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政治版图中,交州的首领为何不受重视?

開在荊棘裏的花--


这个题目说的不对。

三国时代,交州一直是各路诸侯试图染指的肥肉,最后孙权近水楼台先得月,经过几番争夺,终于完全控制交州。

下面我就略说一下三国时代交州的历史以及几个重量级的人物。

在两汉时,岭南还是化外之地,虽幅员广阔,却十分落后,南方蛮夷又时常叛乱,故而动荡不安。东汉末年,朝廷委派的交州刺史朱符被叛乱的蛮夷杀害,导致州郡大乱。当是时,中原正陷入军阀混战中,无暇顾及偏远的岭南。

时任交趾太守的士燮是个颇有才干的官吏,他果断地让自己的三个弟弟代理合浦郡守九真郡守南海郡守之职,弭平动乱,恢复秩序。士燮为人宽厚,礼贤下士,虽然处偏远之地,仍然声名远扬,许多士人为躲避战乱,南下投奔他。

后来,朝廷派来一位新的交州刺史

,此人名叫张津。张津这个人没别的本事,就是特迷信,整天搞旁门左道,幻想着成仙。不久后,他就成仙了,部将区景看他不顺眼,索性一刀把他给砍了,送他去了天国。

荆州牧刘表没有雄心向中原发展,却有意染指交州事务,便派一个名为赖恭的人出任交州刺史,后来又派吴巨出任苍梧太守。只是刘表所用非人,赖恭与吴巨两人互不服气,大打出手,吴巨出兵攻打赖恭,赖恭落荒而逃,逃回荆州去了

由于地缘因素,荆州牧刘表在岭南的话语权是比较重的,但朝廷显然不愿失去对南方的控制力。曹操以朝廷名义,任命交趾太守士燮为绥南中郎将,都督交趾、九真、合浦、南海等七郡军事。不过曹操控制下的中央政府与岭南相去遥远,控制力度终究十分有限。

在赤壁之战前,东吴尚没有能力经营南方广大地区。赤壁之战乃三国历史之转折,也是东吴走向扩张的起点。孙权与刘备联合,共抗曹操,曹操一时之间也没有能力跨越长江发动新的进攻。这种三方短暂的和平局面,给孙权解决岭南问题带来良机。

孙权以番阳太守步骘交州刺史兼立武中郎将,带领一千多人马南行,正式染指岭南。

步骘是何许人呢?

他本来淮阴人氏,因天下大乱而避难江东,生活极为落魄,种瓜谋生,白天辛勤耕作,晚上发愤读书。史书称他“博研道艺,靡不贯览”,性格坚忍,且“宽雅沉深”。人的前途都是自己奋斗出来的,步骘贫困交加时仍不坠其志,渐有声名,被称为“当时英俊”。孙权一直欣赏这种有志气、有学问的人,步骘由是踏入政坛,从书记官一直升迁到番阳太守。

岭南一直是个难以治理之地,诸方势力盘根错节,只要看看前几个刺史的下场就可知。朝廷派来的刺史朱符被杀,刘表派来的刺史赖恭落荒而逃

,岭南交州之地,仍是群龙无首。吴巨割据自雄,而士燮兄弟也独霸一方。此时东吴挫败曹操于赤壁,势力席卷长江中下游,声势大振,吴巨不敢正面与东吴交锋,假装归附步骘,实际上仍是拥兵自重,当土皇帝。

步骘知道,不解决掉吴巨,岭南之事难平。吴巨会装,他就不会装么?他假意对吴巨客客气气,邀他前来相见。吴巨不知是计,刚到步骘营中,便被缴了械。步骘历数其罪,当场斩首正法。这一霹雳雷霆之举,震动岭南诸郡。统领七郡之地的士燮兄弟也大为震动,主动归附。孙权给士燮加了一个“左将军”的虚衔,士燮则把儿子送到东吴作为人质。

吴巨被杀,士燮归附,岭南这两个最大的军阀解决了,其他小军阀无不见风使舵,归附东吴。至此,孙权控制广阔的岭南,一个大帝国已呼之欲出了。

不过,交州的事,并没有那么简单。

公元226年,东吴交趾太守士燮去世,南方形势发生微妙的变化。

士燮名义上是交趾太守,实际上他掌握的不是一个郡,而是交州七个郡。这七个郡,分别是交趾、九真、日南、苍梧、南海、郁林、合浦,大致是现今广东、广西以及越南北部的广阔地带。士燮是汉末至三国时期,南方重要人物之一。由于汉末天下大乱,朝廷派遣的交州刺史频频被杀,交州七郡实际上已经脱离中央政府,士燮乘机崛起,成为交州最有权力的人物。后来士燮归附孙权,孙权授他“左将军”,仍领交趾太守。

由于士燮在交州七郡中拥有无人可及的威望,实际上是交州的实际领袖,而朝廷派去的交州刺史倒是形同摆设。这时的交州名义上归附于东吴,其实独立色彩颇浓。现在德高望重的士燮去世了,必须及时清除他的影响力,把交州七郡纳入东吴政权的管辖行政区里。为之,交州刺史吕岱精心设计了一个计划。

首先,吕岱觉得交州地盘太大了,整个岭南都是,东西纵横万里,不好管理,于是决定将其一分为二。他上书孙权,提出自己的主张:

把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单独划为一州,仍然称为“交州”,推荐由将军戴良出任交州刺史;把苍梧、南海、郁林、合浦四个郡划为一州,称为“广州”,由吕岱出任广州刺史。

其次,为了削弱士燮一族的影响力,把士燮的儿子士徽调任九真太守,并加安远将军;推荐由校尉陈时出任交趾太守。

孙权批准吕岱的计划,然而,士徽却勃然大怒了。士家经营交趾数十年,根基极深,吕岱却偏偏要把士徽从交趾调走,去当什么九真太守,这不明摆着是要削弱士家的力量吗?

士徽绝不会把交趾拱手让出的,索性自封为“交趾太守”,拉起武装队伍,拒绝“交州刺史”戴良入境。

吕岱上书吴王孙权,请求讨伐士徽。他亲率三千名战士,扬帆启程,乘舰船走海路,直扑交趾。有人对吕岱说,士家经营交趾很长时间,在当地威望很高,不能掉以轻心。吕岱回答说:“士徽虽图谋不轨,却不曾料到我来得这么快。我轻装疾进,攻其无备,定能大破之。如果我行动迟缓,他必有所警觉,到时撄城固守,七个郡上百个蛮族部落必起而响应,到时就算智谋超群的人,也无能为力了。”

士徽若是有父亲的本事,占据交趾,振臂一呼,交州七郡不复是吴国的土地。然而吕岱突然杀到,令他心中大恐,不知所措。此时,吕岱又派士燮的侄子士辅前往劝降,士徽毕竟没什么政治头脑,带着兄弟六人出来投降,哪知吕岱一心想邀功请赏,顾不得承诺,把士徽等人全部斩首。

吕岱的所作所为大大激怒了交趾人,士徽的部将们起兵反叛,进攻吕岱。吕岱还真有些本事,顽强地顶住进攻,率自己的三千战士大破叛军。

考虑到交趾爆发叛乱,为了便于统一指挥,东吴政府撤除了广州,恢复原来的交州,吕岱仍称为交州刺史。交趾叛乱平后,吕岱转而进攻叛军的另一大本营九真,经过一系列战斗,斩俘数万人,取得赫赫之战果。吕岱用铁腕手段清除士燮家族的影响力之后,东吴政府才算真正完全控制了交州之地。


君山话史


这个问题我想了一下没发现前后句有什么关联。政治版图和胶州首领不受重视这两个点很难短时间内连到一起。因此我就简单介绍一下汉末三国初这个时间段交州的客观情况。根据我提出的诸多要素,大家自然而然就能够想到为何不受重视了。

下面我们就来从多方面分享一下交州当时的客观情况。主要分享士燮统治时期的内容,三国末年晋吴交阯之争小弟暂不分享。


士燮的父亲就是日南太守,士燮在早年游学后也有做官的基础,于是在187年抓住机遇被任命为交趾太守。大家应该知道,在西汉年间,那时候交州还叫交趾刺史部。东汉建安年间改为了交州。

要是准确说士燮名正言顺控制交州大部分地区应该是在曹操想要讨伐刘表的时候,献帝封士燮““绥南中郎将”,董督交阯七郡。”不久后又加封为“安远将军”和“龙度亭侯”。建安十五年,士燮被献帝赐予“九锡、六佾之舞”。

我们本文的交州就从士燮治理的后期开始聊起。


1:政治地位稳定

士燮在210年之后解决了吴巨叛乱,才算相对稳定,之前说实话都是乱哄哄的。而且士燮因辖地偏在万里之外,所以威望尊贵至高无上。

他们出入时鸣钟响磬,备具威仪,笳箫鼓吹,车骑满道,常有几十位沙门夹在车马群中焚香。他们的妻妾都乘坐配有盖帷的小车,子弟都有兵士骑马跟在身后。

他因为地位尊贵,当地少数民族甚至当时的越南王都不敢主动找事。


2:经济特征明显

交州物产丰富,出产银、铜,并有香料、绢物、明珠、大贝、琉璃、翡翠、玳瑁、犀角、鹦鹉、大象、孔雀等奇珍异宝。


而且交州南海郡的番禺、苍梧郡的高要还是当时重要的产盐区。

再加上交州西北、正北、东北三面分别与益、荆、扬三州相接壤,所以对于经济流通会有很好的帮助。


但是,经济能力依然没有中原大部分稳定地区强。


参考资料:《论三国时期交州的战略地位和攻守形势》——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思想趋于同化

士燮作为儒学家,重视儒学研究,推广儒学的传播,兴办教育、移风易俗来促进越南的文化发展。与前来交州避难的汉朝学者刘熙、薛综等人交谈儒学,著书立传,促进儒学文化在当地兴旺发达,开创岭南文化史上的黄金时代。士燮将中国的儒家文化传入越南,使得儒教能够得以在越南传播。


越南史官也曾评价士燮:

“我国通诗书,习礼乐,为文献之邦,自士王始。其功德岂特施与当时,而有以远及与后代,岂不盛矣哉。”


对了,咱们都知道《三字经》吧?越南人民有个《四字经》,上面就写:

“三国吴时,士王为牧,教以诗书,熏陶美俗。”


参考资料:《儒家文化在越南的传播与整合》——国际儒学网


4:军事避免冲突

士燮统治交州40年期间,致力于调和地居民与外来移民,在东汉末年中原大乱时,交州在他的统治下,成为相对而言和平安定的地区。

袁徽曾经给荀彧写信也提到了:

处大乱之中,保全一郡二十余年,疆场无事,民不失业。羁旅之徒皆蒙其庆。虽窦融保河西,曷以加之?


不过士燮并非和军事不沾边,他曾经归附孙权,之后还在吴国和蜀汉的冲突中支持吴国,诱导益州的豪族雍闿叛蜀附吴。可以看出,军事上士燮尽量避免本地战争,而且军事方面大多是媒介,而不是对阵双方的主人公。


5:民族问题稳定

按理来说,广西越南在当时的民族问题应该比较严重。但是士燮这几十年来的统治,地位的提高,很可能出现一个情况,那就是分区。

尊重你一些当地民俗,但不要在士燮控制范围内犯事儿。


6:城镇“农业”差距大

据研究,交州至东汉时已有275万左右的人口,其中交阯一郡即占全州人口的一半。

到了三国时期,也许交州是唯一一个人口能够稳定增长的州了吧。看着人口好像比较多,但是我们要注意,他们的城市等级差异巨大。


如果分为两个派别,那就是城里人和“乡下人”且人口比例极端失调。


小结:即使不出于看热闹的角度。相信对于历史研究的热门选择,也不会优先选择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特征明显,思想趋于同化,军事避免冲突,民族问题稳定和“全是社会新闻”

的情况来进行吧。


问:那为什么越南人重视?

答:他们是出于感恩的一种敬重。


了解更多三国趣事,请多多关注:正聊三国


正聊三国


三国时期,江东的开发都不怎么样,远在南方的交州,离中原太远,地广人稀,烟瘴甚多,得之无所利i,失之无所害,到了明朝时候朱元璋定越南为不征之国,也是这个原因。

今天的越南确实是农业大国,适宜耕种,但是在三国时期,不但越南,就是广东广西云贵福建,广大的南方地方,生产力都非常低下。南方的经济慢慢追上北方,主要是在晋室南渡之后,中原豪族纷纷南下,南方的经济,文化,才慢慢的追上北方。

所以为何在三国的政治版图中,交州首领不受重视?

因为其地既远,物产又不甚丰富,生产力低下,人口不多,虽然占着很大的一块地,对中原的三国争霸没有什么影响力,故其存在感很低,也不受重视。


张子曰


首先是东汉对地方支配力一直走下坡,常年奔波于解决羌乱的中央政府,根本无力加强交州的统治。故而以交州的经济、文化、建设、交通而论,在东汉末年没有争夺天下的战略价值。尽管士燮称雄于交趾,可从来没敢往外扩张一步,士燮是有自知之明,以交趾的实力不足以争雄于天下。士燮仅仅是提高了落后地区的文化水平,估计士燮不服孙权也打不过孙权派遣主力进攻,最多能依靠道路遥远割据一方。东汉末年时,全国以河洛、河北是经济发达地区,巴蜀、江南、荆州次上一等,再往南中、建安郡去就是一片荒野,人口由一个一个落后的部落所组成,不懂文字,不懂生产技术,并且民风有些凶悍,不好控制。诸葛亮短暂平定南中也没能把南中发展为有力的经济区,偏生还要派遣部队提防那里的人造反,处理这种民族矛盾可谓吃力不讨好。交州在南越王赵陀建国的基础下,又由马援一定平定,情况显得比南中、建安郡更好一些。140年人口普查以及西汉人口普查推断,东汉末年的交州没经历过大规模战争,同时也并无大规模经济开发,人口应当保持在二百多万。以交州的面积而言,这人口实在过于分散。交州以交趾为省会,郁林郡和苍梧郡作为大郡,人口最多在五十万以上,三个郡加起来就已代表了交州实力的总合。在经济力以支配力低下的地区,不适合进行大规模军事作战。以当地后勤力量难以支持,恐怕必须要依靠中枢财政进行支援,过于消耗财力。交州、南中彼此又是落后地区,互相不具有价值性,由此两处出兵,攻占了邻土还要进行支配和开发,按说割据领土本是为了增强实力,没理由反往里面填钱。我常年在交州游走,深知山地、丘陵、台地交错,交通极不方便。比如说动车、火车在河北平原的正常速度到了岭南地区就必须降低一半左右,由北方到南方快到的时候就是煎熬,实在太慢了。况且古代没有人修路,山地瘴气很多。刘备要想走交州取益州,这只长征部队还没到估计就已经溃散了。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在撤退时饱受森林瘴气、蛇虫侵扰、细菌感染等问题,以致数万人丧生,刘备要从荆州派出这么一只远征军走古代南方道路,估计还没到就已经溃散了。真打算要出兵,恐怕只能用水军走珠江流域,但南方经济水平不行,主力还要由中央调派,在交州实施军事行动至少要筹备两三年时间。对于孙吴这么大一个国家而言,进行交州争夺战都相当吃力,刘备仅仅占领交州几个郡,怎么可能在交州派遣部队进攻,部队派的少了又没有意义。珠江流域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的确把交州化为战略目标之一:“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指的是割据荆州以后,南海也是目标之一,南海郡与桂阳郡相连,并且掌控珠江流域之便,其交通问题不至于太差。不过诸葛亮的算盘在南郡之战以后就行不通了,孙权于南郡之战同时命步骘进入了交州,并将州治设立在南海郡番禺县。番禺县所在就是今广州市区,对于孙权而言此地战略价值胜于刘备万分,孙权水军可以直接从主基地柴桑出发,入鄱阳湖直达番禺,控制了苍梧郡和南海郡又等于控制了大部分珠江流域。若非孙权水军较为发达,大概不会想控制交州。晋吴交州争夺战不是一场大规模,却是一场长时间的战争,历时八年之久,交趾太守建宁人爨谷和巴西人马融先后死于任上,马融是蜀将马忠之子。交州在早期不具备战略价值,到了西晋灭蜀以后意义就不一样了。孙吴有长江天险之利,又封锁着峡口,西晋要灭吴就必须考虑多面进攻以分化孙吴军事力量。蒙古伐宋时也曾面临同样的问题,于是先灭掉大理国,再由兀良合台从云南出兵攻宋。于是司马炎考虑把南中各郡以及部分交州领土设立为宁州,以霍弋为南中监军,统领军事。并在南中推行减税政策以拉拢人心,强化南中支配力。孙吴在262年就发生了吕兴叛乱,一直到第二年孙休都没能派兵把吕兴拿下,东汉末年时交州本土势力杀刺史或驱逐官员事件屡见不鲜,可见中央政府对交州进行支配之困难。吕兴叛乱的原因是孙休想要在交州征集孔雀和野猪,并调动徭役,所以这都是吃货惹的祸。当时西晋与孙吴发生全面战争,先是陆抗进兵永安,被罗宪抵挡,又是胡烈出兵进攻西陵牵制陆抗。司马昭立即以霍弋为交州刺史,派兵进攻交州。这一次军事作战的意义显然不是为了夺取交州的资源和生产力,是为了牵制孙吴军事力量,因而战略意义突出。霍弋奏请任命建宁人爨谷为交阯太守,派牙门将董元、毛炅、孟干、孟通、爨能、李松、王素等率军增援吕兴。军未至,吕兴已被属官李统所杀。爨谷统领军队占领了昔年士燮的老巢龙编,龙编又是交趾郡的治处。爨谷行军虽无具体时间记载,但很可能走了大半年之久,按现在的道路步行仅用十五天左右。具体行军路线没有记载,但估计晋军先前往古兴郡,再前往今文山市就能够沿着河流进入红河,这就能直达交趾,既今越南。这一支部队的兵力估计并不多,主要依靠拉拢交州原来的叛军进行作战。孙皓则从265年一直拖到268年才在组织大规模部队进行反攻。初期,刘俊、修则与杨稷交战,兵败阵亡,孙皓再度以荆州、建安两路出兵,不过海军李勖、徐存无法按期抵达而自行退兵。虞汜、薛珝、陶璜等则与晋军相持交战一年多才将敌人全歼。这一次作战西晋利用蜀汉降兵以及交趾叛军消耗吴军国力,即便战败亦未损失中央战力。霍弋彻头彻尾被司马氏给骗了,当初出兵时中央曾答允会派遣增援,结果攻占交趾以后就没进一步扩增在交趾军力,交趾太守只能依靠拉拢本土势力对抗吴军。同时交州晋军恐怕还要依靠霍弋给予军资增援,霍弋一死前线就崩溃了。吴军方面单依靠交州兵力无法对付晋军,必须要从荆州派遣主力,并在战后留下部队进行驻防,导致在晋灭吴战争中交州部队还没来得及返回孙皓就已经投降了。司马炎统一全国之后就废掉了宁州,对南中以及交州的统治没从前那样重视,后期复设宁州又遇上南方部落叛乱,宁州刺史李毅活活累死于任上,若非有颠覆一个国家的战略价值性,此二地在魏晋时期不具备太多统治价值性。
南中的开发,最早以汉武帝开五尺道为起始,但并不深入,多是浅层浸润而已。——我们知道直到现在,云南也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少数民族,云南有52个,其中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有25个。少数民族多,也就意味着这里经济文化不发达,——或者说是未曾开化。诸葛亮南征,《出师表》称是“深入不毛”,这里“不毛”当然不是指寸草不生的沙漠,而是指蛮荒之地。《汉晋春秋》记载,诸葛亮南征结束后,在当地全部任命当地酋领为官,别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故耳。“可见,当时南中的环境,诸葛亮甚至连直接管理都做不到,只能维持名义上的统治。这是从民族、文化、政治上来说。那么,南中地区的这种情况又是怎么造成的呢?从地理上来说,南中地区属于云贵高原,云贵高原属于中国地势第二级台阶,是从青藏高原向平原丘陵区的过渡地带,西段海拔2000米以上,东部海拔不足500米,其间岭谷起伏,崇山峻岭纵横其间,如横断山脉、怒山、哀牢山、高黎贡山、乌蒙山、大娄山、苗岭等等,山地、丘陵、河谷、盆地相互交错,地形极其破碎。
正因为该地区地形如此支离破碎,所以它事实上被山谷河流分割成许多相对独立的区域,各区域之间交通困难,不易交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西南夷各民族一方面得以抵抗住了华夏文明的浸透,保持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也因为如此,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无法得到发展,长久处于原始蒙昧状态。我们前面说了,滇越之间的那条道路,马援曾称“此道最便”,但这只是和当地其他交通线路比较而言,其实这条道路还有一个别称,叫做“鸟道”,《南中八志》称:“交趾郡治龙编县,自兴古鸟道一千四百里,盖以其险绝,兽犹无蹊,人所莫由,特上有飞鸟之道耳。”则该地区最便捷,号称“神捷”的道路,都如此险峻难行,那其余道路可想而知。那么,我们现在就知道刘备为什么不从交趾到南中去攻克益州了。第一,益州和交趾相接壤的部分是南中,而南中是未开化的荒蛮之地,所谓“不毛”,没有政治、经济上的价值。第二,南中地区地形极其复杂,道路极其险峻,根本不利于行军用兵。第三,刘备当时在荆州,从荆州到益州,自古以来就有一条黄金道路——长江水道,这也是从古至今所有时代从荆襄入川的最便捷的道路。你要刘备不走这条黄金水道,却去绕一大圈,从荆州南下到孙权的地盘交州,然后从交州再走羊肠鸟道去蛮荒之地的南中,再从南中翻越崇山峻岭去成都?益州和交州确实有道路相通,题主说“许靖、刘巴,后来都去了益州;雍闓叛乱绑架张裔送给孙权,孙权派刘阐准备接管益州;晋朝初,建宁太守霍戈派遣毛炅攻取了交州”,这说明题主看书很仔细,一般人对这种细微的地方很可能一眼扫过去,不会 象题主这样发现其中所隐藏的问题。益州和交州之间的这条道路,严耕望先生在《汉晋时代滇越道》中做过详细考证,简而言之,这条道路从交趾郡(今越南河内)出发,经过进桑关(今越南河江),再经过西随县(今文山县)、贲古县(今弥勒县),最后到达益州郡的晋宁(今昆明市晋宁县),再由此北行,即可到达成都。
此图为严耕望先生《唐代交通图考》中关于滇越交通的地图,虽称是唐代,但汉晋时代滇越交通亦与此同,他《汉晋时代滇越道》一文亦用此图。途中红线所标,即是当时交趾到益州的道路。许靖、刘巴自交州至益州,皆从此道,许靖在交趾,给曹操写信,说他“欲上益州,复有峻防,故官长吏,一不得入”。这里所谓“峻防”,指的就是进桑关,进桑关是交州到益州一大要隘,刘璋为某些政治考量,不欲“故官长吏”入蜀,故与此地严加防范,许靖因此不得入益州,直到后来刘璋请他才得以过去。刘巴由交州入蜀,《零陵先贤传》则曰:“巴入交阯,……与交阯太守士谿计议不合,乃由牂牁道去。为益州郡所拘留”,这里所谓“由牂牁道去”,指的就是这条道路,因为进桑县、西随县皆属于牂牁郡,这条道路是从交趾通过牂牁,再到益州郡的,所以《零陵先贤传》称其为“由牂牁道去”,(这句话另有版本称之为“由牂牁遁去”。)到益州郡(今昆明市附近),刘巴被益州太守所拘留,正好印证了他走的是这条路。三国末年,吴国交趾人吕兴杀太守,派人“诣进乘县”,于是霍弋派毛炅占领交趾,这里所谓“进乘县”,即汉代所谓“进桑县”,这说明霍弋之收交趾,也是通过这条路来的。这条道路并不仅仅在三国时才有,它其实开通极早,据《水经注》云,东汉建武十九年,伏波将军马援上书,称“从(米+尼)泠出贲古,击益州。……愚以行兵,此道最便,盖承藉水利,用为神捷也”,这里益州是指益州郡,非益州。可知从东汉初年,此道就已经是滇越之间的主要交通通道,而且由于可借水运之利,最为便捷。建安十五年,孙权命鄱阳太守步骘为交州刺史。步骘一路南行至交州苍梧郡,苍梧太守吴巨原本是刘表所置,与交州本地大佬士燮兄弟不合,然后步骘大概在建安十六年设了场鸿门宴,把吴巨给砍了。自此,交州就在士燮兄弟与步骘的管理下成长。我们可以看看在这之后至士燮逝世之间的交州各郡太守的名单:交州一共有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凡七郡。交趾太守:士燮;合浦太守:士燮之弟士壹九真太守:士燮之弟士(左黄右有);南海太守:士燮之弟士武;郁林太守:陆绩(陆绩是得罪了孙权被贬过去的,可见不是什么好地方,陆绩在这生了个女儿,名叫陆郁生);日南太守:不详,日南在如今的越南中部,这个郡南边的象林自东汉后期便独立出了一个林邑国,从此中国疆土就少了一小溜。吕岱更是讲述到日南地区的男女习惯裸体生活,后来东吴时期,林邑国还占据了日南郡西卷等地一段时间。故而,士燮时期,对日南是没什么掌控力的。苍梧太守:不详,然步骘斩苍梧太守吴巨,又封广信侯,广信为苍梧郡治所,苍梧郡应为步骘所辖管。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到,士燮本来就是依附孙权,并不是真正的下属。其兄弟辖管四郡,士燮在世时孙权的管辖地似乎仅有郁林和苍梧两个靠近荆州的郡(虽然这两个郡看起来面积挺大,但目测没有士家兄弟那四个郡发展好),且其地必然也有士燮的势力在。故而,士燮在世时,孙权想从交州攻打益州,几乎等于白瞎,毕竟士燮比较向往和平。孙权也就做做骚扰,比如遥任雍闿为永昌太守之类。直到公元225年,士燮病逝。孙权命陈时掌管交趾,令士燮之子士徽代替他叔叔为九真太守。还将交州分成了广州(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与交州(交趾、九真、日南),命戴良为广州刺史,吕岱为交州刺史。当然,士徽很生气,自称交趾太守叛乱,没几个月就失败了。然后,他和自己的几个兄弟大部分被杀了,还有几个被废为庶人。他的两个叔叔,也就是士燮还在人世的两个兄弟也被贬了,不过几年后因为犯事也被杀了。自此,士家覆灭,孙吴走上了掌管交州的真正旅程。当然此时的孙权也不想带兵去打蜀汉,此时吴蜀联盟,即使不联盟,由此攻打蜀汉花费也是得不偿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