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的魏延是怎么死的?

藻乐子


在《三国演义》中,魏延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

罗贯中如此刻画他,感觉就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英明伟大。

《三国演义》中的魏延:从出场开始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

在小说中,魏延的出场是在第四十一回,话说曹操命夏侯惇率军队攻打刘备所占据的新野。

刘备手下士兵太少,不得不带着百姓跑到樊城。在诸葛亮的建议下,打算到襄阳躲避,于是又带着新野和樊城的百姓跑到襄阳。但是,刘表之子刘琮拒而不出,刘备又不忍夺刘氏宗亲的城池。

这时候,刘琮手下的大将魏延出现了,打开城门放下吊桥,打算请刘备进城。但是,刘备没有答应,带领士兵百姓前往江陵。

魏延与刘琮手下大将文聘交战,后来手下士卒几乎全部阵亡,只好去投长沙太守韩玄。

后来,关羽攻打长沙,与大将黄忠交战。魏延见自己得不到韩玄重用,于是杀掉了韩玄,归顺刘备。刘备开始想杀掉魏延,觉得他反反复复,是个祸害。但是,由于重将领劝阻,尤其是黄忠求情,魏延才保住了性命。

从以上的情节来看,魏延完全是一个小人,不断背叛自己的主公。

小说中的魏延之死:导致诸葛亮逝世的罪魁祸首,被诸葛亮的锦囊妙计所杀

到了诸葛亮快逝世的时候,魏延的又开始有了反叛之心。诸葛亮五次北伐之时,因劳累成疾,知道自己来日无多。

诸葛亮死前,想要用祈禳之法(使代表自己的星宿归位)救自己的命,在军帐里面放上了七盏大灯,四十九盏小灯,如果七日不灭,自己的生命还可以延长。
这完全是传统小说里面的神话故事(四大名著都有神话情节)。结果,有一次曹魏偷袭,魏延慌忙跑进帐篷,风吹灭了蜡烛。诸葛亮于是直到,自己死期已到。

罗贯中加这个情节,完全是将魏延看成是致诸葛亮死亡的罪魁祸首。由此,为后面魏延反叛埋下伏笔。

诸葛亮于是留下遗言,让杨仪带兵撤回蜀国,魏延断后,这令魏延非常不满。于是决定反叛蜀国。

后来,杨仪挑衅魏延,魏延在马上大喊三声“谁敢杀我“,魏延身后诈降的马岱(诸葛亮生前安排的)手起刀落,砍死了魏延。

这再次证明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知道魏延必反无疑。诸葛亮死了死了,还留下妙计。

历史上真实的魏延:能征善战,恃才傲物,深得刘备的欢心

其实,真实的历史中,魏延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在《三国志·魏延传》里面,作者陈寿压根就没写魏延是从襄阳反叛的,也没写杀掉韩玄投靠的刘备,更不会有刘备要杀他的情节。

相反,刘备还很器重魏延。

《三国志》记载,刘备让魏延做汉中镇远将军,汉中太守,防守汉中。刘备在一次宴会上问魏延,能守得住么?魏延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可见其口气!

刘备听了非常高兴,众将领也纷纷称赞。

这个用意很明显,刘备之所以在宴会上说,其实就是想树立魏延的权威,让众将领对他心服口服。

刘备虽然重用诸葛亮,其实处处都在防着他。诸葛亮也当然知道,所以一辈子谨小慎微。估计是这个原因,他一直重用魏延。

但魏延对诸葛亮非常不满意,觉得诸葛亮胆子太小,不能让自己的才能发挥出来。

真实的魏延,其实是个能征善战的将领,一心只想北伐,消灭曹魏。

魏延究竟为何抗命?一心想要攻打曹魏

《三国演义》里面所说,诸葛亮在死的时候,命令杨仪为先锋往回撤,命令魏延断后是真实的。

为什么诸葛亮让魏延断后?其实,根本不是怕魏延会带着大军投奔曹魏,恰恰相反,是怕他带着大军出兵打击曹魏。

魏延曾经提出过一个“子午谷奇谋”,就是建议诸葛亮兵出“子午谷”,从那里直接杀进长安,擒贼先擒王。但是,诸葛亮觉得这招太冒险,而且用偷袭的方式,实在不光明磊落。


因此,诸葛亮拒绝了这个建议。但是,魏延恨恨不平,一直还想带军打击曹魏。

魏延听到杨仪统帅大军回撤,自然心生不满。本来,两个人就有很大的矛盾,水火不容。史料记载,魏延、杨仪就不能坐到一起,坐到一起,魏延就拿出刀,边比划边斥责杨仪。杨仪就一书生,就在旁边哭个不停。

每次都是长史费祎从中调停,拉开争吵的两个人。

魏延决定,先带军后撤,而且还把路上的桥梁、道路都毁坏了。杨仪自然也很生气,于是两个人都给后主刘禅上表,斥责对方是叛逆。

刘禅就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这俩人谁说得对。俩人都说杨仪说得对,于是魏延就成了叛徒,魏延手下的士兵也不再为其卖命,最终魏延被马岱斩杀(马岱没有投降魏延,同时,也没有说三句“谁敢杀我”。)魏延还被诛灭了三族。

蒋琬等人诬陷魏延,费祎给杨仪打小报告:全部都是为了手中的权力

这里还有个问题,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等人为什么要支持杨仪?因为诸葛亮死后,接替诸葛亮军师职位的是蒋琬。

蒋琬知道,魏延这个人是恃才傲物,比较有主见,蒋琬怕魏延当了主帅之后,会大权独揽,自己的地位不保。


那么,杨仪又是怎么死的呢?是被拉架的费祎害死的。话说杨仪回到成都之后,由于蒋琬当了军师,自己就被挂了起来。有一次,他跟蒋琬发牢骚,说早知道如此,当年就该跟随魏延。

好朋友费祎立即跟刘禅举报了,于是杨仪被废为民,后来自杀。

好朋友费祎为什么举报?当年,费祎可是坚定的站在杨仪一边,甚至还自己跑到魏延大营,冒着生命危险试探魏延是否要反。

其实,费祎背后捅刀子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费祎接替了蒋琬的职位,手中有了大权。他自然得想办法置杨仪于死地,免除自己的后患。


由此可见,刘禅时代,蜀国内部权力斗争有多厉害。

这也为蜀国灭亡埋下了伏笔。


兮兮说事儿


问题问的很好,魏延的死是三国中的一段秘辛,至今依然扑朔迷离,我在这里就讲一讲『三国志』和『魏略』分别是怎么说的。

魏延是后三国时期的蜀汉名将,也是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低估的一员将领。其实刘备时期,对魏延已经非常的器重了,当时刘备刚刚经过和曹操的殊死争夺,拿下东川汉中,掌握了西蜀的门户,本来大家都以为刘备会任命张飞来守汉中,但是刘备却任命了魏延。当时可谓是一军皆惊。

魏延也雄姿勃发的对刘备许诺:

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后来,魏延也确实把汉中打造的固若金汤,后来的继任者王平、姜维都得益于魏延建立的防守体系。

关于魏延的死因,其实即便是在正史上,也是有两种说法的。

按照『三国志魏延传』的说法,诸葛亮死后留下遗言,让杨仪、姜维节制蜀军退兵,同时让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愿意走,就让魏延留下,姜维和杨仪先走。结果魏延果然不愿意撤军,认为诸葛亮去世之后,应该由自己统军继续北伐。听说了诸葛亮的安排之后,魏延勃然大怒,自己率领军队抢在杨仪和姜维的前头占领了南谷口,还烧绝了撤军的栈道。

于是可热闹了,杨仪和魏延分别派人给刘禅上表说对方谋反,刘禅也摸不清楚情况,就问侍中董允和诸葛亮的接班人蒋琬,这两个人都觉得杨仪不会反,应该不怎么会反,但是魏延不好说。

为什么这俩人都向着杨仪呢?一方面当然因为杨仪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而魏延是武将,但是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魏延这个人平日里太高傲了,得罪了很多人,于是在关键时刻,没有人在朝中给他说话。

于是刘禅就命令蒋琬率领宿卫营向北去考察这『互相告对方谋反』怎么回事。蒋琬还没有到,魏延已经开始进攻杨仪和姜维了。这一进攻,魏延就丢了理,王平大呼:

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诸葛亮刚刚去世,你魏延怎么就敢做自相残杀的事情呢? 诸葛亮在蜀军中的威望毫无疑问是巨大的,王平这么一诈唬,魏延的军队知道自己不占理,于是一哄而散。魏延一看不行了,就和自己的儿子们往自己的地盘——也就是汉中跑。杨仪看自己占了上风,就派马岱追杀,终于在汉中城外虎头桥斩杀了魏延。在今天的汉中,还有“马岱斩魏延处”。

所以按照三国志魏延传的说法,这就是蜀军的一场内讧,魏延和杨仪都没有反叛的心思,但是都要负上百分之五十的责任。因为俩人即便是诸葛亮在世的时候都互相看不对眼,现在诸葛一死,上头没有压制他们的人了,以前积压的矛盾就开始爆发了。『三国演义』基本上就是按照『三国志』中的描述,加上了诸葛亮遗计马岱斩魏延的情节。但是需要声明的是,在『三国演义』中,魏延走投无路的时候流露出投魏的倾向,这在正史里面是没有的,魏延至死也没有想过去投奔魏国。

如果说三国志魏延传里面的描述只是让人惋惜的话,另一本同时代的史书『魏略』里面描述的就更加让人扼腕长叹了。

根据魏略的说法,诸葛亮临终前把军务托付给魏延,魏延就率领着蜀军缓缓后撤。因为杨仪和魏延不和,看到魏延掌握了大权,杨仪很害怕,于是就在军中造谣,说魏延要谋反,要去投降魏国,然后率领手下人马突然发难,进攻魏延。

魏延猝不及防,仓卒之间控制不了局面,不得已逃向汉中,结果被杨仪派马岱追赶上杀死,然后把内讧的罪责栽赃给了魏延,同时还诛灭了魏延的三族。

如果魏略中说的是真的,那么魏延同样是死于内讧,但是责任完全在杨仪。

上面就是『三国志』和『魏略』上对魏延之死的看法,相同点是死于内讧,不同之处在于杨仪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你觉得哪一种更可信呢?无论是哪一种,对于风雨飘摇的蜀汉来说,都是祸不单行,本来在诸葛亮去世之后,军队里职务最高、战功最显赫的就是魏延了,本来魏延最有希望继承诸葛遗志,统帅蜀国的军务,而他在汉中的赫赫功勋也证明他有能力做到这一点。可惜在内讧中丢了性命,蜀国又丧失了一员大将。汉中虎头桥遗址,除了碑文之外,还有一幅对联:

虎桥往事明月知,汉水长流太守名

或许就是在表达对魏延的惋惜之情吧。


经史通义


历史未必就是真实。

先看看《三国志》是怎么说的。

蜀汉建兴十二年,54岁的诸葛丞相最后一次伐魏,大将魏延为先锋,在五丈原最前线。诸葛亮则驻守十几里之后的北谷口屯田养兵。孰料,“出师未捷身先死”,丞相病逝军中。诸葛亮去世前留下遗命:全军撤退!魏延负责断后。如果魏延不从,大军就撇开他直接回撤。

果然,魏延“以天下为己任”,认为丞相虽死,自己还在,怎么能撤退呢。一切都在诸葛意料之中,于是,蜀军丢下前锋部队,撤了!

魏延非常搓火,认为这是后方的杨仪在捣鬼,一气之下(更多地是别有用心),起兵攻打杨仪。并且,两人同时向刘禅上表,说对方谋反。但是,蜀军的主力和诸葛亮的尸身都在杨仪一方,魏延攻打杨仪,与谋反无异。因此,杨仪的属下在阵前怒骂魏延:丞相尸骨未寒,你怎敢如此放肆?

魏延的部队情知理亏,也不愿自相残杀,于是一哄而散,魏延成了光杆司令。领着他的几个儿子逃回汉中,最后被马岱一刀砍下了头颅,并且夷三族!

有什么不对?

虽然正史上这么写,但是还是有很多大牛人从中看出了问题,比如历史学家吕思勉,他有《替魏延辩诬》一文。

正史中关于“魏延事件”的疑点很多,比如诸葛亮为啥死前要发一条注定要引起内乱的遗嘱?如果魏延的部队被人家一骂就散了,这样的部队还能当前锋?如果魏延果真谋反,杀了魏延的杨仪应该立了件大功才对,但刘禅非但没有封赏,反而让他哪儿凉快哪儿歇着去了。

据吕老先生分析,诸葛生前还没有来得及定下撤兵计划就突然死亡,这留下了巨大的权力真空,

诸葛帐下的杨仪和大将魏延都想取而代之杨仪是个真小人,魏延是个低情商,两军最后正面交锋,主力打垮了前锋,身经百战的魏延没能玩得过领导的身边人杨仪。为了遮丑,杨仪他们编出了丞相遗嘱、一骂溃敌等等宣传文章,哄骗老实人。

借刀杀人的杨仪,却没能实现自己的野心。撤兵后,丞相的接班人选了费祎,于是,他小人的嘴脸开始遮不住了,负能量爆棚,到处胡说八道,一年后被贬为庶民。这让杨仪更是“破罐子破摔”,他居然写信给刘禅,肆意发泄不满,甚至谩骂朝廷,一副泼妇的嘴脸。刘禅不是魏延,直接“恩赐”杨仪自杀。

狗咬狗,一堆毛。这件事情的结局就是蜀国损失了一员能独当一面的干将和一个不顾廉耻的小人,曹魏那边乐得鼻涕泡都跑出来了。


饮水君


正史中,蜀汉陈寿的《三国志》比较可信。三国志中记载,魏延死于兵权祸害。

兵权祸害

公元二三四年,诸葛亮七次北伐战争已经进行到了第五次,魏延当时被委以重任。被任命为前锋,打了头阵,在任命之后他梦见自己头上生了两只角。当时就问了占梦人赵直这个梦有什么深层的含义,这个人心胸非常狡猾,他表面上奉承了魏延告诉他:

“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


在背地里却悄悄捅别人刀子,对魏延的顶头上司说:

“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后来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北伐没有了带头人要退兵,有人建议用魏延来断后,但当时魏延逆骨已经在蜀汉官员中传播开来,他们也想用人又怕人到时候反叛。最后敲定了一个辅助政策,如果魏延抗命的话,就自行引军撤退,断了他的后路。诸葛亮去世以后,为了考验他的衷心,杨仪秘不发丧,并命费祎去试探魏延。

杨和魏朝廷中是死对头,政见多半不合。当时的魏延不知道北伐的将领已经去世,本来就不满足于成绩,强留费祎共谋夺取兵权。费祎表面上附和,但实际上在欺骗他,以回营押解杨仪为由,逃回大营通风报信。大军正在有条不紊的做撤退工作,魏延虽然已经决定夺取军权,但心里不放心派出人侦查大营发现撤退,被强制向后之后,为了占领先机,等着大部队撤退之前,一路领军急退,并烧毁沿途阁道。他们两个人回到朝廷之后,均向幼主刘禅控告对方谋反。当时留守的大臣蒋琬和董允,都怀疑魏延有有嫌疑。


魏延携家带口逃亡,朝廷派出马岱追杀魏延,将他杀死,夷其三族。杨仪踏着魏延的断头羞辱:“庸奴!复能作恶不?”


品读武器装备


杨仪是个彻头彻尾的小人!

魏延没有被正史丑化,只是被《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丑化。

魏延没有被正史丑化,只是被《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丑化,目的就是凸显诸葛亮的英明,甚至不惜捏造魏延头有反骨的梗。记载比较准确的,应该是《三国志 魏延传》,因为作者是出身蜀汉的陈寿,因此最为可信,魏延就是死于杨仪之手,而直接凶手则是马岱。原文节选如下: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延大怒,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

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

按照这段文字,魏延违背诸葛亮的遗命,擅自起兵并烧毁栈道,是负有主要责任的。并且根据史书记载,魏延比较狂妄,脾气暴躁,确实得罪了不少人。但是,要是结合《杨仪传》来看,杨仪应该负的责任更大。因为据我看,杨仪就是个小人,最能说明他是小人的,就是《魏延传》中的一句话:“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魏延的头颅被拿到杨仪面前,杨仪竟然用脚踩着魏延的头破口大骂,卑劣人品可见一斑。魏延毕竟有大功于国啊!

此外,关心自身利益高过国家利益,信奉“有奶就是娘”原则的,其实是杨仪。

杨仪到成都后,被任命为中军师,官职没有超过蒋琬,他自认为比蒋琬资历老,才能高,于是经常怨愤,斥责他人叹息自己。杨仪对费祎表示自己的怨恨忿怒,竟然说:"以前丞相去世时,我如果举兵降魏,怎会落魄到这种田地呢!真是令人追悔莫及。"

古人云:“降魏,是魏延之所未及设想者;而仪欲为之,其居心尤出延下。


历史磨坊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魏延其实并没有被历史所丑化,史书上的所记载的魏延还算是较为正面的,陈寿所著《三国志》里的魏延是较为客观公正的。

魏延真正被丑化,还是因为诸多演义小说的宣扬,尤其是《三国演义》所刻画的“脑后有反骨”的魏延,更是让其民间形象低到了谷底。

还是来看下历史上真正的魏延。

魏延,字文长,义阳(今河南桐柏)人,具体出生年龄不详,他第一次在史书上露脸,是在建安十六年(211年)。

那一年,刘璋脑子一发热,不顾刘备先前的“劣迹斑斑”,竟然地“引狼入室”,邀请刘备带着军队入蜀,帮“兄弟一把”,以抵御近邻张鲁的骚扰。

魏延当时将刘备看成了绩优股,就带着私人部队,投靠了刘备,一起入蜀,后跟着刘备驻防在葭萌关。

第二年,刘备与刘璋“兄弟俩”,说翻脸就翻脸比起翻书还来得快,两刘军队开打。

魏延与膺、黄忠被刘备派去与刘璋军队作战,在攻占涪城、广汉郡的过程中,战绩不错,因战功升为牙门将军。

建安十九年(214年),魏延跟随刘备攻占了雒城,并且还参与了围攻成都的战役。

刘备对魏延还是很看重的,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将治所定在了成都。

按照规定,必须得留一位大将来镇守汉中,当时很多人认为,汉中太守的这个位置,绝对是预留给张飞的,其他人都没有这个资格,就连张飞都认为,汉中太守也就只能是自己去出任才能稳当。

然而地,然而,让大家都失望了,最后刘备直接提拔了魏延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先前的牙门将军也就此升为了镇远将军。

这个指派,当时可以说是,引得“全军哗然”。

为了“服众”,刘备还特地举行了一场会议,他召集了群臣,并把魏延喊来。

刘备问魏延:“现在委派了你这个职务,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魏延说得很豪迈:“如果曹操率领全国大军来入侵汉中,我为大王您抵御住他,如果只是一个将领带着十万军队来,我为大王您吞并了他。”

魏延的这些话,倒是唬住了不少大臣,都认为他很是有“英雄气概”,刘备对他也是很认同。

事实上,魏延说的话确实有点大,然而,从表现上来看,魏延驻守汉中的这几年,还是没有让曹操军队占到便宜的,可以说是独当一面,因而也受到了刘备的赏识。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正式称帝,建立了史上所称的蜀汉政权,魏延由此晋升为镇北将军。

等到刘备去世,刘禅继位,魏延也还混得不错。

建兴元年(223年),刘禅一上位,魏延被封为都亭侯。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为北伐做准备,将军队开进到汉中,魏延升任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魏延在诸葛亮手下,干得还是很卖力,也有不俗表现。

建兴八年(230年),曹魏军队攻入汉中,魏延被指派反击,攻入属于曹魏的凉州。魏延军队行军途中正巧遇上曹魏军的后将军费瑶、雍州剌史郭淮,两军交战,魏延军队获胜。

之后,魏延被提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同时,他还被授予假节,晋封为南郑侯。

诸葛亮的几次北伐中,魏延成为亮点所在,表现可圈可点。他曾经向诸葛亮提议,给自己上万人马,走另外一条路,攻入关中。尤其是第一次北伐时,魏延就向诸葛亮建议,给自己五千人马,取道子午谷攻取长安。

因为魏延认为,当时长安城的守将夏侯楙不上档次,蜀军一到,就会丢弃城池逃跑。诸葛亮以为这个计谋,太悬又危险而弃用了。

建议屡次不能采用后,魏延在背后对诸葛亮颇有怨言,他认为诸葛亮有些胆小,常常说自己的才能不能尽情发挥。

这也是魏延性格使然了。

魏延在战场上作战,确实是十分勇猛,他所训练出来的兵士也十分厉害,魏延本人却是极为高傲,不太看得起其他人,性情方面也就较为暴烈,一般人都是不敢跟他争锋。

魏延先前就和刘琰有过过节,是诸葛亮的维护,才和刘琰化解。另外地,魏延与蜀汉大臣杨仪也是很不对付,两人经常性作对,有几次争论得厉害了,魏延还做出拔刀做掉杨仪的气势,因而与杨仪结下了很深的梁子,从而也为自己的死埋下了伏笔。

事后,还是诸葛亮从中调停,缓和了两人的关系。

诸葛亮在世时,两人还能够表面上过得去,真没到激化不可调解的程度,等到诸葛亮去世,魏延就没好果子吃了。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途中,病情加重,临死之前,招来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托付后事,命令魏延断后,大军慢慢退回。

诸葛亮死后,蜀汉军队遵从诸葛亮遗令,退回到蜀地。

当时,魏延坚决不同意,认为即使诸葛亮死了,还有自己在呢,不能因为死了一个人,就将北伐大事被忘了。另外地,自己也不会听从杨仪的指令,任由杨仪摆布,去做断后的任务。

蜀军开始撤退后,魏延发飙了,他带着部队赶在杨仪大军前面,烧掉阁道,制止大军撤回。魏延同时上表刘禅,杨仪有谋反举动。

杨仪也不甘示弱,向刘禅上表,举报魏延谋反。

刘禅看到表章,不确定两人哪个有猫腻,就喊来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询问,这两位还是跟杨仪较为亲近,因为认为魏延有谋反的嫌疑。

与此同时,魏延的军队与杨仪大军交战起来。

杨仪派了王平去和魏延军队作战,王平个人能力上比起魏延还是欠缺了那么一点点,但他还是挺具有说服能力。

见到魏延军队,王平劈头就说:“诸葛丞相才刚刚去世呢,你们这些人就闹腾起来,像什么样子!”

诸葛亮在蜀军中的威信还是很高,魏延军队都觉得魏延这次做得有些过分了,就都散了。

这时候,魏延手下也就剩不了几个兵了,他带着儿子以及其他几个亲信逃亡到了汉中。

杨仪派了马岱去追杀魏延,马岱斩下了魏延的头颅,献给了杨仪。同时,魏延三族也被诛灭了。

后来的史学家们,对于魏延的评论,大多数认为,魏延并没有反叛的举动,被杀纯属是被冤枉了,主要还是因为与杨仪的矛盾激化引起的。

事实上,这些评论还是较为中肯的。

而众多有关魏延之死的评论中,最为到位的,还是《三国志》作者陈寿所作出的论断:

“魏延以勇略任,并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菊花茶


夜狼文史工作室


正史之中,魏延被马岱所杀,又被杨仪诛灭三族。当然,魏延的死因和罗贯中罗大大的《三国演义》中的原因不同。说白了,魏延是死于政治内斗,这其中有魏延本人原因,也有诸葛亮的原因,最终导致了魏延身死族灭。下面我分别阐述一下,个人观点,仅供娱乐。

一、情商不够格的魏文长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今河南桐柏)。魏延随刘备入蜀,屡立战功,被提拔为督汉中的镇远将军,并担任汉中太守,惊掉了一地眼珠子,众人原来以为会让张飞来担当此任呢。由此可见魏延的能力是相当出众的。

魏延虽然能力出众,但矜功自傲,属于骄兵悍将的典型代表,用现在话来说就是能力有多大,脾气就有多大,做人太高调,不知收敛,顶撞上司,私下里对同事发领导牢骚,而且还什么事儿摆在脸上,直来直去。总之一句话,魏延情商太低。

诸葛亮几次兵出祁山时,魏延屡次建议分奇兵从子午谷突袭长安,却没被采纳。魏延常常感叹诸葛亮太胆小,感慨自己怀才不遇。这样的下属,谁会喜欢,于是,魏延为自己的悲催下场,亲自挖了一个大坑。

二、玩儿平衡的诸葛丞相

杨仪是一个干练聪敏之人,善于谋划调度,但同时又是一个恃才傲物,心胸狭窄的主儿。他和魏延互相看不对眼儿,二人分属文武,却嫌隙日深,势同水火。

诸葛亮想充分利用二人的长处,每次出兵都带着两个人却又不调合二人之间矛盾。他在二人之间玩儿平衡,却不知天不假年,终于玩崩了。

没有想到他自己会在五丈原陨落,留下的文武两个精团的头目不合,自毁长城。当然,也可能算无遗策的诸葛丞相是在为自己的衣钵传人姜维铺平道路,细思恐极啊!

三、魏延之死

武侯死前,向身边近臣交代后事,也就是杨仪、费袆、姜维之流。请注意,没有魏延,谁让他对老大不恭敬呢!

杨仪和费袆利用信息不对称,阴了魏延一把。等魏延醒悟过来也晚了,只好撤军,路上气不过,又准备攻击杨仪,被人三言两语之下,引入套中,军心焕散,只好回逃成都。

杨仪派马岱追击,斩了魏延,并把他的脑袋当球踢,顺便诛灭魏延三族。可怜,可叹,可悲。

当然,杨仪也没好下场,为人辛苦为人忙,最终也人头落地。蒋琬当政,姜维顺利掌军。

所以,我们要谨记,人可有傲骨,不可有傲气,做人要低调,谨防祸从口出。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

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魏延,字文长,是蜀汉中后期重要的军事将领,深得刘备器重。魏延在蜀汉将领中的地位,仅次于关张马黄赵,甚至超越了张飞、马超、黄忠和赵云。

魏延功绩卓著

魏延在刘备取益州,得汉中的过程中,屡立战功,深受刘备信任。魏延甚至超越了呼声很高的张飞,被刘备任命为汉中太守。刘备对魏延的器重可见一斑。

魏延镇守汉中时,部署了“重门之计”,依托汉中的险要地势,利用汉中城外的要地、隘口,形成互相支援之势,退可守,进可攻,成功防御魏国数十年。

诸葛亮北伐时,魏延作为北伐主力,担任前军师一职,北伐最前线的军事行动,均由魏延决断,是蜀军中仅次于诸葛亮的统帅。

魏延之死的引爆点杨仪

正是由于魏延有勇有谋,军事才华出众,又勇猛刚毅、战力超群,造就了魏延高傲自大的性情。这就使魏延与许多蜀汉大臣不和。但是,众人摄于魏延的善于养兵、勇猛过人,再加上诸葛亮的维护,多以避让为主。

唯独诸葛亮的长史杨仪与魏延势同水火,对魏延毫不忍让。杨仪也就成了魏延之死的导火索和爆发点,也是害死魏延的主犯。

魏延之死的根本原因是诸葛亮放弃了魏延

杨仪与魏延之间的矛盾已经长期存在了,但是诸葛亮并未像对待同样跟魏延不和的刘琰一样,申斥杨仪,诸葛亮的心思已经可见一斑了。诸葛亮就是要在活着的时候,用杨仪制约魏延,而在自己死后,用杨仪除去魏延。当然,这并不是因为诸葛亮多么的恨魏延,诸葛亮只是一心在为蜀汉基业着想,害怕魏延的存在造成蜀汉的分裂。诸葛亮并无私心,其做法也就无可厚非。

而魏延过于高傲,这跟关羽有点类似。关羽只有刘备能节制,魏延么,诸葛亮也节制的住。但是除了刘备、诸葛亮之外,谁还管的了魏延?没有人能节制。这一点从《三国志·魏延传》中可以看出来。诸葛亮召开撤军秘密会议时,告诉杨仪、费祎、姜维等人,“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诸葛亮很清楚,魏延如果抗命,这三人是管不住魏延的。

没人能够节制魏延,这让诸葛亮将死之前,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将蜀汉大权全部交给魏延;另外就是将治国交给蒋琬、费祎和董允,领军交给姜维。

很明显,魏延善于治军,却不善于治国,政治能力也不行,将蜀国完全交给魏延一人,行不通。而蒋琬等文官又能力有限,节制不了魏延,文武搭档,也必然出问题。一生谨慎,寻求稳妥的诸葛亮只能选择放弃魏延了。

这点在《三国志》中记载的诸葛亮死前,安排退军事宜的时候,已经可以看出来了。诸葛亮故意召开秘密会议,在未通知魏延的情况下,安排杨仪统军,而费祎、姜维辅助,这不就是故意在杨仪和魏延之间制造矛盾么。

诸葛亮之所以安排姜维隔在杨仪和魏延之间,也是算定了魏延和杨仪必然会反目,让姜维保护杨仪,除去魏延。诸葛亮也同样算到了,借杨仪之手除去魏延后,杨仪也不是蒋琬、费祎、董允等人的对手,最终会实现他去世后的人士安排。

诸葛亮的人事安排,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刘禅曾让尚书仆射李福在诸葛亮病重时,询问诸葛亮谁可以接替其职位。诸葛亮说蒋琬可以胜任,之后是费祎。

事情的发展的确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诸葛亮不愧是神级人物呀。

相信三国之后,有人已经悟出了诸葛亮的谋划,但是毕竟此谋比较腹黑,又不想诸葛亮的光辉形象受损,于是在《三国演义》中就演化出了,诸葛亮一见魏延就说魏延脑后有反骨的情节,直接让魏延背负了千古骂名。魏延真的是冤呀!!!

杨仪诛杀魏延灭延三族

诸葛亮死前已经安排好了一切,就看魏延是怎么个死法了。唯一让诸葛亮未有料到的是杨仪过于小人,也过于狠毒,而刘禅也过于昏庸,让魏延家人也受到了牵连。

诸葛亮死后,杨仪派费祎去试探魏延。魏延很天真的告诉费祎,他不愿意受杨仪节制,其他官员尽可以扶诸葛亮的灵柩回川安葬,而他继续率军北伐。还跟费祎签订了文书,并告知诸将。第一个害死魏延的杨仪同案犯出现了,费祎信誓旦旦的对魏延说,“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费祎说是要去帮魏延抓了杨仪等人,反身就把魏延给卖了。

费祎一走,魏延也明白过来,就派人去探听情况,发现杨仪等人已经按照诸葛亮的嘱托,开始撤军了。魏延大怒,就率军赶在杨仪之前,烧毁栈道,阻断杨仪南撤的道路。

魏延和杨仪还同时上书刘禅,说对方谋反。刘禅看到之后,也拿不定主意,就问蒋琬、董允。害死魏延的杨仪的第二个、第三个同案犯出现,蒋琬、董允“咸保仪疑延”。刘禅于是就认定魏延谋反,并派蒋琬率军前往调查。

此时,魏延与杨仪对峙于南谷口,并且攻打杨仪,这点魏延的确做错了。杨仪令王平抵御魏延,王平说,“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因为军士此时都知道了诸葛亮的遗言,都认为魏延做的不对,所以,魏延率领的军士,被王平一句话,全给劝散了。魏延只能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

杨仪却是不依不饶,令马岱追杀魏延。马岱斩杀了魏延,带回了首级,杨仪起脚踏之,骂道,“庸奴!复能作恶不?”杨仪的奸佞小人做派显露无疑。

而前来调查此事的蒋琬,刚走出数十里,就听闻魏延已死,也就率军返回了成都。

杨仪又上书刘禅,唆使刘禅诛灭了魏延三族。

刘备时期,孟达叛曹,黄权降曹,刘备都没有连累其家人,这刘禅也是开了蜀汉先河。魏延也成了蜀汉唯一被自己人灭族的高级将领。刘禅除了因为自身的无能、怕死、贪图享乐,才显得与世无争之外,还真没看出来有什么英明的地方呀。

杨仪被废为庶人自杀身亡

杨仪除掉了魏延,一时之间志得意满,却又不甘于与蒋琬同列。在之后跟蒋琬、费祎的权力之争中,“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於五内”。还记得对魏延信誓旦旦的费祎吧,再次及时出现,前来安慰杨仪。而杨仪也毫无戒心的对费祎说出了,“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的话。杨仪的结局也可想而知了,费祎再次反身就将杨仪告发到了刘禅那里,将杨仪废为庶人。杨仪最后被迫自杀,也算是恶人终有恶报。

魏延、杨仪皆死于费祎之手,而费祎之后又与姜维多有嫌隙,处处挟制姜维。这……如果遇到这类人,大家还是自求多福吧,太可怕呀。

魏延的千古奇冤

如果大家耐心的看完了上面的文字,就知道了魏延之死的前因后果。

魏延之死的根源在于魏延自己的骄傲自大、难以节制;魏延之死的主谋是诸葛亮;魏延之死的主犯是杨仪;魏延之死的同案犯是费祎、蒋琬、董允;魏延之死的协同是姜维、王平;魏延之死的打手是马岱;造成魏延蒙冤的却是刘禅。

诸葛亮源于对蜀国未来的考虑,而姜维、王平、马岱都是相对单纯的武将,情有可原。而杨仪、费祎、蒋琬和董允,却更多的掺杂了为自己谋权势的自私,都是害死的魏延的案犯。

而让魏延蒙受千古冤屈的却是刘禅。原本魏延伏诛,刘禅找个理由,遣人查清事实,赦免魏延,恢复名誉,厚待魏延家人,并顺便帮蒋琬、费祎除去小人杨仪,皆大欢喜的局面。魏延虽然死了,但是换来了朝局稳定,也算是死的其所了,却都被刘禅办砸了。

魏延并未有谋反之心,却被以谋反之罪诛杀,更是被灭三族,诸葛亮在九泉之下也会扼腕叹息,亮只想除去魏延一人,你个阿斗为什么要夷人三族呀!诸葛亮遇到刘禅了,又能奈何!奈何!奈何呀!


奕天读历史


诸葛亮临终安排杨仪等人率军撤回汉中,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听指挥,不用等他: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他知道魏延权力欲太重,如果死后立刻将军权交给魏延,魏延可能不会撤军,要继续打仗,但自己一死,军中士气低落,重要将领又都是自己的铁杆儿,魏延也没有能力掌控,与司马交手没什么胜算,为保留实力,唯有让杨仪带队伍走。考虑到魏延杨仪不和,特意安排不要勉强魏延,给他留了面子,这个做法充分反映了孔明先生的睿智,和以大局为重的做法。

这时候魏延开始作死,当费祎将诸葛亮的安排告诉魏延,魏延居然要内讧: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费祎一看不好,稳住魏延,跑回大营,

魏延发现杨仪真要撤军,于是不听诸葛亮临终安排,截击杨仪:延遣人觇仪等,遂使欲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延大怒,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烧断栈道毁坏战略设施,不惜冒内讧的风险抢夺军队指挥权,每样都是死罪,但凡冷静点,都不会这么处理问题。两军对垒,杨仪派何平几句话就把魏延的队伍说散了:

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可见魏延没有多少忠实的部下。最后在逃亡中被马岱追杀,身死族灭,全部都是咎由自取,没有搞清楚自己的斤两,最可笑的是,他这么做的原因是想和杨仪争权,可是诸葛亮的接班人是蒋琬,杨仪也落得革职自杀,造化弄人。

最后说一下,蜀国灭亡是在魏延死了29年后,以魏延的岁数,别说能不能活到那时候,就是能活到,估计也70多了,起不到什么作用了。


有事生非


对于三国历史的了解,大家多是通过《三国演义》所得知的,但《三国演义》只是历史小说,并不能当做真正的历史来看。像对蜀汉名将魏延死因记载,《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就大相径庭。那在正史与演义对魏延之死是如何记载的呢?

先来说演义中对魏延之死的记载。看过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是对魏延很不放心的,说过魏延有反骨,对魏延是小心提防,连魏延提出来的“子午谷奇谋”也没有采纳。那么,魏延是如何一步步到死的境地呢?演义是这样写到的,诸葛亮在临终前,命令杨仪统兵,魏延大为不满,便烧绝栈道,引兵拦路,并上表说杨仪领兵想要叛乱,而杨仪也上表说魏延要图谋不轨。董允与蒋琬偏袒杨仪,认为杨仪不会叛变,反而认为诸葛亮以前对魏延的有过不好的评价,觉得魏延不可靠。于是刘禅派董允去调查真相。而此时,杨仪与魏延开始正面交锋。杨仪派出何平挑衅魏延,瓦解了魏延军心。这时马岱假意投靠魏延,并煽动魏延自图霸业,于是魏延进攻汉中。死亡开始逼近魏延。当魏延到了南郑时,杨仪拿出了诸葛亮的锦囊,自信可以打败魏延。于是出阵对魏延说:“你要是个汉子,就喊三声‘谁敢杀我’”,魏延大笑说:“杨仪匹夫听着!以前孔明在的时候,我还惧他三分;他今已亡,天下谁敢敌我?不要说连叫三声,便叫三万声,这有何难!”遂提刀按辔,于马上大叫说:“谁敢杀我?”一声还没有说完,脑后一人厉声而应曰:“我敢杀你!”手起刀落,斩魏延于马下。斩魏延者,就是马岱。原来孔明临终的时候,授给了马岱密计,只待魏延喊叫时,便出其不意斩之。自此,魏延就这样被杀了,也让魏延落了一个反的名声。在演义中,魏延的死归咎于他是反臣,想要投靠魏国,诸葛亮不过是施机杀之。这是演义中对魏延之死的描述,那么正史中是如何记载的呢?


记载三国历史的正史普遍认可是《三国志》,那《三国志》是怎么记载魏延之死的呢?

《三国志》是这样说的,杨仪与魏延长期不合,在诸葛亮死后,两人彻底决裂,两人互相上表指责对方叛变,魏延不满军队随杨仪撤退,提前南归烧掉了栈道。杨仪于是派何平出战,何平怒斥魏延先头部队:“诸葛公去世,尸骨未寒,你们这些人怎么敢如此!”魏延部队觉得错在魏延,便不听魏延的,各自散了。丧失了军队士兵的魏延不得不率领儿子逃亡,逃到汉中时,被马岱追到并杀了他。《三国志》说到:“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我们可以看到魏延并没有反叛之心,只不过做法有些极端,想整死杨仪,却把自己的性命搭了上去。

在演义与正史中,对魏延之死的死因都有着不同的观点,但是不能否认的是,魏延的性格也害死了他。魏延此人性格高傲,恃才傲物,与蜀汉官员难以相处,在关键时刻,董允与蒋琬也是保仪疑延,他跟杨仪私怨很深,所以杨仪一有机会就杀死了魏延,可怜魏延因演义的叙述背了这么久的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