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Apple Pay在中国火不起来?

黄书包


今年7月,易观发布《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2018年第1季度监测报告》。报告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支付宝以53.76%的市场份额占据移动支付头把交椅,腾讯金融(微信支付)则以38.95%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二位。支付宝和腾讯金融二者的市场份额达到92.71%,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剩下不足8%的市场份额,由众多移动支付方式“瓜分”,Apple Pay的市场份额少得可怜。

之所以Apple Pay在中国如同鸡肋,首要原因自然是必须通过iPhone才能支付。相比支付宝、微信适合于所有智能手机,Apple Pay有着天然的短板。而且即使是iPhone用户,也对Apple Pay并不感兴趣。数据显示,全球的iPhone用户中开启Apple Pay服务的比例仅为16%。

此外,支付宝和微信在国内之所以如此爆火,还与其扫码支付的特性有着直接关系。国人已经对扫码支付这一流程熟稔至极,并没有使用门槛和学习成本。而Apple Pay则属于NFC近场支付,理论上来说比扫码支付更安全、时间也更快。但是国内消费者并没有养成刷卡支付的习惯,Apple Pay类似刷卡的方式自然就难以被人们接受。

据了解,在线下使用ApplePay 需要特定NFC设备方可收款。即贴有“银联云闪付QuickPass”标志的POS机,才能完美支持Apple Pay。但目前该设备的普及率不及普通POS机的二分之一,大多商户的使用意愿不强。再加上扫码支付对普通POS机都已经产生极大冲击,Apple Pay在国内也就水土不服了。

事实上,苹果为Apply Pay也是操碎了心。去7月18日至24日,Apple Pay在国内首次展开大规模补贴活动。在星巴克、家乐福、必胜客、罗森便利店等28家线下实体店,京东、携程等16家线上平台,Apple Pay开启低至5折的促销优惠。

据说,苹果这一轮“烧”去了3000万元,但只享受到了短暂的快乐。在补贴结束后,Apple Pay的使用情况再度回到低谷——去年8月数据显示,Apple Pay市占率仍不足1%。

或许,Apple Pay最辉煌的时刻就是刚入国内市场的时候——上线当天就有3000多万张银行卡完成绑定。可惜,出道即巅峰,巅峰就一天……不知道现在库克是怎么想的,会不会已经很慌了呢?


科技新发现


在3月30日之前,Apple Pay在中国几乎毫无存在感,对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构不成任何威胁。但从这一天起,事情开始发生变化了。

也就是说,对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来说,他们有了新的对手,原本的高枕无忧可能会有所变化。

3月30日凌晨,苹果正式向iPhone用户们推送了iOS11.3正式版更新。只要是iPhone6以上机型,都可以选择将系统更新为iOS11.3。新系统中,引起大家最多关注和讨论的是,终于可以直接刷手机坐地铁和公交了!

目前苹果交通卡可以支持的地方只有北京和上海。但这也是整件事情最神奇的地方。

要知道,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对公共交通是极为看重的,包括马化腾都为微信支付的乘车码站了几次台。但由于各种原因,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都一直没能接入北京的公共交通。没想到,这次被苹果给搞定了。

这样以来,Apple Pay的使用频率很可能会大大提升。毕竟地铁和公交是一个非常高频词的刚需场景,和打车外卖是一个逻辑。当年,正是滴滴和快的的打车大战,帮助支付宝和微信拓展了第一批大规模的线下支付用户,第三方支付才正式脱离于电商场景而存在。

北京和上海显然是两个重要的市场。更不利的因素在于,据说,苹果交通卡很快将支持更多的城市,包括合肥通、重庆通、深圳通、苏州市民卡、武汉通、岭南通等。

而无论是支付宝还是微信支付,尽管支持离线支付,但最起码需要打开支付宝或者微信的应用界面,才能完成支付。但苹果采取的NFC技术,只需要靠近地铁闸门就可以完成支付,根本不需要唤醒手机。

这个操作显然更为方便,对于乘坐公交地铁这种分秒必争的通勤场景来说,这个很重要。


科技考拉


今年2月18日Apple Pay正式在中国大陆地区上线,由于短时间内注册用户过多,甚至一度造成了服务器宕机,兴奋的用户们拿着自己的苹果手机涌入麦当劳、711、肯德基等商家抢先体验苹果支付的快捷和便利。

不过苹果方面似乎太急于抢占市场,没有给用户和商家准备任何适应时间,当举起手机说出Apple Pay之后,收银员习惯性的举起了扫码器,所以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每当我选择Apple Pay时都直接说“银联闪付”服务员才能明白。

而iMessage中整合支付功能更是让中国用户有些“莫名其妙”,如果这也能算是创新那么我们已经体验了两年多了。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一直是走在世界前列的,网购为用户的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同时,线上支付也随之迅速崛起,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平台取代了原有的支付方式,用手机付款成为了新的潮流。

对比之下不难发现,Apple Pay在任何方面几乎都不会是支付宝、微信的对手,就连装逼的价值就在慢慢降低。从绑定银行卡开始,由于Apple Pay直接与银联合作,因此只要有银联标识的银行卡,大多数都支持,绑卡过程不复杂很快就能完成,那么支付过程呢?只要将NFC感应区靠近专用POS机即可,无需输入密码(不同银行可能需要输入密码),支付可在短短一两秒中完成速度极快,由于不需要网络,使用环境不受限制,比微信支付宝快很多。不过除了快它还有其它优势吗?恐怕没有!

补贴

支付宝的“鼓励金”补贴用户支付已经持续了半年多,微信也推出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支付补贴,在移动支付方面支付宝、微信已经砸了很久的钱进行用户补贴,培养用户的支付习惯。

用户量

目前apple pay只能在苹果手机上使用。今年上半年,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2.39亿部,上市新机型565款,同比分别下降5.9%和26.0%,其中国产手机出货量为2.16亿部,占比90.5%。

只支持苹果手机使用这一特性屏蔽了国内大部分用户,而且微信为用户提供社交工具功能,支付宝为用户提供金融理财工具功能,让用户为了支付专门安装一个apple app,这个逻辑很不符合国情呀。


媒体训练营


Apple Pay进入中国市场时,曾对这片市场寄予厚望,认为中国将成Apple Pay最大的支付市场。中国是苹果在全球的第二大销售市场,拥有大量潜在Apple Pay用户,并且中国的移动支付已经相当成熟。但中国的移动支付早已形成了支付宝、微信支付独霸市场的情况,这两款本地的支付接地气,又符合国人的消费习惯,对用户来说是便捷的存在。而为什么苹果在国内火不起来呢?

Apple Pay在中国是基于银联云闪付的,作为一种移动支付手段,是用“NFC+指纹”替代传统银行卡交易中的磁条和授权验证环节。在支付环节中,只要将NFC感应区靠近专用POS机即可,无需输入密码,支付可在短短一两秒中完成,由于不需要网络,使用环境不受限制,速度上会比微信和支付宝要快很多,包括Apple Watch操作起来会更快。这对用户来说使用方便,但对商家来说却需要有云闪付的POS机,无形之中增加了商家的成本,没有贴二维码扫描支付来得便利。

并且使用Apple Pay需要是苹果手机的IOS系统。虽然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使用iPhone的人并不在少数,但有80%以上的用户是非IOS用户,这些手机端可不支持Apple Pay,支付手段也就决定了其无法成为主流。支付宝基于电商用户群,微信基于社交用户群,两者国内的用户基数很大,应用场景也很多,设备数量上也没有什么限制,用户三步以内的操作就能完成付款,非常方便。


天方燕谈


咨询机构eMarketer最近发布了一份报告,报告统计了美国使用人数最多的几款移动支付产品,而出人意料的是,排在第一的既不是苹果的Apple Pay,也不是谷歌的Google Pay,而是星巴克APP。

  根据该报告显示,星巴克APP在全美的用户数高达2070万,而Apple Pay以1900万排在第二,第三和第四分别是Google Pay的970万和Samsung Pay的840万。

  这时候我们不禁要问一个问题,为什么Apple Pay推行得如此之艰难,甚至还打不过一个卖咖啡的APP?

Apple Pay

  这其实要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是欧美市场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中国在移动支付方面的快速普及不同,欧美市场由于信用卡的使用习惯已经延续了数十年,人们更习惯于使用信用卡而不是掏出手机来进行支付。

  中国因为现代银行业发展起步晚,跳过了信用卡阶段直接进入了移动支付时代;而欧美发达国家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他们在信用卡社会中沉浸了数十年,是有很大惯性的。

  这就好比建设城市,如果是从沙漠里凭空修建一座新城市,那么这个城市一定是最现代最合理最效率的;但如果是从老城市上去改造,那么一定会遇到困难。而现在的欧美在移动支付方面就相当于这个老城改造。

  eMarketer的分析报告认为,美国2018年移动支付用户的数量将会增加14.5%,达到5500万。但这显然不算理想,要知道中国去年的移动支付用户数量就达到了5.62亿,移动支付规模达到202.9万亿元。

  在本质上,信用卡在使用便捷度上并不会比移动支付差,这就更加导致新的支付方式推广困难。更重要地,这还涉及到既有利益的问题。

  以信用卡为代表的传统金融业在遭遇Apple Pay这样的“外来户”时始终是保持谨慎防范的态度的,而且在欧美这样的传统行业根深蒂固,在市场、政治等领域都有坚固的势力保障,Apple Pay想要打破这层壳谈何容易?

  Apple Pay还有一个问题是只能在苹果设备上才能使用,将一种支付方式局限在一个平台之上,而且还是卖得如此之贵的平台,Apple Pay本身的门槛就要高出别人许多。

  倒是Google Pay的覆盖范围比较广,但是商家们却不太看好。Samsung Pay的商家接受度高达80%,但用户却不喜欢用。总之这些移动支付都存在自己的问题,在对抗信用卡上找不到突破点。

  现在Apple Pay又有了新的对手,那就是大型零售渠道本身。作为美国人的主要购物场所,像沃尔玛、百思买这样的大型连锁超市也在推销自己的移动支付APP,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Apple Pay的用户。而目前排名第一的星巴克APP也就是属于这个范畴的。

星巴克APP

  在欧美市场遭遇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么Apple Pay把目光投向亚洲市场怎样呢?结果也是不理想。

  在亚洲市场实际上也就是等于在东亚市场,因为南亚和东南亚因为经济相对落后,苹果的产品本身普及率就不高,更不要提推广Apple Pay了。

  这样一来实际市场就只有中国、韩国和日本了。在中国,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这两个大鳄占据了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90.6%的份额,Apple Pay想要分到一杯羹实在有些困难。

  而在韩国,作为三星的大本营,苹果的机会也不是很大。最后Apple Pay可能只有在日本还有抢占市场的可能。

  最后我们会发现,Apple Pay最大的希望还是在欧美地区,但是这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市场教育过程,毕竟几十年的信用卡市场是不会那么容易被渗透和取代的。

  苹果现在也在努力与银行进行合作,拉拢大型商家合作伙伴,Apple Pay业务不会因为世界市值第一的身份而变得容易,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中国早就走在了世界的前面。


中关村在线


这一点其实很明显啊,主要还是市场选择和用户习惯的问题。

首先来说在国内,中国市场相对于全球市场来说是潜在大市场,但不是真正的大市场,中国手机市场87%都是Android,其中9成用户是千元机,剩下的13%才是iPhone,iPhone的主力市场还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为主,我们国家消费水平还远远没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准,所以你也不要自以为是觉得自己真的给苹果的大楼做了多少贡献,苹果那栋大楼中国市场真没做多少贡献,苹果每年财报里面的数字中国市场贡献并不多。

要知道乔老爷子生前也没来过中国,他甚至更看好印度市场,只是这几年库克来了几次而已。因此13%的份额真的不算多,7亿网民大概也就折合1亿不到的用户,也就是说偌大的中国市场,其实苹果的机会并不多,因为对于大多数中国用户来说,iPhone还是比较贵的电子消费品。而且Apple Pay这个东西苹果总不能把他开放给Android吧,没有系统支撑,也没有安全保障。而微信和支付宝不一样,他们可以开发的用户有7亿,这一点比苹果足足多了7倍之多。

这一点苹果是出于绝对劣势的。

再一点是本质,Apple Pay本质上还是属于支付工具,而支付宝虽然工具属性比较强,但是也算是一个平台或者生态型产品了,微信那更是当之无愧的生态型产品,这一点是Apple Pay远不能及的,微信和支付宝不仅仅是关于支付的问题,伴随着人们的生活日常的方方面面,可以沟通、可以充水电煤电话费,可以还信用卡,可以理财,可以说基本上解决了与钱的所有的问题,这些都是Apple Pay这种工具型产品比不了的。

在一个就是用户习惯的问题了,这么多年做下来,微信和支付宝已经成为了大家的用户习惯,用户习惯养成了很难做出改变,因为这涉及到的不仅仅是用户,还有商户端,微信和支付宝培养了用户这么多年,而苹果在支付这一块很显然初出茅庐而已。

不过苹果的影响力还是在的,可以说几乎一夜之间,就让Apple Pay的用户达到了数千万,这就是苹果的影响力,iPhone作为全世界最接近于完美的生态无疑给了用户一个很棒的选择。不管是在生态管控、用户保护以及生态影响力,苹果公司无疑都做到了极致。


EmacserVimer


用户局限

目前apple pay只能在苹果手机上使用。而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不一样,无论是安卓还是ios系统都可以使用

去年上半年,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2.39亿部,上市新机型565款,同比分别下降5.9%和26.0%,其中国产手机出货量为2.16亿部,占比90.5%。Apple pay的用户局限使其在中国没法大范围的传播

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拥有广大的群众消费基础

支付宝和微信是国人在除了现金之外的两个方便又快捷的支付机构。

两者相加占据了支付市场90%多的市场份额,其中支付宝以54.26%的市场份额稳居榜首,而腾讯金融以38.15%位居第二。

Apple Pay,一时恐怕难以改变国内的支付格局。

微信支付利用用户粘性效应,用户基础牢固,推动微信支付方式的变革与发展

据调查发现:现在微信主要的支付力量来源于80后,他们是微信发展初期最早注入的社交群体,用起微信支付也是得心应手。

支付宝是阿里旗下的支付产品,它改变了传统银行的支付结算方式,为用户带来极大的便利。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消费者的消费成本,使消费者体验到高效、便捷,这也符合体验市场趋势下的“以用户为中心”理念。

现在很多在中国,很多互联网购物平台都与支付宝微信绑定,也相对快捷方便。


由此看来,Apple Pay在中国的发展路还很漫长。


出品:懂财帝。

关注微信公众号懂财帝(ID:znfinance),奔向财富自由之路。


懂财帝


Apple Pay 在国内很难干得过微信或者支付宝,一方面,是 Apple Pay 的商户端支持不够;另一方面,消费者对支付这件事的真正需求其实是——“不带现金”,而对微信支付或者支付宝来说,它们基本已帮消费者完成“不带现金”任务,你换个新方法,就没那么容易,消费者需求已经被大体满足,它已经形成一个非常强的“买、卖方”双边网络。

这里,“消费者对支付这件事的真正需求其实是不带现金”——可能比较难理解。

我推荐大家看一本书 ,亚马逊上有卖,作者是提出“破坏式创新”理论的哈佛商学院教授Clayton Christensen。这本书,其实也是美国移动支付公司 Square 创始人 Jack Dorsey 非常喜欢的一本书,这本书提出了一个理论叫 “Jobs to be done”(JTBD),就是对消费者来说:到底 What’s your job to be done?他讲了很多这种例子。

比如你在一个快餐店早上,买了一杯 Milk Shake,然后你会发现:有相当部分人,其实他买这个东西,不是为了喝,而是说 TA 早上开车要开很远的路,路上觉得无聊,所以嘴里面喝点东西,TA 会觉得比较舒服。甚至不是为了吃东西,甚至不是觉得这个东西口味好,而是 TA 为打发无聊,而这个时候,实际上其他任何能帮 TA 打发无聊的东西,比如说车里放了有声的书之类,不管是什么,只要能打发TA无聊的,那就是 Milk Shake 竞争对手。也就是说,Milk Shake 竞争对手甚至不一定是其它快餐店。这本书主要讲的就是:你要明白消费者的 Job to be done,你才能知道竞争对手是谁。

比如 Facebook 做起来后,大家在 Facebook 上花很多时间,看电视时间少了,那其实它俩也有竞争关系,因为都是满足消费者同一个 Job to be done。还有一个比较极端例子。有个全世界最大色情网站(名字这里不写了),每次市场上出现一个特别火爆的新游戏,总有很多年轻男士喜欢去玩,这个网站都会发一个报告出来:比如说《Fallout 4》游戏出来时,我们网站流量就下降了多少。就是这种给年轻男性,以他们喜欢的方式打发时间,这是他的 Job to be done。

所以回到支付案例。表面上看:是我们经常说的比如信用卡支付、借记卡支付、移动支付;但是对消费者来说,本质其实是/TA 最核心需求是:我能够不带现金,有个支付手段它是非现金的,无论你是电子化、还是移动化,然后这个支付手段要方便安全,要在很多地方都能被接受。只要你能实现这样,我就可以不带现金出门。这里对消费者,假如现金和卡(指借记卡、信用卡)之间距离是 1,但“有卡”和”没卡”的距离可能只有 0.1,甚至是 0.01。“有卡”和“用微信支付”其实对消费者来说区别未必那么大,但是能不能“不带现金”区别是非常大的,所以当微信支付或支付宝已经基本帮消费者完成“不带现金”任务且已经形成一个非常强“买、卖方”双边网络时,Apple Pay 作为新方法进入,哪怕它是更方便的方法,也不容易奏效。

以上内容参考硅发布微信号和跨境直播《微信支付是否能通吃全球?》。


硅发布


Apple Pay是NFC近场支付,在中国基于银联云闪付,说白了就是把你的银联卡‘塞进’iPhone手机里,付款时刷手机就相当于刷卡,只是这个‘刷’只是把iPhone锁屏下连按home键两次,验证指纹往银联云闪付POS机上一贴就完事了,理论上时间比扫码支付还快,就像刷公交卡那样,贴一下就可以,手机不联网也没关系。感觉比支付宝等扫码还方便安全。但是apple pay进入中国赶上了最坏的时代还傍上了猪队友。我大天朝广大人民还没养成刷卡购物习惯就被直接拉入电子移动支付时代,直接跳过了刷卡时代,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功不可没。简单粗暴的现金补贴优惠,无孔不入的商户支持,小到路边摊都能扫码支付,告别现金和钱包,出门一部手机就可以搞定,只要是智能机,不管是百元机还是iPhone,都能用微信支付宝,普及率势不可挡啊!渐渐的用户就习惯了它,加上支付宝还有花呗,比申请信用卡门槛低,月光族的福音啊。

反观apple pay

第一,基于NFC技术,只有iPhone手机有apple pay,而在中国iPhone市场份额比整个智能机市场并不大,再加上iPhone用户很大一部分并不通晓apple pay,多数还是在iPhone上用支付宝微信付款,习惯已养成,没办法它俩太方便,事关生活方方面面根本没法抛弃,这造成了applepay用户群太少。

第二,apple pay进入中国市场时中国移动支付已经风生水起,支付宝微信支付几乎独霸天朝,二维码支付的方便深入人心,中国直接跳过刷卡时代进入移动电子支付时代,apple pay进入中国水土不服了,也不会入乡随俗的来点优惠,慢慢被遗忘

第三,apple pay在中国基于银联云闪付,银联吃里扒外联合外人来打压支付宝。但是上面说的猪队友就是银联。一方面很多中国人没有刷卡习惯。一方面支持银联的都是一些大的门店商户,小摊贩可没POS机,加上银联云闪付刚兴起不久,还没普及开,POS机还有许多老设备只能刷卡不支持闪付,而换新设备需要商户自己掏钱,比起一张二维码换个POS机成本还是有点大,加上用闪付的很少,商户换设备积极性不高,阻碍了闪付的普及,而又促成了扫码支付的普及。总总因素慢慢applepay被边缘化


90后佛系老男孩


其实不仅Apple Pay在中国火不起来,Sumsung Pay(三星支付),HUAWEI Pay(华为支付),还有什么百度钱包啥的都火不起来……

目前的移动支付市场是2强争霸的市场,微信和支付宝,其他玩家的份额可以忽略不计。

接下来,笔者试着分下一下,为什么Apple Pay在中国火不起来。

1.没有先发优势

Apple Pay是去年才在中国市场推出的,而支付宝2004年就建立了,微信支付也推出了4,5年的时间。都积累了广大的用户,培养起来了使用习惯。而Apple Pay在中国市场出道时间晚,除了刚推出那几天,后面迅速归于沉寂。

2.没有巨额补贴构建起的消费场景

微信和支付宝为什么现在能成为全民支付方式,不管是一线城市还是7,8线县城,你都可以掏出手机使用微信或支付宝扫码付款。现在街头摆地摊的都会挂上微信和支付宝的二维码,就算没挂,也会掏出手机给你扫。而这在前2年是根本不可能想象的,中国已经全面进入无现金社会,移动支付领先全球,包括美国。

而这

一切都是得益于阿里和腾讯在14年开始的补贴大战,通过一轮轮的补贴烧钱构造出的微信,支付宝的使用场景。从滴滴和快的,到滴滴和uber的打车大战;美团,饿了么,百度外卖的三国杀;ofo和摩拜单车的单车争夺;还有最近2家推出的在线下实体店,超市用微信,支付宝付款得“消费鼓励金”……这些都是消费高频的项目,当消费场景具备了,移动支付就真正落地了,也就变成结账时只问“微信还是支付宝”。

而反观苹果,它可啥都没做……

3.没有巨额用户

如果说拥有一部苹果手机就是苹果用户的吧,那绝对不是。支付宝这么多年培养起来的几亿用户和它的线上消费场景淘宝,天猫这些都保证了它是有资本的,这个资本不光是钱。苹果华为也都有钱……而反观微信,9亿用户,移动互联网第一大app这些都保证了它做移动支付先成功了一半。好友之间不能光聊天啊,总得发发红包,增进增进感情啊……而微信支付2014年春节和央视春晚合作突然推出微信红包,从而让微信支付一炮而红,一夜让微信支付绑定8000万张银行卡,做了马云支付宝10年才完的事。据说,当时把马云吓得不行,而业界一片唱衰支付宝的声音,到处都在说微信支付,都再说微信已经赢了(特别是那个金错刀),特别是,那一年,互联网思维特别流行,什么小米,黄太吉,马佳佳都被碰上天了,只要是互联网的都是好的先进的,只要是传统企业的就一定是落后的挨打的。


4年时间过去了,我们也看到了……

以上来自头条号:红酒先生2017,一个只吐干货的自媒体人,关注我,不会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