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隸經典《曹全碑》臨寫指要

《曹全碑》是漢隸代表作之一,於東漢靈帝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由曹全的門生故吏王敞等人鐫立,用以歌頌曹全的生平功績,現存於陝西省碑林博物館。

漢隸經典《曹全碑》臨寫指要

《曹全碑》全本拓本

《曹全碑》是目前存世的漢隸碑刻中存字較多的一通,對人們研習漢隸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就筆法而言,筆形多變、圓實活脫、剛柔相濟、靜中寓動、輕重相和。以體勢而論,橫寬取勢、重心平穩、布白勻淨,可謂是八分書的典範。

漢隸經典《曹全碑》臨寫指要

《人美書譜·曹全碑》內頁

《曹全碑》是書法學習者學習漢隸時一定會臨習的碑帖,臨習《曹全碑》也是北京師範大學書法系本科生必修的課程。綜合歷年來的課業經驗和大家的反饋,發現大家都會陷入相同的誤區。

常見誤區

其一 格調把握不準。臨書的關鍵在於對範本有準確的審美體悟,但初學者由於筆法生疏,往往將《曹全碑》臨成粗放敦厚一路,如此則與原作有霄壤之別了。

其二 楷化不除。初學此碑,往往會雜入楷書的筆畫與體勢,諸如魏碑樣式的方折過多,不明八分之體勢,而一味向右上方傾側等等。學習《曹全碑》貴在以篆入隸,於平正中見圓勁古澹之意。只有如此,臨書方能具備古意。而雜入生澀蹩腳的楷法,只會使意趣寡薄。

其三 不注重錘鍊筆質,不關注粗細筆畫的反差度。此碑以細線為筆形主基調,其細而不弱,雖纖如髭發,但質感則“圓如椽”。另一方面,在細線組合之外,粗筆畫的精彩呈現也使得整個字具有了神采。

漢隸經典《曹全碑》臨寫指要

《曹全碑》原帖

漢隸經典《曹全碑》臨寫指要

《曹全碑》臨帖

以上三方面是初臨者務須重視的問題。有了“問題意識”、知曉了誤區,那麼接下來就要在書寫中“找重點”。在此通過“精臨精講”的方式,為大家系統介紹《曹全碑》的臨寫指要。

《曹全碑》精臨精講

眾所周知,《曹全碑》的特點是內緊外鬆,主次分明,分佈勻淨。

在臨寫時,橫畫要注意主次差異與俯仰變化,否則會板刻無味。此外,《曹全碑》的韻味往往會通過筆畫的曲直度與收筆的細微變化加以體現,古人所謂“秀逸”之類的審美評說,其實都可以落實到具體的筆形與筆質上,臨寫時筆者也盡意去表現。

漢隸經典《曹全碑》臨寫指要

《曹全碑》原帖

漢隸經典《曹全碑》臨寫指要

《曹全碑》臨帖

舉個例子。在隸書中,“野”字的寫法為上下結構,上部兩個偏旁分佈疏朗,互不干犯,但必須表現出兩者的“揖讓”呼應之趣,“予”部下端的左豎適宜用迎應的方法去處理。

“土”部的書寫也有講究,第一橫務須短促,如此才能凸顯主筆橫畫的縱逸舒展之美。從其眾多的橫畫排布來看,也是平和有致,所謂“致”即指這些橫畫之間的筆勢變化。

漢隸經典《曹全碑》臨寫指要

原字

漢隸經典《曹全碑》臨寫指要

臨字

再舉一例。臨好“若”字的關鍵在於主筆橫畫與彎挑。主筆橫畫前半段總體筆形偏直,但中段微微彎曲,尾部自然舒緩展開,體現了“秀美飛動,不束縛,不馳驟”的特點。

漢隸經典《曹全碑》臨寫指要

原字

漢隸經典《曹全碑》臨寫指要

臨字

收筆的細膩變化是臨摹水準高下之分的重要依據。很多初臨者在橫畫收筆處只知一味圓潤,如此很容易產生流滑無骨之弊。建議在臨寫時著意增加了一處折點,以此增強收筆的骨力。

彎挑的處理也是要注意的地方。彎挑有兩個難點,一是要處理好橫與挑的夾角,二是要把握挑畫筆質。

夾角過小會顯得侷促,過大則有鬆散的問題,並影響“口”部的表現。筆質體現了筆畫的內在美,細觀“若”字的彎挑,雖有曲致,但內力充沛。這就需要臨寫者對於筆尖的提彈頓挑的性能有很好的駕馭。

《曹全碑》看似圓秀,但如果一味於執著中鋒與圓轉就難得原作之意了。

像“湧”字左側的“水”部,第二、三點的收筆便微用了折挑的方式,以避免圓滑。而“甬”部的右豎,也是由圓潤的中鋒逐漸轉為側鋒,收筆微出鋒芒,這種變化可以使《曹全碑》在秀美中展現出一種風骨。

漢隸經典《曹全碑》臨寫指要

原字

漢隸經典《曹全碑》臨寫指要

臨字

再如“諸”字右下端橫豎的交接處,也很有特點。常人臨《曹全碑》多關注蒼茫的金石氣,而難以悟到其中的書寫意趣。而該字橫豎的交接處恰恰需要採用細膩自然的書寫感去表現,這種處理可以使臨寫表現出一種輕鬆雅逸的文氣。

漢隸經典《曹全碑》臨寫指要

原字

漢隸經典《曹全碑》臨寫指要

臨字

在臨摹時,我們不僅要關注用筆與用字,章法也是臨學的一個重要方面,需要我們對經典作品細加解讀、擬效和記憶,才能將碑帖的特質融入自主的創作中,為將來的“薄發”蓄滿“能量”。

更多閱讀:《曹全碑》

《曹全碑》全稱《漢郃陽令曹全碑》,是漢隸代表作之一,該碑於東漢靈帝中平二年(一八五年)十月由曹全的門生故吏王敞等人鐫立,用以歌頌曹公的生平功績。

明萬曆初年,此碑出土於陝西郃陽莘裡村(今屬陝西省合陽縣),後移存至郃陽縣孔廟。一九五六年又被移入陝西省碑林博物館。

該碑無額,高二百七十二釐米,寬九十五釐米,碑陽和碑陰都是成熟的隸書,碑陽共計二十行,每行四十五字,碑陰有題名五列。

本文改編自《書法教育》2018年第4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