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人說實體難做,也有人說電商難做,到底做什麼好?有什麼好的項目呢?

曲終人散33943098


現在已經到了實體和電商相互融合的階段。問題中一個觀點是對的,純粹實體,純粹電商,當下都不好做,難度越來越大。

到底什麼好做?這個社會就沒有好做的,開個小店,擺個小攤,很容易,但空間你自己也算得到。誰都不是先知先覺,無法告訴你啥好做,只能用模式與技術發展的方向,判斷今後的趨勢——

任何商業一定是“線上與線下融合”,才會更受歡迎。互聯網只是一個工具與手段,不能將它視為獨立的業態。

任何生意必須先找到“前1000鐵粉”,沒有社群支持,最好的模式都做不大,所以先找到你的鐵粉,好好經營,實現轉化。

任何行業不能背離商業本質,所以擁有供應鏈,品質過硬,價格親民,售後服務到位,是做好一切業態的前提。

供你參考。



莫問劍出鞘


電商和實體店各有各的苦衷。

實體店的生存主要是受到電商的衝擊,電商的入門門檻低,隨便誰都可以玩玩;價格便宜,質量卻很難說。

另外高房價帶來的高房租,利潤都被房東暫時吃掉;房東反過來因為超高月供帶來的房租預期,寧願空著也不敢降房租。

於是整個實體店的上下游都痛苦異常,其實無論房東還是實體店,都是給銀行打工而已。

電商則是另外一種情況,入門超級容易,五千元的投資就可以建網站和初步備貨,然後滿懷信心賺大錢。

但操作上電商生存完全靠流量,流量要花費鉅額的廣告費給平臺,競爭極其殘酷激烈;極少數大店有很多流量,90%的店鋪,花錢不到位一個客戶也沒有。

電商吸引一個客人的成本從十年前的0.3元很快上漲到了幾元,幾十元,甚至超過了利潤。

實體店不做廣告還可以就近服務,電商沒有流量卻是死路一條。

電商平臺卻因為電商的互相廝殺賺的盆滿缽滿,國內最大的電商平臺,2017年純利潤大約600個億,每天兩個億。

電商的遊戲規則就是,進來容易,想發展到處都要買路錢。

對於小微企業來說,要想生存只有在細化領域紮根,踏踏實實做事,人無我有才有生存空間。

一起聊聊理財和創業,歡迎留言分享你的觀點。謝謝!


財富與成功


(1)實體難做,是因為被電商衝擊了。

(2)電商難做,是因為競爭更激烈,投入產出比不平衡。

(3)實體也好,電商也罷,都沒說錯,都是站在自己立場發言。加上大環景不甚樂觀,貿易戰仍在,所以,鴻觀市場建議:堅持,剩者為王!

(4)項目都難做,關鍵是是否適合你,自己衡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