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嫡长子继承制盛行的古代,乾隆为何会选择皇十五子嘉庆帝继承皇位?

eyeshadow5647


康熙在两立两废太子之后,再不立太子,朝中有人就劝康熙早立太子以阻阿哥争权,人心浮动。康熙就说了,历朝立太子,也免不了争权,,而且早立太子孱弱,会被其它皇族取而代之,康瑟就说,历朝立太子,是采用水落石出之法,靠培植太子,压制其它皇族。朕采用的是水涨船高之法,各个阿哥都去办差,谁能力高,谁有人君气宇,就选谁当太子。 还有个原因就是清初皇室内有严重的天花,许多皇子还没成人就出痘死了。乾隆的嫡子就是出天花没成人就死了。

到雍正时正式建立密储制度,成为祖法。


倔强的砖头123


首先,嫡长子继承制度,因为康熙朝立嫡长子而又废掉,引发了“九子夺嫡”的兄弟相残的惨案,从那以后,清朝就不再弄什么嫡长子继承制了。

皇帝把继承人的诏书藏在正大光明的匾额后面,在死后或者自动退位时拿出来公之于众。



“十全老人”乾隆皇帝,其实一生中有十七个儿子,有七个夭折,三个成年后病逝,两个过继给堂兄弟,继承人的人选就剩下五个。

皇八子永璇,先天性有腿疾,走路一瘸一拐,不符合一国之君的基本要求。

也不是以貌取人,这个家伙是个典型的不务正业的家伙,乾隆是怎么都看不上的。



皇十二子永基最有可能以嫡子身份入选皇太子,他是第二任皇后乌拉那拉氏所生。

但是,乌拉那拉氏在乾隆三十年被打入冷宫,不久病死,永基也就永远失去了被封储君的机会。

皇十三子永瑆,乃是书法大家,也有些醉心于这份爱好,所以不适合做国君。

何况他还有吝啬的恶名,曾经一时轰动京城,所以他被立储的可能性也不大。

皇十七子永璘,是乾隆的老来子,年纪太小,未定性,所以也不能立储。

最后就捞落到了皇十五子永琰头上,虽然平庸,但也是大毛病没有,于是就顺理成章的成了乾隆皇帝的储君。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明离子


说一说嘉庆帝登基风云。乾隆六十年正月初二曰,乾清宫内外花团锦簇,顶翎辉煌,乐曲悠扬。八十五岁的老皇帝乾隆设家宴招待前来拜年的家族成员和近支宗室。皇子,皇孙,皇曾孙,皇玄孙,济济一堂,依次向老皇帝行礼拜年。看着子孙满堂的盛况,遥想临御天下六十年历程,老皇帝感慨万千。有好戏看啦,太监抬来了满满几大箱元宝,老皇帝要给子孙发红包。领到红包的人迭地叩头谢恩,还没领到的人两眼直钩钩地期待着。红包发完了,唯独一个人没发,您猜,这个人是谁?他就是皇十五子永琰!(嘉庆)。永琰不敢质问,但一脸锚愕,愣在那里心道:为什么不给我,本来应该人人有份阿?为什么偏偏落下自己?这时,老皇帝不紧不慢地轻声说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你要银子何用??永琰不解:你要银子何用?这是什么意思?什么人有钱天处花?经过短暂的沉寂,永琰终于明白了,原来老皇帝留给永琰的红包最大最大,堪称是:超值大礼包《末来大清的锦绣江山》!终于几十年的秘密揭晓了。其实乾隆对永琰并不十分满意,认为他较为平庸,其实,永琰能通过乾隆二十二年的漫长考察,最终登上皇位宝座,确有他的过人之处。永琰个性循规蹈矩,沉默持重。这是个缺点,也可以说是个优点。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历史上,雄才大略的英明统治者的继承人,往往相对平庸一些,实话说:可见英明的君主并不欢迎同样的英明的继承人,这样的例子很多,乾隆其中之一。乾隆选择一个忠厚老实的继承人,也许能力差点儿,但肯定会按自己确定的大政方针办,凡是老皇帝说过的,凡是先皇做过的,一概奉行不移。其实啊,乾隆的儿子也没有什么英才,但小聪明还有几个,乾隆帝一概不选,就是选择忠厚的永琰,不能说没有深刻的考虑。


茹叔敬


清朝不讲究嫡长子继承制,讲究立贤。

努尔哈赤除外,满清11位皇帝,只有道光帝和咸丰帝是嫡出皇子。

乾隆帝受汉文化熏陶,他起初想立嫡子继承皇位。

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帝把结发妻子、皇后富察氏生的二阿哥永琏密定为皇太子。只过了两年多,永琏偶感风寒并发高热,不幸夭亡,年仅9岁。

乾隆帝深受打击,但并未放弃嫡子继位的想法。

乾隆十一年(1746年)四月初八,皇后富察氏生下七阿哥。

当天是佛诞日,恰逢久旱之后普降甘霖,乾隆帝欣喜万分,特意写诗庆贺。他给爱子取名永琮(琮,祭祀的玉器),涵义不言而喻。

仅仅过了一年多,永琮染上天花夭折。

乾隆帝痛苦不堪,他认为是自己想让嫡子继位的私心导致嫡子夭折。

从顺治帝开始,清朝还未有嫡出皇子继承大统。

他在诏书里说,“乃朕立意私庆,必欲以嫡子承统,行先人所未曾行之事,邀先人所不能获之福。此乃朕过耶!”

几个月后,痛失爱子的皇后富察氏病死。

此后,乾隆帝基本放弃了立嫡子的想法。

五阿哥永琪文武双全,乾隆帝一度看好这个儿子。

可惜,永琪患附骨疽(骨髓炎、骨结核之类的病)不治而死,年仅25岁。

电视剧《还珠格格》里面,永琪被小燕子拐到云南去了,隐姓埋名过上幸福的生活。

乾隆帝活了89岁,熬死了大部分儿子,到他晚年,只剩下4个儿子可供选择。

八阿哥永璇,才能平庸,性格急躁,瘸了一条腿缺少帝王威仪。

十一阿哥永瑆,多才多艺,擅长诗词书法绘画。原本很有希望。

永瑆为人悭吝,有一回他府里死了一匹马,永瑆让下人煮马肉为食,那天府里就不另外做饭了,此事在京城传为笑谈。

十五阿哥永琰,聪明不足,但是勤奋好学,少年老成。

十七阿哥永璘是乾隆帝最小的儿子,没什么本事,读书不行,满人的传统强项——骑射功夫也不行。

乾隆皇帝思来想去,矮子里面挑高个,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冬至,秘密立储,写下永琰的名字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之后。

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九月,为不超过祖父康熙在位的61年,乾隆帝决定禅位,宣布十五阿哥永琰为皇太子,同时追封皇太子之母令懿皇贵妃为孝仪皇后。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帝举行禅位大典,皇太子永琰即位。

附:《弘历妃及永琰孩提像》

《嘉庆朝服像》




余明讲历史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清朝康熙以后,为了避免九子夺嫡的这种悲剧,就采用了秘密建储制度就是皇帝生前立好遗诏,一旦皇帝驾崩就可以从正大光明牌匾后面取出遗旨,宣布皇位的继承人。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清朝时期所谓的宗法制,也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几乎就不起作用了,当然还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咸丰皇帝,他的母亲是孝全皇后。

爱新觉罗弘历即乾隆皇帝(1711年9月25日至1799年2月7日)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掌握国家权力最长的皇帝。在他的统治时期中国迎来了最后一个封建时代的盛世,在他统治了60多年间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同时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也出现了萌芽,可以说他亲手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也亲手摧毁了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他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之一。

乾隆皇帝于1711年9月25日出生于雍和宫,史书记载,其生母是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也各有各的说法,当然这里我们就不做多的探究了。

乾隆皇帝一生风流无数,有记载的妃嫔都有41位,其中比较出名的是孝贤皇后富察氏、继后辉发拉拉氏、孝仪皇后魏佳氏、慧贤皇贵妃高佳氏、哲悯皇贵妃富察氏、庆恭皇贵妃陆氏、淑嘉皇贵妃金佳氏、纯惠皇贵妃苏佳氏、容妃和卓氏这些都是我们平时后所熟知的。

乾隆皇帝一生有17个儿子,我们就来盘点一下:

皇长子永璜(1728年至1750年)母亲是哲悯皇贵妃富察氏,追封定亲王谥号安,永璜在操办富察皇后丧仪时曾不恭乾隆皇帝曾经当着所有人说,他不是皇位的继承人,所以大皇子就算活着的,也是被排除在外。

皇次子永琏(1730年至1738年)母亲是富察皇后,乾隆三年夭折,谥号端慧皇太子,也许如果永琏在世,嘉庆就消失了。

皇三子永璋(1735年至1760年)母亲是纯惠皇贵妃,这和皇长子一样办嫡母的丧仪不尽心,乾隆皇帝一早就否定了他的继承权封循郡王。

皇四子永诚(1739至1777年)母为淑嘉皇贵妃,封履亲王。

皇五子,永琪(1741-1766),封荣亲王,母愉贵妃,三十一年(1766年)薨,年二十六,谥号纯。

皇六子,永瑢(1743-1790),封质郡王,母纯惠皇贵妃。

皇七子,永琮(1746-1747),母孝贤纯皇后,弘历欲立为太子。乾隆十二年以痘殇,年二岁,谥号悼敏。嘉庆四年(1799年)三月,追封哲亲王。

皇八子,永璇(1746-1832),封仪亲王,母淑嘉皇贵妃。

皇九子,未命名(1748-1749)幼殇,未封,母淑嘉皇贵妃金佳氏。

皇十子,未命名(1751-1753)幼殇,未封,母舒妃叶赫那拉氏。

皇十一子,永瑆(1752-1823),字镜泉,号少厂,别号诒晋斋主人,封成亲王,母淑嘉皇贵妃,与刘墉、翁方纲、铁保并称清中期四大书家。

皇十二子,永璂(1752-1776),母继皇后。

皇十三子,永璟,幼殇,未封,母继皇后。

皇十四子,永璐(1757-1760),幼殇,未封,母孝仪纯皇后。

皇十五子,永琰(1760-1820),即嘉庆帝,母孝仪纯皇后,在此不予赘述。

皇十六子,未命名(1762-1765),幼殇,未封,母为孝仪纯皇后。

皇十七子,永璘(1766-1820),母孝仪纯皇后。

小结:在这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乾隆皇帝的17个儿子当中,就有不少是夭折了,还有不少是一早就被否定继承权的。也就是说在乾隆晚年时不算过继的就只剩下四个儿子,其中就包括继后的儿子永璂受到母亲连累也没有了继承权,永璇是乾隆皇帝儿子里最长寿的,剩下这四个儿子能力都不出众,乾隆皇帝选择没有犯过大错的永琰也是被事实所迫。

嘉庆皇帝登基后,乾隆皇帝曾带他去端慧太子坟前让他行拜礼,也许在乾隆皇帝心里他和孝贤皇后的儿子才是最合适的继承人无奈白发人送黑发人。


柠檬颜笙


实际上十全老人太牛逼了,一路活到88岁,成为历史上少有的高寿皇帝。如此高寿,对于他来说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但是对于他的儿子就没有幸运了,尤其是那些在乾隆年轻时出生的皇子,如果要接班,必须活过70岁,而在清朝皇子活过70的缺指可数。

正因为其他皇子的不幸造就了嘉庆,所以嘉庆成为几个可以接班的人选。

在乾隆后期,没有皇后,后宫一把手是令贵妃,也就是嘉庆的生母,此时的嫡系应该是嘉庆。

所以呀,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嫡系出生的嘉庆,势必成为矮子中的高个,出线就是必然了。


闲时看点历史


纵观有清一代,从来都不是贯彻执行嫡长子制度的,一来可能是正宫皇后基本没所出的缘故,二来是大清自立国以来,继承制度从来就没有什么明文规定,直到康熙秘密建储制度才落实了选贤与能的制度。



而到了乾隆时期,我们来看看十全老人一生的生育质量是怎样的:

乾隆一生在造人这件事情上还是很有成就感的,一共有17个儿子之多,而其中尤其是富察皇后所生的嫡子永琏和永琮先后立储,可问题是,这俩嫡子没活到成年就先后夭折了,搞得乾隆以为是自己立太子才导致喜爱的儿子先后离他而去。从此以后,乾隆陛下就不敢把嫡子没成年就兴匆匆地立为储君了。

乾隆陛下担心下面的二哥们为争夺储位蠢蠢欲动,酿成康熙朝九子夺嫡不可收拾的局面,为了打消二哥们无嫡立长的念头,他把年长的皇子永璜和永璋拉出来一顿敲打,本意是教育他们要老实做人,可奈何这二位二哥不禁吓,一个直接被吓死,另外一个吓出了自闭症…



这样一搞,乾隆可以选择的皇子,在年龄上来说,只剩下皇五子永琪,五二哥成为了乾隆实际上的长子。而五二哥其实也很优秀,弓马娴熟,可谓文武全才,人品也极好,名声也不错,也很受乾隆的喜爱,看起来五二哥便是乾隆最好的继承人了。

可不知道咋回事,乾隆喜欢哪个儿子,哪个儿子就要死在他前头,悲催的永琪26岁就英年早逝了。

这样一来,乾隆陛下是心灰意冷,对于立储这个事情开始冷处理,搞得大臣们再也不敢提立储这个事情。

但乾隆陛下一天一天老去,到了60岁的时候,立储这个事情,已经到了势在必行的时候,再不给国家找个储君,谁知道乾隆他老人家就撒手人寰了。



然而这个时候,虽然高产的乾隆有十七个儿子,但夭折的夭折,早逝的早逝,硕果仅存的也只剩下5个儿子。

但这五个儿子,没有一个让乾隆满意的。皇八子永璇,不学无术,沉迷酒色,一看就是扶不起的阿斗,皇十一子永瑆是个大书法家文艺青年,可是这位人品不行,为人吝啬,一点帝王气度没有,十二子永璂比较悲催,出身不行,母亲是跟乾隆闹翻的皇后那拉氏(如懿啊),哪怕是嫡子,也因此被乾隆所不喜。而十七子永璘,年纪最小,也是最不成器的,热衷寻花问柳,而且早早就表示自己对做皇帝不感兴趣。

鉴于以上四位要么能力不足,要么德行不好,要么被人家乾隆厌恶,最后也只剩下资质平平的皇十五子永琰勉强可以选择。永琰生母是当时是乾隆最喜爱的令妃,而他本人虽然才智一般,但也没啥能够被黑的地方,于是在五个皇子中他变成了唯一的选项。

乾隆也是没办法呀,活得太长导致儿子们死得太早,嘉庆能够继位,一来是活得长,毕竟3岁才继位,熬死了一票哥哥们,二来,乾隆没有优生优育啊,生出来的儿子们实在不咋地,只能选没有黑点,普普通通的嘉庆咯。

以上个人观点,欢迎大家交流讨论。


缘説


乾隆帝在位60年,当太上皇又当了3年,从在位时间来看,乾隆算是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乾隆自称“十全老人”,认为自己文武双全,福寿兼备,然而在立储这件事上,乾隆可以算是有个终生遗憾。

历史上,康熙皇帝早早地立嫡长子胤礽为皇太子,这位皇太子一生中两立两废,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太子却没有登上皇帝宝座。乾隆皇帝从小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对于立嫡的观念,比之康熙皇帝有过之而无不及。

乾隆皇帝的第一位皇后富察氏深得宠爱,在后宫中地位崇高。富察氏没有让乾隆失望,先后为乾隆生下皇二子永琏和皇七子永琮。不幸的是,皇二子九岁那年死于寒症,皇七子年仅两岁便因天花夭折。富察皇后经不住这接连的打击,随后不久也香消玉殒。

此后,乾隆又立了第二位皇后那拉氏。那拉氏同样很努力,一口气生了两男一女。虽然只有皇十二子永璂长大成人,但那拉氏因在乾隆南巡途中与皇帝闹矛盾,一气之下剪了自己的头发,乾隆大怒,遂对那拉皇后不再关注。那拉皇后死后,仅以皇贵妃礼制下葬。这样一来,皇十二子也早早地被排除在立储范围之外。

等到乾隆三十八年,皇帝已经年过六旬,立储之事已不能再拖。在此时,还活在世上的皇子只剩了五位。

皇八子永璇举止轻浮,做事不得体,名声也不好;

皇十一子永瑆文采斐然,书法了得,号称清朝四大书法家之一,但乾隆嫌他汉化太过,轻视满洲传统;

皇十二子永璂,前文已提到,早就被排除在外;

皇十五子永琰,举止得体,为人和平,学问也不错;

皇十七子永璘,年纪太小,而且不爱学习;

乾隆思来想去,决定立皇十五子永琰为太子,将诏书秘密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之后,直到乾隆六十年才公之于众,长达22年。

因此,乾隆并非不想立嫡长子,而是天不遂人愿,可供选择的范围实在不大。


江上神思者


两汉加起来一共有23位皇帝,只有7位皇帝勉强能算是遵守了嫡长子继承制度。

唐朝一共有21个皇帝,但是只有2个皇帝勉强算得上是嫡长子。

宋朝一共有皇帝18位只有3个皇帝是嫡长子。

明朝有皇帝16位只有5个皇帝是嫡出。

清朝12位皇帝,只有一个皇帝是嫡长子,

虽然古代名义上是宗法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但是嫡长子能坐上皇位的实际上并没有多少,没有哪个皇帝会真的把嫡长子继承制当回事的,他要考虑的东西太多了。


南朝四百八十寺


嫡长子继承制度其实真正实行到的比较少,纵观中国封建历史公四百多位皇帝,真正是嫡长子继承的不倒三分之一,因为择长还是择贤历来就是皇帝选储的一大难题,清朝是异族统治,观念中嫡长子继承观念不强,而且康熙开了个不好的头,因为康熙最喜欢赫舍里,而赫舍里又早逝,只留下二阿哥胤礽,所以康熙喜爱并且愧疚赫舍里,立了胤礽为太子,没有立大阿哥胤褆,这也直接导致了九子夺嫡的悲剧,往后满清皇帝都没立嫡长子继承,直至后来乾隆时,为了避免兄弟相残的悲剧,将事先写好的诏书放在正大光明匾后,待皇帝驾崩,有皇帝之前选中的人读出诏书宣布下一任皇帝,后世效仿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