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銀子是如何換算的?價值放到現在是多少錢?

姜胃志


這個不是非常好估算的,因為各朝各代都不一樣,甚至於每個朝代的不同時期價格都是不一樣的。其實古代用的比較多的還是銅錢,銀子一般都是收歸國庫的,大致到了宋朝才開始在市面上流通,但是也是參與大型的交易的,像買個饅頭,喝完牛肉湯啥的基本上還是用不到銀子的,甚至於很多的老百姓一輩子都沒有見過銀子,而不是像電視劇裡演的老百姓們沒事就兜裡裝著銀子上街。

宋朝的兌換進制差不多是一千文銅錢為一貫,一貫銅錢為一兩。但是呢,北宋有個著名的省陌制,【用錢之法,自五代以來,以七十七為百,謂之省陌。今市井交易,又克其五,謂之依除。】意思是七十七銅錢算一百,有些地方甚至是七十二錢算一百,稱之為省陌制,所以是七百七十銅錢為一貫。同時順著時間的遷移,變成了兩貫換一兩,到了南宋,已經變成了四貫銅錢換一兩銀子的兌換進制了。

很多人喜歡拿古代的米來換算銀子的購買力,這個實際上是不對的,因為我們還得考慮古代的生產力問題,古代的米肯定是要比現在的貴的,因為古代的大米的生產比不上現代,所以我們還是應該用生活消費來判斷古代的銀子的價值。

根據北宋文獻記載,“熙、豐以前,米石不過六七百”一石米600錢,北宋一石大概是70公斤左右,按照兩貫換一兩來算的話,北宋一兩銀子大致可以買兩三石的米,也就是相當於150公斤到200公斤的米,換算成現在按5元一斤算的話,是750元到1000元,在古代米的價格只會更高,所以估計北宋時期一兩銀子大概價值在1500元左右吧。


同樣的方法推算,到了明朝時期,一兩銀子大概在500元到750元左右了。


悠然歲月


按米價的購買力來計算,清代中晚期一兩白銀約合現在人民幣400元左右的購買力,越往前推購買力越高,因中國並非白銀主產國,絕大多數白銀是以茶業出口為主的貿易途徑流入中國的,進而奠定了銀本位的基礎,唐宋以前中國的白銀是比較少的,古制1斤=16兩,1兩=10錢,1錢約今3克略多。


讀詩詞研岐黃


過去一兩銀子和現在的多少錢呢?這個問題,細緻的物價通脹率來算,不是很準確。但大體上應該相當於現在的價值換算的話,一兩銀子要合人民幣50元左右。

我國古代基本上一個公職人員,一個月也就是二三兩的白銀勉強的養家餬口。那時候,通脹率是很小的。市值的流通貨幣主要是文錢銀兩。差不多的換算單位應該是五銖錢=5角,一文錢=5角,一兩銀=一千文錢=50元,一兩金=一千兩銀=50,000元

過去的一兩銀子按購買力計算,大概是現在的50元人民幣。

那時候如果要辦婚喪嫁娶辦酒席的話所用的沿著摺合現在的人民幣來算的話,也要兩三百元。基本上還算是正常的。

還有其他問題,歡迎共同探討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