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嫡長子繼承製盛行的古代,乾隆為何會選擇皇十五子嘉慶帝繼承皇位?

eyeshadow5647


康熙在兩立兩廢太子之後,再不立太子,朝中有人就勸康熙早立太子以阻阿哥爭權,人心浮動。康熙就說了,歷朝立太子,也免不了爭權,,而且早立太子孱弱,會被其它皇族取而代之,康瑟就說,歷朝立太子,是採用水落石出之法,靠培植太子,壓制其它皇族。朕採用的是水漲船高之法,各個阿哥都去辦差,誰能力高,誰有人君氣宇,就選誰當太子。 還有個原因就是清初皇室內有嚴重的天花,許多皇子還沒成人就出痘死了。乾隆的嫡子就是出天花沒成人就死了。

到雍正時正式建立密儲制度,成為祖法。


倔強的磚頭123


首先,嫡長子繼承製度,因為康熙朝立嫡長子而又廢掉,引發了“九子奪嫡”的兄弟相殘的慘案,從那以後,清朝就不再弄什麼嫡長子繼承製了。

皇帝把繼承人的詔書藏在正大光明的匾額後面,在死後或者自動退位時拿出來公之於眾。



“十全老人”乾隆皇帝,其實一生中有十七個兒子,有七個夭折,三個成年後病逝,兩個過繼給堂兄弟,繼承人的人選就剩下五個。

皇八子永璇,先天性有腿疾,走路一瘸一拐,不符合一國之君的基本要求。

也不是以貌取人,這個傢伙是個典型的不務正業的傢伙,乾隆是怎麼都看不上的。



皇十二子永基最有可能以嫡子身份入選皇太子,他是第二任皇后烏拉那拉氏所生。

但是,烏拉那拉氏在乾隆三十年被打入冷宮,不久病死,永基也就永遠失去了被封儲君的機會。

皇十三子永瑆,乃是書法大家,也有些醉心於這份愛好,所以不適合做國君。

何況他還有吝嗇的惡名,曾經一時轟動京城,所以他被立儲的可能性也不大。

皇十七子永璘,是乾隆的老來子,年紀太小,未定性,所以也不能立儲。

最後就撈落到了皇十五子永琰頭上,雖然平庸,但也是大毛病沒有,於是就順理成章的成了乾隆皇帝的儲君。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說一說嘉慶帝登基風雲。乾隆六十年正月初二曰,乾清宮內外花團錦簇,頂翎輝煌,樂曲悠揚。八十五歲的老皇帝乾隆設家宴招待前來拜年的家族成員和近支宗室。皇子,皇孫,皇曾孫,皇玄孫,濟濟一堂,依次向老皇帝行禮拜年。看著子孫滿堂的盛況,遙想臨御天下六十年曆程,老皇帝感慨萬千。有好戲看啦,太監抬來了滿滿幾大箱元寶,老皇帝要給子孫發紅包。領到紅包的人迭地叩頭謝恩,還沒領到的人兩眼直鉤鉤地期待著。紅包發完了,唯獨一個人沒發,您猜,這個人是誰?他就是皇十五子永琰!(嘉慶)。永琰不敢質問,但一臉錨愕,愣在那裡心道:為什麼不給我,本來應該人人有份阿?為什麼偏偏落下自己?這時,老皇帝不緊不慢地輕聲說了一句石破天驚的話:你要銀子何用??永琰不解:你要銀子何用?這是什麼意思?什麼人有錢天處花?經過短暫的沉寂,永琰終於明白了,原來老皇帝留給永琰的紅包最大最大,堪稱是:超值大禮包《末來大清的錦繡江山》!終於幾十年的秘密揭曉了。其實乾隆對永琰並不十分滿意,認為他較為平庸,其實,永琰能通過乾隆二十二年的漫長考察,最終登上皇位寶座,確有他的過人之處。永琰個性循規蹈矩,沉默持重。這是個缺點,也可以說是個優點。大家都知道:在中國歷史上,雄才大略的英明統治者的繼承人,往往相對平庸一些,實話說:可見英明的君主並不歡迎同樣的英明的繼承人,這樣的例子很多,乾隆其中之一。乾隆選擇一個忠厚老實的繼承人,也許能力差點兒,但肯定會按自己確定的大政方針辦,凡是老皇帝說過的,凡是先皇做過的,一概奉行不移。其實啊,乾隆的兒子也沒有什麼英才,但小聰明還有幾個,乾隆帝一概不選,就是選擇忠厚的永琰,不能說沒有深刻的考慮。


茹叔敬


清朝不講究嫡長子繼承製,講究立賢。

努爾哈赤除外,滿清11位皇帝,只有道光帝和咸豐帝是嫡出皇子。

乾隆帝受漢文化薰陶,他起初想立嫡子繼承皇位。

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帝把結髮妻子、皇后富察氏生的二阿哥永璉密定為皇太子。只過了兩年多,永璉偶感風寒併發高熱,不幸夭亡,年僅9歲。

乾隆帝深受打擊,但並未放棄嫡子繼位的想法。

乾隆十一年(1746年)四月初八,皇后富察氏生下七阿哥。

當天是佛誕日,恰逢久旱之後普降甘霖,乾隆帝欣喜萬分,特意寫詩慶賀。他給愛子取名永琮(琮,祭祀的玉器),涵義不言而喻。

僅僅過了一年多,永琮染上天花夭折。

乾隆帝痛苦不堪,他認為是自己想讓嫡子繼位的私心導致嫡子夭折。

從順治帝開始,清朝還未有嫡出皇子繼承大統。

他在詔書裡說,“乃朕立意私慶,必欲以嫡子承統,行先人所未曾行之事,邀先人所不能獲之福。此乃朕過耶!”

幾個月後,痛失愛子的皇后富察氏病死。

此後,乾隆帝基本放棄了立嫡子的想法。

五阿哥永琪文武雙全,乾隆帝一度看好這個兒子。

可惜,永琪患附骨疽(骨髓炎、骨結核之類的病)不治而死,年僅25歲。

電視劇《還珠格格》裡面,永琪被小燕子拐到雲南去了,隱姓埋名過上幸福的生活。

乾隆帝活了89歲,熬死了大部分兒子,到他晚年,只剩下4個兒子可供選擇。

八阿哥永璇,才能平庸,性格急躁,瘸了一條腿缺少帝王威儀。

十一阿哥永瑆,多才多藝,擅長詩詞書法繪畫。原本很有希望。

永瑆為人慳吝,有一回他府裡死了一匹馬,永瑆讓下人煮馬肉為食,那天府裡就不另外做飯了,此事在京城傳為笑談。

十五阿哥永琰,聰明不足,但是勤奮好學,少年老成。

十七阿哥永璘是乾隆帝最小的兒子,沒什麼本事,讀書不行,滿人的傳統強項——騎射功夫也不行。

乾隆皇帝思來想去,矮子裡面挑高個,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冬至,秘密立儲,寫下永琰的名字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牌匾之後。

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九月,為不超過祖父康熙在位的61年,乾隆帝決定禪位,宣佈十五阿哥永琰為皇太子,同時追封皇太子之母令懿皇貴妃為孝儀皇后。

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帝舉行禪位大典,皇太子永琰即位。

附:《弘曆妃及永琰孩提像》

《嘉慶朝服像》




餘明講歷史


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清朝康熙以後,為了避免九子奪嫡的這種悲劇,就採用了秘密建儲制度就是皇帝生前立好遺詔,一旦皇帝駕崩就可以從正大光明牌匾後面取出遺旨,宣佈皇位的繼承人。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清朝時期所謂的宗法制,也就是嫡長子繼承製,幾乎就不起作用了,當然還有一個例外那就是咸豐皇帝,他的母親是孝全皇后。

愛新覺羅弘曆即乾隆皇帝(1711年9月25日至1799年2月7日)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實際掌握國家權力最長的皇帝。在他的統治時期中國迎來了最後一個封建時代的盛世,在他統治了60多年間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頂峰同時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也出現了萌芽,可以說他親手開啟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也親手摧毀了中國現代化事業的發展,他也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最受爭議的歷史人物之一。

乾隆皇帝於1711年9月25日出生於雍和宮,史書記載,其生母是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也各有各的說法,當然這裡我們就不做多的探究了。

乾隆皇帝一生風流無數,有記載的妃嬪都有41位,其中比較出名的是孝賢皇后富察氏、繼後輝發拉拉氏、孝儀皇后魏佳氏、慧賢皇貴妃高佳氏、哲憫皇貴妃富察氏、慶恭皇貴妃陸氏、淑嘉皇貴妃金佳氏、純惠皇貴妃蘇佳氏、容妃和卓氏這些都是我們平時後所熟知的。

乾隆皇帝一生有17個兒子,我們就來盤點一下:

皇長子永璜(1728年至1750年)母親是哲憫皇貴妃富察氏,追封定親王諡號安,永璜在操辦富察皇后喪儀時曾不恭乾隆皇帝曾經當著所有人說,他不是皇位的繼承人,所以大皇子就算活著的,也是被排除在外。

皇次子永璉(1730年至1738年)母親是富察皇后,乾隆三年夭折,諡號端慧皇太子,也許如果永璉在世,嘉慶就消失了。

皇三子永璋(1735年至1760年)母親是純惠皇貴妃,這和皇長子一樣辦嫡母的喪儀不盡心,乾隆皇帝一早就否定了他的繼承權封循郡王。

皇四子永誠(1739至1777年)母為淑嘉皇貴妃,封履親王。

皇五子,永琪(1741-1766),封榮親王,母愉貴妃,三十一年(1766年)薨,年二十六,諡號純。

皇六子,永瑢(1743-1790),封質郡王,母純惠皇貴妃。

皇七子,永琮(1746-1747),母孝賢純皇后,弘曆欲立為太子。乾隆十二年以痘殤,年二歲,諡號悼敏。嘉慶四年(1799年)三月,追封哲親王。

皇八子,永璇(1746-1832),封儀親王,母淑嘉皇貴妃。

皇九子,未命名(1748-1749)幼殤,未封,母淑嘉皇貴妃金佳氏。

皇十子,未命名(1751-1753)幼殤,未封,母舒妃葉赫那拉氏。

皇十一子,永瑆(1752-1823),字鏡泉,號少廠,別號詒晉齋主人,封成親王,母淑嘉皇貴妃,與劉墉、翁方綱、鐵保並稱清中期四大書家。

皇十二子,永璂(1752-1776),母繼皇后。

皇十三子,永璟,幼殤,未封,母繼皇后。

皇十四子,永璐(1757-1760),幼殤,未封,母孝儀純皇后。

皇十五子,永琰(1760-1820),即嘉慶帝,母孝儀純皇后,在此不予贅述。

皇十六子,未命名(1762-1765),幼殤,未封,母為孝儀純皇后。

皇十七子,永璘(1766-1820),母孝儀純皇后。

小結:在這裡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乾隆皇帝的17個兒子當中,就有不少是夭折了,還有不少是一早就被否定繼承權的。也就是說在乾隆晚年時不算過繼的就只剩下四個兒子,其中就包括繼後的兒子永璂受到母親連累也沒有了繼承權,永璇是乾隆皇帝兒子裡最長壽的,剩下這四個兒子能力都不出眾,乾隆皇帝選擇沒有犯過大錯的永琰也是被事實所迫。

嘉慶皇帝登基後,乾隆皇帝曾帶他去端慧太子墳前讓他行拜禮,也許在乾隆皇帝心裡他和孝賢皇后的兒子才是最合適的繼承人無奈白髮人送黑髮人。


檸檬顏笙


實際上十全老人太牛逼了,一路活到88歲,成為歷史上少有的高壽皇帝。如此高壽,對於他來說是幸運的,也是幸福的,但是對於他的兒子就沒有幸運了,尤其是那些在乾隆年輕時出生的皇子,如果要接班,必須活過70歲,而在清朝皇子活過70的缺指可數。

正因為其他皇子的不幸造就了嘉慶,所以嘉慶成為幾個可以接班的人選。

在乾隆後期,沒有皇后,後宮一把手是令貴妃,也就是嘉慶的生母,此時的嫡系應該是嘉慶。

所以呀,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嫡系出生的嘉慶,勢必成為矮子中的高個,出線就是必然了。


閒時看點歷史


縱觀有清一代,從來都不是貫徹執行嫡長子制度的,一來可能是正宮皇后基本沒所出的緣故,二來是大清自立國以來,繼承製度從來就沒有什麼明文規定,直到康熙秘密建儲制度才落實了選賢與能的制度。



而到了乾隆時期,我們來看看十全老人一生的生育質量是怎樣的:

乾隆一生在造人這件事情上還是很有成就感的,一共有17個兒子之多,而其中尤其是富察皇后所生的嫡子永璉和永琮先後立儲,可問題是,這倆嫡子沒活到成年就先後夭折了,搞得乾隆以為是自己立太子才導致喜愛的兒子先後離他而去。從此以後,乾隆陛下就不敢把嫡子沒成年就興匆匆地立為儲君了。

乾隆陛下擔心下面的二哥們為爭奪儲位蠢蠢欲動,釀成康熙朝九子奪嫡不可收拾的局面,為了打消二哥們無嫡立長的念頭,他把年長的皇子永璜和永璋拉出來一頓敲打,本意是教育他們要老實做人,可奈何這二位二哥不禁嚇,一個直接被嚇死,另外一個嚇出了自閉症…



這樣一搞,乾隆可以選擇的皇子,在年齡上來說,只剩下皇五子永琪,五二哥成為了乾隆實際上的長子。而五二哥其實也很優秀,弓馬嫻熟,可謂文武全才,人品也極好,名聲也不錯,也很受乾隆的喜愛,看起來五二哥便是乾隆最好的繼承人了。

可不知道咋回事,乾隆喜歡哪個兒子,哪個兒子就要死在他前頭,悲催的永琪26歲就英年早逝了。

這樣一來,乾隆陛下是心灰意冷,對於立儲這個事情開始冷處理,搞得大臣們再也不敢提立儲這個事情。

但乾隆陛下一天一天老去,到了60歲的時候,立儲這個事情,已經到了勢在必行的時候,再不給國家找個儲君,誰知道乾隆他老人家就撒手人寰了。



然而這個時候,雖然高產的乾隆有十七個兒子,但夭折的夭折,早逝的早逝,碩果僅存的也只剩下5個兒子。

但這五個兒子,沒有一個讓乾隆滿意的。皇八子永璇,不學無術,沉迷酒色,一看就是扶不起的阿斗,皇十一子永瑆是個大書法家文藝青年,可是這位人品不行,為人吝嗇,一點帝王氣度沒有,十二子永璂比較悲催,出身不行,母親是跟乾隆鬧翻的皇后那拉氏(如懿啊),哪怕是嫡子,也因此被乾隆所不喜。而十七子永璘,年紀最小,也是最不成器的,熱衷尋花問柳,而且早早就表示自己對做皇帝不感興趣。

鑑於以上四位要麼能力不足,要麼德行不好,要麼被人家乾隆厭惡,最後也只剩下資質平平的皇十五子永琰勉強可以選擇。永琰生母是當時是乾隆最喜愛的令妃,而他本人雖然才智一般,但也沒啥能夠被黑的地方,於是在五個皇子中他變成了唯一的選項。

乾隆也是沒辦法呀,活得太長導致兒子們死得太早,嘉慶能夠繼位,一來是活得長,畢竟3歲才繼位,熬死了一票哥哥們,二來,乾隆沒有優生優育啊,生出來的兒子們實在不咋地,只能選沒有黑點,普普通通的嘉慶咯。

以上個人觀點,歡迎大家交流討論。


緣説


乾隆帝在位60年,當太上皇又當了3年,從在位時間來看,乾隆算是中國歷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乾隆自稱“十全老人”,認為自己文武雙全,福壽兼備,然而在立儲這件事上,乾隆可以算是有個終生遺憾。

歷史上,康熙皇帝早早地立嫡長子胤礽為皇太子,這位皇太子一生中兩立兩廢,當了四十多年的皇太子卻沒有登上皇帝寶座。乾隆皇帝從小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對於立嫡的觀念,比之康熙皇帝有過之而無不及。

乾隆皇帝的第一位皇后富察氏深得寵愛,在後宮中地位崇高。富察氏沒有讓乾隆失望,先後為乾隆生下皇二子永璉和皇七子永琮。不幸的是,皇二子九歲那年死於寒症,皇七子年僅兩歲便因天花夭折。富察皇后經不住這接連的打擊,隨後不久也香消玉殞。

此後,乾隆又立了第二位皇后那拉氏。那拉氏同樣很努力,一口氣生了兩男一女。雖然只有皇十二子永璂長大成人,但那拉氏因在乾隆南巡途中與皇帝鬧矛盾,一氣之下剪了自己的頭髮,乾隆大怒,遂對那拉皇后不再關注。那拉皇后死後,僅以皇貴妃禮制下葬。這樣一來,皇十二子也早早地被排除在立儲範圍之外。

等到乾隆三十八年,皇帝已經年過六旬,立儲之事已不能再拖。在此時,還活在世上的皇子只剩了五位。

皇八子永璇舉止輕浮,做事不得體,名聲也不好;

皇十一子永瑆文采斐然,書法了得,號稱清朝四大書法家之一,但乾隆嫌他漢化太過,輕視滿洲傳統;

皇十二子永璂,前文已提到,早就被排除在外;

皇十五子永琰,舉止得體,為人和平,學問也不錯;

皇十七子永璘,年紀太小,而且不愛學習;

乾隆思來想去,決定立皇十五子永琰為太子,將詔書秘密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之後,直到乾隆六十年才公之於眾,長達22年。

因此,乾隆並非不想立嫡長子,而是天不遂人願,可供選擇的範圍實在不大。


江上神思者


兩漢加起來一共有23位皇帝,只有7位皇帝勉強能算是遵守了嫡長子繼承製度。

唐朝一共有21個皇帝,但是隻有2個皇帝勉強算得上是嫡長子。

宋朝一共有皇帝18位只有3個皇帝是嫡長子。

明朝有皇帝16位只有5個皇帝是嫡出。

清朝12位皇帝,只有一個皇帝是嫡長子,

雖然古代名義上是宗法制和“嫡長子繼承製”,但是嫡長子能坐上皇位的實際上並沒有多少,沒有哪個皇帝會真的把嫡長子繼承製當回事的,他要考慮的東西太多了。


南朝四百八十寺


嫡長子繼承製度其實真正實行到的比較少,縱觀中國封建歷史公四百多位皇帝,真正是嫡長子繼承的不倒三分之一,因為擇長還是擇賢歷來就是皇帝選儲的一大難題,清朝是異族統治,觀念中嫡長子繼承觀念不強,而且康熙開了個不好的頭,因為康熙最喜歡赫舍裡,而赫舍裡又早逝,只留下二阿哥胤礽,所以康熙喜愛並且愧疚赫舍裡,立了胤礽為太子,沒有立大阿哥胤褆,這也直接導致了九子奪嫡的悲劇,往後滿清皇帝都沒立嫡長子繼承,直至後來乾隆時,為了避免兄弟相殘的悲劇,將事先寫好的詔書放在正大光明匾後,待皇帝駕崩,有皇帝之前選中的人讀出詔書宣佈下一任皇帝,後世效仿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