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刷新聞就能賺錢?胡編亂造、違規廣告、收徒似傳銷……


“讀資訊,賺金幣”、“刷刷新聞就能賺零花錢”...近段時間,一批新聞資訊類APP打出“刷新聞賺現金”的噱頭,以現金補貼鼓勵用戶閱讀、轉發並推薦好友下載,大量沉迷其中的用戶看似賺到了真金白銀,其實他們不但付出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弄不好還要為此擔上法律責任。

(本文轉自防騙大數據:FPData)

正文共:2525 字

閱讀時間: 7 分鐘

刷刷新聞就能賺錢?胡編亂造、違規廣告、收徒似傳銷……




刷刷新聞就能賺錢?胡編亂造、違規廣告、收徒似傳銷……


題圖:央視報道


17個小時賺1元,“薅羊毛”代價大

每天免費搶一萬元現金?打開某資訊類APP,最顯眼位置就是這樣的活動宣傳方案。

新手獎勵4500金幣,閱讀資訊獎勵10金幣,發表優質評論獎勵200金幣……打開某資訊類APP,各種用戶操作對應的獎勵規則一一列明,賺取的金幣可按一定比例折現,轉至用戶微信或支付寶賬戶。

聽起來挺簡單的,但真要想“薅羊毛”還得費一番功夫。因為這個APP裡,金幣換算成現金,還有一個匯率的概念,匯率值則與平臺運營收益有關。一個金幣到底值多少錢?該平臺給出的答案是:一個金幣等於多少錢並不固定,平臺的運營收益越高,金幣價值越高。(本文轉自防騙大數據:FPData)

不過,多處公開信息指出,該平臺的金幣兌換比例非常低。用戶提現最低額度為1萬金幣,但也可能出現1萬個金幣才約等於1元現金的情況。根據平臺規定計算下來,相當於用戶需要累計閱讀8個多小時新聞或者觀看近17個小時視頻,才能掙到1元錢。儘管如此,仍有一批用戶每天在這類平臺上花費大量時間。

現金誘惑、花式推廣為何如此奏效?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指出,這類平臺借鑑的是網絡遊戲模式——網絡遊戲之所以令人痴迷,其實很多時候並非是對遊戲本身的痴迷,而是它藉助每天要做的一些任務,形成一定固化模式,一旦形成用戶形成習慣,其黏連度會非常高。

靠“收徒”推廣獲利,有人收入高達近40萬

此外,一些平臺還鼓吹“要想來錢快,可以‘收徒弟’”,即通過向好友分享邀請碼使其成為新用戶而獲益。同時,通過喚醒“徒弟”閱讀資訊文章,“師傅”也能持續獲得獎勵。

網民玲玲說,自己從今年8月開始使用一款資訊類APP,陸陸續續賺到錢之後,玲玲開始把它推薦給身邊的親朋好友。“拉一個人可以獎勵10塊錢,拉兩個就20塊。他註冊好之後我還要提醒他閱讀,這樣我才可以得到獎勵。”玲玲到現在已經邀請了9個好友。由於平時工作不忙,她每天都要花五六個小時在平臺上做各種任務,三個月下來累計提現了100多塊。


刷刷新聞就能賺錢?胡編亂造、違規廣告、收徒似傳銷……



打開某資訊類APP,頁面顯示“每收一徒賺8元”,而該APP公佈的每週收入榜顯示,有用戶最多成功收下了超過1.2萬名徒弟,近一週獲得收益達3773元。在某平臺的收入榜裡,冠軍用戶邀請了超過75000名好友加入,收入竟達將近40萬元之多。各平臺可以說不惜重金拉新獲客。

胡編亂造、違規廣告...新聞APP不新聞

現金獎勵、花式推廣為平臺吸引了不少眼球,甚至收穫了一批“忠實粉絲”。靠燒錢得來了用戶,卻不在內容建設上下功夫,反而開始劍走偏鋒。

有媒體記者瀏覽了若干類似應用,發現內容上多以養生貼士、明星八卦、風水解夢等為主。其中不乏嚴重的標題黨。(本文轉自防騙大數據:FPData)

“人生不得不提的30個忠告”“給對將來感到不安的你”...這些被網友吐槽變“餿”了的“雞湯文”,有的文章假借抒情式措辭,實則夾帶偽劣保健品等虛假廣告內容;有的則直接摻雜涉黃淫穢內容,以露骨語言大打擦邊球。

據央視新聞報道,看了趣頭條剛十來天的王某,更是直接將其卸載。“標題看看很新鮮,實際上內容都沒有的了。主要是不真(實),有好多新聞,明明這個人活著的,說人死掉了;沒結婚的,他們說結婚了。有點胡編亂造。”

投入大量資金招攬用戶註冊,又用旁門左道的方法吸引用戶閱讀,這類平臺靠什麼賺錢?廣告。


刷刷新聞就能賺錢?胡編亂造、違規廣告、收徒似傳銷……



打開幾個資訊類應用的首頁,各種誇張的標題,夾帶保健品、祛斑、祛痘、豐胸、減肥、網賺等廣告內容:“一天一次,狂減30斤”,“江蘇大姐巧用一物,28天徹底祛斑”,多數直接引流到微信號。

更有甚者,打著“20歲少女不上班,天天在家玩遊戲賺取零花錢”、“小哥無意下載這個遊戲,3個月提車又買房”等標題,點進去發現竟是博彩類遊戲。

2016年出臺的《互聯網廣告暫行管理辦法》中明確規定:


刷刷新聞就能賺錢?胡編亂造、違規廣告、收徒似傳銷……



專家表示,由於這樣的平臺過於趨利,必然會降低它刊播內容,特別是廣告內容的底線。有些內容用戶無法分清是廣告,甚至無法阻止相關的傳播,這對消費者潛移默化的影響很深,危害也很大。(本文轉自防騙大數據:FPData)

“補貼+收徒”成商業模式,被指涉嫌傳銷

業內人士龔先生說,目前一些新聞資訊APP “補貼+收徒”的形式已經成為一種主要商業模式,所謂補貼是指用戶完成指定任務獲得現金獎勵,而“收徒”模式更為重要,通過邀請“收徒”,用戶可以從“徒弟”的收入裡獲得持續的分成。簡單說有點類似收徒“傳銷”。一個人通過這種方式擴展到三個人、五個人、十個人這樣。有一定的等級體系在裡面。

北京志霖律師事務所律師趙佔領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師傅”“徒弟”“徒孫”構成了上下層級,“師傅”能從“徒弟”“徒孫”處獲得收益。這樣的“收徒”模式符合傳銷的構成要件。

不過,也有專家表達了不同觀點。中國人民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劉明祥說,如果平臺上的用戶從“收徒”模式中所獲得獎勵全部來自平臺,並且平臺上投放的廣告全部為正當合法廣告,儘管其模式看起來符合傳銷特徵,但由於用戶在整個過程中並沒有出現錢財損失,就不能認為其涉嫌傳銷。

“刷新聞賺現金”應當儘快糾偏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市面上至少已出現了五六十款這類軟件。這種驚人成長的速度,一度被業內人成為反常理的“野蠻增長”。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黨委副書記劉自雄認為,用現金刺激出的流量是虛假的,其信息傳播也是沒有價值的。劉自雄表示,“刷新聞賺錢”模式已經違背了傳播倫理和行業規範。(本文轉自防騙大數據:FPData)

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指出,“刷新聞賺現金對用戶而言是赤裸裸的誘惑式營銷,這種模式就像拿錢造假一樣,會扭曲企業的價值”。

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院長趙子忠表示,在其他行業,貼錢吸引用戶就是一種違反行規的行為,有相關法律進行處理。但是互聯網這個行業很特殊,不論是之前的滴滴、美團……都有對用戶進行補貼,卻一直未曾見到互聯網界的相關法律案件,這也是需要注意的問題。

資訊類平臺的所謂“刷新聞賺現金”不過是對廣告商和網友的一種“雙重忽悠”,最終獲益得利的只有平臺自己。作為普通網友,還是敬而遠之的好。同時,相關部門也應儘快作出評估,以便及時糾偏。


內容來源:防騙大數據(FPData)綜合人民日報、央視新聞、央廣網、人民法院報、長江商報,特此鳴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