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池中的“瓮城”是怎么出现的?它有什么功能?

1084976995


瓮城是为了加强城堡或关隘的防守,而在城门外(亦有在城门内侧的特例)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因形状像“瓮”(一种口小肚阔的大瓶)而得名。

瓮城属于中国古代城市城墙的一部分,通常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并设有箭楼、门闸、雉堞等防御设施。

瓮城城门通常与所保护的城门不在同一直线上,使得攻城方需要将攻城武器转往另一方向而不是长驱直入。

瓮城的出现非常早,至于究竟源于何时,还没有确切的定论。但就目前的考古发掘来看,至今能确认最早的瓮城雏形,是距今约4000年的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大致可以追溯到龙山晚期到夏朝早期。《诗·郑风·出其东门》有载:“出其闉阇,有女如荼”。这里的“闉”就是瓮城的一种早期形制。

另有说法称,中国已知的最早具有瓮城雏形的城池是十六国时期(公元5世纪初),匈奴铁弗部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的国都统万城。

统万城分为东西两部分,其中西城共有4座城门,即招魏、朝宋、服凉、平朔四门。城门内侧建有三个瓮城,即西瓮城、南瓮城、北瓮城,但三座城门已经全部塌毁。

图一: 中国大夏统万城

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朝鲜和日本在历史上也多使用瓮城巩固城防。

朝鲜王朝的重要城市如汉城、水原也设置了瓮城。但朝鲜瓮城与中国的不同之处在于瓮城城墙仅有一端与主体城墙相连,另一端通常留出豁口。

图二: 韩国水原华城

日本城堡中“二之丸”和“橹楼”的设置与中国的瓮城及箭楼相似,均为敌军攻破第一道城门之后的缓冲区。而日本城堡最著名的瓮城首属大阪城的“真田丸”。

图三: 日本大阪城真田丸

在西方的城堡文化中,也有和中国及朝鲜的瓮城相应的概念,英文称做“barbican”。需注意的是,在欧洲,城门外的瓮城与城堡大门两侧的碉堡和塔楼在概念上是没有明显区分的,两者在英文都可以称作“barbican”。

图四: 欧洲的瓮城,barbican






万里长空夜未央


瓮城是古代城市的主要防御设施之一。它是在城门外口加筑一个高与大城相同的小城,它的形状多为圆形,也有少数是长方形。圆形的小城,就像是一个瓮,所以呢,就把这样的城称为瓮城。而方形的,有时候也就称为方城。

之所以会出现瓮城这个建筑,主要是由于古代国与国之间总爱发生战争。要攻占一个国家,从军事进攻的角度而看,一个城池最薄弱环节,就是它的城门。因为厚重的城墙是很难被击破的,而且城墙上还有城池的守军,他们居高临下,占据着地势的优势。


守城者只要砸下一些重物,就会对攻城士兵造成很大的伤亡。


而进攻城门,只需要向前冲锋把城门撞开。城门一旦攻破,这个地方基本上就算沦陷了。

所以城池的防卫者,肯定会对城池加大保护力度,增强它的防御能力。规模小一点的城池,一般是设置悬门或者是吊桥。而大一些的城池,防卫者会设置瓮城。说白了,瓮城就是专为保卫城门而设的小城。

那么瓮城的具体功能是什么呢?

一、 保卫城门,为城门设置一个双保险


瓮城的首要功能就是保卫城门,它发挥着双保险的作用。因为它的设计初衷就是在城池防护建筑之外,增加一道防御系统。

因为在古代城门非常厚重,关起来很费劲。它不仅仅是个体力活,而且还是个技术活。古代的城门为了防止撞击,不光很厚重,背后还有横木,有些还有铁锁呢。

横木要完整地插上去,也得需要两个人抬。所以当进出城门的时候,敌人突然冲出来,守方还来不及关上城门,那就悲催了。

设计了瓮城就是为了拖延敌人的攻城时间,而且难度也大大地增加 了。这样守军就有了充分的时间,来集结军队排兵布阵。

敌军在攻入瓮城城门时,由于其内部空间狭小,城门的形制限制。这样都可以有效地减少敌军的士兵和使用器械的数量,敌军的战斗力肯定在短时间内遭到了削弱。而且瓮城内已经集结排列好了守军,时刻准备着迎敌,痛击来犯的敌人。

二、 瓮城攻守起来比较灵活


瓮城内设有碉堡、箭楼等攻击武器,还有垛墙、闸门等防御手段,这样就攻防为一体了。

当敌人冒入瓮城的时候,马上关闭瓮城,可以把敌人围在瓮城中。在城上的弓弩手,就可以借居高临下和八方包围的位置优势,对敌军放箭。以配合瓮中的军队,消灭敌军,对敌人实行关门打狗的战略,也就是瓮中捉鳖。

瓮城在一定的程度上,还可以改变守军死守城池的被动防御战略。不用非的在城墙上进行防御,有了瓮城,就可以在瓮城中排兵布阵。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对主动冲击进入瓮城的敌军。

所以说,瓮城对于敌军而言,作战方式灵活,可战可退。

三、 瓮城的藏匿作用

瓮城可以高筑墙,在瓮城内可以设藏兵洞。有的瓮城可以藏匿3000名士兵呢,这样当敌人攻进来的时候,守方可以利用藏匿的方式,采用各种手段,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


在不打仗的闲时,瓮城还可以用来储备物资,储藏粮食。这也算是一举两得的作用。


瓮城在历史上抵御了很多敌人的入侵,保护了城门和城池的安全。它是统治者得以维护国家稳定的重要因素。瓮城的建筑防御体系,可谓是我国军事史上的一个创举。

目前保存最好的瓮城是南京的中华门,西安的瓮城也有所保留。在了解了瓮城的朋友们,如果喜欢可以去看看,看看古人防御的智慧。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搜一下南京的中华门就知道了。。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瓮城遗址。。。

照片是曾经南京的通济门。原世界最大最复杂最具功能性瓮城。


辣手摧玉米棒子


提到瓮城,刚好最近在固原博物馆参观时,看到了一个做得相当不错的城池模型,里面就有瓮城,结合它来谈谈。

1·瓮城的形态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座古城由内外两圈城墙构成,城门没有开在城墙的正中部,而是偏向城角的位置。

在内外城墙的城门外面,都套接着一圈半圆形的城墙,并开设城门,这就是所谓的瓮城了。简单说,就是城池的双层保险门。

北宋曾公亮所著的《武经总要·守城》中,对瓮城有专门的记载:

“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

这跟我们在图中所看到的是完全一致的,瓮城城墙跟主体城墙的尺寸相同。

2·瓮城的功能

古代城墙一般为夯土筑造,或者采用土石混合的结构,相对而言,城墙最薄弱的位置就是城门,毕竟城门多为木质的,容易被破坏。因此,古人在战争中,也逐渐思考如何加强对城门的保护,瓮城就应运而生了。

瓮城的功能,除了制造双层城门,增加了一层防护之外,在战斗中还可以故意诱敌深入,让敌人攻进第一层城门,此时放下铁栅栏或者关闭城门,就可以对包围在瓮城里的敌人进行攻击了。可以说,这是瓮中捉鳖。电影《投名状》里,杀害降兵,也是在瓮城。



五代时期,梁太祖朱温手下的勇将朱珍,就吃过瓮城的亏,史书记载:

珍军已入瓮城而垂门发,郓人从城上磔石以投之,珍军皆死瓮城中,珍仅以身免

说的是朱珍攻打郓州,被守城将领诈降欺骗,他率军进入瓮城以后,对方就放下垂门,断绝了他们的退路,接着,对方从城墙上往下扔石头,朱珍带来的人都死在了瓮城里,只有他自己命大,逃过一劫。

3·瓮城的起源

网络上有些帖子,说瓮城最早见于十六国时期的大夏统万城,这是不准确的。根据最新的考古资料,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神木石峁遗址中,就出现了瓮城结构。

可以看出,在这处城门的外侧有两个大型墩台,类似于后世的门阙,在城门的内外侧分别有一个曲尺形的内瓮城和一个外瓮城,这个发现一下子就把瓮城出现的时间往前推了一步。


考古军中马前卒


瓮城主要是为了解决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城门关起来很费劲——所以进出城门的时候,如果敌人突然冲过来,我方还来不及把城门关上,那就完蛋了。

现在很多人用惯了自动门,对于特别大特别重的门都没印象了。小学的时候,校门就是很大的铁门,虽然门下面有轮子,但是很多生了锈,推起来特别费力。那个时候班级执勤就要关校门,一个小朋友根本推不动,要四个男生一起推。当然小朋友人小力气也小,但这个场景还是说明一些事情:以前的门,关起来是个体力活。

而且也是个技术活。以前的城门,为了防止被撞车,不光很厚重,背后还有横木,有些还有铁锁。横木要完整得插上去,可能也需要两个人抬。现在有时候去参观古城,如果赶得早,正好遇上开门,整个门要开起来,也可以好一会儿。如果打仗的时候,关门要这么许多道手续,那就可能有危险。为什么呢?敌人的先锋可以强行冲过来,赶在城门合上之前,拼死挡住不让你关上。然后铁骑大军再冲一冲,整座城就完蛋了。

也许有人要讲,以前守城门的士兵,都受过训练,关城门应该很熟练吧。即使关门的人很熟练,战时,人员物资进出城门,往往速度会很慢。举个例子,南朝侯景之乱的时候守台城,梁军被堵在城里。这样下去早晚粮草都要吃完。怎么办呢?有人就想组织一次主动出击。想法是好的,但是没打赢,没打赢以后,大家就拼命要往回逃。逃一逃,自相踩踏不说,到了城门口乱作一团,后面的急着要回城,守城的人害怕敌人跟上来,想早一点关城门。这样一来,无端增加了许多损失。

怎样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就是瓮城啦。

瓮城可以有两道甚至多道门,这样大家进出城的速度就快了。进了城以后,也不能进入主城,因为还有一道门!只能先在瓮城里等一等。等瓮城的门关上,主城门再开,这样就没问题了。敌人跟进瓮城了怎么办呢?不要紧,瓮城周围都是城墙,安排好弓箭手,来一个射一个。所以说,有了瓮城,妈妈再也不用担心城门进出的问题啦。


在野武將


欢迎来到熊二读史。(本文约400字,阅读需时2分)

“瓮”字的本意是一种口大的容器。

为什么会用来命名古代城市的一种功能建制呢?

因为古代城墙外的一个小城,形状很像一个大口之“瓮”。正如下图红圈所示。

瓮城是古代城墙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想要攻破一座城,首先要战胜重重障碍,挥师近城。城的第一道防线就是护城河,越过了护城河,就到了城墙近前,如何攻破高仰坚固的城墙呢?

因为城墙不好攀爬,架云梯爬上去,可能是一个办法,但需要长时间的准备,伤亡也不会小。

一个简单粗暴的做法。就是直接攻城门,或用破城锥破门而入,或用火攻攻破木质城门,就可以一鼓作气涌进城内,给守军造成巨大的心理恐慌。

因此建城者鉴于以往城门容易成为进攻对象的危险历史,发明了城门楼、箭楼、瓮城这一套设施。

瓮城或方或圆,在城门内或外加筑小城,包围城门。只留一门进出,易守难攻,因为瓮城的城墙上也可以配置兵力,于是就形成一个立体火力网,费尽艰辛攻入瓮城,结果发现四面发放的守城者在等着呢,两个门一关,真是插翅难逃。

正如一个形象的成语——“瓮中捉鳖”。

瓮城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陕西神木石卯遗址,就发现了瓮城的遗迹。而现存的西安、南京等地城墙,均有瓮城的身影。

南京的通济门瓮城,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瓮城。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敬请右上角关注@熊二读史。


历史宝藏


瓮城的设计参照子宫,多层保险之用。

大家想一下生物学中子宫的设计,有膜一阴道一子宫口一子宫。每一道都是一层保护,只有强壮的阴j才能突破到子宫口(),但是还是进不去,最后微小的精子冲击去也是死伤无数,只有少数能冲破层层关卡游到子宫(进城),如果子宫口紧闭,精子是很难冲进去的。

反过来,出城也是一样,宫口不打开,阴道口不打开,也是难产。

所以瓮城的设计就是增加距离,增加关卡,增加面积(士兵量的容积),增加体积(墙上弓箭手投掷手的立体打击)。





一心一意行不行


关于瓮城,之前学术界一直认为瓮城最早是出现在汉代,可是随着陕北榆林石峁遗址的发掘,将瓮城出现的时间向前推了两千多年!

2012年,考古工作者在石峁遗址,城址外城东门遗址的考古发掘,确认了体量巨大、结构复杂、构筑技术先进的门址、石城墙、墩台、“门塾”、内外“瓮城”等重要遗迹。

由此,将我国瓮城这种建筑形式的出现年代向前推移了两千多年。



瓮城是作为城池的一种防御设施而存在,为了增强城市的防御能力,建设者在城门外口加筑小城,其高与大城相同,其形状或圆或方。

如果一旦发生战争,当敌人攻入瓮城时,如将主城门和瓮城门关闭,守军即可对敌形成"瓮中捉鳖"之势,这大大加强了城门的防御能力。

在原始社会及冷兵器时代,瓮城在城市防御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如合川钓鱼城,就曾抵抗蒙古军队很长的时间。


石峁遗址,修筑在我国远古时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相交汇的黄土高原北部。有人猜测,这是黄帝的都城,而又有人认为,这是最早的夏都。

直到今天,究竟是谁建造了这样宏大的一座城?人们不得而知,而这座城池修筑的如此坚固,又是为了防御谁?人们还是不得而知。
但可以想象,石峁遗址的城市建造者,为城市修建出如此大规模的瓮城,可见,当时他们想要防御的敌人,实力应该也是挺强大的吧!


Ko蜀北一


瓮城,顾名思义,像一个瓮的城,把敌人瓮中捉鳖。一般是在内城外再设一道城墙和一个城门。这样敌人先头部分进来后,只要把瓮城的城门关上,瓮城内的敌人就无处可逃了。因为城门作为平时进出的通道,战斗时容易成为首要攻击目标,所以瓮城也相当于是双层城门的作用。具体形状是城门内外的圆形或者方形小城,一般与城墙同高,侧向开门。

瓮城不单有外瓮城,还有内瓮城。从考古发现来看,内外瓮城的结构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具备了。2012-2014年在陕西神木城西南高家堡镇的石峁遗址,发掘出了一座体量巨大、结构复杂、筑造先进的东城门遗迹。其中就包括内外瓮城。文献中也有记载先秦时期的瓮城。《诗经·郑风》就说“出其阇,有女如荼”。是曲城、阇是城台,大概对应的就是瓮城和瓮城城门。

本人去过不少古城墙,其中一些都有这样的遗迹,印象比较深的有江苏南京的中华门遗址、苏州的盘门遗址、安徽寿县的寿县古城遗址,都有这样的结构。大家感兴趣不妨亲身体会一下。


林屋公子


《礼记》中将国都的城门称作“国门”,而攻破国门则被视作灭国之灾,为了守卫国门,古人又在城门之外建造了瓮城。因此瓮城最初就是作为防御城池出现的。

瓮城,又叫月城、曲池,它是古代在城池中依附于城门、与城墙连为一体的附属建筑,偏开一门、形若瓮状。瓮城多数为半圆形,少数呈方形或矩形。说起瓮城,就不得不提到“瓮中捉鳖”。当敌军攻入瓮城时,守军只要将主城门和瓮城门同时关闭,即可使敌军成为瓮中之鳖。

一、瓮城源变

瓮城的出现非常早,至于究竟源于何时,还没有确切的定论。但就目前的考古发掘来看,至今能确认最早的瓮城雏形,是距今约4000年的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大致可以追溯到龙山晚期到夏朝早期。《诗·郑风·出其东门》有载:“出其闉阇,有女如荼”。这里的“闉”就是瓮城的一种早期形制。

从三代开始到后世,瓮城的名称和形制一直在发生着变化,先秦称“闉”,汉代叫“曲城”或“回门”,唐代称“羊马城”或“曲城”,宋代叫“瓮城”或“羊马城”。瓮城到宋代时已经发展成熟,并且形成国家制度。《武经总要·守城》提到:“门外筑瓮城,城外凿壕去大城大约三十步……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此外,
宋代还突破常规旧制,提出建造内瓮城的理论构想。

瓮城作为一个军事防御性建筑,其根本作用就是防护,具体来说有三点。

二、屏卫城门

瓮城首要的功能就是屏卫城门,发挥双保险作用。瓮城设计的初衷,就是在城池防护建筑之外,再加增一道防御系统。如此一来,敌军攻城的时间和难度也大大增加,守军就有了充分的时间,来集结军队排兵布阵并加强防卫。敌军在攻入瓮城城门时,由于其内部空间狭小和城门形制的限制,可以有效地减少敌军的士兵和器械数量,使其战斗力在短期内遭到削弱,而此时在瓮城中已经集结排列好的守军,还可以给敌军一迎头痛击。

三、攻守灵活

瓮城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改变守军死守城池的被动防御战略。在单一城池的防御形态下,守军往往只能坚持死守,而有了瓮城的防护后,守军可以在在瓮城中排兵布阵,主动冲击进入瓮城的敌军。可战可退,十分灵活。

四、四面夹击

瓮城建筑的四周都是高墙,墙上布置有弓弩手。待敌军攻入瓮城后,城垣上的弓弩手,便可借由居高临下和八方包围的位置优势对敌军放箭,配合瓮城中的军队,消灭敌军,打造出“瓮中捉鳖”的形势。

瓮城的建筑防御体系是我国军事史上的又一创举,影响了我国数千年的军事防御系统。

参考资料:《武经总要》、《先秦至宋代的瓮城演变初探》、《瓮城溯源:垣曲商城遗址研究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