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黃河改道流入黃海,從長遠看是否更有利?

Josir


黃河改道流入黃海為了什麼?

  • 讓黃河攜帶泥沙沖積平原造地。
  • 解決黃河下游懸河問題。
  • 實現黃河下游航運。

不管是為什麼,改道牽動的利益相關方太多,太複雜了。

  • 當前沿河流域的利益被剝奪,這些人民損失如何補償.

  • 改道搬遷區域處於我國平原地帶,經濟基礎好,各類基礎設施密密麻麻,不好動啊。

如果是為了治沙,解決地上懸河和航運,寫點建議希望拋磚引玉。

一、治標治本

  • 必須首先解決黃河上游、中游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問題。
  • 這個問題不解決地上懸河問題就不能徹底解決。

二、調水、借水,南水北調長江水到黃河下游,鄭州以下河段主要使用長江水。

  • 調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水到金沙江,實現藏水北調進入長江上游,調水450--600億立方米。

  • 從三峽調水經漢水丹江口到鄭州上游,調水450--600億立方米。

  • 黃河上中游截留300億立方米治理黃土高原,逐漸恢復植被。

三、黃土高原只要有水就可以逐步擴大植被覆蓋面積,原來為了黃河下游用水一直限制使用,通過江水北調解決下游水源問題,可以截留。

  • 青藏高原下洩年平均徑流量 205 億立方米,黃土高原自用後下洩 375 億立方米,到鄭州 580 億立方米。

  • 黃土高原截留 300 億立方米,治理黃土高原。
  • 下洩 280 億立方米維持河道生態。

四、通過長江水衝砂和其他方式結合,逐步降低、拓寬河道,最終達到通航目標。

  • 鄭州以下黃河實現1及通航標準。
  • 丹江口--鄭州在調水設計時,考慮通航問題。
  • 丹江口--武漢保持通航。
  • 可以實現長江、黃河通航目標。

渤海受河流汙染水質遠比黃河差,長江水通過黃河河道流入渤海,可以提高渤海水質。


天佑中華紫氣東來


1942年黃河決堤,此後十年間黃河由江蘇注入黃海,到1952年才改為經山東流入渤海直至今日。那麼六十多年前的這次改道給北方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給南方又帶來了什麼樣的弊端呢?如果今天人為地將黃河改回經江蘇入海,會遇到什麼樣的阻力,付出多大的成本呢?

中國人多地少已是不爭的事實,千百年來為了使滄海變為桑田,我們的祖先使出了渾身解數去圍海造陸。但不得不承認的是與大自然相比,人類的力量終究是渺小的,圍海造陸的主力不是人類而是黃河。每年黃河都要攜帶大量的泥沙入海,無論是在路途中還是在入海口這些泥沙都形成巨大的淤積,久而久之在黃河的流經之地就造成氾濫,在入海口則形成巨大的沖積三角洲。

如今黃河經山東注入渤海,而渤海是個什麼樣子呢?被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環抱的渤海是個半封閉的內海,這片海域平均水深不足二十米,河流入海口的深度更是隻有幾米而已,泥沙極易在此沉積。據統計,黃河自從流入渤海以後,每年淨造陸地二十至三十平方公里,海岸線外延兩公里左右。或許你覺得這是一件好事,畢竟可以緩解土地緊張的形勢,但長此以往卻是弊大於利。

我國對於渤海擁有完全的主權,這裡不存在離岸多少海里的專屬經濟區問題,也就是說無論是海洋還是陸地都是我們國家的。那麼你希望渤海被填平呢?還是保持原貌呢?短期來看,土地確實能夠用於居住和開發,但是海洋對於調節氣候的作用卻是陸地無法比擬的。如果渤海被填平,北方的乾旱必將比現在更加嚴重,可能整個華北的氣候環境都要因此而改變。

但是如果改由江蘇古道入海,儘管北方的缺水狀況仍舊比現在嚴峻,但是每年在黃海的沖積陸地卻能夠讓我國的海洋管轄區域不斷向公海拓展,蘇北一帶的沼澤鹽鹼化問題也將迎刃而解。

那麼在現有條件下,我們能夠實現黃河人為改道嗎?客觀地講,技術上不難,但實際操作太難了。對於我國那些久經戰陣的水利專家來說,這項工程怎麼也難不過南水北調,但我們卻失去了實施的最好時機。

如果是建國之初,面對一窮二白的局面,把黃河改回古道,社會成本極低。但是經過幾十年的建設,山東到江蘇的鐵路、大橋、管線早已是密密麻麻,牽一髮而動全身。原古道兩側的民居、樓房、耕地阡陌連片,又將涉及無數農民的利益,這個成本太嚇人了。


地圖帝


山東偏據一方,開運河航運防洪。

增堤建庫,分層推拉閘分流排沙。

黃河入海,多一個出口選擇較好。

長江向淮河及以北調水是大趨勢。


淮河防洪,增堤同時疏通大航道。


斌似懂非懂


這裡是熊二讀史(本文約750字,閱讀需時3分)

黃河如果改道入黃海的話,長遠開看是有更利一些的。

在歷史上,黃河有七八百年都是注入黃海的,特別是明清時期。

黃海這一名稱,與黃河息息相關,由於歷史上,黃河有至少七八百年的時間是注入黃海,特別是明清時期,在明代水利專家潘季馴“束水攻沙”這一治黃策略下,黃河大量泥沙注入大海,將入海口附近海水鍍上一層黃色,因此古人將這片顏色特殊的海洋,稱為 “黃海”。

伴隨大量泥沙入海,黃河河口也不斷向海洋延伸,製造出新的陸地。

在今天的衛星地圖上,依然可以見識黃河巨大的造陸能力。

黃河故道入海口(下紅色圈)與現在黃河入海口(上紅色圈)

歷史上的黃河是遊徙不定的,按道理說,不管黃河從哪裡入海,只要不決溢氾濫,就是好事。

但是黃河泥沙造陸這一點,和近代的領海問題結合起來,就需要特殊考慮了。

渤海由於是海灣,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都是我國的領土,因此渤海灣的所有權屬於中國,這個無疑問。

但是黃海就不一樣了,因為黃海是向東開放的海域,因此和韓國、日本會產生領海的交界。

我國使用的領海劃分方法為折線基線法。

就是在大陸沿岸突出部或沿海島嶼上選定某些點作為基點,把連接各相領基點所得到的折線作為領海基線,以此作為基線的起點,向外延伸到國家規定的領海寬度即為領海線。

用這種方法劃領海線的話,大陸向海洋突出部分和沿海島嶼就很重要,如下圖中舟山群島處的領海線外凸。

因此可知,黃河在渤海灣造陸,對我國的領海權不會有影響;而如果黃河流入黃海,在江蘇海岸邊造陸,長年累月,可以讓中國的領海線往外移。

此外,從渤海灣的自然地理條件來看,渤海灣本來就不深,平均深度12.5米,黃河泥沙大量注入後,渤海灣的水容量更是令人擔憂,如果渤海灣面積縮小,則對北方的氣候調節作用下降,對北方的環境也是不小的考驗。

綜上可知:黃河如果改道入黃海的話,長遠開看是有更利一些的。

更多歷史地理類原創資訊,歡迎右上角關注@熊二讀史。

不同區域的戰略博弈


歷史寶藏


黃河是塑造華北平原的主要力量,如果沒有黃河的話,整個華北平原絕大部分地方還都是大海,因為從河南孟津以東在遠古時候都是大海,是黃河巨大的泥沙攜帶量填平了這一帶廣闊的海洋,當然,這其中還有海河和淮河等河流的泥沙作用,但是相對於黃河來說,它們塑造華北平原的力量就小多了。



如今的黃河從渤海入海,在我們的意識中,一河之水如何能填平茫茫大海呢?渤海的面積達7萬多平方公里,黃河怎麼能填平?其實我們一直都忽視了黃河填海造地的能力,實際上3000年前的渤海面積在10萬平方公里左右,這3000年中,在黃河、遼河和海河等河流的沖積下,渤海已經縮小了1/3左右,這些河流不僅減少了渤海的面積,也在讓渤海變淺,如今的渤海平均水深不到16米,而青海湖的平均水深都有22米,更驚人的是水利學家認為正在以每十年臺乘一米的速度變淺著,那麼在這個趨勢之下,也許不需要200年,我們就將看不到渤海了。





如果渤海被填平,那麼我國北方地區的氣候都會被改變,因為來自渤海地區的水汽消失了,整個北方地區都會變得更加乾旱,氣候條件不如現在宜居。


但是要做到黃河沿岸全部避免水土流失,讓黃河水變清,不再淤積渤海,這個難度也是極大的,甚至是無法做到的,但是,讓黃河改道流向黃海這一方案,卻可以完全避免黃河泥沙填平渤海的擔心,而且黃河還可以在江蘇沿海填海造陸,為江蘇省增加土地,而黃海面積比渤海大得多,其平均水深90多米,所以在幾千上萬年的時間中,都不用擔心黃河會填平黃海。

黃河改道黃海,不僅會給江蘇沿海增加大量陸地,也會隨著海岸線的向東推進而增加我國的專屬經濟區,而且由於江蘇向西地區並不是很缺水,所以黃河在這裡造陸對北方地區氣候的負面影響也不大。



也許有的朋友會擔心黃河改道流經安徽和江蘇等地會造成洪澇災害,其實這大可不必擔心,黃河從1952年改到山東入海之後就再也沒有發生過災難性的決口事件,而依靠現在的水利工程技術手段,基本上完全可以避免黃河改道造成洪澇災害的可能性。


黃河改道可順著以前的黃河故道實施,也可以尋找更為合適的路線,相對於上面講到的避免造成洪澇災害的工程問題,其實難度更大的是沿線的移民和固有的橋樑、管道、線路的處理,所以想給黃河改道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其難度或比一條南水北調工程更大更復雜。


科普大世界


這個問題討論的是民生利害問題,黃河改道去蘇北,山東人民可能是第一個不答應,因為這對山東來說,生死攸關。

1,我們首先來看一下各省區從黃河的取水對比

2016年黃河總取水量為514.76億立方米,沿黃各省(區)取水量以內蒙古的97.96億立方米為最多,佔黃河總取水量的19%,耗水量以山東的91.99億立方米為最多,佔黃河總耗水量的22.3%.而取水主要目的是什麼呢,我們再看一下,取水分佈統計圖:

大部分都用來農業灌溉了。山東是一個農業大省,如果山東人民最不答應改道的,就是山東農民朋友們了。

再說一下輸海的泥沙問題。首先明確一個事實,黃河的入海水量在減少!還是數據說明,2016年黃河利津站實測徑流量剛81.88億立方米,扣除利津下河段引黃水量7.00億立方米,黃河全年人海水量74億立方米,比上年的126.6億立方米減少40.9%,比1987-2000年均值139.57億立方米偏少46.3%,比1956-2000年直313.9億立方米偏小76.1%。

再來看一下黃河輸沙量對比圖

可以看出黃河可入海泥沙也跟隨減少,輸沙的影響在減少,黃河治沙有成效。

所以黃河的治理不單單是靠改道來解決問題,改道將會影響山東境內整個黃河流域經濟生活,這個代價不是誰可以擔當得起的!

山東的人民怎麼看呢?


崑崙還東國


黃河整體改道,現在如此艱難的現狀,若干年以後只是換地重演。黃河給下游造成危害的不是河水,而是大量的泥沙,黃河改道,只是改變了河水路徑,黃河水質並沒有得到治理。要使黃河水質變得清澈,改道不是辦法,要從根本上治理。大量的泥沙主要從黃土高原沖刷而來,因此,改善黃河水質,就要從黃土高原路段下功夫。先從黃河上游人工分流,減少流經黃土高原的水量,然後在黃土高原地段大力植樹種草,有一種草本地人叫紅眼巴草,根系特別發達,生命力極強,把根翻出來放一個月,再埋到土裡仍能發芽,最適合在黃土地上生存,還是最好的牛羊飼料。在黃土高原上先設計出黃河改道路線,然後在改道路線上人工種植紅眼巴草和灌木,綠化好以後,將黃河改道在綠化好的路徑上。逐漸的再把上游分流處根據需求適當截流,增加黃河流量。如此這般,黃河才能得到有效治理。


搖擺的地


一、黃河泥沙是資源,已從泥沙淤淺成災的陰影中遂步走出來了,黃河泥沙的利用,已越來越被人們認識。黃河不管是向北還是向南,大家都在發表各自的看法,也可以說是爭論中的探索。黃河如果向南走,不考慮諸多成本,單就黃河南下歷史上在黃海形成門淺灘,這又是一筆巨量的資源,會促成更快的成陸,至少在時間上就是這樣。

二、不管從那個方向向黃海中部推進成陸,都應保持和增進中韓關係,而不是為爭奪有利的界線而故作黃河的東去。我們換一種思路,如果打通中韓之間的陸路交通,不管是成陸還是造橋,都會得到韓方的支持,而主動權在我,遠美近華是前題基礎,過於近美,可緩之,當然橋我方會造,線我方就不必支付。如果走南線,這一天總會到來,且涉及從對馬島連接過來的交通連線。


富春惡水


黃色改道太費錢了,為了宜居可以人工鋪設龐大運水管道。不要苛求降雨。沙漠國家不也活的好好的。真正讓造陸能力擴大的,是貪婪的人類造成水土流失,黃土高原到中原,幾千年來都是中國經濟核心。遠古可沒有黃河這個稱呼,那時候稱為河。一點都不黃。植被砍伐。水土流失。完了仍舊不治理,植被越來越少,土越來越少。

看看洛陽,函谷關等等都沒了,還是植被缺乏,降水量減少,越來越乾旱,土地龜裂,雨水一來,頃刻間化成泥漿一點一點向海拔低處流,最後進入黃河。

只要修建堤壩,種植植被,最不濟,在枯水期,把河床鋪上水泥。這樣河床部位的泥土就不會帶走,河床不擴大,水土流失就減緩了。


qquser47532876


贊成清水走山東,泥沙加壓輸送黃海造陸。這個建議好,既保證山東的用水,又可以在江蘇東部造陸,原黃河古道入海口海底已經有大量沉積泥沙,造陸速度快,再加上長江入海口共同作用,黃海陸地可以將韓國,日本都連成一體。但黃河泥沙需要管道加高輸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