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氏形意拳求勁六喻!


宋氏形意拳求勁六喻!


宋氏形意的內功、勁力可以說是形意拳諸般功夫裡的奇葩,諸多形意先賢在宋世榮先生處得到指點,大大提高了他們的拳學水平,最具代表性的當屬李存義、孫祿堂二位先生。但宋門勁的威力究竟如何?它的產生機理又是怎樣的?


近百年來知之者秘不授人,不知者妄加揣測,致使真傳不彰,謬言不絕。世人皆知宋氏絕學以《內功四經》貫穿始終,而內功內勁,無形無相,往往被傳的玄而又玄,似乎離開玄學就不能練內功。今餘,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就用“大白話”和日常能夠看見的現象來給武術朋友解釋種種神奇的內勁效果,希望能給大家一點啟迪:


1、出手如同鏈子錘。


很多朋友都認為內家練法鬆柔無力,養生尚可,技擊效果不佳,甚至自作聰明的添上了很多“功法”,追求力量或硬度,殊不知南轅北轍,離內勁越來越遠。宋氏形意在五行拳之前要打下劈掌,要求上肢絲毫不用力,用腰背把手拿起來,再順著重力自然撂下去,動作順暢之後,再利用身體的運動給它加速。這麼說也許有的人還想象不出這種勁力的效果。今試舉一例,有一種簡易暗器,就是用根繩子繫個二兩沉的小鐵鎖,當甩手流星使——不少“江湖打鬥術”的研究者都很推崇它。


宋氏形意習練者經過內功鍛鍊,日久功深,把胳膊練得像兩條老藤,手頭則沉甸甸的,象個鉛砣,這種力量甩出來,落在血肉之軀上,威力可想而知。此勁出自易筋易骨之功,一旦練出,終身不退。下劈掌修煉本極容易,只須牢記胳膊不使勁,一點點把沉勁摔出來既可。可惜習武之人往往好打,愛掄胳膊,總想發力。殊不知上肢三節有一點發僵之處,則如同用使木棍的力量去使流星錘,所練皆非,故此關反而最難過,慎之慎之!


2、後背起伏如蹭癢


後背是整體力傳遞之中很重要的一環,形意門裡有句口訣:“前手打人,後背使勁”,尚雲祥先生講得很生動,“就是狗熊在樹上蹭癢的勁”,《內功四經》和太極拳訣裡也提到“貼背”。從生理結構上講,乃是脊椎立柱之後,斜方肌、背闊肌均勻的向兩側展開,並向前束裹,厚實如熊膀,形成“圓背”,這種狀態可以稱之為間架圓整,保證了根節(腰胯)產生的力量可以順達梢節(發力點)。


但這只是初步功夫,使用時還要保持抱圓之形,所發之力尚為衝撞力,方向性明顯,平直而缺乏變化,發力前還需要預留空間加速。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要進一步鍛鍊背部筋肉(俗稱兩膀扇兒)、肋部筋肉的開合之功,使其具有極大的彈性,達到“骨動肉不拘”,開如弓崩絃斷,合如獸夾咬閉,為發驚彈冷炸之力打下基礎。發力時以腰胯為輪盤,脊椎為傳動軸,左右兩背上下相錯,帶動雙臂自由揮舞勢如浪翻,即太極所云“牽動往來氣貼背”,到這時始可真正不受外形拘泥,任意發揮。


3、丹田催動如金雞抖翎


丹田是人體總重心之所在,丹田抖絕之勁是各種力量之源,以丹田的抖擻催動後背翻浪,如滔滔浪湧,連綿不絕,又幹脆利索得象金雞抖翎,猛虎宗身。這樣即使被對方纏抱得很死,也一樣能發出冷脆的爆發勁,少林拳講“千金難買機靈顫”就是此義。正因為丹田抖擻是內家拳看家的寶貝之一,所以歷來只見用法,不見練法,而且“丹田”一詞,源於道家,很多人把它與玄學相附會,編出各種奇妙的理論,於拳術實修毫無意義。


其實構成拳術運動中所謂“丹田”的就是腰、腹、襠、胯。宋氏形意拳李旭洲先生詳細記述了它們的關係及應用中的開合、蓄髮、虛實等變化之法。只有具備了開合功、抖絕勁,在實戰中,才能發揮粘連綿隨,大膽進身,做到“打人如親嘴”,誠如李旭洲先生在筆記中記載“武當拳之長處,愈進身則愈得勢,若退至圈邊,為他種拳術之長處得以發揮也”。


4、腰脊擰彈滾翻如同彈簧


宋氏形意拳,每一式俱含八卦、太極之理法,其表現在於舉手投足都由腰軸的轉動和劃圓而產生,故對腰脊的要求極高,不但要強壯似虎,更要變轉如龍。李旭洲先生記載道“太極拳動作每一種開合即由卷放而成,卷放至於極點即是蓄髮。蓄髮之樞機在脊,非以脊做蓄髮之領導,則不能全身均蓄髮。”


宋氏三體式在傳統斜中寓正式的整勁基礎上,將腰轉四十五度,成正三體式,身正胯斜,空胸緊背,腰椎如彈簧發條般擰上勁。在所傳拳架中也有獨特的龍形劈拳,勢如龍行浪中,蜿蜒遊動而整勁不失,“輾轉合身不停步,束展二字一命亡”,把形意的龍形三折身練功、技擊之妙用體現得淋漓盡致,充分體現了形意與八卦合一,內家拳“龍虎鷹熊”四相的奧義也盡在其中了


5、發勁時骨架接如鬥榫


6、勁走螺旋如同衝擊鑽


以上局部功夫具備之後,還需明全身各大關節的接骨鬥榫之法,在發勁時形成剛體效果,保證腰胯抖擻之力沒有多餘損耗的傳至發力點,即常說的“龜尾轉抖”之勁,這才是宋氏形意的抖絕勁。大致過程是,腰胯的抖轉形成脊椎的擰轉蓄勁,脊椎一蓄即發,那種螺旋、彈抖的力量,沿著骨架傳遞到梢節,形成類似於衝擊鑽的穿透性殺傷力。


最後兩個,一個是結果,一個是效果,不是練法。這篇東西,是對宋氏形意勁力一種粗淺的解釋,不是練法。大家看文章也好,寫文章也好,目的要分清。練功也是,練法和拳理要分清,再貫通,不然容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