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2 六面爭力,是這麼構建起來的

六面爭力,是這麼構建起來的

大成拳是以脊柱帶動的整體發力,那麼我們的樁法求整就必先從脊柱這一核心探討矛盾力的形成。

上下力的求取首先必須改變人體脊柱的兩大生理彎曲。首先是頸彎,通過吊頂、豎頂、拔背、含胸這幾點要求使頸椎與胸椎形成一條直線;其二是腰彎,由於直立行走及後天勞作形成的壓迫,人體的腰椎彎曲幅度最大,也最不易糾正。但腰又是人體的中盤,是連接上下的樞紐,故只能通過樁法要點中的斂臀、提肛、尾椎內斂、掖胯、坐臀這幾項來改變其內彎形態,使之向外膨脹與頸椎、胸椎形成一條直線。這樣,上下貫穿的整根脊柱就會形成正直的先天狀態。此即為薌齋先生所說的“腰緊背直”及“脊椎骨垂線成”。

六面爭力,是這麼構建起來的

脊柱修復正直以後,利用頭領脊柱的上拔與下肢雙足的抓捻形成“頭頂青天向長空,腳跺大地俯青山”的上下爭力。此項爭力為整體渾圓之築基,故薌齋先生雲“力之所發在於上下,上下相爭為周身共引之法”。筆者在教學中把求上下力做為首要內容,尤其是當脊柱正直後,對下肢的三角構造極為關注,因為下肢若沒有相應的要求,脊柱與雙足的爭力是建立不起來的。下肢的要點是膝前頂,胯後坐形成斜面爭力,大腿內裹上提把雙膝再縱起來,使下肢成一麻花勁的用力,然後把小腹掖在胯根裡,這樣上下才能感覺到有一種牽引的矛盾互爭之力。

六面爭力,是這麼構建起來的

左右之力的形成是在上下相爭的基礎上盡力手臂環抱間架中雙肘的橫向支撐用力。此即薌齋先生之“肩撐肘橫”。因為肩不撐出,雙肘的橫撐力就不足。肘是人體手臂的中節,整體勁力的原則是“根節摧,中節抖,梢節刺”,故雖為雙肘橫撐,但力源則為雙肩撐拉呼應所致。肘不橫撐,不符合渾圓之構架,更不利呼吸肺量之增加,胸腹之肌肉也只能緊抱一團形成收縮,橫膈膜最易發緊,此為拳法之大忌。形意拳之“老牛筋”的練法被薌齋先生昇華為樁法的筋腱拉伸放長,通過合理的樁式調配,周身大筋全部繃拉而起,其間架一旦遭受外力衝撞,就會象一彈簧立即產生反作用力,使對手被崩彈出去。肘橫之至要是通過此要點把頸部、背部及腋下大筋拉起並顯露體表,並與其他筋腱想連。

六面爭力,是這麼構建起來的

前後爭力在渾圓勁力中最易體現,但又最易出錯。人體脊柱作為中心樞紐至關重要,前後力的形成,是以腰背肌肉的橫向拉伸為力源,通過雙肩的撐出向前合抱至指端而用力。在此,人體脊柱是至關重要的樞紐,前後力之爭在於脊柱的正直後繃使腰背肌肉向前裹進,與小臂的前撐合抱形成對拉之勢。從肌肉的拉伸形態分析,筆者認為著張力效應,因此前後之爭力的要害不是你的手臂有多圓,而應是你的背部是不是圓的(注:此圓與胖子無關)。

六面爭力,是這麼構建起來的

故渾圓之構成從俯視圖來看應是手臂環抱與身體之裹進共同構成一個平面的圓環。訓練初期:因肌肉、筋腱的拉伸長度不夠,會形成平行四邊形的稜角狀態。但隨著功夫的深入,生理變化的加大,此稜角會越來越少,其力也越來越圓整。故薌齋先生雲“渾圓空洞亦都由細微之稜角漸漸體會”。值得說明的是,前後之力的求取必須保證雙肘的橫撐不變才會有效,因為雙肘撐力若丟,前後之撐抱力就容易遭到破壞。但雙肘不動,前後之力會明顯感覺因受限制而擊不到對手,而事實這正是大成拳的優勢所在。

因為大成拳之技原則是前不逾尺,決不許伸手夠人,一旦夠人,整體勁力就出現了不均衡,發生破體現象,即使集中,也不會是整體發力,威力不足。大成拳是用身體打人,手臂無非是接點起支撐作用。真正的大成拳擊打是手臂不動,身體催壓,點一接觸,步法已至,上下相隨,炸力透體,又何頂用手去夠對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