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为什么在恒罗斯战役中输给阿拉伯帝国?

第一军情


恒罗斯战役2万余人唐军VS20万阿拉伯士兵,唐军仅存数千。当时的唐朝和阿拉伯帝国可以说是互相牵制的局面,只要一方先战败则有可能完全掌控中亚。

高仙芝在消灭石国之后,想要乘胜而战,对中亚进行更好地扩张,战略性进攻阿拉伯人控制的恒罗斯。尽管这种做法是先发制人,有一定战略意义。但是当时他是带领军队越过沙漠,经过了三个月的长途跋涉才到达的恒罗斯,这一定程度上损耗了战将们的精力。而且战略意图还被阿拉伯人事先得知,对方也是做足准备严阵以待。不过!

当时唐朝的主将是高仙芝,他面对恒罗斯之战可是下了血本的,也是做好充足准备的,共调动了安西都护府八成以上的兵马。高仙芝带领的作战部队是马步混合军,这些步兵都是有配备强弓劲弩战马,平常也是以马代步的,进行陆战才下马作战,所以战斗力也是极其强大的。不过阿拉伯敌军在接到高仙之进攻消息时早已有所防备,竟然出动了近十万大军赶往恒罗斯。尽管高仙芝在一开始是带领骁勇善战唐骑兵有效压制他们,但对方的人数实在太多了。

并且就在这时,后方的盟军葛逻禄番兵可能是见局势不妙了,突然叛变,打了唐朝军队一个措手不及。配合阿拉伯军队在后面包抄了唐军,打乱了唐军的步兵与骑兵的阵型,切断了唐军的后路。这个时候唐军也是一阵混乱,阿拉伯人又利用重装骑兵趁机进攻唐军的步兵。双重夹击下,唐军尽管顽强抵抗,还是伤亡惨重。这时高仙芝只能号令向安西方向撤退。

撤退后,又在路上遇上溃退的联军拔汗那兵,场面也是较为混乱还有兵马车辆拥堵,当副将担心阿拉伯兵追杀过来,就地杀死了百余名拔汗那军士率兵通过此地。面对接踵而至的阿拉伯联军,对面增援至近20万人,一开始出战两万的唐军仅存数千人。

后期据说唐朝军队的骁勇善战,惊人的战斗力,让阿拉伯人放弃了追击唐军的念头。重整残兵部属后的高仙芝又想进行反攻,但是在副将李嗣业的劝说下就放弃了。后期也因为本国的安史之乱,成了恒罗斯之战的转折点,唐朝也就无余力进行中亚战场的争夺了。

综上所述,唐朝之所以在恒罗斯战役输给阿拉伯帝国,一方面就是兵力上的差距,还翻越沙漠长途跋涉过去打仗,另一方面就是盟军的叛乱,打得唐军措手不及。


协虎战争史


首先标题中应该是怛罗斯。怛罗斯之战是当时历史上最重要的两个大帝国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之间的一次对决。好像已经决定了当时的国际关系,也对现在的地缘政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很多大咖都对怛罗斯之战的过程做了详尽的描述。唐军以少对多,因为中亚小国的叛变,比较意外的是输掉了战役。



唐军与阿拉伯军队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军人的素质更高,兵器装备水平更强。劣势就是唐军在中亚地区的兵员数量太少,3万唐军对20万阿拉伯军,必须依靠中亚城邦部落派兵共同作战。如果唐军当时能够派遣10万以上的军人到中亚,阿拉伯帝国将完全不是对手。

而唐军为什么失败,我想主要还是唐军,特别是在中亚的驻军,非常的自负,觉得自己是天朝上国,无论是在平时还是在战役期间并没有友善的对待帮助自己的中亚军队。这些中亚军队在实力同样很强的阿拉伯帝国的拉拢下,叛变投敌,也就变得没那么难以理解了。



怛罗斯之战应该是唐王朝和阿拉伯帝国的一次试探性的接触。战役的结果,虽然阿拉伯帝国惨胜,但是他也彻底认识了唐军的强大,从此断绝了继续东征,占领大唐的野心。另一方面,唐朝很快爆发了安史之乱,再也没有能力组织起对阿拉伯帝国的报复。

我们可以合理的假设一下,如果唐朝没有爆发安史之乱,以唐朝君主和将军的心理,他们一定会组织更多的军队在中亚地区对阿拉伯帝国进行一次全面的进攻,世界的格局可能因此而发生变化,也许就没有现在中亚地区的伊斯兰化。

但是历史就是历史,在怛罗斯转了一个小弯,再也没有机会拐回去。


冲击时评


恒罗斯之战是发生在唐朝最鼎盛时期的一场战役,当时的欧亚大陆上还有两大强国就是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所以唐玄宗的安西都护府与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和部分中亚小国的联军发生的这次大规模战就相当于强强碰撞。这也是阿拉伯在多年的大唐边界冲突中唯一获胜的一次战争。

大唐建国以后,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就派遣使臣前来同好,希望能和强大的唐朝友好相处。这种和平相处互不侵犯的局面维持了一百五十年之久。期间不免有商业和文化的交流往来,甚至还有好多的阿拉伯人被大唐的繁荣景象吸引,最后定居在唐朝。可是到750年,这种和谐的局面被打破。因为唐朝和阿拉伯同时都在大肆的向东边扩张,于是在西域地区两国又开始摩擦不断,边界不稳。

当时,大唐西域有个最高权力长官节度使叫高仙芝,高仙芝因为一直有战功在身,很得唐玄宗的赏识。但是自古以来人无完人,他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非常贪婪。他大肆的洗劫西域各国,并将财富据为己有,一时间西域各国人人自危,便求助于阿拉伯帝国,欲于阿拉伯联合攻打安西四镇。

而高仙芝提前得知了这一消息,想先下手为强,很快就率领三万唐军向着诸胡进军,孤军深入阿拉伯境内七百多公里。与二十多万阿拉伯军相抗,前期的战况还是有利于唐军的,可是让高仙芝没有想到的是,葛逻禄部突然临阵倒戈,让内外夹击的高仙芝腹背受敌,损失惨重,最后仓皇而逃,唐军几乎全军覆没。(欢迎关注第一军情,若有其他问题,请在评论区留言。)


第一军情



唐军前期准备不足,长途跋涉,而阿拉伯军以逸待劳,是导致此次失败的原因之一。但是阿拉伯帝国也是惨胜,并且以多胜少,几乎出动了全部主力,唐朝虽败尤荣。

事情的起因是唐军主帅高仙芝讨伐西域石国。石国国王被送到长安斩首示众。石国王子侥幸逃脱,像黑衣大食求救。黑衣大食,顾名思义阿拉伯信奉伊斯兰教,就像今天流行穿黑纱,黑衣,被称为黑衣大食。


高仙芝获得了这一消息后,决定主动出击,立马集结了三万大军讨伐黑衣大食。值得说明的一点是高仙芝还是朝鲜半岛人呢,说明了大唐的包容性。那时候唐朝正在四处扩张,高仙芝向西域更西边进军,迅速占领了大片国土。高仙芝本来就喜欢速战速决,经常率领几千军就搞发动突袭,也迅速击溃了西域很多国家。所以这一次高仙芝也想速战速决。这三万唐军,实际上战斗人员只有两万,其他都是后勤保障人员。其中唐朝本土汉军只有五千人,其他的一万五千人都是西域各国被迫派出的属军。


这次高仙芝轻敌了。此时的阿拉伯帝国刚刚崛起,也在四处征讨,士气高涨。但是高仙芝并不知道这个情况。唐军到达怛罗斯后,被阿拉伯军20万包围。高仙芝军苦战数日,最后由于源源不断的阿拉伯军的不断围攻,遂大败。高仙芝仅率领几千人逃了回来,但是后来当阿拉伯军想要乘胜向东追击时,遭到了接应唐军的埋伏,遂大败,只好退兵。


此次大战,高仙芝虽败尤荣,杀伤阿拉伯军两万多人,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战绩了,要知道当时高仙芝已经被阿拉伯军20万完全包围,而且阿拉伯还在不断增兵,最后高仙芝能从包围圈突出,已经不容易。

此战后,黑衣大食停止向东方扩张。而唐朝也停止了继续向西前进的步伐。此后两国基本上维持在和平状态。后来,安史之乱后,唐朝逐渐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西域各国又重新开始投向黑衣大食,转而成为阿拉伯帝国的属国。所以今天中亚地区受到伊斯兰教影响非常大,包括今天新疆地区也收到了伊斯兰文化的影响。


忘川星玉


但我们还是要先讲一下怛罗斯战役,首先讲一下:大唐为何会在此处遭遇阿拉伯人?

阿拉伯的崛起,发生在唐高祖时期,也就是李氏的第一代。而到李氏的第五代、唐玄宗李隆基这个时期,阿拉伯人已经走出半岛,扩大成为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空前大帝国,种族灭绝式的杀戮与文化灭绝式的宗教传播,导致了埃及、波斯古文明的终结与变异。到8世纪初,便出现了这样的记载:阿拉伯帝国东方的最高长官哈贾吉·本·优素福应许他的两个大将——穆罕默德和古太白·伊本·穆斯林,谁首先踏上中国的领土,就任命谁做中国的长官。

于是,穆罕默德征服了印度的边疆地区,屠杀、赶走了大量非穆斯林,古太白·伊本·穆斯林征服了布哈拉等大片中亚地区,但谁都没能抵达大唐的国界。

直到开元之初,阿拉伯人(大食)才出现在大唐视线之内,一个叫突骑施的部族,曾联合吐蕃、大食入侵安西,结果被大唐击退。

也正因这个缘故,包括波斯在内的许多国家,面临大食人入侵之际,都曾向大唐求救。尤其是信奉佛教、祆教的中亚国家,面临穆斯林种族灭绝与文化灭绝式的进攻,确实很恐慌,向东方的大唐求助,是唯一的办法。

但大唐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事实上他也没有以佛教庇护者自居。天宝年间,唐军更注重的是与吐蕃的争霸,而非大食。

750年,高仙芝奉命出军,击破亲附吐蕃的车师国,俘虏其国王。老高在中亚威名远扬,大唐军事声誉亦达高峰。也就在同一年,高仙芝以西域藩国石国“无番臣礼”为由,再度征讨。

石国,就是眼下的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市,当年唐僧取经就曾路过此处。那么,石国又如何会反抗大唐呢?据说原因就在高仙芝身上,他此前曾与石国约和,却乘其不备之际,发动突然袭击,俘虏石国国王,杀死老弱,掠夺石国瑟瑟(碧珠)十余斛,黄金五六骆驼,“其余口马杂货称是,皆入其家”——因此史书称高仙芝太贪婪。而唐朝上层自然完全不知细节,唐明皇觉得此人功绩卓著,特别加授他开府仪同三司的待遇,后来又提拔他做右羽林大将军。

虽然如此,高仙芝的欺诈手段却在西方引起了公愤,石国王子将此遍告各国,引起诸胡的愤慨,于是胡人就去找阿拉伯人(大食国),约其共同进攻安西四镇。

高仙芝获知此信后,便决定先发制人,他率领大唐联军长途奔袭,深入七百余里,最后抵达怛罗斯。怛罗斯城距离阿拉伯的东方重镇撒马尔罕不远,大食兵当时刚镇压了布哈拉和粟特的叛乱,南下恰好与高仙芝遭遇。

此时,从安西出发的唐军,人数在1.8万到2.4万之间,已经长途跋涉了三个月,抵达怛逻斯之后,便按照常规开始组织围攻。随后,阿拉伯人便赶到了,人数在7万到20万之间。双方立即发生了一场遭遇战。

当时的大唐军队,有点象眼下的美军,是当时的高科技军团。人少却战斗力很强,强弓劲弩配合骑兵,完全可以以少打多。阿拉伯人即便人数数倍于唐军,也只能与唐军骑兵打个平手。所以战事一度持续五天,都难以分出胜负。

然而在这个时候,唐军中的番兵出现问题了,一个叫做葛逻禄的部族部队突然叛变,从背后包抄唐军,切断了唐军步兵与骑兵的联系,事出突然,唐军内部立即发生混乱——阿拉伯人立刻抓住时机,以重骑兵发起突击。

这个时候,高仙芝终于扛不住了,他向安西方向撤退。当时一支叫拔汗那(吉尔吉斯斯坦)的盟军也溃退,溃兵车马堵塞道路,高仙芝的副将杀死百余人,这才得以率先通过——最终这支两万人的唐军,幸存者仅数千人。

具体战事就是如此,事实上阿拉伯人也认为自己赢得侥幸,所以他们实际上放弃了继续东进挑起更大战争的念头。唐朝也并未因怛罗斯之战而丢失西域,黑衣大食随后派人来与唐朝讲和。而取代高仙芝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两年之后还在进攻吐蕃控制的大勃律并大破敌军——如若不是安史之乱,安西都护府有能力再次和任何敌人包括阿拉伯人一较长短。

高仙芝,也没有因这一仗而受废弃,直到安史之乱爆发之际,他还被委任镇守潼关之职,若不是玄宗听信谗言,他也不会被杀。

相反,怛罗斯之役后,阿布·穆斯林和齐雅德·伊本·萨里都被杀掉了,原因是大食的内部权力争斗。而这一战的另一个小角色石国,稍后又投奔了唐朝。

所以,尽管怛罗斯战役战败,唐王朝的整体实力,以及在西域的影响力并未受到动摇。怛罗斯战役后,中亚大部分地区也并没迅速地转化为伊斯兰教区,直到850年左右,伊斯兰教才逐渐成为河中地区主要信奉的宗教。安西、北庭的伊斯兰化则一直要到950年,整个新疆更是要到15世纪末。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怛罗斯之战,唐朝军队输给大食,主流观点是葛罗禄部反叛导致唐军被两面夹击,以致唐军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几千人回到西域。

但是任何战争上的失败,其实在战争发生前,都已经注定,葛罗禄部反叛不过是催化了结果发生。下来小编从主客观因素分析下唐军失败的原因。

客观因素

1、兵力对比

唐军:3万左右

唐朝主力:2万,关于怛罗斯之战争议最多的就是唐军数量了,其实这个也好估算,唐朝安西最多节制2.4万军队,所以就算控制不严,那军队最多也就3、4万人,所以出兵怛罗斯兵力2万还是可信的。

葛罗禄部和抜汗那部联军:1万



大食:15——20万

大食主力:7.5万,根据阿拉伯军队在呼罗珊驻军情况推算。

大食附属国:10万,由于恒罗斯附近已经是阿拉伯帝国势力范围,各国臣服,而且高仙芝对西域小国的凌辱,所以征到如此多兵力还是比较可能的。

所以兵力上,大食军队是远远大于唐军的,而且两只军队都是百战之师,碰到一起后,必然是一场生死血战,就看谁能消耗过谁了。



2、地利对比

高仙芝率军奔袭700里,进攻怛罗斯,人困马乏,而且孤立无援,此时就是求一击得手。而石国这时已经向大食求助,怛罗斯里也已经有几千大食军队,大食也在谋划东进以攻安西四镇。而此时唐军在怛罗斯遭遇大食军主力,大食依靠城池而战,调兵遣将极为便利,占尽绝对优势。

3、人和对比

怛罗斯之战的1年前,高仙芝在石国已经投降的情况下,血洗石国城池。石国王子逃向大食求救,此时大食处于正义一方,而唐朝处于侵略者。而且高仙芝的屠城行为,让西域各小国纷纷转投大食,大食占尽人和。

所以在怛罗斯河两军相遇时,大食可以迅速调集军队,并发动各国支援,来应对唐军进攻。而唐军却孤立无援,随着时间推移,战局只会越来越被动。



主观因素

1、高仙芝自身作战风格所致

首先公元747年高仙芝的成名之战——远征小勃律,也是率军2万,跋山涉水,历时3个月到达连云堡,然后突袭得手,一天拿下连云堡,紧接着急行军,直接破阿弩越城,平定小勃律国。

再次,2年后公元749年低,高仙芝再次远征朅师国,并于750年2月击败朅师国军队,将帝国领土再次扩大。紧接着,高仙芝屠城石国,威震西域。

所以高仙芝的作战风格就是率精锐之师,急行军出其不意,一举击败敌军。这样作战对付小国或者对方没有戒备还行,如果遇到劲敌,陷入持久战中,就非常危险了。



2、石国屠城影响了盟军军心

石国屠城,影响是非常大的,不仅让中立的西域各国一致倒向大食,而且对于已经身为盟国西域小国也产生的影响。葛罗禄部反叛,不能不说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当5日大战而未分出胜负时,而且大食援军不断加入,葛罗禄部再受到挑拨,那反叛则随之而来。

总结一下:在天时、地利、人和不占优的情况下,奇袭取胜就成为了唯一致胜条件,然而此时怛罗斯已经被大食入主,而且遭遇大食主力,奇袭破灭后,就应该立刻撤军,然而大唐军人荣耀不允许,死战就成了最后的选择,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但高仙芝返回安西都护府后,从惩罚结果来看,大唐并没有损伤多大元气,重新整顿兵力,再次西征,相信结果必然不同,想不到的是4年后“安史之乱”彻底葬送了复仇机会。


苏苏看历史


胜败乃兵家常事,其实没有必要过于苛求历史成败得失,不过我们可以分析分析当年唐军与阿拉伯之战为什么会失败的原因。


恒罗斯战役的发生时间在天宝十年,即公元751年,大唐安西都护府主帅高仙芝率领藩汉联军约3万人(另说7万)主动远程奔袭大食,深入七百余里,在恒罗斯与10万(另说20万)大食军相遇,两军交战五天五夜,最后唐军的随从藩军葛逻禄部临阵倒戈,导致唐军被前后夹击,阵脚大乱,最终兵败。

此战并没有传言说的那么大影响,在双方历史记载中都比较简短,也不可能动摇唐朝的国本,对当时国力雄厚的大唐来说此战的损失其实微不足道,安西都护府不久后就恢复了实力,仅两年,封常清率安西军攻陷大勃律,可见恒罗斯战役的失败并未使唐朝退出中亚势力范围。


所以恒罗斯一战,唐军主动出击,孤军深入、以少打多、还发生仆从军倒戈,最后兵败,可以说是虽败犹荣!大食军虽然取胜但没有追击,或许确实是摄于唐军的强大战斗力而不敢轻易反攻,次年更主动遣使议和,这都说明了此战对唐朝对双方都没有多大的损失与影响。



而真正使唐朝由盛转衰的是在4年后安史之乱爆发,安西北庭都护府的驻军被大批内调平叛,不久后吐蕃攻占河西走廊阻断了安西北庭都护府与内地的联系,原本想再次跟大食军交手的高仙芝及唐军便再也没有了机会。再坚固的堡垒都是从内部被摧毁的。


龙拳舞秀


公元705年,屈底波被任命为大食哈里发朝的呼罗珊总督,他首先重新征服了吐火罗(今阿富汗西北),并在随后的任职十年间,运用计谋和武力将大食在东方的扩张推到了顶峰。8世纪中叶的中亚,虽然尚未完全伊斯兰化,但半壁江山已在黑衣大食掌控之下,唯一没有沦陷的是七河流域。

唐玄宗开元六年(718)突骑施可汗苏禄南下楚河,伊犁河流域,建立突骑施汗国以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境阿克贝希姆古城)为大牙,以弓月城(今新疆霍城县阿力麻里古城)为小牙。突骑施的兴起,在客观上为唐朝在西方建立了一道军事屏障。从而避免了唐军与大食军队直接对抗。对遏止大食东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唐玄宗一朝,却因为短视,多次向突骑施发动战争,自毁长城:开元二十七年(739)秋八月北庭大都护兼碛西节度使盖嘉运攻碎叶城,吐火仙出战,败走,擒之于贺逻岭。分遣疏勒镇守使夫蒙灵詧与拔汗那王阿悉烂达干潜引兵突入怛逻斯城,擒黑姓可汗尔微,遂入曳建城,取交河公主(即唐朝和亲公主、阿史那怀道之女),悉收散发之民数万以与拔汗那王,威震西陲。

天宝七年(748),北庭节度使王正见再次对突骑施发动战争,彻底摧毁了突骑施汗庭所在地碎叶城。此后唐朝安西四镇不得不直接面对来自黑衣大食的军事威胁,而怛逻斯城首当其冲。

怛逻斯城得名于塔拉斯河,在今哈萨克斯坦塔拉兹市西约18公里。10世纪末阿拉伯作家穆塔海尔·麦克迪西(al-Mutahhar al-Maqdisī)的《肇始与历史》也记载了怛逻斯之役,与中文史料不尽相同,译文如下:“艾布·阿拔斯掌权三年后,布 哈 拉 (Bukhārā)爆发起义,为首的是舒莱克·本·谢赫·菲赫利(Shurayk Ben Shaykh al-Fihrī)他率3万名阿拉伯人和其他人对艾布·穆斯林展开报复行动,反抗他的血腥手段和滥杀无辜的行为。艾布·穆斯林前去镇压......他再次征服布哈拉和粟特,并下令构筑撒马尔罕墙,以期在敌人进攻时成为一道防御屏障。他派齐亚德继续挺进,后者征服了河外地区的城镇乡村,一直打到怛逻斯(

)和伊特莱赫(Itlakh),于是中国人出动了,发兵10万余人。侯梅德(艾布手下大将)在怛逻斯城防守,艾布·穆斯林则在撒马尔罕的军营中镇守,他们分几次将他们(中国人)各个击败,共杀死4万5千人,俘获2万3千人,其余纷纷败逃。穆斯林们占领了他们的军事要地,进军布哈拉降服河外地区的国王和首领们。”

传统历史学研究谈到此役之败,几乎都在则怪高仙芝贪功冒进,但实际上,高仙芝主安西以后,几乎每战必胜,号称常胜将军。安西唐军,号称唐朝精兵之最。李林甫任命他为西域反攻的主帅,在唐朝将才之中,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他所捕捉的战机,也不能说判断失误。问题在于唐与大食之间军事实力的对比仍然是唐劣敌优。战前,河中粟特诸国也几乎全都改臣于大食。其中包括康、安、米、史、曹、何、火寻、石汗那,以及黑姓突骑施,而唐军方面所能征调的属国、属部兵则只有东拔汗那和葛逻禄两国(部)兵,其中葛逻禄还属于新附部落,与唐渊源不深。

据史料考证,高仙芝部此次的行军路线是:从安西都护府的所在地龟兹出发,一路西行,15天后至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又过了十多天到握瑟德(今新疆巴楚),再十多天到疏勒,随后挥军南下,踏上葱岭,开始异常艰苦的行军。葱岭即今天的帕米尔高原,由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和兴都库什山等交会而成。高原海拔4000米至7700米,拥有许多高峰,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经过二十多天的艰苦行军,唐军到达了葱岭守捉(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再次向西,沿兴都库什山北路西行,又经二十多天到达播密水(今阿富汗瓦罕附近)。唐军继续前行,历经二十多天到石国重镇怛罗斯,可见战斗的关键在于奇袭,一击得手后便可乘胜回师,缺点在于劳师袭远,不可久战,但抵达时大食军队已经占据怛逻斯城,又有艾布·穆斯林外围大军进攻,所以唐军与大食军队相持苦战五日,最后由于葛逻禄部临阵变节而落败。


晴天有时下猪


在唐朝天宝年间,东亚与中亚的两大帝国暴发了一场大战,以大唐帝国完败于阿拔斯帝国告终。此役之后4年,唐朝陷入安禄山之乱,大唐雄兵就此渐渐消失于西域。

更重要的是,随着这次战役的失败,后朝后代基本放弃了大汉大唐积极进取、开疆拓野的血性,更加固守中原文明,小农寡民的经济传统,天朝上国的自我陶醉持续千年不变……

这场改变历史进程的战役就是恒罗斯战役(怛dá罗斯)。现在就来讨论下,在这场战役中为什么唐朝会完败。

1、败于高仙芝的贪婪和无知

细读史书,不难发现如果不是高仙芝的贪婪和无知,便不会有恒罗斯战役。高仙芝本是高丽人,在安西服军役。因骁勇善战,精于骑射,被节度使夫蒙灵推荐,最终官至安西副都护、都知兵马使,兼安西四镇节度副使。、

高仙芝的最大功绩是远征小勃律,使原本臣服于大食(音yī)的“诸胡七十二国”归附于唐。此时的大食处于阿拔斯帝国时期,两大帝国的扩张在中亚已形成两大阵营,而唐朝在中亚的依附国众多,是大食东扩的主要障碍。

但一切终结于一场因贪婪引发的战争。天宝九年,高仙芝攻打藩属于唐的石国,把国王车鼻施押到长安杀死,“由是西域不服”。为何西域各国不服?原因是高仙芝攻占石国后缴获十几斛瑟瑟,用五六匹骆驼驮黄金、宝石往家里运,还私留很多宝马。

忠于大唐的石国被灭,理由是“无礼于唐”,具体如何无礼谁也不知道,西域各国只看到高仙芝日夜不停往家里搬运财宝。当年“天可汗”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这种自毁长城的无知之举,使西域各国的人心所向发生巨大变化。

2、败于高仙芝的自大和狂妄

高仙芝灭石国后,石国国王的儿子逃走,到西域其他部落中避难。与诸胡部落联络,诉说高仙芝的贪暴。引发诸胡部落恐慌和震怒,经协商暗中派人奔赴大食,提出组建联军攻打唐朝的安西四镇。

《资治通鉴》载,高仙芝得知后决定先发制人,率蕃兵、汉兵3万越葱岭攻大食,“深入大食国境内700余里,到恒罗斯城,与列阵以待的大食军相遇”。如果说灭石国缘于贪婪和无知,以3万人长途奔波、深入腹地攻城,则表现了高仙芝的自大和狂妄。

高仙芝自大确有资本:当初吐蕃嫁女小勃律王,20余国归附吐蕃,不再臣服唐朝,安西四镇数任节度征讨全部失败。高仙芝率1万骑兵征讨,行军100多天,攻下吐蕃连云堡后留3000人镇守,率不足7000人北上,最终平定小勃律。

想着再次复制小勃律成功的高仙芝,自大和狂妄到率3万人奔赴上千里,征讨正处鼎盛时期的阿拔斯帝国。不知他是否知道,先人提出领兵打仗要务之一是“知已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没有摸清大食底细前率兵进军,如果不失败真就是奇迹了。

3、败于兵力不足又出现叛军

史载,唐军面对5倍于已的阿拔斯帝国军队并未处于下风。要说明的是,对于双方投入战争的兵力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唐军3万,大食军15万,还有人认为唐军10万,大食军25万……不过,各种说法在“唐军兵力不足”上达成了共识。

在远离长安的恒罗斯城,两大帝国的强悍军人对峙5天。史书对这5天的战争情况没有详细记载,后世只能猜测:以骑兵为主的唐军因缺乏攻城重器,城战中没有太多优势。而以盛产良马著称的恒罗斯城,大食军同样会依仗骑兵抗击唐军。

应该说,至少在前5天里双方打成平手。之前在西域从无敌手的唐军,因无法取胜而导致意外变故:唐联军中的葛罗禄部落突然反叛,从背后袭击唐军,与大食军形成前后夹击之势,唐军大败,士卒战死,活下来的仅有几千人。

葛罗禄部落是怎么回事?《旧唐书》载,葛逻禄本突厥族,分三姓,境内有振水、怛岭,与车鼻部接壤。归附于唐后,部落酋长受信任曾任阴山都督府、大漠都督府、玄池都督府的都督。三姓在东、西突厥间或叛或附,后南迁归唐,自称“三姓叶护”。

开元初年入长安朝贡,曾与九姓拥立怀仁可汗,后臣服于回纥,在金山、北庭自立叶护。此后他们每年朝贡大唐,其中天宝年间5次朝贡。此后打败回纥,占有碎叶、恒罗斯等城,但因为是回纥的从属部落,朝贡时不能独立朝拜,要与回纥一起。

那么,高仙芝率军攻打恒罗斯为何要与葛罗禄联军?史书没有记载,后人推测,葛罗禄曾占据恒罗斯等城,对大食腹地的情况较熟悉。但是,高仙芝显然没有预见“蛮族性情不定、善变”是一种常态,在关键时刻被这支叛军所害。

4、战败后又发生了什么

恒罗斯城下战败,随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史载,右威卫将军李嗣业劝说高仙芝乘夜逃跑。道路狭窄,拔汗那部落的兵士挡道,后退不得,李嗣业挥起一根大棍子,人马都被打死,高仙芝才得以逃走。

这里的“拔汗那部落”就是汉朝时的大宛,因唐朝初年大食入侵,国王奔安西求救,在唐军帮助下复国。开元年间,因有功于唐被册封为“奉化王”,赐国号“宁远”,唐义和公主嫁给其国王。因与大食有灭国之仇,所以成为唐军最可靠的盟军。

高仙芝逃跑后,唐军失去指挥,别将段秀实大骂李嗣业:“躲避敌人逃命,胆小而没有勇气;保全自己丢掉士卒,更不仁义。即使逃回去,难道不羞愧?”李嗣业听后握段秀实的手表示感谢,主动留下抗击追兵,收罗士兵,才使几千唐军最终逃脱。

高仙芝逃回长安,被解除安西四镇节度使之职,入京任右金吾大将军。打了败仗为何升官了?其实唐朝的金吾将军,入京掌管的是京城巡逻治安,虽然在天下脚下,但与节度使相比,已无太多实权。

5、恒罗斯之败改变了什么

恒罗斯之败在历代的史书中都是一笔带过,没有人关注过这场战争给后世留下的影响。直接的影响是,大唐在此战4年后暴发了安史之乱,国力衰落,西域无主。尽管回纥甚至大食都帮助唐朝平叛,但唐朝已不复往日的辉煌,安西四镇相继失去。

对于这场战争,后人曾津津乐道于大唐文明从此开启向西方传播的大幕,认为很多战争中的被俘虏的能工巧匠给西方带去造纸术、纺织术等,深刻影响了西方的文明进程。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一个事实是——

此战数千年内,华夏军人再无越葱岭的记录,西域各国均被纳入大食范围内,中亚各国从此完全接纳大食文化。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一个大事件,华夏文明从此被阻拦在帕米尔高原以东,逐渐在固守中变得传统、保守甚至消极。

现在,不断有历史爱好者和发烧友假设:如果恒罗斯战争胜利一方是唐军,历史将会如何发展?世界的格局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华夏文明圈是否会扩大一倍?

当然,所有的假设只能是假设。在高仙芝率领那支军队出征前,历史就已驶入预定的轨道。今人只能感叹:为什么历史选择了高仙芝?卫青、霍去病式的将军那一时刻为什么缺席了……


指动济南


文献记载,天宝十年(751年),唐朝正处于开元盛世的繁荣时期 ,在距中国万里之遥的中亚、西亚、北非地区,阿拉伯帝国(唐称黑衣大食国,西方称萨拉森帝国或阿拔斯王朝)也在强势崛起。

阿拉伯帝国的军队不断东征西讨,势若卷席,很快就征服了整个地中海地区和中亚,渐与大唐的势力范围接壤。史载,阿拉伯帝国最强盛时, 其疆域东起印度河和中国西部边境,西至大西洋沿岸,北达里海以及法国南部以及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南接阿拉伯海,是继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之后又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 其疆域广袤无垠的让人惊叹、其军队强悍善战,气势咄咄逼人。

高举新月旗帜的阿拉伯帝国骑士四处征战,铁蹄踏入了中亚那些一贯信仰祆教(亦称拜火教,流行于西域、中亚的一种古老宗教 )的国家。中亚国家抵敌不住,纷纷遣使向唐帝国告急求救。此时的大唐,国强民富,唐军更是战力凶猛、气势如虹, 几无停歇的在广袤的西部地区攻城略地,威震吐蕃、西域,“ 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的唐帝国信心爆棚,开疆拓土之雄心难以抑制,于是,称霸东、西的两大帝国之间的激烈较量已经如箭在弦、难以避免了。

公元751年,双方军队在怛罗斯(又称塔拉斯,今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州 )地区展开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激战对决。

关于这场战役的起因,历来众说纷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唐朝背信弃义在先,这才引爆了怛罗斯之战。史载,时任安西四镇节度使的高丽人高仙芝将军为求取“高勋”,在头一年(750年)悍然出兵攻击石国(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并擒获其国王,在抢掠、勒索了巨额财宝后,他又背信将国王押送到长安献俘、处死 。中亚诸国本来都亲近唐朝,皆愿依附之,受“石国事件” 刺激,一时间群情激愤。石国王子得以幸免,他深恨不仁不义的唐将高仙芝,于是遣使向大食(阿拉伯帝国,亦称萨拉森帝国)求救。 大食乘机派兵进入石国境内。高仙芝闻听大食兵进 ,立马率三万唐军和七万各族联军前去讨伐。

东西方有史以来第一场电光火石般的激烈大碰撞即将在怛罗斯迸发,战事之惨烈 、历史影响之深远,却也让整个世界始料未及。

唐朝联军除三万朝廷正规军外,还包括七万吐蕃军和葛逻禄(亦称铁勒,突厥别部)军队 ,共十万人马;大食军队出动了十万人马,还有十万仆从军随征,兵力是唐军的一倍。两军在怛罗斯遭遇,随即展开激战。史载,这场战斗持续了5天时间,战事初起时,唐军的步兵突入敌阵大砍大杀 ,占了上风,但相持了一、两天后,人数远少于敌军的劣势凸显,唐朝联军中的葛逻禄部队见敌众我寡,预感到局势不妙,立马投降了大食人,并突然反戈一击。

唐军没料到葛逻禄人会临阵投敌,猝不及防下其步兵前锋和主力间的联络被叛军切断,阿拉伯军队乘机用重装骑兵猛攻唐军步兵,好比今日的坦克碾压没有任何防护的突击士兵,导致唐军伤亡惨重,大败亏输。史载,唐军虽进行了顽强抵抗,无奈寡不敌众,加上阿拔斯重甲骑兵攻势犀利、横冲直撞、迅猛难敌,高仙芝亲率的三万安西精锐几乎伤亡殆尽,各族联军也几乎全军覆没,最后只有千余人侥幸生还,由高仙芝领着他们辗转回到西域(新疆)。

大食军队并未乘胜追击,因为其国内发生了叛乱,大军急于回国平叛,于是将其征服者的脚步止于中亚,没能继续东进。

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与黑衣大食军队鏖战于怛罗斯,最终以唐军惨败而告终。对于西方诸国来说,这场战役的历史意义尤其重大,大食军队俘虏了数千唐军将士,其中有一千多名各类能工巧匠,这些人将技艺带到西方,并传授给阿拉伯人,再通过阿拉伯人传播至欧洲等地区,比如造纸术、火药、弓弩、陌刀制造等,让他们感受到了一种来自古老东方的先进文明。唐军惨败怛罗斯,无意中却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以至于在之后的一千多年历史中,东西方文化、经济、政治交流都是通过阿拉伯国家作为中转而得以最终完成的。

插图源于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