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與不買房,差距有多大?買房後錢被掏空了!

買房與不買房,差距有多大?買房後錢被掏空了!

近期關於“買房後居民財富被掏空”的討論較多,引起了大家的共鳴。

有人說,買房後成了房奴,餘生都在為房子還月供。

網上有個視頻段子:

一對工薪階層夫妻貸款買了一棟聯排別墅,僱了一個保姆,養了一條狗,想著從此過上富人的生活。但之後的兩人,為了還月供,天天在公司加班。而家裡的保姆,住著大別墅,每天就是養養花,修修草,遛遛狗,從此過上了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

這樣一理解,大家似乎恍悟,都不想買房了,畢竟誰也不想為了一套房子奔波勞累,還嘗不到幸福的滋味。

但網上還有個一個真實事例:

2009年,樓市火熱,A女士大學時的同學開始陸陸續續買房扛貸。

她的丈夫也有這個想法,但A女士覺得自己還年輕,背那麼多的房貸肯定會壓力巨大。

她認為攢下的小積蓄可以用來自我提升。

於是買房的事情就擱置下來不提了。

每當看到同學們為了房貸拼命勞累,小兩口都覺得他們的決策很明智。

結果到了2010年的時候,事情似乎有些變化——買了房的大學同學生活慢慢好了起來,有的已經開始計劃著買第二套房。

A女士偶爾去同學家做客也會羨慕同學家設計獨特的吧檯。

雖然她和丈夫有了一點積蓄,但是和08年比起來,現在他們手上的錢已經不夠買房的首付。

而之後有了孩子,孩子的上學也成了老大難題,因為要進入學校讀書,就得在當地購房,並擁有房產證……

事實上,買房不買房,不是簡單的好與壞。

買房與不買房,兩個世界,兩種活法,關鍵是看你想過怎樣的生活……

買房與不買房,差距有多大?買房後錢被掏空了!

其實這麼一說,大家也開始學會權衡利弊了,畢竟事關下半輩子的幸福。不過,現實的問題還是需要正視的,即——買房是否會影響生活的質量,降低幸福感?

這裡就要提到一個觀點了——買房壓抑消費。

1“買房壓抑消費”的觀點受關注

關於“買房壓抑消費”的觀點,源於一份高校的報告。

​消費者在房地產去庫存中債務率大幅度上升,消費基礎受到嚴重削弱。新一輪去庫存將儲蓄存款相對薄弱階層的可利用資金,基本上全部投入到了房地產市場。

這個觀點實際上強調了兩點。

第一、這裡提到的消費者更主要是一些存款規模不足的消費者,可以理解為收入水平不高、房價收入比偏高的消費者。

第二、此類消費者的家庭支出中,絕大多數投入到購房市場。類似觀點判斷和實際的感受是比較類似的。

談到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和此前市場上熱議的“六個錢包”觀點做對比。

嚴格說,“六個錢包”和中國人民大學的思路正好相反,即其認為應該想盡辦法去買房,即便是“啃老”。

買房與不買房,差距有多大?買房後錢被掏空了!

在今年4月份,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樊綱在央視節目中提到,只要六個錢包能幫你湊夠首付的話,那麼最好還是買房子。這裡提到的“六個錢包”,實際上是指男方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加上女方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共六個錢包。這個觀點當時批評聲很多。有人提出疑問,購房變成“房奴”了,心態是否會壓抑?這個我們需要這樣看:往往在朋友圈會有人曬個買房交付鑰匙的圖片,然後配上文字“哎,從此淪為房奴人”。這樣的心態,其實多半是“幸福”,部分是“傲嬌”。

買房其實有五種需求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人格理論家和比較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五類需求”的概念。

這個理論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

這五類需求在解釋社會心理和經濟行為上有很好的作用。

實際上買房是一種很複雜的行為,其在五種需求上都會得到體現,比當前居民家庭買車等行為要複雜多。

第一、生理需求。買房其實是為了解決最基本的居住需求,所謂實現“遮風擋雨”的目的,這是社會人最基本的物質條件。

第二、安全需求。這種心理在所謂“丈母孃經濟”中更為明顯。尤其是在大城市,類似心理需求會更加強烈。

第三、社會需求。在現在這種情況更加普遍了,最典型的就是房產和戶籍關係、教育資格等有很明顯的掛鉤。

第四、尊重需求。這裡可以理解一種現象,一個人買房,會在朋友圈曬“終於拿到鑰匙了”、“終於拿到紅本本了”。但很少有人會在租房後會曬一個“終於拿到鑰匙了”的內容。

第五、自我實現需求。買房,其實是體現自我價值和成就的一種行為方式之一。都說房子決定階層,你住什麼樣的房子,對你的人際交往影響其實很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