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2018上海市民生活記憶·口述|上海新客站

“如果說四十年來的改革開放在上海是部連續劇,那麼每位市民都是這部現實主義實景劇目的主人公。”

由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民俗學研究所李明潔教授策展的《1978-2018:上海市民的生活記憶》展覽正在華東師範大學閔行校區圖書館展出,展覽分為“親歷”、“親見”和“親筆”三個單元:“親歷”通過採訪在上海 生活過的普通人,以口述回憶的方式講述四十年親歷的重要歷史事件;“親見”通過展示攝影家陸元敏先生鏡頭中的街頭巷尾,記錄下日常生活所折射出的社會轉型;“親筆”通過整理四十年間百姓的真實信箋,展示平民心靈生活史中的代表性切片。

1978-2018上海市民生活记忆·口述|上海新客站

《1978-2018:上海市民的生活記憶》於2018年11月6日至26日在華東師範大學閔行校區圖書館展廳舉辦。展覽由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民俗研究所、華東師範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復旦大學當代中國社會生活資料中心主辦,由華東師範大學文化建設委員會與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支持。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陸續刊發部分口述回憶與私人書信。期待這些微小而真 實的證人、證言和證物,能部分再現四十年來上海民眾日常生活的變遷。下文刊發的是一則關於上海火車站,即上海人口中的“新客站”的口述。

1987年12月28日新上海站正式啟用

口述者:王兆昌,生於1955年9月。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進入鐵路系統工作,擔任列車檢車員。2015年10月從上海鐵路博物館退休。

筆錄者:彭鈺雯、朱思怡、杜玥(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本科生)

時代背景

:上海站,即上海火車站、上海新客站,是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管轄的一座客運特等站。1987年12月28日新上海站正式啟用。

1978-2018上海市民生活记忆·口述|上海新客站

王兆昌先生接受採訪中

我和鐵路的緣分,說起來沒什麼特別的。那時候的我和現在的男孩子一樣,都喜歡玩玩具,區別無非是現在的玩具要精緻得多。我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小時候放學時經常去一座橋邊,我們叫“旱橋”,在南北高架旁邊,現在已經沒有了。我喜歡和小夥伴一起去橋上看火車,那時的火車還是蒸汽火車,火車經過橋的一瞬間,心情是真的不一樣。我特別喜歡追著它跑,連聞著汽油味兒都覺得非常新奇。那個時候我心裡就有這樣一個念頭:要是長大後能親自開上火車該多好,“咣噹咣噹咣噹”,真的很酷。哎,這就是緣分吧。

畢業之後,學校是包分配的。我當時成績特別好,正巧,老師就把我安排在了鐵路工作。但是,路是走對了,門卻沒進對。我沒能如願以償地當上火車司機,反而當上了列車的檢車員。小時候在旱橋上看到火車駛過只是短短一段時間,但是當你一整天都泡在鐵路旁邊吭哧吭哧,煙霧繚繞時,那一天下來臉是根本不敢照鏡子的。

我覺得比較幸運的是,我個人完整經歷了鐵路發展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蒸汽機時代,第二個階段是1980年代之後,我國(的鐵路機車)進入了內燃機時代。第三階段是電力機車階段,也包括現在的高鐵。這三個階段使我不斷磨練自己,不斷成長。同樣的,為什麼我們在退休之後對鐵路仍然抱有這麼深厚的感情,我想就是因為你把一生都奉獻給了鐵路,而鐵路也同等的回饋了你。在全國,上海鐵路總局是響噹噹的。在上海,鐵路職工也是響噹噹的。“文革”時期,鐵路系統處於半軍事化管理下,紀律非常嚴明。改革開放之後,我們又不斷走在正軌上。

1978-2018上海市民生活记忆·口述|上海新客站

1987年上海新客站啟用(圖片來自網絡)

1987年12月28日,這天對於鐵路來說是具有歷史性意義的一天。這一天,上海火車站開門營業了。從前的鐵路都是平面交通,而上海火車站是立體交通,也就是從地道出站,從高架進站,這就意味著來回進出的旅客不會碰頭,也不會對沖。上海火車站是國內第一個採取“高進低出”策略的車站,從此之後的所有車站都效仿了上海火車站的進出模式,它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從前的上海站非常擁擠,能站人的地方都是人,不能站人的地方也都是人。反差太大了。並且,從前的自來水都是能夠賣錢的。當時從北京坐到上海要二十多個小時,旅客坐到一半就沒水了,必須去買水。但是12月28日這一天,一切都變了。所有的地方都不擁擠了。這可以稱得上是我最難忘的一天了。

京滬高鐵開通時,時速是每小時350公里。可是為什麼後來明明技術提升了,卻還是350公里呢?這是有原因的。2013年7月23日,我想你們可能都還記得,浙江溫嶺發生了事故。鐵道部就下令說要減速,350公里要降到300公里,不能一直保持最高限速,要留有緩衝的餘地,這樣才能保證列車的正常運行。也有逼停的情況,有些是人為的,比如有人不關車門;有些是自然災害,颱風一來我們就不開了。但是,轉折就出現在“復興號”。復興號一出現,高鐵又從300公里提速到350公里了,因為它的限速是480公里,仍然屬於安全行駛速度範圍內。

我們從前是從國外購買引進技術,現在依靠自己的技術研製出了“復興號”。在黨中央的領導下,我們鐵路的發展確實非常的振奮人心。其實我們很多線路是不賺錢的,比如青藏鐵路,一直都在虧錢;再比如我們上海的公交線路,也沒有一條是賺錢的,這些都是由國家補貼的。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公共事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今天我們的高鐵能走向世界,和所有人的努力是分不開的。我也非常希望有你們年輕人的新鮮血液的加入。

高鐵開通後,我就在嘉興買了一套房子。為什麼?上海到嘉興只要15分鐘,現在不比以往了,回家非常便捷了,這對於買不起房子的人來說是個利好消息。還有一點是同城效應,我認識不少人在上海上班,在蘇州生活。沒有什麼旅途的困惑和疲累,因為有WIFI,有充電的地方,在車上就能辦公。我第一次從上海坐車到北京時,花了36小時,現在呢,只要4小時。給在廈門的同事掛個電話,隔天就到了。高鐵開通之後,生活真的變了便捷了很多。不管是作為建設者還是使用者,我都由衷的高興。

當然,現在我們的重中之重是也要提升旅客的涵養。你知道嗎?一個旅客的出行背後,有不止一百位鐵路工作人員在為你服務。我們要互相善待對方。

1978-2018上海市民生活记忆·口述|上海新客站1978-2018上海市民生活记忆·口述|上海新客站

展覽配套教育活動“紀念改革開放四十週年上海主題紀錄片展映暨系列學術研討會”現場,《董家渡》展映中。 攝影:周明明

1978-2018上海市民生活记忆·口述|上海新客站

《董家渡》導演周洪波(中)與對談嘉賓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呂新雨教授(右二)、社會發展學院趙曄琴副教授(左二)、展映學術主持廣播電視學系系主任羅薇老師(左一)和策展人李明潔教授(右一)合影。 攝影:侯丹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