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教师职称真得好吗?

这里的风景与众不同


就中小学教学而言,推行职称工资制的试问:

1、教学工作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要不要去除与工作无关的干扰?

2、职称工资的意义何在?

3、实施多年效果如何?起到什么作用?

4、为什么那么多人反对?说明了什么?

既然老师们都在抨击职称评定不合理,就要坚决取消它,因为它直接打击了老师们的积极性。一个国家的兴盛,靠的是科技力量,而科技的来源是人才的培养,人才的来源就是老师辛勤培养的学生。试想老师们没有积极性,哪里来的人才?

其次,看看网友们对此事的看法:

1 所以说坚决取消职称,取消这万恶的令人愤怒的职称。任何行业职称评定猫腻大,应该取消评定教师职称评上高细职称的人不干工作,干工作的人评不上,不合理,要想教育振兴,必须取消职称。别无出路。

2 请问职称到底能起何作用?这是哪位专家杜撰出来的?害得老师们好苦啊!

3 取消职称,工资应按学历、教龄、工作量顺序来算。可鼓励高学历人才考教师,也可鼓励在职教师继续学习深造。业绩和能力是软尺子,水分太多,而且评价标准难把握,应作为补充。

4 职称的评定不全看教学成绩!也不全看业务水平!还有乱七八糟的各种奖励,表彰。按理说这些奖励表彰也应该是看业务能力得来的。但现实不全是如此!很多都是人为因素!那么问题就来了,一些教学好的,业余精的反倒评不上!一些投机钻营的反倒能评上!还有名额限制,你再好,没名额了,满了!慢慢等吧!就这些状况,试问还有谁想干好?还不如没有职称,最起码不伤人心!职称级别越高,人数就越少!大多数人就越不平衡!这样的所谓事业能干好?


游戏大咖王


答案:我认为,取消职称当然好了。

全球范围上看,实施中国这种,工资只与职称相关,职称决定一切,职称一切定死的职称制度的国家,真的没几个。“取消职称制度”包括三个内涵:(1)把职称作为一种荣誉制度,作为教师荣誉保持下去;(2)职称与教师工资脱钩;(3)放宽职称评审通道。

(1)把职称作为一种荣誉制度

在过去,特别是二十年前左右,那个时候职称是很重要的。

我举一个例子:因为当时的职称制度可以区分教育的能力,现在有一个词叫做“教研组”,以前缺老师,能力好的老师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带年轻教师(许多老师并没有上过大学,不具有教学基本素养),手把手教他们。实际上这些教师承担了比普通教师更多的责任——教师教育。类似这样的情况很多。事实上是同酬不同工的现象催生了职称制度。

时至今日,职称高低已经不是工作量大小的表征了,特别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教师所承担的职能基本是均衡的。正如提问者说的那样,中二教师不一定就比中一教师差,高级教师不一定比中级教师干的活多,职称制度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基本功能。

(2)职称与教师工资脱钩

前面说了,职称工资制度主要的功能是在特殊的经济时代起到区分劳动强度的功能。众所周知,目前区分劳动强度的主要是绩效工资制度。那么既然有了绩效工资制度,为什么还需要职称工资制度表达绩效差异?

(3)放宽职称评审通道

加强过程性评审,把教书育人作为教师第一使命。职称评审可以说是“一评定终身”,而教书育人是一个过程,这是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要重视的是什么?是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让教师们认认真真教好每一天才是重要的,让他们去当研究者做科研、写论文重要吗?重要!但是那应该是给科研人员做的事情,我们希望把教师从与教学无关的、维护学生健康成长无干的事务中真正解放出来。通过每年的考核,强化过程性的考核;通过每年的考核,强化教师职业的归属和认同,避免“一评定终身”的现象。

另外,取消了职称工资,那么教师差异化工资水平应该如何体现?基础工资和教龄津贴。

目前,国家经常性教育支出已经占到生产总值的4%,这是一个合理的数字,但是教师工资分配的不合理性,制约了4%的效果。弱化职称差异工资,强化职称荣誉属性;强调基础工资和教龄津贴,落实绩效分配制度,是基础教育一个值得思考的方向。


帅气的小眼神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辛勤耕耘讲台30年了,对于自己当初的选择始终无怨无悔。近日,屡见媒体口诛笔伐,其中不乏许多专家,乃至于基层教师都在奔走呼吁,强烈要求取消教师职称。

实事求是讲,我对此举实在不敢苟同,难道取消教师职称对教师真的有益处吗?1986年开始建立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对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迄今为止,运行30余年的教师职称制度,国家不可能说取消就取消,何况目前没有一种可代替的制度。所以教师职称不能取消,但必须完善,克服弊端,发挥效能。这里针对教师职称弊端谈谈自己的认识,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职称评定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但是,无论媒体还是专家学者抑或基层教师,在职称评定的影响上,特别是消极意义上,明显夸大其词。



一是够条件,没指标。八、九十年代,职称评定基本上符合条件和要求,就能评上。2000年以后,名额逐步减少,但不是没有机会,只是竞争愈加激烈。并且职称评定不是够条件就上,存在优中选优问题,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指标分配名额明显不足。

城乡差异大,城市教师,特别是大城市按规定严重超编,农村地区普遍缺编。造成城市职称指标严重不足,主要集中在中、高级职称上,在农村学校依然没有机会,确实是人事部门规定的中、高级人数比例存在不合理因素。这里需要解决的是指标分配问题,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职称评定制度,而不是一刀切取消职称。



二是职称低、待遇差。教师职业本身就是一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职业,现在职称低,待遇差,主要是集中在年轻教师身上。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不论在哪个行业,与该行业从事时间比较长的人相比,都面临这一问题,这不是教育行业独有的现象。

年轻教师需要一个历练的过程,不能入行后就抱怨,毕竟,教师行业待遇低是客观事实,不仅仅是年轻教师,老教师何尝不是待遇低?也就是说,待遇差不是职称造成的,而是系统问题。



三是晋完职,不干活。这样的现象在教师群体确实存在,特别是高级教师认为职称基本到头了,根本不在想正高的事情,自然有所懈怠。其实,这个问题本身不是职称造成的,不能因为有评上职称不想再积极工作的,就取消职称,这是“因噎废食”。

职称是提升教师工资待遇的一项重要内容,毕竟还有许许多多的教师评完职称依然积极工作。需要解决的是进一步完善职称评定机制,如何让职称更能提升人的积极性,而不是急于取消职称。



四是不公平,潜规则。世界没有绝对的公平,各行各业都有“潜规则”。教师职称评定的背后确实滋生了一些腐败现象,买论文,买专著,托关系,走后门……

大家都很痛恨这种“潜规则”,既然有了“潜规则”,应该做的是完善评职称的过程,减少“潜规则”,而不是因为“潜规则”,就取消了这项制度。何况“潜规则”,并不是职称制度本身带来的。



我们不能过多地关注职称制度的消极一面,更不要过度渲染职称评定过程中细节的东西,甚至是见不得光的阴暗面,反而忽略了职称评定的积极意义。应当针对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让职称制度更有益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益于教师生活质量的提升,有利于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俺油菜


职称关系到教师的工资,也关系到教师的名声,所以大多看的相当重,因为看的重,许多教师总是感到痛。 一是撕下脸皮之痛。本来教师的关系是其乐融融的,可是每到职称评定季节,就人人自卫,人以群分了,为了几分之差,争论的脸红的有很多,昔日温情脉脉变成了冷嘲热讽,老师斯文的脸皮撕破了,这种痛许久也不能治愈成功。二是折断脊梁之痛。求主任,找校长,好话说尽,笑脸陪光,关系用透,金钱到位,这种折断脊梁的疼痛,让老师本来纯洁健康的心态染上了污垢。三是划破血管之痛,我向来把教师的工资当作教师生命的血脉,但在职称评定面前,教师不得不划破血管了,花钱买文章发表;花钱请枪手参加没用的考试;参加花大钱形式主义的培训,虽然隐隐做痛,但还是把血献给了人家。职称评定应该是促进教师工作的一种举措,应该让教师心中高兴,但现在却成了教师的痛,每年有那么多教师承受职称评定之痛,是对教师队伍团结的破坏,是对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的阻碍,更是对教师心理的一种伤害。


由于历史原因,XX中的中级职称问题一直很突出,许多在X中的教师的职称比新调进来的年轻教师职称都低,加上职称必须一级一级地评,如今更是37人评10人,矛盾突出,明年名额可能更少,而最近几年的高级职称却好评得多,这就有个特殊现象相同年龄的老教师工作差不多还在评中级而调进不多年的教师却轻松评高级,说得不好听点评上高级的不一定比评不上中级的工作好,不一定比人家贡献大。评上的得不到尊重,评不上的不能增加工资。


sstkzy


我国的教师职称制度已经实施了近三十年,时至今日已经被很多人诟病,究其原因,无非是学历、教龄与职称评审制度之间的矛盾冲突,当然,我们也看到近年来职称制度改革一直在被提起,并且也有明天的改革。 教师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所以很多的大学生参加教师招聘的考试,争取将来也能当一个老师

首先职称不是考的,职称靠评和审出来的,评是参予者,审是他人,两个环节,一个靠己另一个靠天,腐败由此而生。职称与实际工作能力、态度、成绩等均无关,只与虚的假的有关,什么虚模范、假论文、阴捧阳违、托关系拍红包。想当老师必需要职称,职称高低决定工资高低,且终身制。

职称评定,学校领导占便宜,这是铁的事实!一些一线的教师辛辛苦苦,培养的学生不计其数,到头来评聘高级教师还要给领导送礼表现,还不如天天在领导后面拍马奉迎的,这样的事情真的不能理解!就不能有其它的途径让老师们心情愉悦的去工作吗?

自可靠消息,教师职称工资改革终于盼到头了,2020年起陆续取消。那中国教师心灵上的一道枷锁要去掉了,育人之心会轻松许多!以后可以凭本事吃饭全力投入教学,多劳多得!不再去为追名逐誉玩猴一样在领导面前耍了,收回心思今后要在学生身上了。


绥化中公教育


在了解职称取消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职称对老师带来的实际利益。

对于老师而言,职称最直接的作用莫过于工资了。

有高级职称的老老师的工资比初级的要高很多。比年轻老师要多很多,加上教龄,甚至是两三倍。

由于教师行业的工资水平相对社会行业普遍较低,评职称在教师之间似乎是重中之重。有些老师的教学水平、对学生和工作,经常就是得过且过,而30来岁就已经评到了高级职称。由于职称评审缺乏真正的公开和阳光操作,使得职称评审中一些丑恶现象常常已合情合理的形式出现与发生,导致部分青年教师在工作中除了教书就是顾着跟教务主任年级组长校长打好关系,毕竟谁晋谁不晋最终由领导来定。最终使我国的一些政策条例被变形走样的发挥作用,也被很多教师所诟病。搞得职称评审工作一地鸡毛。

影响着教师圈子风气,败坏教师团结、阻碍教师整体素质。

职称评定应该是促进教师工作的一种举措,应该让教师心中高兴,但现在却成了教师的痛,每年有那么多教师承受职称评定之痛,是对教师队伍团结的破坏,是对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的阻碍,更是对教师心理的一种伤害。教师行业相比其他社会行业从职场上来讲是比较温和及“友好”的,但是每每到了评定职称季节,其乐融融的同事们开始撕下脸皮,人与群分了,开始站队,为了几分而挣个面红耳赤。冷嘲热讽成了常态。就是和你要争个上下。这种影响教师关系的阵痛随着教龄的增加反而不是那么容易治愈。

花钱买文章发表,论文凑数。请枪手参加考试,败坏了风气的同时还搞花招。事业单位工资公开制度,评上职称的老师收入高了,好像就多么了不起,在普通老师面前就能高人一等。更容易让老师之间产生猜疑,教师行业普遍又是女性居多,女老师之间爱八卦,某某高职称女老师跟男校长关系私下颇好,是不是有什么潜规则,引出风言风语。

有贡献的不受尊重,老油条却风光无限。

自1986年建立的教师职称制度,有个重要的一点,职称必须一级一级评。有的老老师常年处于中级教师职称,与领导关系不亲、没什么背景,偏不擅长溜须拍马。正直、老实的教师次次被相关条例忽悠,与高一级职称无缘。明明吃了半辈子粉笔灰、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的老老师,贡献最多,却在评职称和收入上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让老老师感到伤心,寒心,甚至是恶心。

综上,个人认为,取消职称对于广大教师而言利大于弊,不知道各位怎么看。


师说100


取消教师职称真的好吗?

教师职称的评定本来是对教师本来是对教师教学水平及教育素养的一种肯定。但是,教师职称与工资挂上钩就与经济利益牵扯到一起,而教师职称的评定基本上由学校领导掌控着,因此,教师职称的评定会存在很多不公平的现象,造成教师队伍的不团结 ,打击了一些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说严重点儿,现今教师的职称已经不能够完全反映出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了,而且也不利于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

一个实例,我们看一看,某所中学的那些高级职称的老师们都是谁吧!1.学校领导的亲戚朋友;2.年轻漂亮的音乐美术老师;3.嘴巴甜经常围着领导转的老师;4.有靠山根基硬的老师。而那些性格直爽、只会埋头苦干、不会溜须拍马、没有根基靠山的老师们,即使你的教学水平很高,也只能等到前面说的那些人都评完后才能够轮上。也许有人会问,老师们的职称又不是由校长评定,不至于吧!确实如此,教师职称评定要有很多项内容,学校领导确实没有这个权利,但是学校领导的其他权利却是制约因素。举个简单的例子吧!教师评职称时要有优秀项,而这个优秀给谁是由学校领导说了算的,其他的内容也是如此。因此,很多干了几十年的老教师到退休时都没能够评上高一点儿的职称,而一些会说话办事的年轻老师却是几年之后就又当领导又评上高职。

总之,教师职称的评定有很大的不公平性,职称已经不能够正确的反映出老师们的教育教学水平了,因此希望老师们的工资要最好与职称脱钩,即使不脱钩,但也不要完全挂钩,应该有一定比例的。当然了,最后是取消教师职称。


一二三四向前进


职称制度其实并不适合教师,而是适用于工作业绩容易量化的行业。但教师工作更多的要靠教师内在的情感,对教育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心使命感等,这些东西根本无法去量化。对教师实施职称制度实际上是用行政化思维方式来管理教师队伍,这根本行不通,所以我们也看到教师绩效考核量化的结果都与实际工作并不相符,考评中庸庸无能之辈比真正的好教师得分高的现象确实存在。更何况高高在上脱离学校脱离学生去搞的职称评定,又怎么准确的对教师工作做出优劣评价。所以,职称制度只能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只能使教师工作走上功利化。今天的教育在职称制度的破坏下已经失去了教育性和教育应有的道德性。相反取消职称教师能静下心来教书育人,才能使教育回归正道。但取消职称只能是痴心妄想。人事部在职称评定中获取了惊人的暴利,就以职称要挟的公需课培训每年获利数十亿,这样一块肥肉,他们宁肯毁掉教育也不会放弃职称评定!


zsqa


我说不能因为不公平就喊取消职称,这样损失的是老师这个行业整体的利益,那个行业都公平吗?都喊取消职称吗?看来你还年轻,对老教师可能不满,可能他们像你一样年纪时,也和你有一样的经历,干的也不一定比你少。现在一些年轻人,工作不久待遇上就和老的比,你知道那些老教师年轻时付出多少,待遇低的什么样吗?你知道那时工作条件多艰苦吗?要看到他们比你多工作20、30年时间,身体也可能不好,你也有年纪大的你一天。那个行业老的,职称高的工资不高,就你们中学老师觉得这么不公平?世界上有绝对公平吗?老师工资怎么改都不会都公平。按教龄就会公平吗?,还是老的多,而且教学好坏一个样,谁还进步?绩效就一定公平吗?人为因素更大,可能更不公平。您能找出一个绝对公平的方法吗?不可能的。顺便说一下,我不是中学老师,我在大学做行政工作,对工资构成比较了解一些,所以对你们这些想法感到奇怪。你们应该要求怎样能多评一些,怎样评合理一些,怎样防止暗箱操作,而不是喊着取消。 简直是一派胡言。工厂有高级工程师,工程师,技术员,工人有技师高级技师,公务员有局长,处长,科长,军警有将,校,尉,研究所有研究员,副研究员,大学教授,副教授等等,中学老师还要自己取消职称,我不知道你们是怎么想的,取消职称你的工资就一定能高了吗,不能因为评职称不公平就取消教师职称,而是怎样评更合理,这样评才能公平,我父母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退休的老教师,就因为没职称,退休工资比后来评上职称的老教师工资低近贰仟元,现在让评职称了,还要自己取消职称,不是自己找事吗。哪个行业不评职称,他们就都公平吗?没听说不公平就哭着喊着要取消评职称的,职称是一个行业取得高待遇包括退休后高待遇的首要条件。我真不明白中学教师是傻还是精。你们中学教师要争取的是怎样评职称合理,怎样能多评一些,怎样防止腐败,而不是叫喊着取消,自己窝里斗,最后真取消了,退休后看人家有高职称高待遇,中学教师这一块什么没有,待遇差一大截,后悔就晚了。别再窝里斗,自己将来把自己害了。


岩石150407464


如果你要问:“取消教师职称真的好吗?”,我想会有很多教师回答:“好呀,太好了”。如果你要问:“目前对教育和教师伤害最大的制度是什么?”,大家会说:“职称制度”。下面我们再来结合具体的例子,详细谈谈职称制度。

1、工龄相近、工作负担相近,但由于职称不同,工资差别很大。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一种现象:有几位同年毕业的教师,因为工作的学校不同,一些在城里,一些在农村,担任相同的学科教学,周课时数差不多,但由于学校职称基数不同,有些评上了高一级职称,而有些没有评上。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变化,这几位同学的工资相差越来越大,有的每月工资相差千元以上,面对这种局面,你能理解他们的心情吗?

2、在职称评审过程中,有段时间采取评聘分开的方法,有很多教师,通过了职称评审,但由于聘任名额限制,有很多符合条件的教师,等待10年甚至更长时间,排队应聘,更有甚者,直到退休,也无法聘任高一级职称。这种情况,给教师带来的直接损失是,每年几千元的工资损失,还有就是评聘高一级的职称的资格,评聘职称成为教师的一块心病,影响教师的工作热情。

3、为了评上高一级职称,教师必须请客送礼,拉关系、打招呼,甚至为了顺利通过职称评审,而采用各种造假手段,使清明的校园和教育系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的各种人际关系,也产生了功利化的变化。

其实,只要是关心教育,关心教师的社会各界,看看网上,只要的谈到职称制度的文章,跟帖是内容,绝大多数是数说职称的危害,呼吁取消职称制度,所有这些,都可以认为是对这个问题的最好的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