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时候古人“背上长了一个疮”就死了?

心儿


很多人都有过身上长痘痘鼓包的经历,有些地方形象地称之为“白头”,挤出来是白色的脓水。看到这,很多人就疑问了,不就是个包么,挤出来不就行了?哪怕不挤出来,也不至于要人命吧?

古书上记载的生疮,按照现代医学的解释,很有可能是痈或者褥疮。

痈是什么?大家如果上火了,吃辣椒吃多了,脸上就可能会起痘痘,这个痘痘往往会变成白头,小的这种脓包叫做疖,但是如果疖多了,互相融合起来,就叫做痈。

痈为啥会致人死地呢?一般来说,痈常见于老人,或者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所以,出现痈往往代表着抵抗力低下,痈一旦出现,不破还能活的稍微长一些,一旦破了,就极有可能引发败血症或者脓毒血症导致死亡。要知道,古时候可没有现代的消毒杀菌工艺,粗布做成的衣服摩擦几下脓包,很有可能就帮你磨破,不知不觉感染上病毒。

而褥疮到现代社会也是个比较常见的病,而且致死率很高。褥疮又称压疮,常见于背部臀部等,正常人平躺下会经常改变体位,不至于长期受压,但是如果患者长期卧床或者瘫痪,
就容易导致受压部分血液长时间不流通,发生坏死,这在古代就很难救活了。就算在现代这也是个让人非常头疼的病。一般得褥疮的都是行动不便或者瘫痪的人群,褥疮并不难治,常换药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不时刻料理患者,患者身上很快又会长出新的褥疮,反反覆覆下去,患者很有可能就丧命在其中的一次伤口感染上。

古籍上的说法叫背疽,死在这个病下的非常多,有名些的有范增、孟浩然、宗泽、努尔哈赤等。古籍中往往把这个病描绘地十分严重,范增离开项羽的路上死于背疽发作,宗泽是宋朝抗金名将,一直致力于抗金,但是他的意见往往不受到宋高宗的待见,而且还处处受限,宗泽高呼三声“过河”后便背疽发作身亡。

其实古代的时候也有应对的方法,放出脓液后敷草药致痊愈,可是一般地患者,都会倒在感染上,这也是为啥古代得了背疽就会死的原因。

参考资料:《科学百科疾病症状分类》、《宋史》、《史记》


历史风云录


先科普下“疮”字读音,读作chuāng。

这个字本来是指皮肤上的肿块,也用来指各种原因引发皮肤溃烂的病,对,就是脓包

首先要知道一点,古人也不是凡是生疮就必死,因疮而死的必然是大疮,小的疮依靠人体的自身免疫力自然会痊愈的。

古人生大疮死亡率高与不知道一个生物学上的概念有关——微生物。

从免疫学上来讲,皮肤和粘膜是人体的第一道免疫屏障,古人生活条件本就不好,除了古道西风瘦马,还得打仗、砍柴、种田,没了食物还得狩猎,如果皮肤被划破就极容易感染,古人由没有微生物的概念,如果被病毒细菌感染等就容易发炎,引发疮病,这还不说自身卫生习惯差、内分泌紊乱等引发的疮病。

下图为因疮而逝去的大将徐达

疮病发展初期古人又没有好的抗生素来抑制病情,在疮病中后期虽然懂得通过通过外科手术来根治疮病,但是外科手术同样由于不懂微生物的概念消毒不到位,手术过后感染的致死的风险依然极大。

因此,古人生了大疮,是对肉体上的极大折磨,甚至危及生命!


核先生科普


古文记载的背上生“疮”,根据现代医学的解释,比较大的可能性是:痈或者褥疮。

痈是什么呢?我们或许会有这样的经验,有时候“上火了”,脸上就会长痘,痘痘到最后一般会自行消退或者变成一个白头的小脓包,一挤就破掉流出白色至淡黄色的脓液。这种小个、侵犯单个毛囊的皮肤脓肿称之为疖,如果多个疖互相融合,就成了痈。

从这个截面图上不难看出,疖是比较轻的感染,痈则严重的多。一般而言,痈的多见于年老体虚、抵抗力严重下降、糖尿病患者,所以发生痈本身就意味着患者的健康状况已经严重恶化。这类患者如果不加以积极救治,感染将难以控制,发展为败血症和脓毒血症,最终死于多器官脏器衰竭。

另一种可能是褥疮。褥疮也叫压疮,一般容易发生在背部、腰骶部、臀部、足跟等部位。正常人平躺状态下会不时改变体位,不至于使一个受压部位长时间受压。假如患者长期卧床或者瘫痪,不能自主活动身体,导致平躺状况下受压部位血液供应长时间得不到改善,就会发生坏死。

所以发生褥疮,也是患者身体状况很差的一个表现。而且褥疮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治疗,也会继发感染,引起败血症、脓毒血症造成患者死亡。

所以古文记载的背上生疮而后死亡,生疮本身代表身体免疫力下降或者瘫痪、长期卧床;而生疮则会进一步导致健康恶化,最终致使患者死亡。


菲利普医生


翻阅古书和历史,你不难发现,经常有“背上长了一个疮”而死亡的记载,而且不乏名人,比如范增、孟浩然、努尔哈赤等等。而民间的相关传说也很多,最有名的当属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徐达。民间流传他功高震主,招致朱元璋忌惮。徐达患有背疮,患病原因不详,他是一名武将,分析原因可能由于老的伤口迸裂而感染造成的(特别是箭伤)。古代背疮忌吃河鹅(中国民间传说鹅为“发物”),但明朝规定赐宴必须即时食、全食。据说徐达知道朱元璋的意思,流着眼泪把鹅肉吃完,不久毒发而亡。

上述只是民间传说,但其中也隐藏着一些科学道理。所谓的“背上长了一个疮”,古人一般认为是毒疮,称其为“背疽”。一介武将之所以得背疮多是由于伤口处理不当加上卫生条件不好造成的。而他因为吃了皇帝所赐“发物”河鹅毒法而亡,这就有点演绎的意思了,河鹅只是诱因,其实背疮导致死亡另有原因。

古人所说的背疮,或者背疽,用现代的医学知识解释其实就是“背痈”。小个、侵犯单个毛囊的皮肤脓肿称之为“疖”,如果多个疖互相融合,就成了“痈”。背部是痈的好发部位,发病后呈多灶性感染,且病灶之间有间隔,呈蜂窝状分布,即使破溃后脓液也无法彻底排出。因此,很容易发生脓毒血症而危及生命。古代没有抗生素,背痈严重时病人会感受到整个背部被慢慢掏空,是求生不能只求速死的绝症!古人甚至把“患背疽而死”当做一种毒誓呢。可见,背痈在古代是多么可怕的一种病。

所以,民间传说的徐达患背痈吃河鹅毒发而死,其实是因为没有强效的抗菌药物,严重感染得不到有效控制,最后继发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而死亡。

古时候对感染认识不够深入,又没有抗生素,治疗这种急性感染的背痈大多采用中药激发人体自身免疫能力来治疗,而体质差、年老体弱的病人很可能挨不到自身免疫功能启动就挂了。

古代患背痈容易死亡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外科手术切开充分引流的技术欠缺。像汉文帝得疮以后,是通过邓通吸疮治疗的。无菌消毒、外科器械在古代发展是非常缓慢的。别说背痈,就算急性阑尾炎,在没有发现抗生素,没有外科手术以前也是绝症呢。

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对人类的健康意义重大!现代人是幸运的,随着医学发展,外科技术的进步,现在背痈只要及时治疗,基本上不会致死的!


菊花使者林国乐医生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真正的专家来了。

疮,其实就是细菌感染形成的脓肿。

可以导致脓肿的细菌有很多,大部分不治疗不致命,但有些确实致命的。

在今天,脓肿仅需要几分钟外科小手术,在服用抗生素就可以轻松对付。

在抗生素诞生之前,中国人平均寿命也就是30多岁。

具体为:中国人历代平均寿命为,夏商时期不超过18岁、周秦约为20岁、两汉22岁、唐代27岁、宋代30岁、清代33岁、民国35岁。

古人一旦因为细菌感染出现脓肿以后,基本就是三种情况。

第一,不管不顾,自愈

其中免疫力好的,细菌感染不严重的,有可能自愈,但很多会留下疤痕。

就比如水浒里面的宋江的身体不错,得了脓肿以后一度靠自己硬顶。结果生命垂危,这才被迫求医。


第二,不管不顾,死亡

免疫力差的人或者感染严重的人,如果不做治疗往往就会引发全身感染。

尤其是年级较大的老人或者妇孺,更容易送命。

比如项羽的军师范增,就是因为脓肿严重加上年老体弱,最终病死。


第三,人工进行割破或者引流

这通常是脓肿太大,引起并发症,被迫进行治疗。

但古代没有消毒的概念,割破引流的工具也不会消毒,这样往往会形成二次感染。

原本尚不致命的,这一下反而致命。

即便做了手术,因缺乏抗生素,其实不能减轻病情,往往患者还是会死亡。

有意思的是,汉文帝的同性恋情人邓通,就是在皇帝生了大腿根部生了脓肿以后,邓通竟然用嘴洗干净。这等于救了汉文帝的命,由此才得到宠幸。

其实,古人死亡原因很多,比如寻常的感冒就会死亡,跌破跌伤一些表皮就会破伤风私人,大部分古代军人都死于感染,而不是死于刀剑直接致死。

至于脓肿,也是古人的一个死因。


当然,这也不见得百分百是脓肿,还包括一些其他的严重疾病表象,比如:严重的糖尿病、癌症等等。


萨沙


痈疮本意是指皮肤上粟堆样的肿块,引申义是皮肤上肿烂溃疡的病。现代医学中,痈疮是指葡萄球菌侵害多个毛囊和皮脂腺而发生的感染。常发于头颈后面及背部,糖尿病患者较易发病。在古代,痈疮要了许多英雄的命,如春秋时期楚国丞相孙叔敖,项羽的谋士范增,朱元璋的大将徐达等等,包括唐太宗李世民,也因为痈疮差点一命呜呼。为何疮在古代如此难治呢?

1.卫生条件比较差 古代人居住条件与如今不可同日而语,即便是达官贵人也不可能天天洗澡,可能最开始是疖,如果局部清洁不到位,可能慢慢变成了痈,细菌及毒素入血引起菌血症和脓毒血症。

2.没有消毒的概念 虽然古代郎中也有高温消毒的意识,但普通百姓并不懂,不像现在出现小的疖就知道用碘酒消毒,用无菌敷料包扎,把细菌隔绝在外。

3.没有抗生素 古代中医对待这类疾病以去腐生肌,清热解毒中药为主,而中药的疗效是比较缓慢的,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可能就等不到中药起作用就出现脓毒血症了。而今各种各样的抗生素可以使用,还可以取脓液做培养,检测对其敏感的药物,对症下药,起效很快。

4.没有手术的概念 当痈比较大,说明脓液较多,光用药物无法控制时,现代医学知道手术切开引流排脓。由于疖痈本身非常疼痛,古代没有麻醉药物可以使用,绝大多数郎中都不敢对其进行切开引流,也可能不具备这种技术,光靠中医汤药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即便切开引流,手术环境达不到无菌,再加上没有抗生素,伤口会很容易被感染恶化。

所以现代医学中简单的皮肤感染,在古代,对于年老体弱免疫力低下的人,很可能会送命。


胡洋


很多人都有身上长个痘痘,鼓个包的经历,虽然又疼又难受,但过几天都会生龙活虎,但是在古代,却经常出现背上长了一个疮,然后没有然后的死掉了,这到底是一种什么病,为什么现代很少见了?

这种病被称为背疽,在古代,死于这种病的人有很多,比较出名的比如范增、孟浩然、努尔哈赤等等。

据称这种病严重时,病人会感受到整个背部被慢慢疮掏空,是求生不能,只求速死的绝症。有多痛苦呢?古人甚至把患背疽而死当做一种毒誓。

其实,这种病现在也存在,叫做背部急性化脓性蜂窝织炎,一般是心情抑郁,遭遇人生大起大落,或者背部清洁不到位,或者是免疫力低下,感染了金葡菌引起的。

就算放在现在,这也是种挺可怕的病,需要进行引流手术,也就是在患处放个小管管,一直排出脓水,再服用抗生素才能治愈,甚至有些糖尿病人因为免疫力低,需要终身服用抗生素,来抵御再次复发。

所以说,之所以古人得一个死一个,主要是因为古代抗生素的缺乏,古代外科手术并不发达,很难达到无菌消毒,也不是谁像汉文帝一样有邓通吸疮,所以在古代,得了这种病,一般就是想吃点啥,吃点啥的状态了。

不过,也有人说,古人之所以总得这个病,而且还都是些名人,主要是因为丹药吃的多了,抵抗力也变差了,什么水银、铅块、钟乳石等等,现代人恨不得离得远远的东西,在古代很多都被用来强身健体。

如果真是这样,为了长生不来,结果付出生命的代价,可真是得不偿失啊。


找靓机科普君


古人疮一般指的是背部的疮肿也称“疽”“背疽”,就是背上起了个大疙瘩,疙瘩生脓,也叫毒疮。项羽“亚父”范增,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岳飞师傅宗泽,明朝开国功臣徐达,晚清名臣曾国藩都死于“背疽”(音:居)发作。古人有“溃痈胜于养毒”的说法,就是说把毒疮挤破而不是等着他变大,不然这就相当于养虎为患。

提起这个疙瘩我就心有余悸。记得小时候爸爸的背部就起了很大疙瘩(我们叫火毒疙瘩),每天疼痛难耐,坐立难安,一直治不好,那时候感觉很害怕,替爸爸伤心。后来用了一个拔毒膏的东西,每天抹在纱布上贴到疙瘩上,用纱布引出好多的脓水,大概治疗了一个月才治好,现在看爸爸背上还有伤疤。



还有记得上学时候一个同学腿起了一个大包。他治疗回来给我们讲说医生割破以后,往里边塞了很多纱布治疗,后来他腿上一直有个小疤,我们都以为里边一直有一个纱布。


古人生疮,在那个时代没有先进的医疗技术和抗生素。生疮以后,弄破了容易感染病毒,不弄破,疼痛难忍,等毒疮变大以后压迫神经,血管,或者毒性更大,皮肤溃烂,也可能诱发其他的病症比如脓毒症导致死亡。脓毒症就是到现在也是死亡率较高的病症之一。


红雨说历史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背上长了一个疮实际上就是背部的毛囊以及毛囊深部组织出现了感染,单个毛囊出现的感染我们称为疖,而多个毛囊出现感染,我们称之为痈。

为什么古人得了疖或者痈,就会死亡

正常人有免疫力,不容易得疖或者痈,而老年人,糖尿病患者,肿瘤患者,抵抗力低下的人,容易得疖或者痈。

首先,患者的抵抗力就低下,得了疖或者痈,感染不容易控制,可引起严重的感染,细菌如果进入血液中,可以导致全身的感染中毒症状。

其次,古代没有抗生素。现代外科学的三大进步,分别是无菌术,输血和麻醉。其中,抗生素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1943年,青霉素才开始应用,再次之前,如果发生了感染,有两个结局,自己的免疫力将感染控制住,要不就是感染扩散,全身感染中毒,患者丢了性命。因为古代没有抗生素,再加上患者抵抗力低下,很容易导致感染扩散,危及生命。

最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古代没有系统的外科学,也没有无菌的观念。外科感染当中,很重要的治疗手段,就是切开引流,充分的切开,将脓液引流,然后用无菌的纱布填塞,经常换药,感染就能够慢慢的得到控制。古代的医生,不懂无菌术,不懂消毒,清创,也不会做切开引流术,这些都会增加疖或者痈的死亡率。

综上所述,疖或者痈常见于老年人或者免疫力低下的人群,由于古代没有抗生素,也没有无菌观念,更不懂得行脓肿切开引流术,感染得不到控制,可以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可危及患者的生命。所以,我们要感谢医学的进步,对于目前的医疗水平来说,疖或者痈都是小菜一碟,根本不可能因为这个而丢了性命。希望有一天,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也能够被我们攻破。


普外科曾医生


要是在古代,也许20几岁哪年就挂了。读大学的时候,大概是大二的时候吧,具体也记不大清楚了。左侧脸颊和额头上长了三颗硬邦邦的像痘痘一样的东西,我就用手去挤了,什么也没挤出来。到了傍晚,越来越疼了,已经肿成了好大的三个包,不过还能忍受。晚上躺下睡觉,到半夜的时候,疼的快受不了,头疼欲裂啊,肿块也越来越大了,想想这么迟了,坚持一下,到早上再去医院吧,就这样一夜无眠咬牙坚持到天亮,早上一起床,宿舍的同学看见我都吓了一跳,整个头肿成了一个猪头一样,连早饭都没吃,同学每人给我凑了几百块钱,由一个同学陪我急忙赶到了医院。医生看见我也是惊了一下,赶紧给我挂了消炎药水,把额头上的两个大脓包切开,那脓液,像流水一样往外流,估计没有一小碗也有半碗吧,而左侧脸颊上的脓包选着了比较保守的治疗,只是用针往里扎,让脓水慢慢的流出来,因为这个脓包比较深,如果割开的话,脸上很可能会留下疤痕,医生说先挂两天盐水看下,如果效果好的话就不用开刀了,剩余的脓液慢慢的会吸收掉的,还好,挂了两天盐水效果还不错,不用开刀,不过左侧脸颊上摸上去还是很明显的能摸到一个肿块,过了好多年也能摸到,现在孩子也好几岁了,过去都10几年了,摸上去还是隐隐约约能摸到一点肿块,不过至少没留下疤痕。事后医生告诉我,如果我去晚个半天,很可能就没命了,他说我额头上的肿块离大脑太近了,又感染的这么厉害,万一要是感染了大脑,后果不堪设想啊,说当时他也是比较害怕的。如果这事发生在古代,应该也是小命不保了吧。现在想起来,也算逃过一劫吧,感谢医生,感谢同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