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噶尔丹实力堪比清朝,为什么感觉很容易就被康熙打败了?

过山小猪


清朝和准噶尔的恩恩怨怨持续了上百年,在乾隆朝的时候在真正完成了征服在康熙时期,双方一共打了七年,两度大战,康熙三次亲征才消灭了噶尔丹汗的势力。

清朝统一准噶尔的过程,并不是事先有计划的,三代皇帝身体力行完成了统一。实际上,清朝和准噶尔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三代皇帝的想法也是不断在变化的。从公元1662年到1762年,百年时间才彻底的解决了准噶尔的问题。

清朝统治者的政策是非常灵活的。通常情况下,周边的部落只要表示归顺,一般都会认为他臣服了。早期的时候由于准噶尔愿意名义上服从大清,所以清朝也没有打算去占领准噶尔。毕竟清朝初年的时候,主要的力量都是用来消灭明朝的残余势力,不能够多方出击。

康熙继位以后,先是整顿朝政,收拾了权臣鳌拜等人,然后开始了平定三藩之乱。在这期间,准噶尔趁机发展起来,噶尔丹汗不断的吞并别的地盘。

等到康熙二十年,噶尔丹取得了西藏的支持,并且还征服了天山南部及中亚部分地区,他的势力迅速等到增强。不过康熙还是没有采取强力措施,尽量以和解的方式来讲解双方的问题,避免激化噶尔丹和清朝的矛盾。

不过等到康熙二十七年的时候,准噶尔和喀尔喀爆发了战争,准噶尔打败了喀尔喀。喀尔喀战败以后,有数十万的蒙古人逃往清朝的北部边境,这给清朝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压力。如果康熙不收留这些人,喀尔喀将被吞并。可是如果康熙保护这些难民,必然和噶尔丹汗其冲突。所以准喀之战成为了康熙对噶尔丹用兵的导火索。

果不其然,噶尔丹向康熙索要喀尔喀部落首领。后面,双方还进行过一系列的和谈,不过最终走向战争。康熙从康熙二十八年就开始进行周密的部署,大军在各个战略要地进行了集结。同时,康熙一方面没收了噶尔丹1500人的商队,另一方面他还派出使者,让俄罗斯断绝对噶尔丹的援助。

康熙二十九年六月,康熙主动出击发动了乌尔会遭遇战。

康熙二十九年7月,噶尔丹吞兵乌兰布通,直逼北京城。不过康熙打败了他,但是并没有剿灭噶尔丹。

噶尔丹一方面表示对清朝顺从,另一方面则不断的招兵买马壮大自己。为此,康熙也没有很好的办法解决。因为康熙率大军远征,噶尔丹如果不交战,很容易又逃跑。等到康熙撤兵以后,噶尔丹又会卷土重来。

康熙三十四年的时候,康熙决定用计诱使噶尔丹大军前来,然后伺机消灭他。不过,康熙还是没有成功。

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康熙再次亲征噶尔丹,噶尔丹病死。

如果从康熙二十九年算起,一共花费了七年时间。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顺手点个赞哦~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


我们总是听到康熙皇帝英明神武,灭葛尔丹,战沙俄,平三藩,收台湾,没事还能射三百只兔子,仿佛他无所不能,轻易摆平了一切一样,事实上怎样呢?

事实上,康熙打败葛尔丹,真的很不容易,而且双方的实力事实上,满清占了很大的优势,葛尔丹部一直是以两三万人来对抗十多万清军的。

葛尔丹在康熙年间给清朝带来了很大麻烦,史书记载葛尔丹东征满清,其实他能动员的总兵力只有三万人,这就和当时清朝能动员的实力错的太多了。

准噶尔实际控制最牢固的后方就是南北疆。当时统治区内的蒙古人人口有60万,维吾尔人有40万。再加上其他民族,总人口超过100万。按照常理,100万人口可以动用的极限兵力是20万。但是准噶尔每次对外战争动用的军队都不过三万。秦国500万人口可以养活100万军队。再比较一下后金汗国。后金汗国的女真人(主要是建州女真和海西四部)40万却养活了6万军队。满清入关前的控制的人口也是100万,就动员了15万军队(满洲八旗6万、汉军4万、蒙古军4万,加上其他部队总共15万,算上后勤保障的军事人员一共19万)实在是因为准噶尔和南疆的维吾尔关系貌合神离,彼此不在一条船上,因此,断不会征召他们大规模从军,还要留下军队镇守威慑,蒙古这种游牧民族对通知区域的控制和中原王朝是不一样的,本身的松散加上不稳固,可以他可以动员的兵力并不多。

然而葛尔丹也算是历史上的一个枭雄,是有一些能力的,他和满清的蒙古小弟们打仗,打垮了不少,这时候康熙就坐不住了,和葛尔丹打了一仗,但这一仗非常不光彩的,千古一帝牛逼哄哄的去了,结果还没打仗就生了急病,飞快的逃走了,对外宣称是患了伤寒急病。随后葛尔丹和清军在乌兰布通决战,清军主帅是大学士佟国纲,结果大学士佟国纲战死,清军尸横数十里,葛尔丹以极少数兵力取胜后突围。最后到了

康熙三十五年二月康熙再次亲征,以三路清军约期夹攻,想要报一箭之仇,此时实力悬殊的葛尔丹正在忙于应付内乱,但还是以举族两万与清军决战,但战斗还未结束,葛尔丹就病死了,康熙也就算是打了个大胜仗,兴高采烈而归,其实这仗打的并不容易。



关河南望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其实是个非常大的话题,只能简单说说。

第一,噶尔丹的实力无法和满清对抗

表面上噶尔丹的控制区面积很大,但实际上基本都是牧区,人口稀少。

噶尔丹自己的兵力和部署并不多,即便加上新控制的新疆地区,总人口不过百万人。

当然,按照游牧民族的标准,噶尔丹应该可以拿出大概十万以上兵力。

然而,噶尔丹很多部署只是归附,并不是直接控制。

比如新疆的阿帕克和卓,和噶尔丹只是互相利用。实际上,新疆的各族人民和维族的贵族,都对噶尔丹的横征暴敛、抢夺妇女极为不满,貌合神离而已。

所以,噶尔丹初期能够出动10万大军攻打新疆,但后期始终只有三四万兵力。

相反,满清当时人口高达1亿多人,国力强盛。依靠庞大的国家和人口基础,满清可以轻易出动几十万大军。

实际上,满清出动兵力和噶尔丹始终存在至少3倍以上的差距。

第二,噶尔丹年年征战,部落元气大伤

噶尔丹开始统一卫拉特,打了很多年;好不容易成为卫拉特的大汗,形式上完成了统一,又立即南征新疆;征服新疆以后,马不停蹄西征哈萨克、乌兹别克。

这一系列的作战,噶尔丹都曾遭遇失败,部署伤亡较大。

这种情况下,应该休养生息,等元气恢复再战。

然而,噶尔丹又迫不及待的东征,攻击满清庇护的青海和硕特与漠北喀尔喀。

这实属穷兵黩武之极。

噶尔丹的精兵在长达十多年的战斗中,消耗很多,部署很多都是老兵和少年。

这样的部队,已经没有以往的战斗力了。



第三,不懂政治,四处树敌

噶尔丹是一介武夫,不懂政治。

他的四面征讨,实际上是四面树敌。这些势力迫于噶尔丹强大暂时归附,但一旦噶尔丹主力离开境内立即独立或者反叛。

比如噶尔丹前脚刚走,新疆就反叛了。

更夸张的是,噶尔丹连卫拉特内部也没有搞定。

噶尔丹本来是继承了卫拉特领袖僧格的位子,却对僧格的儿子非常警惕。

在攻打满清之前,噶尔丹竟然下下手毒杀僧格儿子索诺木阿拉布坦,又试图谋杀另一个儿子策妄阿拉布坦。

策妄阿拉布坦不愿意坐以待毙,率领自己的部署反叛。

一瞬间,大量对噶尔丹不满的卫拉特人都来投靠,策妄阿拉布坦轻松占领噶尔丹的后方,切断了他的根据地。

噶尔丹因为正在外打仗,也无法顾及后方。

总之,噶尔丹其实内部和外部都一片混乱,所以一旦战败失利就很容易迅速瓦解。

至于唯一支持他的沙俄,其实就是嘴炮,在傍边说说现成话罢了。

噶尔丹却对沙俄非常信任。

第四,军事上过于嚣张

当时的清军,虽然没有入关时候那么厉害,也绝非弱旅。

他们刚刚经历了三藩战争,打垮了强悍的吴三桂的部队;随后,清军还击败沙俄,获得雅克萨战役胜利。

然而噶尔丹却请示清军实力,在两军第一次交锋的乌兰布通之战出动3万主力倾巢南下。

开始打了几个小胜仗,他更是骄傲自大。

结果呢,乌兰布通遇到10万清军主力,一战溃败,伤亡了三分之一的精锐。

被打成这样,噶尔丹仍然抱着清军没什么了不起的态度,随后又出动3万骑兵南下继续进攻。

结果,此次清军准备更充足,单单粮食就储备了高达半年。康熙帝玄烨亲率中路军3.4万出征,准备战略决战。

两军在克鲁伦河交手,噶尔丹打败,部署一部战死一部逃散,余部只剩下几千人,连噶尔丹之妻阿努可敦等被击毙。最后,噶尔丹只带了几十名骑兵脱逃。

到了这个地步,噶尔丹打不过又回不去,根据地尽失,前面又是强大的清军,只能死路一条了。


噶尔丹是蒙古历史上,最后一个能够威胁到中原王朝的大汗。

噶尔丹死后,蒙古也就一蹶不振了。

说白了,噶尔丹一介武夫而已,根本不是康熙的对手。


萨沙


噶尔丹与康熙都是世间少有的战略家和军事家,然而,正所谓一山难容二虎,两人终究要决出个高地上下,拼出个你死我活。

题主说噶尔丹实力堪比清朝,只是说对了一半:论军事实力,噶尔丹与大清实力相当,但在综合实力上却逊色太多;题主说噶尔丹很容易被康熙打败,则是全都错了,历史上康熙征讨噶尔丹,可以说的废了九牛二虎之力。

明朝末年时,北方的蒙古族分为三大部,即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游牧于天山以北一带的漠西厄鲁特蒙古。厄鲁特又称卫拉特,又可分为和硕特、准噶尔、土尔扈特和杜尔伯特四部。

在努尔哈赤起兵时,就注意到联合蒙古对抗大明,到清军入关后,漠南蒙古各部已经归顺清朝统治,漠北喀尔喀蒙古和天山以北的厄鲁特蒙古也向清朝进贡。

就在清朝忙于着手统一全国之际,准噶尔部逐渐发展壮大,并成为了厄鲁特蒙古的霸主,开始侵夺和硕特及土尔扈特部的土地。这一点在大家所熟悉的《康熙王朝》中就有非常详细的描述。

在康熙掌权时,准噶尔部的首领噶尔丹野心勃勃,他不仅打算做厄鲁特蒙古的霸主,还想统一蒙古,占领整个草原,同时与大清争夺土地。

面对日益强大的噶尔丹,康熙最初也束手无策,甚至不惜用和亲的方式来安抚噶尔丹,以便积蓄力量,准备征讨准噶尔。但随着双方矛盾的日益尖锐,最终先后开展了三次大规模斗争,清朝历经艰难,才获取阶段性胜利。

从军队规模来看,当时清军是剩余噶尔丹所辖的准噶尔部的,但康熙深知准部骁勇善战,不可小觑,因而叮嘱前线统帅只需秘密监控,不得擅自出征。

然而,统帅阿尔尼不听康熙劝诫,好大喜功,擅自与噶尔丹开战,结果遭受惨败。此后,康熙再派裕亲王福全为左路军,恭亲王常宁为右路军,征讨噶尔丹。右路军与噶尔丹在乌珠穆沁相遇,清兵再次惨败,噶尔丹乘胜长驱直入,南下直捣离北京仅有350千米的乌兰布统草原,中外震动,京师戒严。

在万分危急的形势下,左路军福全率中与噶尔丹展开殊死战斗,在火炮优势的前提下,获得惨胜,噶尔丹假意议和,退回休养。而康熙也随机展开历史上著名的多伦会盟,争取到了不满于噶尔丹的蒙古各部的支持。

此后,康熙决心倾尽全力征讨噶尔丹,除派重兵征讨外,还御驾亲征,誓死剿灭噶尔丹。最终,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噶尔丹兵败,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服毒自尽。

事实上,噶尔丹所率的准部在军事实力上确实与清朝不相上下,但噶尔丹终究没有康熙那样雄厚的大后方,在武器装备和军事补给上与清朝有着较大差距。但尽管如此,康熙战胜噶尔丹也是耗费了巨大人力、物力、财力。


夕阳下的晚枫


据说跟现实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也许很多人是受了连续剧《康熙王朝》的影响,想当然的把噶尔丹当成了一个难缠的对手,甚至以为他可以与清王朝分庭抗礼,但实际上他不具备这个档次,当清王朝正式动用全国力量对噶尔丹展开围剿时,他几乎难有还手之力,最终也让噶尔丹落了一个身死人亡的下场!

当然,在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的过程中,前后还是费了相当大的周折的,毕竟在康熙年间,清朝面临的战争不止来自于噶尔丹的西北,还包括更多的地方,也增加了当时清王朝太多的军事压力。



在康熙还未亲政的时候,在中国的南方剿杀南明残余势力的战争仍然在继续,光是清朝入关之后,这一系列的战争就持续了长达20年之久,好不容易擒杀永历皇帝,没过几年的太平日子三藩之乱再起波澜,一打就是八年!南方多个地域早已打成一片废墟,三藩之乱刚刚结束康熙又集中全力开展了平定台湾明郑王朝之战,收复了台湾并消灭了明朝最后一支正规力量,这个时候康熙执政已经过去了一半的时间,而噶尔丹的起兵恰恰就发生在三藩之乱期间。



由于三藩之乱期间,清王朝集中全力对付三个藩王的反叛,根本无暇顾及西北和北方各蒙古部落之间的混战,噶尔丹趁机起势连续扩张地盘,等到康熙消灭了三藩之乱和平定台湾之后,噶尔丹已经做大,甚至大有进逼北京之势,康熙自此有了平定噶尔丹的计划。

但此时的噶尔丹虽然在自己的军事力量方面达到了巅峰,但面对已经一统天下的清王朝,双方之间的差距仍然悬殊,尤其噶尔丹扩张是面对的只是分崩离析的各蒙古部落,而现在他要面对的是有亿万人口的大一统的清王朝,他所面对的已经不只是军事上的压力,而是国力上的碰撞,而他缺失的恰恰就是这个!



噶尔丹巅峰时在北方和西北虽然难有敌手,但苦于统治区域大多都是地广人稀的地方,噶尔丹并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力来支撑他的真正发展,他的统治区域里人口不过百万,军事力量最大规模是也只在10万人左右,又考虑到其中有太多征服部落的人口和军队,又分布在广阔的北方和西北一线,一旦面对中央王朝的集中打击,根本难以集中全力反击,在随后康熙进行的三次反击战争中,噶尔丹所能出动的机动部队也只能在3万人左右,这样的军事力量来应对中央王朝举国体制的军事打击,最后的结果也是可想而知。

在康熙展开的三次反击作战中,如何找到葛尔丹的主力部队和保障后勤,这些问题远比战场上如何战胜噶尔丹要大得多,一旦捕捉到他的主力噶尔丹根本无力应对,只能节节败退,最终在连续不断的打击下,曾经一时显赫的噶尔丹政权就此垮塌!


辽宁资深球迷


相信很多人都会有和题主一样的感觉,那就是康熙似乎轻而易举地扫平了噶尔丹。或许,这种错觉正是《康熙王朝》带给大家的。事实上,历史上康熙与噶尔丹之间的较量,堪称与电视剧精彩千百倍,同时也更为惨烈和悲壮。

从个人关系来讲,康熙是噶尔丹的岳父,尽管这层关系是通过和亲建立起来的,但两人毕竟也算是一家人。然而,翁婿两人最终还是兵戎相见,挣了个头破血流。

要理解这场艰苦卓绝的战斗,还得从满蒙关系讲起。众所周知,清代一直同蒙古联姻、联盟,但绝非所有的蒙古部落均对大清俯首称臣。除了听命于清朝的漠南蒙古外,漠北蒙古和天山附近的蒙古诸部,最初只是向清朝纳贡。

当时噶尔丹所统辖的准部,就保持着相对的自由,而且势力强劲。一股势力强大时,就自然会扩张。噶尔丹凭借着自己的铁骑不断扩张,并企图侵占中原,与清朝分庭抗礼。

除了噶尔丹以外,康熙还要应对北方的沙俄。或许,大家对两件事都很熟悉,但却很容易忽视一点,那就是噶尔丹和沙俄的威胁是同时存在的。

权衡利弊之后,康熙认为噶尔丹的威胁更大,同时为避免沙俄支持噶尔丹,才在获得雅克萨之战胜利后,同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换取了沙俄中立,进而腾出手来解决噶尔丹。

历史上康熙与噶尔丹之间的较量大致有三次,第一次清军惨败,第二次清军则是险中获胜,第三次则是倾尽全力进剿。

事实上,尽管噶尔丹败绩,但准部却并未就此衰败。说白了,在康熙朝和之后的雍正朝,都没有彻底解决准部的问题,直至乾隆时,才趁着准部内乱,趁机会师西进,彻底统一了天山南北。

回到问题中来,再讲讲准噶尔部为何落败:

首先,噶尔丹的军事实力和指挥才能确实堪称一流,但在综合实力上终究不及富庶的清朝。说白了,准部武力值虽强,却耗不起。

其次,康熙在战略上更胜一筹,他除了继续与漠南蒙古结盟,还稳定了沙俄,同时举行多伦会盟,赢得了原本中立的蒙古各部的支持。

再次,准部虽然骁勇,但内部纷争不断,即便噶尔丹在位时,也未能真正实心准部势力的统一,甚至仍有不少人觊觎汗位。

另外,清军的武器装备也要略胜噶尔丹,当时清军与准部作战时,所装备的火炮曾给噶尔丹以重创,这种优势是准部难以匹敌的。

总之,从军事力量来看,噶尔丹实力确实堪比清朝,但毕竟处于下风,而康熙击败噶尔丹,则也是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绝非像影视剧所演绎的那般。


碣石樵子


噶尔丹建立的准噶尔汗国实力很强,不过远远到不了堪比清朝的地步。噶尔丹与满清为敌时,准噶尔汗国已经被自己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占据,噶尔丹本人只有一只兵力约3万人的军队。噶尔丹的本钱只有这只三万人的军队,却有喀尔喀蒙古、清朝、准噶尔汗国三大敌人,最终败亡是迟早的事情,另外康熙打败噶尔丹,也算不上容易。

噶尔丹生于1644年,是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的一位王子,小时候被认定为西藏尹咱呼图克图的第八世化身,成为一位仁波切,到西藏班禅和达赖处学佛法。1670年,26岁的噶尔丹还俗回归准噶尔部,成为准噶尔部的首领。噶尔丹雄才大略,带领准噶尔部不断扩张,到1688年左右,噶尔丹建立了雄踞西域统治今天新疆和中亚很大部分地区的准噶尔汗国,开创了历史上又一个强盛的游牧帝国。

(噶尔丹)

1688年,噶尔丹统帅一只三万人的军队远征位于蒙古高原的喀尔喀蒙古。在噶尔丹远征时,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在后方发动政变,成为新的准噶尔汗国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封闭了噶尔丹回归的道路,噶尔丹无法突破策妄阿拉布坦的封锁,成为一只流浪在蒙古高原的孤军。

噶尔丹此时只有三万人的军队,占据蒙古高原西部的一小块地盘科布多地区。

1689年,噶尔丹率领2万军队从科布多出发再次远征喀尔喀蒙古。噶尔丹虽然只有2万人,但军队战斗力较强,大败各路喀尔喀蒙古军,一路追击喀尔喀蒙古的土谢图汗和哲布尊丹巴深入到漠南蒙古地区。

1690年6月,追击喀尔喀蒙古的噶尔丹军在乌尔会河与清军发生一场大战,这是噶尔丹正式与清朝为敌的开始。约2万人的噶尔丹军大败两万多清军。噶尔丹军随后抵达离北京只有700里的乌兰布通。

1690年7月,清军出兵十万分路讨伐噶尔丹,康熙皇帝也御驾亲征。双方在乌兰布通发生大战,康熙皇帝因病在后方没有抵达战场。此战清军兵力约六七万人,噶尔丹2万人。双方大战一天,未分胜负。清军在战场上的损失更大,康熙的舅舅佟国纲中枪身亡,但清军兵力优势极大,后续援军还在不断赶来,噶尔丹未能一战击溃清军就意味着必败。噶尔丹随后选择主动退兵,清军也没有追击取得大的战果。但噶尔丹退兵途中,发生瘟疫,损失惨重,2万人只剩数千人,本来不足的本钱没剩多少了。

1696年和1697年,康熙皇帝两次率十多万大军亲征噶尔丹。

1696年的远征行动中,西路清军3.5万人在昭莫多捕捉到噶尔丹主力(五千多人),大败噶尔丹,斩首两千,俘虏数百,噶尔丹势力遭到毁灭性打击。1697年的亲征中,噶尔丹病死,至此彻底解决了噶尔丹。

在清军与噶尔丹作战的过程中,准噶尔汗国是清朝的坚定盟友。准噶尔汗国首领策妄阿拉布坦比清朝更想噶尔丹早点去死。


仁勇校尉


噶尔丹是枭雄,康熙是大帝,两人对抗属于针尖对麦芒。但准噶尔汗国无论如何在经济和军事都赶不上蒸蒸日上的大清朝。

准噶尔汗国在鼎盛时期,已经成为中亚第一强国。大清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准噶尔汗国已经羽翼丰满,因此康熙对噶尔丹的态度非常谨慎。

准噶尔汗国有沙俄的火器支持,给清军造成不小的损失。直到《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康熙作出让步,换取沙俄不支持噶尔丹。

准噶尔汗国的衰败始于内乱,噶尔丹为汗位,试图谋杀其哥哥的儿子,最终导致汗国分化。噶尔丹实力衰弱,失去根据地,兵力锐减。

昭莫多之战后,噶尔丹已经走投无路。不仅兵力严重不足,物资匮乏,而且四处树敌,“回部、青海、哈萨克等”皆背叛他,土尔扈特汗国与大清结盟。唯一可去之处为投靠西藏,但康熙严禁西藏僧侣上层收留噶尔丹。

最终一代草原枭雄噶尔丹病逝,其部众归属大清。

噶尔丹实力不弱,他渴望像成吉思汗那样恢复蒙古帝国,但他生不逢时,成吉思汗时期,金国已走下坡路,而大清蒸蒸日上。


五味社


葛尔丹是很了不起的大汗,可以说他四面出击基本没有败过,他的总兵力不足十万,却征战的土地不比康熙控制的地区少,向西向南向东出击都有所获,最后败给康熙,最大原因是蒙古分裂造成的。

满清入关取代大明,靠的是东蒙古部,以孝庄皇后及东蒙古诸王与满清建立了结盟、姻亲等牢不可破的关系,蒙古骑兵帮助满清建国,蒙古王爷人数和满族王爷人数地位是完全相同的,可见东蒙古的重要作用。

满清与葛尔丹冲突时东蒙古不仅没有帮助葛尔丹,还成为消灭葛尔丹的主力,从而在战术、兵力、机动性等葛尔丹所倚仗的蒙古传统军事集群优势不复存在,导致最后失败,即使在国力军力悬殊的情况下葛尔丹也差一点获得胜利。

如果东蒙古座山观虎斗或帮助葛尔丹,结果就不一样了,其实按军事能力来讲,葛尔丹比康熙厉害多了。


呼伦贝尔土生土长的羊


历史的天平往往不断摇摆倾斜,没有规律,然而砝码最终加到了清圣祖康熙皇帝一侧,晃动结束。双方经过连番厮杀,1690年乌兰布通之战和1696年的昭莫多之战,蒙古大汗噶尔丹彻底失去竞争力,退出游戏,草原回归平衡,玄烨开启了盛世的星辰大海。

草原骄子

蒙古巴图尔珲台吉第六子噶尔丹,当然也是一个优秀的人,提三尺剑,清除车臣、卓特巴巴图尔等人,把卫拉特联盟推向了准噶尔汗国,被奉为卫拉特汗、博硕克图汗。又征服了哈萨克、灭叶尔羌汗国,称霸于草原,颇见雄风。

1688年,噶尔丹进攻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挥兵乌兰布通,一度威逼北京,兵势强盛。可以说,在噶尔丹53年的生命中,急剧绽放在北部草原之上,叱咤风云,也算是一代枭雄。

圣祖康熙

两虎相斗,玄烨最终取胜。康熙帝打得非常辛苦,损兵折将,阻断噶尔丹实施“东进政策”,而不是所谓轻易就击败了。玄烨一度还重病于军旅,远离京师,朝廷暗流涌动,情况很危险,过程并非是一帆风顺。

康熙平定三藩以后,打算重整北边秩序,聚集满汉八旗和绿营精锐,收拾屡次跋扈的噶尔丹,稳固蒙古地区,一共发动了三次征伐噶尔丹之役。当然,噶尔丹不是庸才,颇有战略眼光,严密部署,因此清廷总不能毕其功于一役。直到1690年的乌兰布通之战,噶尔丹部才元气大伤。

6年后,康熙大军和噶尔丹又会战于今肯特山的昭莫多,噶尔丹部主力彻底被击败,失去了任何翻盘的机会。时也命也,这次军事挫败导致支持者纷纷投降,倒戈满洲兵锋,蒙古贵族中的反对派也开始活动,甚至噶尔丹的侄儿策妄阿拉布坦也背叛了他,一败涂地,真可谓是众叛亲离:

噶尔丹糗粮庐帐皆无,四向已无去路,狼狈不堪,目下掘草根为食。

1697年,噶尔丹在贫病交迫、孤单寂寥中死于科布多,属于他的时代结束,而天纵英武的康熙正式成就了功业,收服了蒙古各部,会盟设旗,满蒙联姻,秩序逐步安稳下来。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