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崇祯是极其不成熟的政治家?

给灵魂一点味道


崇祯没有经过帝王之学的训练,好意气用事,生杀予夺太过随意,往往好心办坏事,最终江河日下。

(崇祯)

1.杀袁崇焕的政治军事后果

己巳之变中,袁崇焕在京师城下与后金对峙,并且在等待援兵集结,最终发动对皇太极的总攻击。

皇太极进不利,退不利,补给也不足。就在这节骨眼上,崇祯直接把袁崇焕送进了监狱,辽东军东溃出关。

(己巳之变)

战局急转直下,皇太极从容南下劫掠良乡等地补给部队,修整十余日再次攻击京师。

当时在京师的文震孟就说:袁崇焕有错,也不该现在抓,战局要崩了。

一语成谶。之后围绕袁崇焕案对内阁又进行了大调整。

2.换卢象升

1638年清军入关,卢象升负责真保顺广几府防御,在作战过程中,卢象升对战场把握完全处于不利状态。但兢兢业业勉强维持着。

(卢象升)

崇祯在知道后,又要临阵换将,幸亏杨嗣昌以免己巳之祸劝解,才改成了催战,结果杨嗣昌一战阵亡,清军东南转向进入山东,战局急剧恶化。

3.抓催孙传庭

1639年孙传庭入卫京师,指挥部队与清军打了几场硬仗。由于各种原因,就把孙传庭放监狱去了。

(孙传庭)

1642年初,将孙传庭从监狱放出来,让解围开封。之后命其总督三边,催解围开封,导致柿园失败。第二年催孙传庭出关决战,一举而主力丧。

崇祯在行事上很焦躁,急于求成。对待城下太狠,生杀予夺太过随意。以致人心离散,国运不再。


一枚明粉


这么说崇祯,其实是客气的,事实是:崇祯皇帝,根本就不算个政治家。

虽然崇祯皇帝这一辈子,十七年如一日的励精图治,吃用都十分简朴,为国家大事操心劳累,最后更以煤山上吊的壮烈,惹了后世多少人一把同情泪。但以政治家的标准说,崇祯何止是不成熟?更是严重的不合格。

下面这三个致命的毛病,就是崇祯作为政治家,根本就不该犯的。

第一个毛病:缺少忍耐力。

崇祯皇帝的在位生涯,出名的就是急脾气,一件事办下去,几天不见效果,立刻就是各种怀疑上脑门,然后不是瞎指挥,就是换人办罪,只要是认真办事的官员,通常都给坑到惨。

最典型的,就是松锦之战和郏县之战,这两场战役,一次是明朝集中十三万大军决战清军,一次是明朝与李自成决战河南。只要崇祯皇帝能够忍一忍,给前线将领充足的自主权,明军本可以在锦州打个大胜仗,确保清军几年恢复不了元气。也可以在郏县把李自成一勺烩,彻底消灭中原流寇。可崇祯皇帝呢?战争开打就心急如焚,然后就是各种催,总以为自己很高明,逼着前线将领改变计划,结果就是自乱阵脚,两场大战无一例外,全是全军覆没

中国古代政治家“既相托,敢委性命”的气度,崇祯身上,却是丝毫看不见。多少本可办成的事,就这么被崇祯搅和没了,大明朝的家底,也差不多赔光了。

第二个毛病:缺少用人眼光

比起他瞎指挥般的操作来,崇祯皇帝更失败的一点,就是用人。

崇祯自诩用人精明,以《明季北略》记载,他连批奏折的时候,有时都带着太子,手把手教太子怎么挑大臣奏折的错别字,得意洋洋标榜这就是他的用人之道,可他都用了些什么人呢?

首先得先看看他“废”了一些什么人,曾经横扫农民军的名将卢象升,带孝赴国难后,就被崇祯各种猜疑,连兵力都被调的乱七八糟,最后带着五千孤军血染巨鹿。曾经灭了高迎祥的孙传庭,就因为大刀阔斧改革,动了权贵们的利益,遭到了各种诬陷。可崇祯就是什么诬陷都听,听完一度把孙传庭下牢狱,直到李自成打到河南后,才放孙传庭出来救火,可那时已是大势已去。孙传庭为国捐躯后,崇祯竟怀疑人家没死,连个谥号都不给。几乎所有被崇祯怀疑的人,都为大明朝尽忠了。

那崇祯从不怀疑的人呢?比如陈演,比如魏藻德,这些人平日里慷慨激昂,满嘴忠君报国,每次朝廷开会,都把崇祯哄的心花怒放,但做起事情来一个接一个的坑。特别是崇祯上吊后,这两位昔日的明朝内阁大学士,组团去投靠李自成,反而被李自成拷打抄家,活活被打到死。
就这种烂人,崇祯一辈子,却当人才一样宠信。

用人眼光如此之歪,最后去歪脖子树上吊,也是毫不奇怪。

总之,崇祯的精神值得钦佩,但皇帝这个岗位,真心不适合他。且不说明末的烂摊子他救不了,就算给他一个国泰民安的江山,他也有百分百的把握,活活弄成烂摊。

我们爱历史


崇祯并不是极其不成熟的政治家,实际上崇祯有着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这从他即位后解决九千岁魏忠贤和清算阉党的过程可以看出来。崇祯即位后,先是巩固自己的地位,搬出哥哥天启帝的遗言: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来麻痹魏公公,不接受他的辞呈,然后又大加封赏,给魏忠贤的侄子魏良卿赐免死铁券。实际上却在不断剪除阉党的党羽,接受了奶妈客氏的辞呈,勒令五虎之首崔呈秀削职归籍。直到国子监监生钱嘉征上书弹劾魏忠贤十大罪的时候才开始动手,逼得魏公公最后上吊自杀,而此时他已经即位两月有余,从这一点上来看,崇祯并不是不成熟的政治家。

可为何崇祯尽管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书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却仍然无力回天,甚至连南迁与和议都没有达成,最后落得个自缢煤山的下场呢?

性格缺陷是主要原因,崇祯生性多疑,不信任大臣,据统计,他在位的17年间竟然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这种不信任大臣的性格导致文武百官们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实际上就是敷衍塞责,尸位素餐。想想晚清的慈禧太后,一介女流都敢于重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臣,若不是重用这些汉臣,光一个太平天国恐怕都能让满清提前关门。

崇祯的另一个性格缺陷就是缺乏决断力,在和议与南迁之时表现的淋漓尽致,兵部尚书杨嗣昌提出:攘外必先安内,先与后金议和,待收拾完流贼再图辽东。可这个意见还没有提上议程,就被文官集团大批特批,说什么泱泱中华,岂能与蛮夷议和,害得崇祯赶紧出来辟谣。在李自成逼时京师时,朝议南迁也是没有决断,当然这跟李自成进兵神速也有重要关系。做为帝王,广纳百家之言是正确的,但一定要有自我决断能力。

另一个原因是他清除阉党太过彻底,导致文官集团一家独大,帝王之术是采用互相制衡的办法来协调派系之争。文官中大都是一帮嘴炮,光喊口号不做实事,整天就是你斗我我斗你,尔虞我诈。这样的朝廷结构搁在太平盛世可能无关紧要,放到乱世之时,结果就难以预料了。

综上所述,崇祯并不是不成熟的政治家,他只是不具备一代雄主的宽广胸襟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处事风格,遇事缺乏决断,这才导致他最后吊死煤山的悲惨下场。但他的勤奋,他的节俭,他六下罪己诏的勇气以及最后自缢殉国的悲壮仍然值得肯定,而且他确实生不逢时,如果是太平岁月,凭他的勤奋和努力做个守成之君绝对绰绰有余,真可谓,何苦生在帝王家啊!

解密历史,畅谈奇闻。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头条号:历史茶坊

各位读者如有不同见解,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历史茶坊


这个命题非常的好,崇祯皇帝确实对明朝的灭亡有着很大的责任,崇祯的确不是一个合格的继任者和领导者,他不成熟的表现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望大家指正:

1崇祯皇帝是兄终弟及登上帝位的,血气方刚的想有所作为,哥哥的“不作为”他归咎为魏忠贤的放纵和专权!所以上位后的崇祯急不可耐的把魏忠贤废锄,东林党一家独大,可是他信任的东林党又是一群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只会党争,掣肘。明朝末年形势一天天变糟离不开崇祯的这个举动,可以说这是崇祯皇帝政治不成熟的表现之一!

2处理袁崇焕的方式太过草率!袁崇焕确实犯了大忽悠的大罪,但凌迟处死太伤将领们的忠君之心了!“兔死狗烹”使得边关将领们都不会使出全力,更不要提协同配合了,这也是造成明军始终面对清军总是大败的原因,不能形成凝聚力是他政治不成熟的表现之二!

3驾驭群臣的能力太低,温体仁,杨嗣昌,周彦儒,陈新甲,洪承畴等大臣相互倾轧,拆台,崇祯拿捏不准,造成朝政的进一步混乱,进一步制约了对农民军和清军的部署,形势更加糜烂,不成熟之三!

4政策的漂移不定,对农民军绞辅变幻无常,使得农民军渐成燎原之势,对清军战和不定,进一步耗费了有限的边军战力,心里拿不定主意,摇摆不定,不成熟之四!

5对困难应对迟缓,后路安排不周。李自成进军北京的过程已不可逆转,先是不果断迁都南京以求自保,或是及早安排太子先行前往,坐以待毙,自己煤山上吊,太子也被后来的清军俘虏,明朝正统彻底消亡,后来的弘光政权等势力很快被消灭,明朝最终失败,崇祯皇帝做了最后的“贡献”!不成熟之五!

这是我总结的崇祯不成熟的几个方面,希望我的回答能获得认可,欢迎大家就历史问题多多交流,相互关注!





寅哥解惑


何为政治?我认为毛主席的统一战线就可以很好的解释了,就是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

说到底,就是建立自己的政权班子,或者争取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当自己想要做某些事情,而没有人表示支持时,就表明崇祯是一个极其失败的政治家了!

崇祯登记之初,三下五除二,干掉了魏忠贤,可谓给明末的黑暗官场生态来带一股清流。得到了除阉党外的文官集团的一致赞美。

有很多人认为,杀魏忠贤是错的,因为魏忠贤是为皇帝办事的,而且魏忠贤的死代表着宦官集团对文官集团均衡的官场政治被打破,从而导致文官集团一家做大!

其实,我认为这是不全面的,魏忠贤可不可以杀?可以,前朝留下的权倾朝野的人物,都是后任继承者所忌惮的事情,比如,康熙铲除鳌拜,嘉庆扳倒和珅,张学良杀杨宇霆!除了和珅贪腐外,鳌拜和杨宇霆这样的人,你也很难评价他们是忠是奸,就连和珅,虽然贪,但是对皇家应该也是没有二心的,但是,他们都和魏忠贤一样,被杀了,为什么?因为,他们和后任的统治者不能形成一股力量!也就是不能形成统一战线。

但是,崇祯杀完魏忠贤之后,没有培养起自己在朝堂的政权班子!这才是大错特错的地方!

在用人上,感觉他是一个厉害的人,好,重用!这个人是谁呢?袁崇焕,天启皇帝刚死,崇祯就询问袁崇焕辽东对策,袁崇焕张嘴就是:五年复辽!崇祯一下子就当真了,袁崇焕一下子从辞官回乡的路上,变为手持尚方宝剑的蓟辽督师!这么重要的工作岗位,你不考察一下,就给出去了,这是幼稚!后来,皇太极迂道入关,兵临城下,袁崇焕前线来勤王,崇祯将其凌迟处死,这是置气!袁崇焕其实的确是欺骗了崇祯,五年复辽就是一句大话,关键是崇祯对袁崇焕这一捧一摔打的是自己的脸啊!

崇祯还不吸取这样的教训,在位期间,这样的人事任免屡屡发生,频繁的更换内阁学士,兵部尚书等重要职位!按理说,换的官员,应该是越来越好,可是你看大明王朝最后的内阁魏德藻,那是什么玩意,可见崇祯用人不察!

其实这些都可以理解,毕竟,人生如戏,官员全平演技!

但是,崇祯杀陈新甲一事,表明崇祯对于政治是没有任何理解的地方!

在明朝不行的时候,崇祯和陈新甲打算和满清议和,以这个事件划分,应该是崇祯和陈新甲都算是议和派,反对议和的就是反对派,后来议和消息泄露,崇祯杀了陈新甲,这就尴尬了,我的崇祯哥,陈新甲和你是一派的,这个时候,你不是给自己兄弟来一刀吗?

果然,到李自成大军逼近北京时候,崇祯有意南迁,没有得到官员们的支持!完全是咎由自取!


史论纵横


头条有人提出质疑,说崇祯确实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理由是,崇祯不露声色的把魏忠贤一党干掉了。当初崇祯被定为皇位继承人,住进皇宫后,深知魏忠贤一伙势力已经是权倾朝野,甚至控制了一部分禁卫力量,所以内心非常忌惮。崇祯对魏忠贤势力的恐惧,是深入骨髓的,他深知如果一招不慎,很可能就会被魏忠贤除掉。为此,他在宫中几夜不眠不休,也不敢吃魏忠贤提供的任何食物。崇祯登基之后,偷偷削弱魏忠贤的党羽势力,最后完成了一次大绝杀。魏忠贤曾经是气焰滔天的"准天子",最后还是败在一个他原本看不起的毛头小子手上,想来魏忠贤临死时也不会瞑目。有人就说,这个崇祯不是很厉害吗?不厉害还能搬倒如此权势煌煌的"九千岁"吗?

我承认,崇祯确实很厉害,但他的"厉害",并没有离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那就是––––"争夺权力"。崇祯搬倒魏忠贤,不管他干得多么漂亮,但也离不开"争夺权利"的传统藩篱,只能证明他在这方面有一套,但还不足以证明他是一个治国安邦的好皇帝。康熙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他多少岁就可以拿掉鳌拜,而在于他在执政期间平定了多少叛乱,收复、开拓了多少领土,减轻了多少徭役。假设康熙虽然小小年纪就打倒了鳌拜,但是他长大后庸庸碌碌,甚至非常昏聩,是一个糊涂蛋,我们不能因为他搬倒过鳌拜,就说他是一个明主。


(影视剧中的鳌拜)

崇祯确实打掉了魏忠贤,手法玩得非常漂亮,让人有所期待,但是他后来的表现就强差人意,甚至可以说非常昏聩。比如,崇祯曾经想给军队补发已经欠了很久的饷银,结果一个大臣说,不必补发,因为那些人给陛下卖命是应该的。崇祯听了他的话,居然深以为然。我实在看不出,崇祯到底哪里像一个成熟的政治家。


怀疑探索者


一是反映在用人上,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崇祯不仅多疑,而且刻薄寡恩。明末并非无能人可用,像兵部尚书陈新甲,卢象升,三边总督(后冀辽总督)洪承畴,辽东督师袁崇焕,孙承宗等都是足智多谋的帅才,可惜崇祯都没有用好,杀的杀,免的免(罢免)。

二.好面子,不务实,不敢担当。最著名的案例是陈新甲提出私下与后金议和,以便全力对付农民军(李自成张献忠),避免两线作战,本来不错的办法,只要有益于国家,光明正大的去做就是了,刘邦,李世民还送女人与少数民族和亲呢,何必死要面子活受罪!后来事情泄露(文武百官皆知),又不敢担当,杀陈新甲做替罪羊。

案例二,李自成农民军逼近京师,明朝本来可以迁都江南(后来的南明政权各自为政还坚持十几年),崇祯希望有大臣主动提出来(有陈新甲前车之鉴,哪个还敢乱出主意),见没人站出来,就选择煤山自缢。

三.吝啬。身为一国之君却不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不顾国家,恋小家,前方打仗军费不足,不主动带头从內府拿钱,却逼迫皇亲国戚掏腰包,结果贻误军国大事。

四.杀魏忠贤,重用东林党人,重用奸臣温体仁。东林党人大部分只善于口诛笔伐,弹劾人有余,干实事不足。首辅温体仁更是搞党争老手,后被列入奸臣传。


关东男人


崇祯帝还是一个想有些作为的皇帝。怎奈他接到的是他那个木匠哥甩给他的一个烂摊子。他是典型的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他17岁继位,在位17年。在这17年中他不观歌舞不宠嫔妃。他只有一个皇后,三个贵妃,然后每天都是夜里一两点钟睡,早晨四五点起,坚持了17年。


那么这么好的一个皇帝为什么说他不成熟呢?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不能做到“知人善用”。当时的明王朝,处在风雨飘摇的最后关头。全国上下都在闹农民起义,我们的崇祯皇帝对下属极其苛刻,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迁怒于下属,在他在位17年中竟然换掉了五十一个内阁首辅,平均一年换三个。你说这样不相信人,如何能够治国安家,平天下。

到最后闯王进了北京,崇祯也算做的英勇,让他的四位夫人上吊,两位皇子送出城去,让他们将来中兴大明。自己跑到万岁山,自缢殉国。


滴一车说


崇祯并不是不成熟,这么说有些成王败寇论了。从崇祯诛魏忠贤、杀袁崇焕便可看出他是极有权谋的皇帝。但只能说崇祯并不是优秀的政治家;魏忠贤一死权利并没有回归到崇祯手里,时值明末文官集团空前强大,魏忠贤一死他们也非常统一,他们非常坚定的达成了共识就像首辅魏藻德所想一样“大明只是你朱家的大明朝与我何干”他们上瞒下欺,层层剥削。国库空虚,黎民穷困,唯独这一群人富得流油。中华自古任一有建树的帝王都是权利斗争的高手,而崇祯在这样的时期明显是束手无策才会有最后“皆诸臣误我”的感慨。面对这样一群人崇祯的任何想法都不能彻底执行下去,所有官员打着崇祯的旗号肆意为自己谋利,再加上连年灾荒,建州女真越来越强大,交给崇祯的确实是一个天大的难题了。换作哪一个帝王面对这种形势你觉得能力挽狂澜呢?


大虾134318837


崇祯帝继位时只有17岁,是个小屁孩,本应在父母羽翼之下成长,很不幸,自小母亲就死了,跟着父王过世,现在兄长又死了,他必须继位。当时内忧外患,风雨漂摇,大厦将倾,全压在崇祯帝身上,他很想扶大厦于既倒,实现中兴。如果崇祯帝会用人,无需他亲力亲为,只虽首辅去办理就行了,但崇祯长干妇人之手,居于深宫之中,缺小历练,什么都想管,但什么都管不了,并且急于求成,本来打仗让武将决定时机,他从不与武将商量,听取别人意见,便下令不出击者斩,结果武将明知时机不成熟都要进攻,结果孙传庭战死,还背着罪名,得不到朝庭追认。洪承畴硬着头皮领旨出击被俘。本来迁都是崇祯帝的意见,见众大臣反对,他竟将执行迁都的大臣杀了,显得政治上极不成熟,日后也没大臣愿为他办事。杀袁崇焕,也造成日后五大总兵不愿勤王。崇祯是个缺乏肚量的人,想当然就判了袁崇焕判国罪,国家用人之际,乱杀大将后果很严重,间接造成祖大寿降后金。总之,崇祯是个缺乏锻炼,不愿承担责任,及缺小远见绰识的政治家,亡国是必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