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為什麼在恆羅斯戰役中輸給阿拉伯帝國?

第一軍情


恆羅斯戰役2萬餘人唐軍VS20萬阿拉伯士兵,唐軍僅存數千。當時的唐朝和阿拉伯帝國可以說是互相牽制的局面,只要一方先戰敗則有可能完全掌控中亞。

高仙芝在消滅石國之後,想要乘勝而戰,對中亞進行更好地擴張,戰略性進攻阿拉伯人控制的恆羅斯。儘管這種做法是先發制人,有一定戰略意義。但是當時他是帶領軍隊越過沙漠,經過了三個月的長途跋涉才到達的恆羅斯,這一定程度上損耗了戰將們的精力。而且戰略意圖還被阿拉伯人事先得知,對方也是做足準備嚴陣以待。不過!

當時唐朝的主將是高仙芝,他面對恆羅斯之戰可是下了血本的,也是做好充足準備的,共調動了安西都護府八成以上的兵馬。高仙芝帶領的作戰部隊是馬步混合軍,這些步兵都是有配備強弓勁弩戰馬,平常也是以馬代步的,進行陸戰才下馬作戰,所以戰鬥力也是極其強大的。不過阿拉伯敵軍在接到高仙之進攻消息時早已有所防備,竟然出動了近十萬大軍趕往恆羅斯。儘管高仙芝在一開始是帶領驍勇善戰唐騎兵有效壓制他們,但對方的人數實在太多了。

並且就在這時,後方的盟軍葛邏祿番兵可能是見局勢不妙了,突然叛變,打了唐朝軍隊一個措手不及。配合阿拉伯軍隊在後麵包抄了唐軍,打亂了唐軍的步兵與騎兵的陣型,切斷了唐軍的後路。這個時候唐軍也是一陣混亂,阿拉伯人又利用重裝騎兵趁機進攻唐軍的步兵。雙重夾擊下,唐軍儘管頑強抵抗,還是傷亡慘重。這時高仙芝只能號令向安西方向撤退。

撤退後,又在路上遇上潰退的聯軍拔汗那兵,場面也是較為混亂還有兵馬車輛擁堵,當副將擔心阿拉伯兵追殺過來,就地殺死了百餘名拔汗那軍士率兵通過此地。面對接踵而至的阿拉伯聯軍,對面增援至近20萬人,一開始出戰兩萬的唐軍僅存數千人。

後期據說唐朝軍隊的驍勇善戰,驚人的戰鬥力,讓阿拉伯人放棄了追擊唐軍的念頭。重整殘兵部屬後的高仙芝又想進行反攻,但是在副將李嗣業的勸說下就放棄了。後期也因為本國的安史之亂,成了恆羅斯之戰的轉折點,唐朝也就無餘力進行中亞戰場的爭奪了。

綜上所述,唐朝之所以在恆羅斯戰役輸給阿拉伯帝國,一方面就是兵力上的差距,還翻越沙漠長途跋涉過去打仗,另一方面就是盟軍的叛亂,打得唐軍措手不及。


協虎戰爭史


首先標題中應該是怛羅斯。怛羅斯之戰是當時歷史上最重要的兩個大帝國唐帝國和阿拉伯帝國之間的一次對決。好像已經決定了當時的國際關係,也對現在的地緣政治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很多大咖都對怛羅斯之戰的過程做了詳盡的描述。唐軍以少對多,因為中亞小國的叛變,比較意外的是輸掉了戰役。



唐軍與阿拉伯軍隊相比,最大的優勢在於軍人的素質更高,兵器裝備水平更強。劣勢就是唐軍在中亞地區的兵員數量太少,3萬唐軍對20萬阿拉伯軍,必須依靠中亞城邦部落派兵共同作戰。如果唐軍當時能夠派遣10萬以上的軍人到中亞,阿拉伯帝國將完全不是對手。

而唐軍為什麼失敗,我想主要還是唐軍,特別是在中亞的駐軍,非常的自負,覺得自己是天朝上國,無論是在平時還是在戰役期間並沒有友善的對待幫助自己的中亞軍隊。這些中亞軍隊在實力同樣很強的阿拉伯帝國的拉攏下,叛變投敵,也就變得沒那麼難以理解了。



怛羅斯之戰應該是唐王朝和阿拉伯帝國的一次試探性的接觸。戰役的結果,雖然阿拉伯帝國慘勝,但是他也徹底認識了唐軍的強大,從此斷絕了繼續東征,佔領大唐的野心。另一方面,唐朝很快爆發了安史之亂,再也沒有能力組織起對阿拉伯帝國的報復。

我們可以合理的假設一下,如果唐朝沒有爆發安史之亂,以唐朝君主和將軍的心理,他們一定會組織更多的軍隊在中亞地區對阿拉伯帝國進行一次全面的進攻,世界的格局可能因此而發生變化,也許就沒有現在中亞地區的伊斯蘭化。

但是歷史就是歷史,在怛羅斯轉了一個小彎,再也沒有機會拐回去。


衝擊時評


恆羅斯之戰是發生在唐朝最鼎盛時期的一場戰役,當時的歐亞大陸上還有兩大強國就是拜占庭帝國和阿拉伯帝國。所以唐玄宗的安西都護府與當時的阿拉伯帝國和部分中亞小國的聯軍發生的這次大規模戰就相當於強強碰撞。這也是阿拉伯在多年的大唐邊界衝突中唯一獲勝的一次戰爭。

大唐建國以後,當時的阿拉伯帝國就派遣使臣前來同好,希望能和強大的唐朝友好相處。這種和平相處互不侵犯的局面維持了一百五十年之久。期間不免有商業和文化的交流往來,甚至還有好多的阿拉伯人被大唐的繁榮景象吸引,最後定居在唐朝。可是到750年,這種和諧的局面被打破。因為唐朝和阿拉伯同時都在大肆的向東邊擴張,於是在西域地區兩國又開始摩擦不斷,邊界不穩。

當時,大唐西域有個最高權力長官節度使叫高仙芝,高仙芝因為一直有戰功在身,很得唐玄宗的賞識。但是自古以來人無完人,他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非常貪婪。他大肆的洗劫西域各國,並將財富據為己有,一時間西域各國人人自危,便求助於阿拉伯帝國,欲於阿拉伯聯合攻打安西四鎮。

而高仙芝提前得知了這一消息,想先下手為強,很快就率領三萬唐軍向著諸胡進軍,孤軍深入阿拉伯境內七百多公里。與二十多萬阿拉伯軍相抗,前期的戰況還是有利於唐軍的,可是讓高仙芝沒有想到的是,葛邏祿部突然臨陣倒戈,讓內外夾擊的高仙芝腹背受敵,損失慘重,最後倉皇而逃,唐軍幾乎全軍覆沒。(歡迎關注第一軍情,若有其他問題,請在評論區留言。)


第一軍情



唐軍前期準備不足,長途跋涉,而阿拉伯軍以逸待勞,是導致此次失敗的原因之一。但是阿拉伯帝國也是慘勝,並且以多勝少,幾乎出動了全部主力,唐朝雖敗尤榮。

事情的起因是唐軍主帥高仙芝討伐西域石國。石國國王被送到長安斬首示眾。石國王子僥倖逃脫,像黑衣大食求救。黑衣大食,顧名思義阿拉伯信奉伊斯蘭教,就像今天流行穿黑紗,黑衣,被稱為黑衣大食。


高仙芝獲得了這一消息後,決定主動出擊,立馬集結了三萬大軍討伐黑衣大食。值得說明的一點是高仙芝還是朝鮮半島人呢,說明了大唐的包容性。那時候唐朝正在四處擴張,高仙芝向西域更西邊進軍,迅速佔領了大片國土。高仙芝本來就喜歡速戰速決,經常率領幾千軍就搞發動突襲,也迅速擊潰了西域很多國家。所以這一次高仙芝也想速戰速決。這三萬唐軍,實際上戰鬥人員只有兩萬,其他都是後勤保障人員。其中唐朝本土漢軍只有五千人,其他的一萬五千人都是西域各國被迫派出的屬軍。


這次高仙芝輕敵了。此時的阿拉伯帝國剛剛崛起,也在四處征討,士氣高漲。但是高仙芝並不知道這個情況。唐軍到達怛羅斯後,被阿拉伯軍20萬包圍。高仙芝軍苦戰數日,最後由於源源不斷的阿拉伯軍的不斷圍攻,遂大敗。高仙芝僅率領幾千人逃了回來,但是後來當阿拉伯軍想要乘勝向東追擊時,遭到了接應唐軍的埋伏,遂大敗,只好退兵。


此次大戰,高仙芝雖敗尤榮,殺傷阿拉伯軍兩萬多人,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戰績了,要知道當時高仙芝已經被阿拉伯軍20萬完全包圍,而且阿拉伯還在不斷增兵,最後高仙芝能從包圍圈突出,已經不容易。

此戰後,黑衣大食停止向東方擴張。而唐朝也停止了繼續向西前進的步伐。此後兩國基本上維持在和平狀態。後來,安史之亂後,唐朝逐漸失去了對西域的控制,西域各國又重新開始投向黑衣大食,轉而成為阿拉伯帝國的屬國。所以今天中亞地區受到伊斯蘭教影響非常大,包括今天新疆地區也收到了伊斯蘭文化的影響。


忘川星玉


但我們還是要先講一下怛羅斯戰役,首先講一下:大唐為何會在此處遭遇阿拉伯人?

阿拉伯的崛起,發生在唐高祖時期,也就是李氏的第一代。而到李氏的第五代、唐玄宗李隆基這個時期,阿拉伯人已經走出半島,擴大成為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空前大帝國,種族滅絕式的殺戮與文化滅絕式的宗教傳播,導致了埃及、波斯古文明的終結與變異。到8世紀初,便出現了這樣的記載:阿拉伯帝國東方的最高長官哈賈吉·本·優素福應許他的兩個大將——穆罕默德和古太白·伊本·穆斯林,誰首先踏上中國的領土,就任命誰做中國的長官。

於是,穆罕默德征服了印度的邊疆地區,屠殺、趕走了大量非穆斯林,古太白·伊本·穆斯林征服了布哈拉等大片中亞地區,但誰都沒能抵達大唐的國界。

直到開元之初,阿拉伯人(大食)才出現在大唐視線之內,一個叫突騎施的部族,曾聯合吐蕃、大食入侵安西,結果被大唐擊退。

也正因這個緣故,包括波斯在內的許多國家,面臨大食人入侵之際,都曾向大唐求救。尤其是信奉佛教、祆教的中亞國家,面臨穆斯林種族滅絕與文化滅絕式的進攻,確實很恐慌,向東方的大唐求助,是唯一的辦法。

但大唐顯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事實上他也沒有以佛教庇護者自居。天寶年間,唐軍更注重的是與吐蕃的爭霸,而非大食。

750年,高仙芝奉命出軍,擊破親附吐蕃的車師國,俘虜其國王。老高在中亞威名遠揚,大唐軍事聲譽亦達高峰。也就在同一年,高仙芝以西域藩國石國“無番臣禮”為由,再度征討。

石國,就是眼下的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市,當年唐僧取經就曾路過此處。那麼,石國又如何會反抗大唐呢?據說原因就在高仙芝身上,他此前曾與石國約和,卻乘其不備之際,發動突然襲擊,俘虜石國國王,殺死老弱,掠奪石國瑟瑟(碧珠)十餘斛,黃金五六駱駝,“其餘口馬雜貨稱是,皆入其家”——因此史書稱高仙芝太貪婪。而唐朝上層自然完全不知細節,唐明皇覺得此人功績卓著,特別加授他開府儀同三司的待遇,後來又提拔他做右羽林大將軍。

雖然如此,高仙芝的欺詐手段卻在西方引起了公憤,石國王子將此遍告各國,引起諸胡的憤慨,於是胡人就去找阿拉伯人(大食國),約其共同進攻安西四鎮。

高仙芝獲知此信後,便決定先發制人,他率領大唐聯軍長途奔襲,深入七百餘里,最後抵達怛羅斯。怛羅斯城距離阿拉伯的東方重鎮撒馬爾罕不遠,大食兵當時剛鎮壓了布哈拉和粟特的叛亂,南下恰好與高仙芝遭遇。

此時,從安西出發的唐軍,人數在1.8萬到2.4萬之間,已經長途跋涉了三個月,抵達怛邏斯之後,便按照常規開始組織圍攻。隨後,阿拉伯人便趕到了,人數在7萬到20萬之間。雙方立即發生了一場遭遇戰。

當時的大唐軍隊,有點象眼下的美軍,是當時的高科技軍團。人少卻戰鬥力很強,強弓勁弩配合騎兵,完全可以以少打多。阿拉伯人即便人數數倍於唐軍,也只能與唐軍騎兵打個平手。所以戰事一度持續五天,都難以分出勝負。

然而在這個時候,唐軍中的番兵出現問題了,一個叫做葛邏祿的部族部隊突然叛變,從背後包抄唐軍,切斷了唐軍步兵與騎兵的聯繫,事出突然,唐軍內部立即發生混亂——阿拉伯人立刻抓住時機,以重騎兵發起突擊。

這個時候,高仙芝終於扛不住了,他向安西方向撤退。當時一支叫拔汗那(吉爾吉斯斯坦)的盟軍也潰退,潰兵車馬堵塞道路,高仙芝的副將殺死百餘人,這才得以率先通過——最終這支兩萬人的唐軍,倖存者僅數千人。

具體戰事就是如此,事實上阿拉伯人也認為自己贏得僥倖,所以他們實際上放棄了繼續東進挑起更大戰爭的念頭。唐朝也並未因怛羅斯之戰而丟失西域,黑衣大食隨後派人來與唐朝講和。而取代高仙芝的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兩年之後還在進攻吐蕃控制的大勃律並大破敵軍——如若不是安史之亂,安西都護府有能力再次和任何敵人包括阿拉伯人一較長短。

高仙芝,也沒有因這一仗而受廢棄,直到安史之亂爆發之際,他還被委任鎮守潼關之職,若不是玄宗聽信讒言,他也不會被殺。

相反,怛羅斯之役後,阿布·穆斯林和齊雅德·伊本·薩里都被殺掉了,原因是大食的內部權力爭鬥。而這一戰的另一個小角色石國,稍後又投奔了唐朝。

所以,儘管怛羅斯戰役戰敗,唐王朝的整體實力,以及在西域的影響力並未受到動搖。怛羅斯戰役後,中亞大部分地區也並沒迅速地轉化為伊斯蘭教區,直到850年左右,伊斯蘭教才逐漸成為河中地區主要信奉的宗教。安西、北庭的伊斯蘭化則一直要到950年,整個新疆更是要到15世紀末。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怛羅斯之戰,唐朝軍隊輸給大食,主流觀點是葛羅祿部反叛導致唐軍被兩面夾擊,以致唐軍幾乎全軍覆沒,只有幾千人回到西域。

但是任何戰爭上的失敗,其實在戰爭發生前,都已經註定,葛羅祿部反叛不過是催化了結果發生。下來小編從主客觀因素分析下唐軍失敗的原因。

客觀因素

1、兵力對比

唐軍:3萬左右

唐朝主力:2萬,關於怛羅斯之戰爭議最多的就是唐軍數量了,其實這個也好估算,唐朝安西最多節制2.4萬軍隊,所以就算控制不嚴,那軍隊最多也就3、4萬人,所以出兵怛羅斯兵力2萬還是可信的。

葛羅祿部和抜汗那部聯軍:1萬



大食:15——20萬

大食主力:7.5萬,根據阿拉伯軍隊在呼羅珊駐軍情況推算。

大食附屬國:10萬,由於恆羅斯附近已經是阿拉伯帝國勢力範圍,各國臣服,而且高仙芝對西域小國的凌辱,所以徵到如此多兵力還是比較可能的。

所以兵力上,大食軍隊是遠遠大於唐軍的,而且兩隻軍隊都是百戰之師,碰到一起後,必然是一場生死血戰,就看誰能消耗過誰了。



2、地利對比

高仙芝率軍奔襲700裡,進攻怛羅斯,人困馬乏,而且孤立無援,此時就是求一擊得手。而石國這時已經向大食求助,怛羅斯里也已經有幾千大食軍隊,大食也在謀劃東進以攻安西四鎮。而此時唐軍在怛羅斯遭遇大食軍主力,大食依靠城池而戰,調兵遣將極為便利,佔盡絕對優勢。

3、人和對比

怛羅斯之戰的1年前,高仙芝在石國已經投降的情況下,血洗石國城池。石國王子逃向大食求救,此時大食處於正義一方,而唐朝處於侵略者。而且高仙芝的屠城行為,讓西域各小國紛紛轉投大食,大食佔盡人和。

所以在怛羅斯河兩軍相遇時,大食可以迅速調集軍隊,並發動各國支援,來應對唐軍進攻。而唐軍卻孤立無援,隨著時間推移,戰局只會越來越被動。



主觀因素

1、高仙芝自身作戰風格所致

首先公元747年高仙芝的成名之戰——遠征小勃律,也是率軍2萬,跋山涉水,歷時3個月到達連雲堡,然後突襲得手,一天拿下連雲堡,緊接著急行軍,直接破阿弩越城,平定小勃律國。

再次,2年後公元749年低,高仙芝再次遠征朅師國,並於750年2月擊敗朅師國軍隊,將帝國領土再次擴大。緊接著,高仙芝屠城石國,威震西域。

所以高仙芝的作戰風格就是率精銳之師,急行軍出其不意,一舉擊敗敵軍。這樣作戰對付小國或者對方沒有戒備還行,如果遇到勁敵,陷入持久戰中,就非常危險了。



2、石國屠城影響了盟軍軍心

石國屠城,影響是非常大的,不僅讓中立的西域各國一致倒向大食,而且對於已經身為盟國西域小國也產生的影響。葛羅祿部反叛,不能不說也有這方面的原因。當5日大戰而未分出勝負時,而且大食援軍不斷加入,葛羅祿部再受到挑撥,那反叛則隨之而來。

總結一下:在天時、地利、人和不佔優的情況下,奇襲取勝就成為了唯一致勝條件,然而此時怛羅斯已經被大食入主,而且遭遇大食主力,奇襲破滅後,就應該立刻撤軍,然而大唐軍人榮耀不允許,死戰就成了最後的選擇,失敗也就不可避免了。

但高仙芝返回安西都護府後,從懲罰結果來看,大唐並沒有損傷多大元氣,重新整頓兵力,再次西征,相信結果必然不同,想不到的是4年後“安史之亂”徹底葬送了復仇機會。


蘇蘇看歷史


勝敗乃兵家常事,其實沒有必要過於苛求歷史成敗得失,不過我們可以分析分析當年唐軍與阿拉伯之戰為什麼會失敗的原因。


恆羅斯戰役的發生時間在天寶十年,即公元751年,大唐安西都護府主帥高仙芝率領藩漢聯軍約3萬人(另說7萬)主動遠程奔襲大食,深入七百餘里,在恆羅斯與10萬(另說20萬)大食軍相遇,兩軍交戰五天五夜,最後唐軍的隨從藩軍葛邏祿部臨陣倒戈,導致唐軍被前後夾擊,陣腳大亂,最終兵敗。

此戰並沒有傳言說的那麼大影響,在雙方歷史記載中都比較簡短,也不可能動搖唐朝的國本,對當時國力雄厚的大唐來說此戰的損失其實微不足道,安西都護府不久後就恢復了實力,僅兩年,封常清率安西軍攻陷大勃律,可見恆羅斯戰役的失敗並未使唐朝退出中亞勢力範圍。


所以恆羅斯一戰,唐軍主動出擊,孤軍深入、以少打多、還發生僕從軍倒戈,最後兵敗,可以說是雖敗猶榮!大食軍雖然取勝但沒有追擊,或許確實是攝於唐軍的強大戰鬥力而不敢輕易反攻,次年更主動遣使議和,這都說明了此戰對唐朝對雙方都沒有多大的損失與影響。



而真正使唐朝由盛轉衰的是在4年後安史之亂爆發,安西北庭都護府的駐軍被大批內調平叛,不久後吐蕃攻佔河西走廊阻斷了安西北庭都護府與內地的聯繫,原本想再次跟大食軍交手的高仙芝及唐軍便再也沒有了機會。再堅固的堡壘都是從內部被摧毀的。


龍拳舞秀


公元705年,屈底波被任命為大食哈里發朝的呼羅珊總督,他首先重新徵服了吐火羅(今阿富汗西北),並在隨後的任職十年間,運用計謀和武力將大食在東方的擴張推到了頂峰。8世紀中葉的中亞,雖然尚未完全伊斯蘭化,但半壁江山已在黑衣大食掌控之下,唯一沒有淪陷的是七河流域。

唐玄宗開元六年(718)突騎施可汗蘇祿南下楚河,伊犁河流域,建立突騎施汗國以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北境阿克貝希姆古城)為大牙,以弓月城(今新疆霍城縣阿力麻裡古城)為小牙。突騎施的興起,在客觀上為唐朝在西方建立了一道軍事屏障。從而避免了唐軍與大食軍隊直接對抗。對遏止大食東侵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唐玄宗一朝,卻因為短視,多次向突騎施發動戰爭,自毀長城:開元二十七年(739)秋八月北庭大都護兼磧西節度使蓋嘉運攻碎葉城,吐火仙出戰,敗走,擒之於賀邏嶺。分遣疏勒鎮守使夫蒙靈詧與拔汗那王阿悉爛達幹潛引兵突入怛邏斯城,擒黑姓可汗爾微,遂入曳建城,取交河公主(即唐朝和親公主、阿史那懷道之女),悉收散發之民數萬以與拔汗那王,威震西陲。

天寶七年(748),北庭節度使王正見再次對突騎施發動戰爭,徹底摧毀了突騎施汗庭所在地碎葉城。此後唐朝安西四鎮不得不直接面對來自黑衣大食的軍事威脅,而怛邏斯城首當其衝。

怛邏斯城得名於塔拉斯河,在今哈薩克斯坦塔拉茲市西約18公里。10世紀末阿拉伯作家穆塔海爾·麥克迪西(al-Mutahhar al-Maqdisī)的《肇始與歷史》也記載了怛邏斯之役,與中文史料不盡相同,譯文如下:“艾布·阿拔斯掌權三年後,布 哈 拉 (Bukhārā)爆發起義,為首的是舒萊克·本·謝赫·菲赫利(Shurayk Ben Shaykh al-Fihrī)他率3萬名阿拉伯人和其他人對艾布·穆斯林展開報復行動,反抗他的血腥手段和濫殺無辜的行為。艾布·穆斯林前去鎮壓......他再次征服布哈拉和粟特,並下令構築撒馬爾罕牆,以期在敵人進攻時成為一道防禦屏障。他派齊亞德繼續挺進,後者征服了河外地區的城鎮鄉村,一直打到怛邏斯(

)和伊特萊赫(Itlakh),於是中國人出動了,發兵10萬餘人。侯梅德(艾布手下大將)在怛邏斯城防守,艾布·穆斯林則在撒馬爾罕的軍營中鎮守,他們分幾次將他們(中國人)各個擊敗,共殺死4萬5千人,俘獲2萬3千人,其餘紛紛敗逃。穆斯林們佔領了他們的軍事要地,進軍布哈拉降服河外地區的國王和首領們。”

傳統歷史學研究談到此役之敗,幾乎都在則怪高仙芝貪功冒進,但實際上,高仙芝主安西以後,幾乎每戰必勝,號稱常勝將軍。安西唐軍,號稱唐朝精兵之最。李林甫任命他為西域反攻的主帥,在唐朝將才之中,是再合適不過的人選,他所捕捉的戰機,也不能說判斷失誤。問題在於唐與大食之間軍事實力的對比仍然是唐劣敵優。戰前,河中粟特諸國也幾乎全都改臣於大食。其中包括康、安、米、史、曹、何、火尋、石汗那,以及黑姓突騎施,而唐軍方面所能徵調的屬國、屬部兵則只有東拔汗那和葛邏祿兩國(部)兵,其中葛邏祿還屬於新附部落,與唐淵源不深。

據史料考證,高仙芝部此次的行軍路線是:從安西都護府的所在地龜茲出發,一路西行,15天后至撥換城(今新疆阿克蘇)又過了十多天到握瑟德(今新疆巴楚),再十多天到疏勒,隨後揮軍南下,踏上蔥嶺,開始異常艱苦的行軍。蔥嶺即今天的帕米爾高原,由天山山脈、崑崙山脈、喀喇崑崙山脈和興都庫什山等交會而成。高原海拔4000米至7700米,擁有許多高峰,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經過二十多天的艱苦行軍,唐軍到達了蔥嶺守捉(今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再次向西,沿興都庫什山北路西行,又經二十多天到達播密水(今阿富汗瓦罕附近)。唐軍繼續前行,歷經二十多天到石國重鎮怛羅斯,可見戰鬥的關鍵在於奇襲,一擊得手後便可乘勝回師,缺點在於勞師襲遠,不可久戰,但抵達時大食軍隊已經佔據怛邏斯城,又有艾布·穆斯林外圍大軍進攻,所以唐軍與大食軍隊相持苦戰五日,最後由於葛邏祿部臨陣變節而落敗。


晴天有時下豬


在唐朝天寶年間,東亞與中亞的兩大帝國暴發了一場大戰,以大唐帝國完敗於阿拔斯帝國告終。此役之後4年,唐朝陷入安祿山之亂,大唐雄兵就此漸漸消失於西域。

更重要的是,隨著這次戰役的失敗,後朝後代基本放棄了大漢大唐積極進取、開疆拓野的血性,更加固守中原文明,小農寡民的經濟傳統,天朝上國的自我陶醉持續千年不變……

這場改變歷史進程的戰役就是恆羅斯戰役(怛dá羅斯)。現在就來討論下,在這場戰役中為什麼唐朝會完敗。

1、敗於高仙芝的貪婪和無知

細讀史書,不難發現如果不是高仙芝的貪婪和無知,便不會有恆羅斯戰役。高仙芝本是高麗人,在安西服軍役。因驍勇善戰,精於騎射,被節度使夫蒙靈推薦,最終官至安西副都護、都知兵馬使,兼安西四鎮節度副使。、

高仙芝的最大功績是遠征小勃律,使原本臣服於大食(音yī)的“諸胡七十二國”歸附於唐。此時的大食處於阿拔斯帝國時期,兩大帝國的擴張在中亞已形成兩大陣營,而唐朝在中亞的依附國眾多,是大食東擴的主要障礙。

但一切終結於一場因貪婪引發的戰爭。天寶九年,高仙芝攻打藩屬於唐的石國,把國王車鼻施押到長安殺死,“由是西域不服”。為何西域各國不服?原因是高仙芝攻佔石國後繳獲十幾斛瑟瑟,用五六匹駱駝馱黃金、寶石往家裡運,還私留很多寶馬。

忠於大唐的石國被滅,理由是“無禮於唐”,具體如何無禮誰也不知道,西域各國只看到高仙芝日夜不停往家裡搬運財寶。當年“天可汗”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壞,這種自毀長城的無知之舉,使西域各國的人心所向發生巨大變化。

2、敗於高仙芝的自大和狂妄

高仙芝滅石國後,石國國王的兒子逃走,到西域其他部落中避難。與諸胡部落聯絡,訴說高仙芝的貪暴。引發諸胡部落恐慌和震怒,經協商暗中派人奔赴大食,提出組建聯軍攻打唐朝的安西四鎮。

《資治通鑑》載,高仙芝得知後決定先發制人,率蕃兵、漢兵3萬越蔥嶺攻大食,“深入大食國境內700餘里,到恆羅斯城,與列陣以待的大食軍相遇”。如果說滅石國緣於貪婪和無知,以3萬人長途奔波、深入腹地攻城,則表現了高仙芝的自大和狂妄。

高仙芝自大確有資本:當初吐蕃嫁女小勃律王,20餘國歸附吐蕃,不再臣服唐朝,安西四鎮數任節度征討全部失敗。高仙芝率1萬騎兵征討,行軍100多天,攻下吐蕃連雲堡後留3000人鎮守,率不足7000人北上,最終平定小勃律。

想著再次複製小勃律成功的高仙芝,自大和狂妄到率3萬人奔赴上千裡,征討正處鼎盛時期的阿拔斯帝國。不知他是否知道,先人提出領兵打仗要務之一是“知已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在沒有摸清大食底細前率兵進軍,如果不失敗真就是奇蹟了。

3、敗於兵力不足又出現叛軍

史載,唐軍面對5倍於已的阿拔斯帝國軍隊並未處於下風。要說明的是,對於雙方投入戰爭的兵力說法不一,有人認為唐軍3萬,大食軍15萬,還有人認為唐軍10萬,大食軍25萬……不過,各種說法在“唐軍兵力不足”上達成了共識。

在遠離長安的恆羅斯城,兩大帝國的強悍軍人對峙5天。史書對這5天的戰爭情況沒有詳細記載,後世只能猜測:以騎兵為主的唐軍因缺乏攻城重器,城戰中沒有太多優勢。而以盛產良馬著稱的恆羅斯城,大食軍同樣會依仗騎兵抗擊唐軍。

應該說,至少在前5天裡雙方打成平手。之前在西域從無敵手的唐軍,因無法取勝而導致意外變故:唐聯軍中的葛羅祿部落突然反叛,從背後襲擊唐軍,與大食軍形成前後夾擊之勢,唐軍大敗,士卒戰死,活下來的僅有幾千人。

葛羅祿部落是怎麼回事?《舊唐書》載,葛邏祿本突厥族,分三姓,境內有振水、怛嶺,與車鼻部接壤。歸附於唐後,部落酋長受信任曾任陰山都督府、大漠都督府、玄池都督府的都督。三姓在東、西突厥間或叛或附,後南遷歸唐,自稱“三姓葉護”。

開元初年入長安朝貢,曾與九姓擁立懷仁可汗,後臣服於回紇,在金山、北庭自立葉護。此後他們每年朝貢大唐,其中天寶年間5次朝貢。此後打敗回紇,佔有碎葉、恆羅斯等城,但因為是回紇的從屬部落,朝貢時不能獨立朝拜,要與回紇一起。

那麼,高仙芝率軍攻打恆羅斯為何要與葛羅祿聯軍?史書沒有記載,後人推測,葛羅祿曾佔據恆羅斯等城,對大食腹地的情況較熟悉。但是,高仙芝顯然沒有預見“蠻族性情不定、善變”是一種常態,在關鍵時刻被這支叛軍所害。

4、戰敗後又發生了什麼

恆羅斯城下戰敗,隨後發生了什麼事情?史載,右威衛將軍李嗣業勸說高仙芝乘夜逃跑。道路狹窄,拔汗那部落的兵士擋道,後退不得,李嗣業揮起一根大棍子,人馬都被打死,高仙芝才得以逃走。

這裡的“拔汗那部落”就是漢朝時的大宛,因唐朝初年大食入侵,國王奔安西求救,在唐軍幫助下復國。開元年間,因有功於唐被冊封為“奉化王”,賜國號“寧遠”,唐義和公主嫁給其國王。因與大食有滅國之仇,所以成為唐軍最可靠的盟軍。

高仙芝逃跑後,唐軍失去指揮,別將段秀實大罵李嗣業:“躲避敵人逃命,膽小而沒有勇氣;保全自己丟掉士卒,更不仁義。即使逃回去,難道不羞愧?”李嗣業聽後握段秀實的手錶示感謝,主動留下抗擊追兵,收羅士兵,才使幾千唐軍最終逃脫。

高仙芝逃回長安,被解除安西四鎮節度使之職,入京任右金吾大將軍。打了敗仗為何升官了?其實唐朝的金吾將軍,入京掌管的是京城巡邏治安,雖然在天下腳下,但與節度使相比,已無太多實權。

5、恆羅斯之敗改變了什麼

恆羅斯之敗在歷代的史書中都是一筆帶過,沒有人關注過這場戰爭給後世留下的影響。直接的影響是,大唐在此戰4年後暴發了安史之亂,國力衰落,西域無主。儘管回紇甚至大食都幫助唐朝平叛,但唐朝已不復往日的輝煌,安西四鎮相繼失去。

對於這場戰爭,後人曾津津樂道於大唐文明從此開啟向西方傳播的大幕,認為很多戰爭中的被俘虜的能工巧匠給西方帶去造紙術、紡織術等,深刻影響了西方的文明進程。但是,我們不能忽略的一個事實是——

此戰數千年內,華夏軍人再無越蔥嶺的記錄,西域各國均被納入大食範圍內,中亞各國從此完全接納大食文化。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一個大事件,華夏文明從此被阻攔在帕米爾高原以東,逐漸在固守中變得傳統、保守甚至消極。

現在,不斷有歷史愛好者和發燒友假設:如果恆羅斯戰爭勝利一方是唐軍,歷史將會如何發展?世界的格局將會發生什麼變化?華夏文明圈是否會擴大一倍?

當然,所有的假設只能是假設。在高仙芝率領那支軍隊出征前,歷史就已駛入預定的軌道。今人只能感嘆:為什麼歷史選擇了高仙芝?衛青、霍去病式的將軍那一時刻為什麼缺席了……


指動濟南


文獻記載,天寶十年(751年),唐朝正處於開元盛世的繁榮時期 ,在距中國萬里之遙的中亞、西亞、北非地區,阿拉伯帝國(唐稱黑衣大食國,西方稱薩拉森帝國或阿拔斯王朝)也在強勢崛起。

阿拉伯帝國的軍隊不斷東征西討,勢若卷席,很快就征服了整個地中海地區和中亞,漸與大唐的勢力範圍接壤。史載,阿拉伯帝國最強盛時, 其疆域東起印度河和中國西部邊境,西至大西洋沿岸,北達裡海以及法國南部以及伊比利亞半島(西班牙),南接阿拉伯海,是繼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馬其頓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之後又一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 其疆域廣袤無垠的讓人驚歎、其軍隊強悍善戰,氣勢咄咄逼人。

高舉新月旗幟的阿拉伯帝國騎士四處征戰,鐵蹄踏入了中亞那些一貫信仰祆教(亦稱拜火教,流行於西域、中亞的一種古老宗教 )的國家。中亞國家抵敵不住,紛紛遣使向唐帝國告急求救。此時的大唐,國強民富,唐軍更是戰力兇猛、氣勢如虹, 幾無停歇的在廣袤的西部地區攻城略地,威震吐蕃、西域,“ 邊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開邊意未已” 的唐帝國信心爆棚,開疆拓土之雄心難以抑制,於是,稱霸東、西的兩大帝國之間的激烈較量已經如箭在弦、難以避免了。

公元751年,雙方軍隊在怛羅斯(又稱塔拉斯,今哈薩克斯坦的江布爾州 )地區展開了一場驚天動地的激戰對決。

關於這場戰役的起因,歷來眾說紛紜。最具代表性的觀點是唐朝背信棄義在先,這才引爆了怛羅斯之戰。史載,時任安西四鎮節度使的高麗人高仙芝將軍為求取“高勳”,在頭一年(750年)悍然出兵攻擊石國(故址在今烏茲別克斯坦),並擒獲其國王,在搶掠、勒索了鉅額財寶後,他又背信將國王押送到長安獻俘、處死 。中亞諸國本來都親近唐朝,皆願依附之,受“石國事件” 刺激,一時間群情激憤。石國王子得以倖免,他深恨不仁不義的唐將高仙芝,於是遣使向大食(阿拉伯帝國,亦稱薩拉森帝國)求救。 大食乘機派兵進入石國境內。高仙芝聞聽大食兵進 ,立馬率三萬唐軍和七萬各族聯軍前去討伐。

東西方有史以來第一場電光火石般的激烈大碰撞即將在怛羅斯迸發,戰事之慘烈 、歷史影響之深遠,卻也讓整個世界始料未及。

唐朝聯軍除三萬朝廷正規軍外,還包括七萬吐蕃軍和葛邏祿(亦稱鐵勒,突厥別部)軍隊 ,共十萬人馬;大食軍隊出動了十萬人馬,還有十萬僕從軍隨徵,兵力是唐軍的一倍。兩軍在怛羅斯遭遇,隨即展開激戰。史載,這場戰鬥持續了5天時間,戰事初起時,唐軍的步兵突入敵陣大砍大殺 ,佔了上風,但相持了一、兩天後,人數遠少於敵軍的劣勢凸顯,唐朝聯軍中的葛邏祿部隊見敵眾我寡,預感到局勢不妙,立馬投降了大食人,並突然反戈一擊。

唐軍沒料到葛邏祿人會臨陣投敵,猝不及防下其步兵前鋒和主力間的聯絡被叛軍切斷,阿拉伯軍隊乘機用重裝騎兵猛攻唐軍步兵,好比今日的坦克碾壓沒有任何防護的突擊士兵,導致唐軍傷亡慘重,大敗虧輸。史載,唐軍雖進行了頑強抵抗,無奈寡不敵眾,加上阿拔斯重甲騎兵攻勢犀利、橫衝直撞、迅猛難敵,高仙芝親率的三萬安西精銳幾乎傷亡殆盡,各族聯軍也幾乎全軍覆沒,最後只有千餘人僥倖生還,由高仙芝領著他們輾轉回到西域(新疆)。

大食軍隊並未乘勝追擊,因為其國內發生了叛亂,大軍急於回國平叛,於是將其征服者的腳步止於中亞,沒能繼續東進。

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與黑衣大食軍隊鏖戰於怛羅斯,最終以唐軍慘敗而告終。對於西方諸國來說,這場戰役的歷史意義尤其重大,大食軍隊俘虜了數千唐軍將士,其中有一千多名各類能工巧匠,這些人將技藝帶到西方,並傳授給阿拉伯人,再通過阿拉伯人傳播至歐洲等地區,比如造紙術、火藥、弓弩、陌刀製造等,讓他們感受到了一種來自古老東方的先進文明。唐軍慘敗怛羅斯,無意中卻促進了東西方文明交流,以至於在之後的一千多年曆史中,東西方文化、經濟、政治交流都是通過阿拉伯國家作為中轉而得以最終完成的。

插圖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