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2018上海市民生活记忆·口述|上海新客站

“如果说四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在上海是部连续剧,那么每位市民都是这部现实主义实景剧目的主人公。”

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李明洁教授策展的《1978-2018:上海市民的生活记忆》展览正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图书馆展出,展览分为“亲历”、“亲见”和“亲笔”三个单元:“亲历”通过采访在上海 生活过的普通人,以口述回忆的方式讲述四十年亲历的重要历史事件;“亲见”通过展示摄影家陆元敏先生镜头中的街头巷尾,记录下日常生活所折射出的社会转型;“亲笔”通过整理四十年间百姓的真实信笺,展示平民心灵生活史中的代表性切片。

1978-2018上海市民生活记忆·口述|上海新客站

《1978-2018:上海市民的生活记忆》于2018年11月6日至26日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图书馆展厅举办。展览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资料中心主办,由华东师范大学文化建设委员会与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支持。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陆续刊发部分口述回忆与私人书信。期待这些微小而真 实的证人、证言和证物,能部分再现四十年来上海民众日常生活的变迁。下文刊发的是一则关于上海火车站,即上海人口中的“新客站”的口述。

1987年12月28日新上海站正式启用

口述者:王兆昌,生于1955年9月。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进入铁路系统工作,担任列车检车员。2015年10月从上海铁路博物馆退休。

笔录者:彭钰雯、朱思怡、杜玥(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本科生)

时代背景

:上海站,即上海火车站、上海新客站,是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的一座客运特等站。1987年12月28日新上海站正式启用。

1978-2018上海市民生活记忆·口述|上海新客站

王兆昌先生接受采访中

我和铁路的缘分,说起来没什么特别的。那时候的我和现在的男孩子一样,都喜欢玩玩具,区别无非是现在的玩具要精致得多。我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小时候放学时经常去一座桥边,我们叫“旱桥”,在南北高架旁边,现在已经没有了。我喜欢和小伙伴一起去桥上看火车,那时的火车还是蒸汽火车,火车经过桥的一瞬间,心情是真的不一样。我特别喜欢追着它跑,连闻着汽油味儿都觉得非常新奇。那个时候我心里就有这样一个念头:要是长大后能亲自开上火车该多好,“咣当咣当咣当”,真的很酷。哎,这就是缘分吧。

毕业之后,学校是包分配的。我当时成绩特别好,正巧,老师就把我安排在了铁路工作。但是,路是走对了,门却没进对。我没能如愿以偿地当上火车司机,反而当上了列车的检车员。小时候在旱桥上看到火车驶过只是短短一段时间,但是当你一整天都泡在铁路旁边吭哧吭哧,烟雾缭绕时,那一天下来脸是根本不敢照镜子的。

我觉得比较幸运的是,我个人完整经历了铁路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蒸汽机时代,第二个阶段是1980年代之后,我国(的铁路机车)进入了内燃机时代。第三阶段是电力机车阶段,也包括现在的高铁。这三个阶段使我不断磨练自己,不断成长。同样的,为什么我们在退休之后对铁路仍然抱有这么深厚的感情,我想就是因为你把一生都奉献给了铁路,而铁路也同等的回馈了你。在全国,上海铁路总局是响当当的。在上海,铁路职工也是响当当的。“文革”时期,铁路系统处于半军事化管理下,纪律非常严明。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又不断走在正轨上。

1978-2018上海市民生活记忆·口述|上海新客站

1987年上海新客站启用(图片来自网络)

1987年12月28日,这天对于铁路来说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一天。这一天,上海火车站开门营业了。从前的铁路都是平面交通,而上海火车站是立体交通,也就是从地道出站,从高架进站,这就意味着来回进出的旅客不会碰头,也不会对冲。上海火车站是国内第一个采取“高进低出”策略的车站,从此之后的所有车站都效仿了上海火车站的进出模式,它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从前的上海站非常拥挤,能站人的地方都是人,不能站人的地方也都是人。反差太大了。并且,从前的自来水都是能够卖钱的。当时从北京坐到上海要二十多个小时,旅客坐到一半就没水了,必须去买水。但是12月28日这一天,一切都变了。所有的地方都不拥挤了。这可以称得上是我最难忘的一天了。

京沪高铁开通时,时速是每小时350公里。可是为什么后来明明技术提升了,却还是350公里呢?这是有原因的。2013年7月23日,我想你们可能都还记得,浙江温岭发生了事故。铁道部就下令说要减速,350公里要降到300公里,不能一直保持最高限速,要留有缓冲的余地,这样才能保证列车的正常运行。也有逼停的情况,有些是人为的,比如有人不关车门;有些是自然灾害,台风一来我们就不开了。但是,转折就出现在“复兴号”。复兴号一出现,高铁又从300公里提速到350公里了,因为它的限速是480公里,仍然属于安全行驶速度范围内。

我们从前是从国外购买引进技术,现在依靠自己的技术研制出了“复兴号”。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们铁路的发展确实非常的振奋人心。其实我们很多线路是不赚钱的,比如青藏铁路,一直都在亏钱;再比如我们上海的公交线路,也没有一条是赚钱的,这些都是由国家补贴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公共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今天我们的高铁能走向世界,和所有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我也非常希望有你们年轻人的新鲜血液的加入。

高铁开通后,我就在嘉兴买了一套房子。为什么?上海到嘉兴只要15分钟,现在不比以往了,回家非常便捷了,这对于买不起房子的人来说是个利好消息。还有一点是同城效应,我认识不少人在上海上班,在苏州生活。没有什么旅途的困惑和疲累,因为有WIFI,有充电的地方,在车上就能办公。我第一次从上海坐车到北京时,花了36小时,现在呢,只要4小时。给在厦门的同事挂个电话,隔天就到了。高铁开通之后,生活真的变了便捷了很多。不管是作为建设者还是使用者,我都由衷的高兴。

当然,现在我们的重中之重是也要提升旅客的涵养。你知道吗?一个旅客的出行背后,有不止一百位铁路工作人员在为你服务。我们要互相善待对方。

1978-2018上海市民生活记忆·口述|上海新客站1978-2018上海市民生活记忆·口述|上海新客站

展览配套教育活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上海主题纪录片展映暨系列学术研讨会”现场,《董家渡》展映中。 摄影:周明明

1978-2018上海市民生活记忆·口述|上海新客站

《董家渡》导演周洪波(中)与对谈嘉宾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吕新雨教授(右二)、社会发展学院赵晔琴副教授(左二)、展映学术主持广播电视学系系主任罗薇老师(左一)和策展人李明洁教授(右一)合影。 摄影:侯丹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