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魏忠贤在崇祯登基后不谋反?

忧伤47012329


为什么魏忠贤不造反?这涉及到另外一个更加广泛的问题:中国历史上握有大权的太监众多,造反的太监很少。

为什么太监不造反呢?

因为太监造反没有用,众所周知,太监是有生理缺陷的人群,造反做了皇帝也无法延续子嗣,冒着这么大的风险造反,最终只坐那么几年,不划算。

但这并不代表太监没有权力的野心,只不过他们的野心通过另外一种方式表现出来,那就是扶植一个对自己有利的皇帝。

中国历史上太监起源很早,甲骨文中已有相关的记载,殷商时期的“寺人”就是太监,但早期的太监并非全部阉割,直到西汉才完成改造。东汉时期太监达到第一个权力巅峰,“十常侍”一手遮天,玩弄小皇帝于股掌之中,以至汉灵帝称“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这种状态正是他们所要的结果,端坐皇位的帝王是他们的傀儡,权力掌握在自己手里为所欲为。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是太监权力的另外一个高峰,他们把持朝政,排除异己,发展到后来连皇帝的继承权也被他们控制,比之“十常侍”不逞多让。发生于公元835年的“甘露之变”就是这时期皇帝大臣太监矛盾激化的集中体现,此次事变死于太监手里的大臣有一千多,满朝文武竟然被太监用武力解决了,实在是咄咄怪事。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虽然是泥腿子出身,但历史书还是看过几本的,早早定下祖训:“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但这块铁牌子还是毁在后人手里。王振、曹吉祥、刘瑾、汪直、冯保、魏忠贤。。。一个比一个来劲。

好在朱老八历史学的好,用锦衣卫分散了一部分权力,用言官制衡着权臣的做大,把兵权牢牢抓在手里,避免了唐朝神策军为太监控制后为所欲为情况的出现,所以明朝太监再大,皇帝抬手就给拍死,魏忠贤也不例外。

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再好的制度也抵不住人性的败坏,十七岁的崇祯能快速扳倒老谋深算的魏忠贤,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据说继位后连宫里的食物都不敢吃,而魏忠贤的基友客氏更是私藏宫女,准备学吕不韦奇货可居,可见他们并非对最高权力没有图谋,只是遇到了硬茬没有得手而已。

但崇祯虽然扳倒了魏忠贤,却没有能力拯救大明。这与明晚期的官场生态有极大关系,明朝中期以前,虽说屡有太监专权,但朝堂上的大臣们还能守正不阿,更有首辅大臣倾力辅佐,到了万历以后,大臣和太监沆瀣一气,所谓的党争沦落为权力之争,大家上台第一件事就是捞,魏忠贤倒台后,东林党人抓住机会快速填补了权力真空,赶走一只虎,迎来一群狼,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崇祯只能继续使用太监,实在也是无可奈何。



日慕乡关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了解一下明朝宦官的情况。明太祖朱元璋曾经规定,宦官不得干政,因为这个规定,所以一直到明宣宗时期,明朝一直没有出现过能够左右朝政的“大太监”。



然而,到了明英宗朱祁镇时期,明朝历史上第一个干政的太监出现了,他就是王振。王振做过最嚣张的事情,莫过于将朱元璋立的“宦官不得干政”的牌子公然销毁,大臣无一敢言。王振之后,明朝陆续出过几个大太监,比如刘瑾,魏忠贤。

但是,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那就是,这些太监虽然一手遮天,但是,只要皇帝想收拾他们,那是不用飞吹灰之力,比如刘瑾,朱厚照一道圣旨,就让他回了老家;而崇祯皇帝继位不到两个月,权倾朝野的魏公公便败下阵来。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因为明朝的宦官本身并没有太大权力,之所以有太监能够权倾朝野,靠的是皇帝对他的“信任”而不是他本身职位所具有的权力。所以,大臣依附他们,本质上是向皇帝因为信任而下放给他们的一部分皇权屈服,而不是太监本身。

这句话看起来很抽象,在此举例说明一番。东汉后期的宦官专权情况也很严重,这些太监甚至能对皇位产生威胁。他们之所以能有这么大的能量,是因为他们掌握的权力,是制度规定的。比如知名的十常侍,其中就有职位是专门掌管军队的。所以,此时,由于皇权尚未完全扩张,太监可以利用自己的职位而获得硬实力,对皇位产生威胁。

而明朝时期,太监基本上不掌握军队。明朝太监中最重要的的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其具体职责就是给皇帝的各种命令上盖上印章以表示生效。这个权力本身是皇帝本身的,只是皇帝将其分配给太监代为行使。当皇帝昏庸时,太监就可以利用批红权来“伪造”皇帝的意思。所以,从本质上说,明朝太监之所以能控制大臣,不是因为他们本身很厉害,只是因为他们的背后站着皇帝。

魏忠贤同理,只要看魏忠贤的职位,会发现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他之所以能够权倾朝野,就是仗着天启对他的信任,而大臣们归顺他,也是因为他后面是天启。当天启皇帝去世,新皇帝继位后,魏忠贤那些来源于皇帝信任而产生的权威也就随着消失。这样一来,他基本上是不存在任何能量了,因为大臣们本身就不是效忠魏忠贤,现在皇帝换了,皇帝不信任魏忠贤了,大臣们自然是不惧他。

因此,崇祯很容易就收拾了魏公公。魏公公也没有能力篡权,因为他行驶的权力都是来源于皇帝的信任,一旦他背叛皇帝,那么这种信任自然就不存在,那么,魏公公只会变成孤家寡人。


庭州行者


魏忠贤不谋反,是不具备谋反的条件;并且他本来也不想谋反。

首先,从明太祖朱元璋起,就立了严格的规矩,可以说是写进了宪法的。宦官不能参政议政,更不允许干政。所以从政治上来说,魏忠贤在朝廷中是站不住脚的,除了宦官们,可能只有极少数脑袋有病的人才愿意追随他。就是这些极少数人,都肯定是阿谀奉承之辈,无非都是为了荣华富贵,没有真材实料的才干的。所以从政治上是没有优势的。

其次,魏忠贤从小是个市井无赖,没有文化,更不要说有政治抱负和战略眼光了。只是看见朝廷其他宦官混得不错,自己又没什么本事,才进宫当了太监,就是为了风光一把。进宫后,他靠着丰富的社会经验,拍马屁慢慢地混到了皇帝身边。到朱熹宗即位时,他已经站住了脚跟,开始公开揽权干政了,但是大家要注意,他只是控制了从朱元璋开始就设立的特务机关东西两厂,虽然可以收拾一些他羡慕嫉妒恨的大臣,但他没有实际的兵权,兵权仍然控制在皇帝手中。说白了就是能在私底下搞些小动作,但还是没有跟皇帝叫板的实力。所以魏忠贤是不具备谋反的条件的。

再有,他控制的特务机关,名义上是替皇帝监视和控制臣子们的,但实际发展到后来就是滥杀滥抓,大臣们都是对此恨之入骨的,所以表面上大家都对魏忠贤是唯唯诺诺,但心里都恨死了他。也因此他根本不具备大臣们跟随他的条件。没有人支持,没有人来给他卖命,没有人站出来给他呐喊,他肯定也是不敢谋反的。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最基本的条件他都没有,也是他不敢谋反的原因。

何况,魏忠贤本来也不想谋反,他就是想风光一把,因为他知道自己没那个本事,所以才疯狂的打压不满意他的人,最后也只能坐等被崇祯皇帝来杀他了。何况崇祯皇帝也是一个好皇帝,只是他登基的时候,朝廷已经烂到骨子了了,积重难返,大家都知道,任何一个好皇帝身边的太监都是唯唯诺诺,每天战战兢兢的,哪容得你胡来,所以杀魏忠贤也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军哥论史


为什么魏忠贤不谋反,这要考虑魏忠贤权力的来源。

汉代末年,宦官外戚等杀来杀去;唐代末年藩镇割据,太监废立皇帝。根本的原因就是太监掌握了军队,唐末太监直接掌管了禁军,有了兵权,加上后期君王能力不行,藩镇割据,所以能废立皇帝。

但到了明朝,虽然出现了刘瑾,魏忠贤,汪直等太监,权倾朝野,但是他们最大的权力来自两点:一是替皇帝批红(皇帝可以随时收回),二是掌握厂卫系统,但是这套系统也基本不可能染指军队,强如刘瑾,进行变法时,也最多是军队进行审计,说一下财政亏空问题,而不能指挥军队,进行军事任免。

加之天下太平,文官集团强大,宦官只有依附皇权才能生存。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朱厚照玩够了,一道圣旨,就能灭了刘瑾;崇祯的话因为藩王即位,隐忍了一下,就很轻松诛杀魏忠贤。

所以说不是魏忠贤不想谋反,是不敢谋反。他只能寄托于崇祯还愿意用它。




湖水太凉钱谦益


要说明这个问题就要了解一下明朝的太监问题,明朝初年太祖朱元璋鉴于汉唐两代宦官专权祸乱朝政下令宦官不得干政并御笔亲书铁牌挂于宫门之上并写进皇明祖训要历代皇帝永远遵行,以发令形式禁止太监参政,所以明朝前期太监地位低下,成祖永乐皇帝因继位过程中太监立下功劳,遂逐渐信任太监如著名的郑和即使代表人物,后来历代皇上宠信太监导致出现了最大的权奸九千岁魏忠贤。

至于魏忠贤在明熹宗时期为何那么得势,主要是因为明熹宗听之任之,无形中给他放权了。毕竟是皇帝给其放权,而不是魏忠贤真正的把实权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二者的区别大了去了。这是个权利问题,魏忠贤的权利来自天启,崇祯收拾他时候天启已经驾崩,他没有实力和现任的皇帝抗衡,换句话说的他权利皇帝可以给你,也可以随时收回来,他不能凌驾于皇权之上,这个他自己也知道,所以崇祯收拾他的气候只好乖乖束手就擒,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崇祯一上台,魏忠贤那么快就玩完了!魏忠贤没必要谋反,他作为宦官,没有子孙,所以也没办法开创魏家天下,如果他谋反了,他的尴尬将来一定和武则天差不多,没有继承人。其次,他把持皇帝做九千岁,其实已经和当皇帝差不多,却又不需要冒太大的政治风险。所以他选择不谋反。




amply龙仔


天启帝病重期间,魏忠贤就想效仿西汉王莽“居摄”朝政,“居摄”就是因皇帝年幼不能亲政,由大臣代居其位处理政务。 妄想借天启帝不能署理朝政之机阴谋作乱。但魏忠贤的如意算盘根本不符合“居摄”的条件,第一,天启帝虽然病重,但并非年幼;第二,天启帝已决定让朱由检(崇祯帝)继承大统,国有储君,况且朱由检当时已年满17岁,亦非幼主。第三,从未有太监“居摄”的先例。因此,内阁大学士施凤来以“居摄远不可考,且学他不得”为由劝阻。天启帝驾崩后,魏忠贤单独把亲信、兵部尚书崔呈秀叫到一边密谋篡位自立。而崔呈秀以“恐外有义兵”为由力劝魏忠贤打消这个念头。就这样,才没有发生魏忠贤谋反的事件。

应该说,就明朝的政治制度而言,施凤来和崔呈秀的担忧不无道理。明朝的太监看似权力很大,威福自操,但实际上他只是皇帝的代言人,他的权力也都来自于皇帝,皇帝掌握着政务的最后决定权。

另外明朝还有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就是票拟和批红。票拟就是内阁对全国官员进呈的奏章在皇帝查阅之前,经过集体讨论而进行的批示。而批红就是宦官在内阁进呈的票拟上用朱笔批示,作为皇帝最后的裁决。批红虽然是经宦官之手,但宦官在批红之前必须要经过皇帝同意,而且大多情况下,宦官在批红时,内阁及皇帝是必须在场的。这样一来,就杜绝了宦官借机篡改皇帝旨意的机会。

最后谈谈崔呈秀担心的“恐外有义兵”,我们知道,在明朝中后期,太监充当监军是很普遍的一件事。但这个只不过是皇帝监视军队的一种办法,并不是真的委任太监去统辖军队,军队的统领权仍然牢牢掌握在将领手中。

魏忠贤既不能假传圣旨,又不能干涉军队,内部还有宠大的文官集团对他恨之入骨,因此,他即使真的谋反,也难逃失败的结局。


历史的小学生


举个例子,你朋友养了一个宠物狗,他要去旅游,不好携带,就把宠物狗托付给你,宠物狗就到了你家。请问,宠物狗有能力,把你赶出家门吗?



同样道理,宦官不管多大,他大不过皇帝,尤其是在明朝。说句不好听的话,魏忠贤就是一条宠物狗,不管前主人(明熹宗朱由校)对他多么宠爱,到了现主人(崇祯帝)手里,如果他不乖的话,他的下场可想而知。


见书房


不是不谋反,只是在夺权路上棋差一招败北。崇真当上皇位也是快了一步夺了兵权要不就是个傀儡。当上以后权力在手,支持的人多,所以魏总其实这时候己经是外强内干了。要不说杀就杀了?


寺坞


张浚的意见是对的,武将坐大后患无穷,特别是岳飞这样拔扈将军,危险性更高!

岳飞的撂挑子是有底气的,他早已把岳家军打造成岳家的军,朝廷派别人指挥不了。


柳香677


名不正则言不顺 他会被群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