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隋炀帝?

红星护卫队长


现在我们一提到隋炀帝就想到他是一个荒淫无度,杀人如麻,好大喜功的君王,小编认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我们完全免费看待他的功与过,隋炀帝继位后,把年号改为大业。无疑是想建立一个宏伟大业。想要自己可以与秦始皇,汉武帝比肩,想要隋朝成为一个大帝国,何谓帝国?帝国就是在世界具有影响力的国家。这个伟大的理想抱负,也为他后来四处征伐,不断扩大疆土埋下了伏笔。急于完成统一,实现自己对国家的有效控制,急于完成伟业。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是导致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他为完成自己的统一大业做了以下工作。

第一,晚上了科举制和三生六部制。并创立进士科。

第二,迁都东都洛阳。隋朝建立之初并没有对南方建立有效的统治,南北方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融合。而且长安人口众多,关中物资供应不足。于是杨广为加强对东方和江南的统治,维护国家统一,将都城迁到天下之中的洛阳。但是东都的建设使用了大量的民工和钱财引起了民众的不满。



第三,开挖大运河。隋朝此时北方的经济较南方衰弱。不足以供养庞大的人口和朝廷。这使得加强南北水路交通成为一件迫切的事情,大运河的开挖江长江和黄河连接在一起。促进了南北方之间的经济交流。但繁重的徭役使百姓苦不堪言。

第四,西巡张掖。解决了吐谷浑对河西走廊的军事威胁。在吐谷浑故地设置州,县,镇,戍,实行郡县制管理,并打通西域通道,恢复丝绸之路。

第五,远征辽东完成统一大业(辽东原是汉朝的四郡)。三中高丽后,高丽对隋朝称臣求和。隋朝虽取得了名义上的胜利,但国内民众早已怨声载道。远征辽东的兵役徭役量超过了隋朝几项大工程的总和。几乎达到全国就役的程度。

隋炀帝在位14年,曾二下扬州,北巡突厥,经略西南,招抚琉球。这无疑是对隋朝的统一和巩固。

隋炀帝推行的许多政策是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但是在经历数百年割据战争之后,百姓更需要的是安定,休养生息。而隋炀帝却急于开疆拓土,急于加强自己的统治。无疑是与百姓所想要的安定生活相违背的。最终爆发了隋末的农民大起义,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营建东都,开凿大运河,打通丝绸之路,西巡张掖,开发西域,攻打辽东,都是为了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虽说最后隋朝灭亡了,但是他为唐朝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政治制度基础。

隋炀帝本人虽骄奢淫逸,奢靡成风,但他也的确是有远大抱负和才干的一位君王,他的所作所为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青衿述简史


既然是评价,就会有很多角度,不同的角度肯定褒贬看法是不同的,我们不要争辩哪一个角度更正确,但务求找到更贴切的角度。下面,我们不妨从多个角度来分别评价一下。

一、如果你是一个仕途无量的官员

你是一个官员,前途无量,主政一方。看了隋炀帝的史料之后,你的脑海里逐渐出现了两个闪亮的大字:政绩。

隋炀帝再有缺点,可他往北抵御突厥,维护了帝国北部的边境安宁;往西经营西域,再次维护了河西走廊的通畅,击败了吐谷浑,使得西域各国纷纷朝贡,他甚至在凉州搞了一个各国来宾参加的大聚会(类似于G20),奠定了唐朝向西部开放的基础;

往东,他营建东都洛阳,目的首要不是个人享乐,而是将洛阳打造成帝国核心位置的军事和后勤基地,保障了统治的稳定;往南,他经营扬州,开发江南,促进了南北融合。

除了这些”东西南北“的大事件,他还开凿隋唐大运河,创建了科举制,这些伟大的政绩,哪一条都对后世影响深远。

所以,作为一名官员,你一定会高度评价隋炀帝的历史功绩。

二、如果你是一个博学深思的学者

你是一个学者,博古通今,善于”资治通鉴“,看了隋炀帝的史料后,你 的脑海里逐渐出现了两个闪亮的大字:客观。

你认为,隋炀帝虽然有很多历史功绩,可他不爱惜民力,同时进行多个超级工程,这些工程不是不可以做,但隋炀帝太着急,非要一次性搞好几个。政府的财政税收不足,就进一步加强税收,压榨百姓。

而隋炀帝,居然自己一点也不节俭,为了维护与西域等关系,不惜花费巨资维持;开凿运河之后,自己在上面乘船享乐;人虽然很聪明,但却不好好读史书,而是热衷于写诗,虽然诗写的确实不错。

所以,唐朝的诗人皮日休作诗说:万艘龙舸绿丛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汴河怀古二首》)

作为一个学者,要对隋炀帝一分为二的看,要客观,他不是一个庸君,但绝不是一个明君。。

三、如果你和我一样,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

我们是生活在隋朝的老百姓,守着自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对谁当皇帝、皇帝要 做什么,并不操心。当然,皇帝牛逼了,我们也觉得自豪。但是,在隋炀帝的治理下,我们这些老百姓有的在开凿大运河,天天在工地上挖土,自家的地都没得种;有的在洛阳和扬州搬砖,自家的地都没得种;有的被征发去东北攻打高丽,头一次还打的大败,死了不少人,没死的人,自家的地都没得种。

自家的地没得种,自家的老婆孩子父母,谁来养活呢?至于什么历史意义、影响深远、经营西域、开发南方,这些事情的确很重要,可是,能不能慢点来,让老百姓先把日子过好?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生活在大业年间的普通老百姓,对隋炀帝的评价一定不会很高。

至于读者您呢?先看看自己是处在社会的什么阶层,再来评价隋炀帝吧,不要总是盯着隋炀帝的个人品质。隋炀帝是皇帝,皇帝是没有私情的,也不能从私情、私德来认识其真正的面目。


danyboy


评价隋炀帝是比较复杂的,尤其是他是一个短命王朝的皇帝,继后的唐朝不太可能给他很高的评价。

隋炀帝杨广(560~618年) , 隋文帝杨坚次子。即位之初,他创设进士科,完善中央官制,废除“十恶”之条,营建东都及开凿大运河,皆是顺应历史发展的重大举措。但炀帝本人急功好利,爱慕虚荣,在位14年,他北出长城,西游张掖,南巡江都,大好时光消耗在集游玩、夸耀、示威于一体的巡幸当中,而留居京城的时间还不到一年。

隋炀帝即位开始,征调百姓,大兴工役。大业元年三月,营建东都,每月役丁200万人。三年五月,征调河北州县民工修筑太行山至并州的驰道;六月,开通西起榆林东到河北蓟州长达3000里的“御道”。大业四年正月,发河北郡民百余万开永济渠。连续不断的浩大工程,使得大批劳动力脱离生产,耕稼失时。为了逃避徭役,部分农民甚至自残肢体,称做“福手福足”。

由于炀帝对人民苦役百端,征敛无度,逼得人民起来反抗,炀帝遂大肆滥刑酷罚,予以镇压。他规定凡是起兵反抗的,“罪无轻重,不待闻奏,皆斩”。充分反映了炀帝时刑法的苛暴与严酷。

在滥用民力,大兴工役的同时,隋炀帝还穷兵黩武,频繁发动对外战争。大业三年派兵远征林邑,士卒死亡十之四五。其后又亲征吐谷浑,“驻军青海,遇雨雪,士卒死者十二三”。其中规模最大的是三次征伐高丽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总之,隋炀帝能力出众,但又自负狂妄,最终被杀。


倪说历史


隋炀帝杨广(公元569年-公元618年),是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隋书·卷三·帝纪第三》载,“炀皇帝,讳广,一名英,小字阿摐,高祖第二子也。母曰文献独孤皇后”。杨广其人,无论是心机还是韬略,都可说是“人中龙凤”。

杨广在争权夺势上很有一套,其实早期杨坚与独孤皇后二人所看重的继承人是太子杨勇,也真正地将其作为大隋的储君来培养。杨广呢?他不占任何优势,或者说,他最大的优势在于他的手段、头脑,他愣是在二十余年的时间里进行“艰苦卓绝”的布局一步步地夺得太子之位——他也真的是一位君主,他在上位后为杜绝隐患,子侄杀了无数,当然,普通人杀的就更多。

隋唐时期,门阀势力对皇权来讲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那是类似于西方早期的贵族制度,氏族占据了所有的上升通道,也就占据了足以撼动皇权的力量。杨广对这些心知肚明,也就“连横、合纵”地对朝中势力进行了近乎极限的控制。三征高句丽后,隋朝百姓已经不堪重负,而氏族、门阀势力也在蠢蠢欲动,东都洛阳李阀尤其如此。杨广一边不动声色地剪除东都李阀,不久又使李渊坐镇太原威胁,一边又派遣名将对民间的起义进行镇压……游刃有余。 手段上说到这儿,说说他在为政上。杨广为政,其实有个很明显的特点,雷厉风行,换句话说,这货不考虑百姓的承受能力的。

首先,杨广以大毅力营建东都,意在均衡四方,镇压中原,这政治眼光,可谓高屋建瓴,可他要求在几个月内出成效,便显示了其急躁的性子。

朱敬则在《隋炀帝论》中说道,“彼炀帝者,聪明多智,广学博闻,岂不知蛟龙失悖渔父足得为害?鲸鲵出水,蝼蚁可以为灾?忽乃弃崤函之奥区,违河洛之重阻。言贼者获罪,敢谏者受刑,岂不是色醉其心,天夺其鉴?窜吴夷以避其地,虚宫阙以候圣人,盖为大唐之驱除也。” 再谈谈其开运河之事。

隋以前,连年征战,南北近四百年的分裂,百姓几如仇敌,运河的出现,宛如大地上的血脉,可通过经济地发展,迅速消弭南北的偏见,可却已经开始役便妇人——晚唐文学家皮日休就说了,“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再来看一下他征高句丽。那可谓是他心目中的最后一块政绩,一征不行,便二征,迫不及待的三征,似乎他就那点儿目标了——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那地方对中原始终还是有威胁的,他最大的错处,便是做得太过急躁了些。

杨广的确是历史上少有的暴君,但暴君不是昏君,杨广可谓才情无限,如其诗《夏日临江》“夏潭荫修竹,高岸坐长枫。日落沧江静,云散远山空。鹭飞林外白,莲开水上红。逍遥有余兴,怅望情不终”,他在《隋书•经籍志》中有《炀帝集》五十五卷,文华才气冲斗牛。


古今事


首先说历史上真实的隋炀帝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我觉得还是有待研究。如果从现有的历史史料上来看,隋炀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密谋陷害自己的亲哥哥,致太子于死地。让自己成为太子,对兄弟如此视为不义;当上太子以后,为了早日继承皇位,亲手杀死自己的父亲,为了美色,调戏自己的父皇的后妃,如此行径视为不孝;当上皇帝后,大兴娱乐的风气,到处修建娱乐场所,为了自己的私心不顾百姓死活,为天下之主却不为天下做主,视为不仁;如此的一个人只能留下千古骂名。

但是他修建的大运河又造福了一方百姓,可以说是弊在当代,功在千秋。这是史学家基本的认同。所以,我觉得对他的评价就有点矛盾了,我觉得是不是有什么被我们忽略了?也就是,他真是残暴不仁吗?


铖念


隋炀帝虽然遗臭万年(当然,这都是李世民给黑的),却将海疆面积扩大了210万平方公里,至今受益无穷。

隋炀帝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度,修通隋朝大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改州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

杨广登基后,首次创立了科举制度,为后世提供了招贤纳士的经验。他重视教育,兴办学校,深知教育对国家的重要。搜集整理古籍,传承中华文化。特别是他开凿了隋朝大运河,全长1800公里,沟通了五大水系,打通了南北,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航程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对后世影响深远,直到今天依然在发挥作用。他的雄才大略,为中国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还命人绘制西域44国地图,还制定了远征西域的计划。在开拓陆上通道的同时,隋炀帝还锐意开拓海上丝绸之路。他用战争与和平两种方式,将广大海疆纳入大隋帝国的统治范围内。

公元610年,隋炀帝派兵攻打琉球(此地并非我们所说的琉球群岛,而是今天的宝岛台湾),攻破对方国都,将这个东南小国降服。

公元608年,隋炀帝一次无意中的出使行为,竟然将中国的海域面积扩大了210万平方公里之多。当年,赤土国使者向隋朝进贡方物,隋炀帝为了与赤土国建立外交关系,于是征召能出海通绝域者,而著名探险家屯田主事常骏欣然应征。

常骏乘巨大的使者船,满载丝绸和其他礼品,从南海郡深入南海,常骏记录了他经过的每一处暗礁,而这些暗礁也在此时纳入了隋朝的版图。经过2个月的艰苦航行,常骏等人终于到达赤土国。赤土国位于今天泰国南部,是一个高度印度化的国度,也是个相当富裕的国度。



赤土国王听说隋朝派使臣来看望,十分高兴,派了30艘船来迎接,奏乐击鼓,吹吹打打,好不热闹。常骏上岸走了一个多月到了其国都,国王派儿子来迎常骏,送了许多礼物给常骏,后来赤土国王又用盛宴款待了常骏。

常骏到达赤土后,曾以赤土国为中心,四出交往,使南洋十多个国家与中国有了交流。在常骏的努力下,从马来半岛到爪哇岛,大半个东南亚都纳入了隋朝的朝贡体系,他的功劳绝不小于汉朝的博望侯张骞。

更为伟大的是,常骏将210万平方公里的南海正式纳入了中国的领海,让中国对于南海有了法理基础。为了纪念他,中国将南海的一处暗沙命名为常骏暗沙,直接隶属三沙市。

大业元年(605年)正月,隋炀帝命进军越南的刘方继续讨伐林邑国(今越南中南部),刘方将林邑王逼入海中流亡,在当地设置了三个郡,这是中国历代疆域线在越南的最南端。隋炀帝收复了与大陆失去联系的海南岛,海南岛自此彻底被纳入了中央的统治。


这个雄心勃勃的帝王,死后连个像样的棺材也没有,由萧后和宫人拆床板做了一个小棺材,偷偷地葬在江都宫的流珠堂下。杨广遇弑的消息传到洛阳,洛阳群臣拥立杨广之孙越王杨侗为帝,史称皇泰主,杨侗追谥杨广为明皇帝,庙号世祖。


快乐驿站yangguotao


晚唐诗人罗隐《炀帝陵》云:

“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

君王莫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

大哉乎隋!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昔隋文乘魏晋余弊,以聪明神武之姿,报济世安民之志,总揽英雄,思贤若渴,使寰宇一统,兵甲强盛数十年,日月所照,风雨所沾,莫不强哉!然至炀帝则卒亡,何也?

范祖禹《唐鉴》云:“隋氏穷兵暴敛,害虐其民,其民不忍共起而亡隋,高祖以一旅之师取关中,不半岁而有天下,其成功如此之速也,因隋之大坏故也。以治易乱,以宽易暴,天下之人归往而安息之。”又《隋书》之攥,魏征总知其务,以罄竹难书之势尽数炀帝之过而犹未尽,谓之“亡隋之辙,殷鉴不远”。然旧史所载,千世而下,亦有不可得而公允者。

孟夫子云:“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自司马氏偏安南渡以致五胡乱华,中原陆沉,四海不一周齐兵戈相连岁将三百,故裂土割疆者非一人,称王称帝者非一姓,礼乐崩坏,书轨不同,王道不存,衣冠化为涂炭,群邑荡为废墟。故九州归一,势也。而隋帝以弱冠之龄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迹,乘势应运,继文帝后而跃然于史,气吞山河,志攮八荒,偃武修文,“挟殷周之制度,尚秦汉之规模”使“第二帝国”地广三代,威震八肱。然后营东都以扼山东,开运河一通南北,征高丽一复疆土,巡扬州以摄江南,掘长堑以备关防,开科取士以求人才,重道崇佛以敦教化,备法括户,统经弘儒,文辞俱博,诗赋绚丽,咽吞秦汉,子孙万代莫能窥,功不可谓不大。

或曰:炀帝营东都,开运河,巡扬州,征高丽实乃穷天下之欲而纵其一人只悦。果如是乎?

愚以为此言有失公允。隋以关陇士族东进南下一统中华,复以长安为都,以内重外轻之势驾驭四方。故隋之府兵多集于关中,若山东,河北有变,则关河悬远,兵不赴急。如乱者得势,九州震荡,统一之势有乎?无乎?江南虽平,然其豪族之基并未除尽,闽越蛮邦,素怀异志,以裂天下,人心不一。然洛阳西走关陇,东达海岱,北通蓟辽,南接江淮,若有乱,天兵瞬及,乱以速平,此营东都之由一也。

隋之军事力量以府兵为主,其基础乃均田制也,统治集团乃关陇士族《隋书》载:“开皇十年,京辅几三河,地少而人多,衣食不给”。故知隋时关中之地已难供给府兵之粮饷,而江南此时“钱粮足,府库充,地广野丰,民勤本业”即如此迁都江南取其富以为府兵之饷,岂不妙哉!然“江南于陈亡之后缺乏隋朝推行均田之记载,非府兵之兵源地也,及至唐代,江南亦不过五个折冲府,《新唐书.地理志》载唐时全国之折冲府关中273个,河东141个,陇右29个,三处共计全国之四分之三,唐之府兵分布乃承隋之布局,故推知隋之府兵源乃关陇”。故迁都之策,不符实际,唯营东都,开运河取江南之富,以给关陇之府兵方是上策。此乃营东都之由二也,亦开运河之由也。

汉末至隋初数百年间,江南一改蛮荒之相“一岁或秽,则数郡忘饥,鱼盐之利充刃八方,丝帛布棉之盛覆衣天下”而汉魏之际关中郑国渠,白渠皆因河床下切而使所灌之田锐减,关中之粮俱仗关东漕运。《隋书.文帝纪》载:“十二年,关中大旱人饥,文帝率户口就食洛阳”而洛阳乃控以三河,固以四塞之地,水陆通,贡赋等。迁都洛阳亦是空谈“洛阳周围之山东河北,自魏齐以来乃地主经济较发达之地区,国家无掌握充足的土地以供均田,难以供给府兵。”故非营东都,开运河而不可制其弊也。

而炀帝征辽东之事,历来为后人责以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中华势力所及诸藩,称臣纳贡,受封于上邦此自然之理也。于东亚“天子=中心+周边=华+夷=王畿+藩属=中国+诸王国=中华世界帝国,中华世界乃天下之具体化,天子之具体化乃中华世界之帝国”。故天子乃世界之天子,中华乃世界之中华。自“汉武帝破匈奴后东方国家之关系乃以汉朝为中心而展开,其特点有四:一汉朝为中心此其一也;以文化(语言,制度,文字,礼仪)为纽带此其二也;以册封建立君臣关系与交往之道义原则此其三也;政治上服从与军事上占领相结合此其四也”。高丽之地《禹贡》以为蛮荒,然凛凛上邦,法度森严,尺寸俱归版籍,昔汉武破朝鲜斩其王,置玄菟,临屯,乐浪诸郡以括其土,以辖其民。然其乘晋末丧乱之机,蚕食上邦,不臣之心昭然于天下,阴怀异志,密结突厥,契丹诸蛮邦以阻抗天威,使“东北亚至中国南朝存在一有组织,计划,目的之反隋弧形包围圈,其统帅即高句丽”。且高丽于东胡之威亦不可忽视《隋书.室韦传》载:“室韦,其国无铁,取给于高丽”。其不择手段以壮其势其志在阻抗中国之世界战略,合众弱以攻一强,以期阻止多极均衡势力倒向以隋为中心之一元化体系,故文帝,炀帝,太宗,高宗,武后继而伐之,而高丽弹丸小国,化外之地不识时务,炀帝征之乃应乎天而顺乎人之举,志在捍卫第二帝国“于东亚地缘政治之支配地位”。故言炀帝征高丽乃好大喜功,穷奢极欲岂不谬哉!亦不可明隋唐二朝五帝之一贯立场。

以营东都使山东江南之人俯首归心而天下定,较之于徒守长安而坐视山东江南之骚乱而九州裂,可乎?不可乎?一征高丽而使四夷宾服,万国来朝较之于纵其异志为祸辽东使中原横祸而兵戈起,孰轻?孰重?岂不明哉?

夫差丧国实乃黄池之盟,符坚灭身良由寿春之役,炀帝继文帝后偃武修文,文武之略,尧舜之功集于一身创不世之业,使子孙万代莫能窥,而终至窜身失国,身死奸佞,诚可悲也!

朱子云;“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正君心乃大根本。”夫以开皇之初比于大业之盛,度疆土之广薄,丁口之多寡,太仓之虚实,兵甲之强弱,赋税之多少。实为鸿毛之于泰山,萤虫之于皓月。论地险则辽东之苦寒未必逊于吴越之众,三江之固,人谋则江南未必逊于高丽,然文帝平江南而寰宇一,炀帝事辽东而天下乱,其故何也?迹同而心异也。圣王之道,一张一弛,刚柔并济,炀帝取法审,韩之术,废王道,去仁义,肆黔首,身局高位而忘乎其所戒,而溺其所甚爱,唯思不世之功,媲于秦皇汉武,无所不用其极,视亿兆生灵如草芥,三征辽东,频出朔方,驱民于水火,欲成圣王于一夜,深税重赋以征之,严刑峻法以震之,以致海内骚乱,兵荒四告,流寇蔓延,玄感之乱,雁门之围,江都之死帝王之业遂告枯落。

苟天下之大非兵甲以独安,帝王之业岂一日而成。自古圣帝名王,;立政经邦何不保民养民徐图大业。炀帝自恃其强,不忧民生,无视民疾,奋其私志,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以致李密之辈,窦建德之流顺势而起,振臂而呼天下英雄赢粮影从,俄尔天下已非炀帝所有,社稷崩,宗庙破,岂不痛哉!

“汉以秦为戒,故不敢为秦之无道,故汉业甚至茂,延佑四百年,唐以隋为鉴,故不敢为隋之暴乱,故唐室攸永照十八业”。观炀帝一生,信哉是言也!


王朝的废墟


简单说来,隋炀帝是一个野心很大,欲望很重的人。生在帝王家,他意图做一番事业,为此甚至迫不及待干掉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夺得皇位。

然而,在权利欲的同时,他还有着对美色、奢华享受的爱好,而且同等强烈。而一个想要做大事的人,通常是必须控制下自己的低级欲望的。

隋炀帝不愿意控制。他既要建立千秋万代的功绩,还要同时享受个人感官刺激。于是我们看到,她好大喜功,到处糟践着国家人力物力。比如挖掘大运河,比如征讨高句丽,比如大修宫殿,比如广纳美女,比如多次下江南。

隋文帝整下的家底虽然殷实,也经不住这样折腾啊。而且隋炀帝很多事情是外行指挥内行。比如征讨高句丽,他若是只派一个大将带二十万人去,说不定早就赢了。结果他非要出动百万大家,还自己亲临前线瞎指挥,最终造成惨败。

这种折腾,导致了隋末的动乱,隋炀帝自己挂了,唐朝李渊李世民父子上台。

不过必须说明,隋炀帝干的许多事情,在当时看是消耗自己国力,促成了隋朝灭亡。但从长远来看,对后世颇有功绩。比如京杭大运河。再比如唐高宗之所以最终能灭掉高句丽,也和隋炀帝(以及后来的唐太宗)数次征讨,削弱高句丽实力有关。


整体来说,隋炀帝是一个野心超出了才能的人。他掌控着大帝国,却不知道如何应用,最终为唐朝做了嫁衣裳。


天外村药房


隋朝父子两代38年,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根据当时国力,从洛阳开凿一条2000多公里的运河到苏杭,耗尽了国家的财力,民不聊生,开河督都护麻叔谋食人成性,民间小孩被偷无数,百姓惊恐万分,怨声载道,开河如果说是为了南北运输贯通,按当时的水运交通能力微不足道,也不是为了农田灌溉,还不如说给隋炀帝出巡减去了许多车马劳顿之苦,这也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青石5340


杨广这个人的人品是不好,但是做为一个帝王是合格的,杨广就和魏武帝曹操,梁武帝萧衍,唐太宗李世民这几人一样属于文武双全军政全能,他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很重要的君主之一,他定科举制度,修建大运河开括丝绸之路,征服半个西域和整个青海是华夏首次将青海高原划入版图,其各项政治经济举措功在后世,利在千秋,但是后来国家覆亡被贬称隋炀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