嘛圆寂了,他的转世灵童即将诞生。

这个转世灵童就是仓央嘉措,他流落民间14年后才剃度出家行坐床之礼,被夹在各教派的政治斗争漩涡中,留下近七十首情歌后消声匿迹,成为百年之谜。

仓央嘉措的诗情意缠绵,情理通透,不但在中国藏、汉、蒙等各民族间脍炙人口,也受到英、法、日、俄等各国人民的欢迎,被译成十几种文字广泛传诵。

那么,女人为什么不适合读仓央嘉措呢?

仓央嘉措既不想污染梵行又不愿错过美人,显得活佛对爱情那么义无反顾。女人本来就是一群感情动物,会以活佛的诗为动力,更加坚决地投入到飞蛾扑火式的爱情中去,有时缺乏理智,有时还会做出有悖伦理的傻事来。

加之流存于世的“仓央嘉措情诗”真假难辨,女人把假手之诗当成追求爱情的圣经,再断章取义,把活佛的劝世歌作为情歌传唱,可真是亵渎了佛意、增加了罪过。

细想起来,“男不读纳兰容若,女不读仓央嘉措”正是读过他们的男男女女总结出来的心语,不是读至情深处,断然说不出这些话来,然而说出来,为时已晚,想读的人还是必定要读的。


有书共读


这个说法头一次听说,我是既读纳兰容若,也读仓央嘉措,至今尚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

纳兰容若和仓央嘉措都是至情至性又才华横溢的男子,都是清朝康熙间的人物,仓央嘉措出生的时候,纳兰容若还有两年就要离开人世。一个是清朝权臣大学士明珠的长子,一个是西藏历史上最受争议的喇嘛。


纳兰的一生痴情重意,对亡妻的思念,始终是他短暂的一生挣不脱的枷,这些也贯穿了在他的词里:

  •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 我是人间惆怅客,断肠声里忆平生。
  •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 本欲起身离红尘,奈何影子落人间。
  • 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
  • 你挑灯回看,我把箫再叹。
  • 茫茫碧落,天上人间情一诺。
  • 背灯和月就花荫,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销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 一心待来生,愿来生再续未了缘,可有来生?

仓央嘉措,六世达赖喇嘛,以宗教领袖的身份却违背常情的,写下了一首又一首狂妄缠绵的情诗。仓央嘉措最后还是成了政治的牺牲品,结局或生或死或流浪竟是不详。不过他的诗歌却是流传了下来:

住进布达拉宫,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萨街头,

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与玛吉阿米的更传神,

自恐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怕误倾城。

世间安得双权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纳兰容若的痴情,仓央嘉措的不顾一切,都是值得欣赏的。我想男人即使读了纳兰,也未必就会变成情圣;而女人读了仓央嘉措,也未必就会离经叛道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来。所以无论男女,想读就读吧,大可不必担心。


从不穿靴子的猫


不管能不能读,我们先来读读再说。

首先是纳兰容若。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还有最著名的这一篇: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读罢你有什么感想?

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这样评价纳兰容若:他的词真挚自然,纯任感情在笔端倾泻。爱情词尤为低回悠渺,执著缠绵。也有许多人认为纳兰词的风格近似南唐后主李煜,用婉转的词来表达心中的苦闷,直抒胸臆、自然流丽,就连王国维也赞他“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纳兰容若留给世人的印象是唯美的,是不屑玩弄权势的。他追求真爱却为情所困,年仅三十一岁便英年早逝,留给后人的是他写下的一篇篇唯美的诗词。这些或追求爱情,或悼亡伤逝的诗词,在一些把“男儿志在四方”作为人生信条的人来看,难免显得有些格局太小。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男不读纳兰容若”的说法吧。

我们再来读读仓央嘉措。

有书君知道仓央嘉措是在读高中的时候,周围的人突然开始追捧起一首词,来听有书君给你背背: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有书君当时背了好久好久,直到有一天发现,这是朱哲琴的一首歌词,和仓央嘉措关系不大......有没有和有书君相同经历的?有多少人被网络流传的所谓“仓央嘉措诗歌”套路得找不着北?

仓央嘉措生于西藏南部门隅地区,幼年当过牧童,所以对民间文学感受颇深。15岁时,被认定为五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入拉萨布达拉宫,由名师指点,学习佛教经典、诗歌和历算。但仓央嘉措始终未能忘情于世俗生活,所以把亲身感受创作成了大量诗歌。

来读读这篇:

“随了心上人的心意,今生就和佛法无缘;到那空寂的山间云游,又怎能和她相见?”

或者说,你更熟悉的是这篇:

住进布达拉宫,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萨街头,

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与玛吉阿米的更传神,

自恐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怕误倾城。

世间安得双权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其实,这篇不能说完全是仓央嘉措的原本诗句,而是学者根据意境延伸创作的,但由于真正的原诗是由藏文书写,所以在翻译时各家版本不同也情有可原。)

仓央嘉措的许多诗歌都在表达爱情,想爱的心与宗教的义相违背,如果爱了你就失去了佛缘,如果不爱你却又放不下你。女孩子如果读了这失之交臂的感叹和无法两全的幽怨或许会沉浸在悲伤中无法自拔吧。

其实在有书君看来,只要你想读,就可以去读。说句实话,有书君并不觉得背两篇纳兰容若就显得没有男儿气概,也不觉得读一些仓央嘉措就会脱离现实,这都什么时代了,人生竟然还能被两首诗歌控制?是手机不好玩还是综艺不好看?所以,朋友们,多读书是件好事,万万不要因噎废食啊。


有书快看


纳兰容若——康熙年间权倾朝野的宰相之子;


仓央嘉措——西藏历史上最受争议的喇嘛教徒。


两位才子终其一生也逃脱不了权利和浮华的桎梏,却又都有相似的经历,一个痛失爱人、一个永别初恋。


“惊堂木一响,有书君开讲!”大家好,我是有书君。


我们今天来讲讲“为什么很多人称男不读纳兰容若,女不读仓央嘉措”的原由。


首先,有书君要说这两位才子的著作我都有幸拜读过几篇,没有感觉太严格意义上的男女倾向之分。


也就是说,他们同为经历相似的男性才子,写出的东西也没有明显的倾向性。


但是,纳兰容若的诗抒发的是一些小情小爱,意在家庭之美。



如果你想做一个“骑马走大川”的浪子或者好汉的话(自古人称:好男儿志在四方),就不能让自己陷入这些小情小爱,从而影响更宏大的人生观。


而仓央嘉措的情诗是那种蹈空一切的风格,可能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


他常年生活在西藏,读他的情诗有种亲身体验一次西藏高原雪山之巅的空旷,又如在纯净的湖旁静思,仿佛自己进了一间庙宇,心神瞬间安静下来。


如果容易感性的女子读了这样的诗也许会沉湎于幻想之中不能自拔。


再者,纳兰容若有过失去爱妻的苦痛经历,对于专情至极的他来讲,余生都在为亡妻哀悼,好似所有才华因妻子离去而成为绝唱。


而一个男人要做的事情很多,自愈情伤的能力也要很强,如果像他一样究其一生沉湎一人,即使伴侣已故也无法将情感转移到他人身上,这真的不好说是一种幸运还是灾难。


仓央嘉措天生具有吉相,但是选择了一个和释迦摩尼相似的人生轨迹,有书君提到他时想到的都是宗教哲学观。



女性朋友们的思想都很纯净,爱之深则迷失,如果跟随仓央嘉措的思想太过于相信宿命和轮回,痴痴祈盼今生有缘人,那将错过多少人间佳缘!


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又有多少像纳兰容若和仓央嘉措这样的爱情观?


他们一个太过凄凉、一个太过释然。


纳兰容若的作品更能体现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仓央嘉措更能读出对爱情的洒脱。这是不是像极了现在的男女?


我们不是纳兰和仓央,也没有办法去完全体会到那个时代深入骨髓的情感,我们只能用自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尽量寻找还未完全逝去的纯情与感动,努力做自己生活的歌颂者。


有书课堂


纳兰容若,一个拥有最美的名字的相国公子。他才高八斗,是“清词三大家”之一,又被称为“晏小山”。正如“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又见柳屯田”描述一般。他是高贵的,天生富贵。父亲是康熙时的重臣,母族是皇室,而他又是御前侍卫。但高贵的血统与身世并未带给他快乐。他的心“常有山泽鸟鱼之思”,对门第身世并不注意,“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纳兰容若与其表妹曾有婚约,“正是辘轳金井,满是落花红冷。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正是在容若还是一个心事眼波难定的风流少年时,初遇自己的表妹,这一切是不可预料的,也是不可阻拦的。只可惜如此美妙的邂逅,不过是昙花一现。短暂的初恋过后,便是表妹的入宫

纳兰的一生痴情重意,对亡妻的思念,始终是他短暂的一生挣不脱的枷,这些也贯穿了在他的词里,纳兰只活了31个年头。31岁,永远年轻。或许正因为如此他才能以他那才情品行谜一样的完美了满汉文化融合之初的历史,才会留给世人“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的悬念。仓央嘉措(1683—1706年),为第六世达赖喇嘛,门巴族人,西藏历史上著名的人物。1683年(藏历水猪年,康熙二十二年)生于西藏南部,门隅纳拉山下宇松地区乌坚林村的一户农奴家庭,父亲扎西丹增,母亲次旺拉姆。家中世代信奉宁玛派佛教。
1697年被当时的西藏摄政王第巴·桑结嘉措认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同年在桑结嘉措的主持下在布达拉宫举行了坐床典礼。1705年被废,1706年在押解途中圆寂。仓央嘉措是一位才华出众、富有文采的民歌诗人,写了很多细腻真挚的情歌。


最为经典的拉萨藏文木刻版《仓央嘉措情歌》,词句优美,朴实生动,汇集了仓央嘉措60多首情诗,如今已被译成20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他的诗歌已经超越民族、时空、国界,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的是“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纳兰容若的痴情,纳兰容若这样多情的男子,为世所稀,但他多情反被多情误。他有着如林黛玉般的表妹,可他们却无法结成连理;容若的心之苦,之后好不容易遇到心爱的妻子,可妻子卢氏四年后早逝;与官氏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更是加重了她的心理负担;而沈宛,一个艺妓,众再有才,也难被主流接受。“曲阑深处重相见......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不论这首词是容若回忆与哪位伊人相处的情景都已无关重要。纳兰容若的爱情随他的心一起埋葬在那不朽的历史长河里。男人即使读了纳兰,也未必就会变成情圣

仓央嘉措的不顾一切,都是值得欣赏的。仓央嘉措身份尊贵,贵为西藏之王,却有一颗不避世俗的心,向往自由、爱情、人世之乐。在佛的世界里,他是一个“异类”,敢于突破世俗。在人的世界里,他被称为“世间最美的情郎”,敢于追求真爱。在艺术的世界里,他是一朵奇葩,写了许多流传至今的诗句和情歌。女人读了仓央嘉措,也未必就会离经叛道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