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耗資5億在東南亞與蒙牛開戰,這對“冤家”為何打到國外?

作者丨市界 馮晨晨

國內沒打夠,蒙牛、伊利轉戰東南亞繼續鬥。

伊利耗資5億在東南亞與蒙牛開戰,這對“冤家”為何打到國外?

11月29日,國內乳製品“冤家”蒙牛和伊利,紛紛高調宣佈進軍東南亞市場。一方面,是蒙牛在印度尼西亞建設的第一家工廠開業;另一方面,是伊利耗資8056萬美元收購泰國本土最大冰淇淋企業。

兩大乳企同時宣佈進軍東南亞市場,原因何在?

東南亞再度PK

11月29日晚間,伊利股份發佈公告稱,將以全資子公司香港金港商貿控股有限公司(下稱“金港商貿”)收購泰國乳企THE CHOMTHANA COMPANY LIMITED(下稱“ Chomthana公司”)96.46%的股權,交易初始對價為8056萬美元,約合5.5億元人民幣。

Chomthana是泰國本土最大的冰淇淋和冷凍食品分銷企業,2017年收入3438萬美元,淨利潤323萬美元,產品涉及冰淇淋、麵包和甜點等領域。泰國是東南亞僅次於印度尼西亞的第二大冰淇淋市場,有利於伊利拓展東南亞市場。

當日,伊利股價小幅上揚1.62%,報收23.83元/股。

伊利耗資5億在東南亞與蒙牛開戰,這對“冤家”為何打到國外?

11月29日當天,蒙牛宣佈,在印度尼西亞的蒙牛YoyiC工廠開業。

公開信息顯示,蒙牛印尼工廠佔地面積1.5萬平米,總投資額5000萬美元,設計日產能260噸、年產值1.6億美元,主要生產乳酸菌飲料和酸奶,預計產品將在12月在印尼市場上市。

印尼擁有2.64億人口,位列世界第四,也是東南亞人口最多的國家,同時印尼GDP每年保持著5%的增速,蒙牛在此建廠,或許就是看上了這點。

實際上,在今年10月23日,伊利就曾宣佈旗下JOYDAY冰淇淋共11款整體正式進入印尼市場,這也是伊利對東南亞市場深入調研後推出的產品,預計在今年年底完成印尼全境20多個城市的市場覆蓋,並希望以印尼市場為基礎,進一步在東南亞擴大市場範圍。

為何同時選擇東南亞

對於蒙牛與伊利轉戰東南亞市場,業內眾說紛紜。

近年來,國內乳製品競爭激烈,市場愈發飽和,生產成本也不斷提高。國內市場已經不能滿足蒙牛、伊利這種大型企業的需求,需要拓展海外市場。歐美等地乳企地位根深蒂固,同時市場趨於飽和,所以想要進軍這些國家難度頗高。而像東南亞市場並未飽和,同時,當地乳製品企業規模不大,生產成本較低。

獨立乳業分析師宋亮認為,東南亞擁有6億人口,乳製品消費旺盛,這幾年印尼、泰國等乳製品進口量增長迅速,無疑是巨大的增量市場。

市界(ID:newsseeker)查詢伊利2017年財報發現,不論是在分行業還是分產品上,伊利的營業成本都是同比增加的,且營業收入與毛利率大多處於下降狀態。如分產品中的奶粉及奶製品板塊,營業成本更是同比增加23.8%,營業收入減少了17.83%。這可以側面表明,國內乳製品行業競爭壓力的增加與生產成本的提高。

伊利耗資5億在東南亞與蒙牛開戰,這對“冤家”為何打到國外?

此前,國內乳企海外發展大多在原料領域,而此次伊利蒙牛更多的是為了融入當地市場,未來兩家企業都應該有進一步開發東南亞市場的計劃。宋亮認為,“伊利蒙牛此前都提出了突破千億規模的計劃,相比國內白熱化的乳製品行業競爭形式,出海橫向併購或者開拓新興市場無疑是快速提升營收的很好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