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才能控制自己遇事不往坏处想呢?

桑代克的猫er


看到有网友一个劲地分析如何控制遇事不往坏处想,试问真能完全控制并将烦恼消灭于无形吗?最近新闻中报道的金沙江堰湖,解决的办法不是围堵,而是顺其势,让其按照我们设想的路径任其排泄。

我心情最低谷时甚至想过自杀,但是我觉醒了,明白了自杀只是自己解脱了,但无益于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不忍心留下孤独的双亲,在年老、生病时无依无靠。每当看到街上乞讨或落魄的老人时,我心里就在想:他的儿女死哪去了?怎能让如此年老的老母亲流落街头乞食为生。既然死都不怕,哪对生活中遇到的不如意又有何惧呢?选择自杀的人是真正的懦夫和无责任感的人,你死了倒解脱了,你的父母亲抚养你成人,为何还要老来遭受非人的罪呢?所以,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我们的父母双亲。爱自己,就要将自己心中的魔鬼牢牢地关在笼子里,修心养性,最终将这头魔鬼驯服。

回到上面的问题,每个人都希望遇事顺心如意,然则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百姓,都没有哪个人能一生风平浪静,这是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所以,自己要有一颗平常心,才能遇事泰然处之!即便遇到再大的伤心事,给自己限定一个伤心过度期,而不至于一直沉沦和颓废。

认清并承认自己、周边事物及整个世界的不完美和缺陷,以良好的心态将不如意的猛兽驯服,疏导心结,尽自己所能,将负面的东西转化为正能量,即使不能改变,但我们至少还可以做到止损或减损。

看到新闻中报道的名人、能人、富人、权贵之人英年早逝,你所面临的不如意,在生、死面前显得多么的弱小和微不足道。

在你沉沦于不如意之事时,可曾想到此时此刻还有无数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为了生计而忙碌着,他们都没有停下来想不如意事的空隙,所以,你还有什么不幸福呢?


管家律师


妇专委特邀心理问答志愿者专家权欣欣:

很多朋友遇事常常容易往坏处去想,这无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不必要的困扰。今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这其中的缘由和应对策略。

首先,在认知心理学中,这是一种自动化思维。它主要是指在错误的前提下,对现实误解的结果。且这种思维过程中的错误观念持续越久,就越容易让我们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习惯。当我们深陷入某种特定的思维模式时,通常会给我们带来毁灭性的情绪和感受。

其次,这是一种不合理信念。在心理学中,不合理信念的主要特征包括三点:

绝对化要求(以个体主观信念为标准,判断某事必然发生或绝不会发生)

过分概括化(以偏概全,将某人或某事中的部分特征转化为整体标准评判)

糟糕至极(把一切事件想象或推论到一种灾难性后果)

显而易见,我们日常生活中遇事常常容易往坏处去想,就是一种典型的糟糕至极,其中也不乏绝对化要求和过分概括化成分。其实我们之所以会担心事情往坏的方向发展,很可能就是产生了以上几种常见的认知偏差。那么到底该如何有效控制这种自动化思维和改变不合理信念呢?

第一步,当我们脑中产生这种自动化思维时,不妨试着找出自己认知中的不合理信念,并与它们进行客观辩论。最好的方法就是列出事件中各类影响因素,辩证地进行分析。从而找出事件中各项有利因素并加以佐证,推翻灾难性预测。

第二步,我们要学会重新建立起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将我们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负性核心信念以一种积极正向的思考方法所替代。其实,当我们习惯于推翻过去自动化思维中的种种不合理信念时,我们的思维模式也会变得辩证和理性。

第三步,希望和安全感一样,都需要不断培养和建立。如果生活对我们没有那么友善,那我们不妨试着取悦自己。给自己设定一些容易实现的小目标,多感受成功的喜悦。

朋友们,吸引力法则告诉我们:以积极正能量的思考方式面对生活,那么生活总会给你带来意外的幸运和收获!


心理卫生协会妇专委


遇事儿往坏处想,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可悲的结局,也在很多时候给我们造成了困扰。

前段时间有位年轻妈妈向我咨询,她说最近总是做噩梦,并且总是把不好的事情投射到三岁的孩子身上,总是控制不住的把孩子往坏了想,感到非常的痛苦。

【你焦虑了吗】把事儿往坏了想,也是一种焦虑的表现,最近的你可能正处于焦虑状态,没有办法解决当前的问题,或者说,你还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这时候的你就要静下来,努力让自己回到平静的状态,屡一下思路,看一下,自己是否真的无从下手,如果找不到突破口,不妨请求他人的帮助。而案例中的年轻妈妈就是在当前的婚姻中感到非常的无助,和老公产生的矛盾无法解决,才来找我求助。

【非黑即白的认知信念】每个人都有一套信念系统,认知心理学中提到不合理信念,通常有三种特征: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当你遇到事儿之后,你可以检查一下自己是否有这三种特征,这件事儿是否真的没有挽回的余地,如果发生是否真的会带来你所想到的后果。其实,大多数时候,你只不过是在自己吓自己。

【乐观的人总会幸运】你相信什么,就会拥有什么。我们会发现,乐观的人总是非常幸运,而悲观的人总是在抱怨生命的不公。悲观的生活态度会让我们对待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也可能对我们的健康造成危害。期望效应说你,期望一件事情变好,它就会促使你向好的发现发展,所以,赶紧让自己乐观起来吧。


临床心理专家于际敬


遇事往坏处想,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保留的一项本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生活中遇到的风险降到最低。然而这种本能也让我们的幸福感下降不少,因为很多时候,坏事并不一定会发生,而我们却会在担心焦虑中白白浪费时间。因此,培养一定的乐观思维,对于提高生活质量必不可少。

很多人遇事悲观,和他们的原生家庭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的父母可能经常挂在嘴边的就是一些悲观的话:“如果……了可怎么办呢?”“这样做,就完了!”他们身边的人可能也会有夸大其词的倾向,会为了避免风险而把事情描绘得非常严重。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把这种悲观的心态内化,在自己的生活中也如法炮制。

要摆脱这种悲观心态,最重要的是靠自己纠正。我尝试过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强迫自己对每件事都说出三个好处。没多久我就意识到,乐观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能力!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悲观,我们只是不擅长发现事物的闪光面。比如领导布置一项我不熟悉的新工作给我,我的第一反应是觉得麻烦,想要抵抗。这时我要求自己给这件事想出三个好处,于是哪怕心里再抵抗,我也不得不从好的方面去看待这件事:它可以锻炼我的工作能力,提升我在同事间的声望和口碑,可以促进我去学习新东西……

乐观的性格很多时候是自己培养出来的,与其任由原生家庭和固有习惯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悲观的人,不如都来锻炼自己从寻常事情中找到好处的能力,生活的幸福感也会由此提高。


陈诺


如何才能控制自己不往坏处去想呢?我认为,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应对。

第一个方面,

要提高自己的自信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个自信的人,他无论是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都会沉着稳定,坦然应对。他考虑问题,也会科学客观,充满理智。这样的话,他自然会在遇到事情的时候,能够观察到事情的方方面面,从而可以比较好的避免单一的消极话归因。

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自信呢?这一点就需要当事人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客观理性的认识,要认识到自己的优点,认识到自己的长处,要了解自己的资源在哪里,从而做到接受自我、悦纳自我,增强自信。

第二个方面,要培养自己充足的安全感

一个安全感不够的人,会怎么样呢?他会经常担忧、害怕、焦虑,这样的情况下,一旦遇到风吹草动,自然就容易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或者杯弓蛇影,惴惴不安。

如果一个人具备了充足的安全感,那么,当他遇到问题的时候,他很自然的就会保持自然平和的心态,客观理智的去应对。因为在他的心中,对处理什么样的事情,他早已胸有成竹,胸中自有千万兵。自然,他也不会过多的往消极的方向去想了。

当然,如何才能培养自己的安全感呢?这就需要当事人不仅能够看到自己的能力和资源,还要学会运用自己的能力和资源,这样的话,一旦当事人认为自己周围的这个世界是自己可以应付的,当事人的安全感就会慢慢的建立起来。

第三个方面,要培养自己的正常化归因,避免消极化归因

什么是消极化归因呢?消极化归因就是过多的看到事情消极不好的地方,而看不到积极正向的地方。

许多人之所以遇到事情经常往消极的方向去想,往往是因为,他在成长经历当中,培养了自己消极化归因的思考模式。这样的思维模式一旦成了思维习惯,就会让我们自觉不自觉的按照这种思维习惯去思考问题。

所以,要改变这种消极化归因的思维习惯,才能够帮助我们比较好的控制自己遇事不往坏处去想。

这里面可以介绍一个概率论的方法,帮助大家正常化归因。比如说,任何一个事情产生了,往往都会有上中下三种结果。常常消极化归因的人,很自然的就会想到,最差的那种结果,并且,往往会把那种最差结果的概率,想得非常大。但是,这样的想法符合事实吗?显然,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不符合事实的。因为,根据概率论的原理,一件事情它产生的结果,往往有三种可能。最好的一部分,最差的一部分,中间的一部分。最好的和最差的,概率往往是最低的。中间的,往往是概率最高的。所以,显然,我单纯的只看到最差的一面,是不符合事实的,也是需要改变的。

所以在这个时候,如果我们遇事往坏处去想,那我们就要提醒自己,自己犯了概率论这样的一个错误。这样的话,就可以提醒自己要看到另外的两个方面:好的和中间的。这样,就可以比较好的帮助自己能够更加客观理智的看待事物,帮助自己遇事不过多地往坏处去想。

当然,改变自己的这样的一种思考模式或者思考习惯,是需要一段过程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能够做的,就是不断的用新的更加健康的思维方式武装我们的头脑,慢慢的,我们的新的思维习惯就会建立起来,取代旧的不健康的思维习惯。

朋友,加油,你会成功的,上天不会辜负你的付出!

答者:暖心理咨询师安岭


暖心理


有些时候遇事总往坏处想,总担心出意外,在某些年龄段是正常的,有些是有点强迫症,过于担心安全问题,是一种居安思危,比较谨慎比较谨慎的想法。也有一些人可能被迫害妄想症,是在担心别人会害自己;还有一些人是因为生性悲观,遇事如果往好处想,总觉得那是一种自我欺骗,生性乐观的人却截然不同。

每个人的三观是日积月累,经过漫长的岁月而形成的,不可能通过一朝一夕就改变,但是可以通过慢慢的培养,慢慢去理解自己是如何一点一滴成为这种悲观状态的,找到问题根源,就可以对症下药,很容易去解决问题。其次,也要勇敢的去尝试生活,去体验生活中的可能性,比如赶火车赶飞机可以提走到达,哪怕是早几个小时,多尝试几次,自己也就会把握时间,不会有那么多忐忑和不安。

生活中遇到挫折在所难免,但是不可以因为这一次挫折而把自己之前的努力全部否定,这是不恰当的,也是不理智的做法,正确的是应该通过客观冷静的分析,找到失败的原因,鼓励自己继续尝试,不断去完善,那么一定会获得成功的。

没有谁生来都是积极乐观派,那都是需要后期的日积月累,不断的努力去实现的,如果自己发现自己喜欢遇事往坏处想,那么自己可以多结识一些比较积极乐观的人,在与他们认识相处的过程中,慢慢自己也会受其影响,不断改变自己原有的观念,也就不会那么悲观消极。

当自己一次次突破自己的恐惧,一次次战胜自我,那遇事就往坏处想的想法,也会潜移默化的改变,自己会更加积极乐观。


鹈鹕心理


当遇到包含有不确定结果的情境时,人们有两种倾向:一种倾向于预期有较好的结果(乐观主义者),另一种则倾向于预期有较差的结果(悲观主义者)。乐观主义者真的要比悲观主义者好么?在Scheier等人1999年的研究中,他们追踪了309名进行了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病人,发现他们在一开始的乐观主义水平和他们术后的健康程度有直接相关,那些总体而言都比较乐观的病人在手术后比其他病人更不需要回到医院进行一些并发症(如感染、心脏病、或进一步手术)的治疗。

乐观除了给人带来生理上的好处,其在心理健康方面也有很大好处,尤其是当人们面对压力事件时(比如生病、做手术等)。在面临生理疾病的时候,乐观主义者比悲观者更好地保持着积极情绪、避免了如焦虑和抑郁等消极情绪,这帮助他们更能按照医生的嘱托进行恢复。而且这些乐观者在治疗过程中仍在进行的社交接触以及娱乐活动都让他们相比于悲观者在治疗后更不容易感到抑郁和疲劳。

但是悲观者就没救了么?美国迈阿密大学的Antoni等人,在2001年开始逐渐提出了一种认知-行为的压力管理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 stress management, 简称CBSM)。在这种疗法中,参与者不超过8人一个小组,由一位经过培训的导师带领,进行为期10周,每天2.5小时左右的培训。他们的研究发现,经过这样10周应对压力方面的培训,即使是那些最悲观的癌症患者也变得更加乐观,并且拥有了更好的心理与社交健康

在CBSM的培训中,参与者严格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步骤,从放松身体肌肉开始,经过(1)提升觉知力的活动;(2)评估活动;(3)应对(coping)反应活动;以及(4)应对源头活动这4个步骤,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压力事件入手,逐步掌握了一套应对压力的管理方法。或许因为有时候人们遇事总往坏处想,是因为自己没有掌握一套应对与管理不确定性等压力的方法,所以才采用这种“悲观”的方法来应对吧。不知你是否是这样呢?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鲸鱼小星球


遇事往坏处想,其实不见得是坏事,因为这是我们应对可能出现的情况采取的策略,防止因为不好情况的出现而影响大局。但如果需要控制自己遇事不往坏事想,我猜题主一定是思虑过甚,感觉到遇事往坏处想已经成为了一种负担。其实,这也体现了一种焦虑情绪。为了掌控局面,需要将任何不好的情况都考虑到。“这就是最坏的情况了吗?还有没有别的呢?”长此以往,我们会在行动前耗费很多精力,以至于会影响到我们实际的行动,导致难以完成想做的事情。那么,怎样才能控制呢?

首先,允许自己往坏处想。其实这有点类似于强迫的表现:明明知道总是往坏处想会耽误时间、没有必要,但却担心不这么想会带来麻烦。所以第一点,我们需要学会允许往坏处想,这个想法的存在。正所谓“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其次,要了解如果不往坏处想,会带来的不确定性给我们的不安全感是什么。“如果最糟糕的事情发生了,我会变成什么样子,有哪些是我不能承受的。”

然后,针对不能承受的东西进行处理,包括理性辩论、提高自信等,也可以使用如反应阻止技术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并进行适当的焦虑处理训练。如有必要,需要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鹈鹕心理陈小康


遇到事情会往坏处想是人类大脑的天然反应,也就是说,一旦遇到结果不确定的事情,大脑就会想到最坏的结果,即使这个结果不是最坏,也不会是好的。



说到这里,这也就是为何做出改变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因为,做出改变后,结果总是不确定的。

遇事会往坏处想有一个好处就是,清楚的看到风险,不让我们脑袋发热,做出冲动的决定。但也有不利的一面,那就是夸大风险。

怎样才能遇事不往坏处想呢?

1.能够拥抱不确定性

任何事情都不具有百分百的确定性,总有我们不可预见和不可控制的因素。一旦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够更好的思考事情本身和做出决定。

2.即使不好的结果出现了,也不代表我们的人生是失败的

也就是说,一件事情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不足以定义我们的整个人生。这只是我们人生过程中的一个片段,而不是终点。所以,不必太过于纠结结果,反而会更积极。

3.做好会遇到意外的准备

事情总不会完全按照我们自己的设想发展,总会出现一些意外。即使最聪慧的人,在人生和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也会遇到意外。

总之,如果能够明白人生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且能够拥抱不完美和失败,那么,人生就会轻松许多,人也豁达很多。


不倒翁小姐


题主问,遇事如何才能不总往坏处想?其实,凡事都做最差的打算并不是一件坏事。心理学家发现:只要不陷在对“坏处”的焦虑中,“刻意地往坏处想”、为其做好准备,其实是一种有助于我们避开风险的处事方法,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策略性悲观”。

“策略性悲观”究竟是什么?如果平衡悲观与乐观的策略呢?

(图自pexels)

“策略性悲观”是什么?

“策略性悲观”是一种认知策略,指的是在事件发生前,就有着最低的预期。比如,你最近要做一个汇报展示,于是你在脑海中非常细节化的想象了这个报告会失败的情景,这就是一种悲观性策略,

“策略性悲观”可以有效地缓解焦虑感。当你焦虑的时候,强迫自己关注那些好的方面是没有用的,你能做的就是深入自己的焦虑,将其分解成具体的小问题,再针对这些问题做好准备,避免最差的结果真的产生。

比如,你设想出汇报展示会失败的种种可能,并且针对每一种做了预案,比如对常见的听众提问做了准备、备份了你要展示的文件,等等,你悲观的预期就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它减少了最坏的结果发生的可能。

因此,悲观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悲观后无所作为

。如果说,一个人认为Ta想做的事情“绝对会失败”,并且对此毫无作为,放任最差的结果发生、甚至主动促成这种结果,这种悲观才是有害的。

比如,有些人接受了“自己永远无法按时写完论文”的悲观预期,面对论文时干脆一笔不动,自愿用拖延来逃避焦虑感,就是一种需要改变的情况。

由此可见,适当的“策略性悲观”,对更好地完成任务其实有促进作用,只要我们在想到糟糕的结果后,为了避免它真的发生而努力做准备。

如果说,比起“策略性悲观”,你更愿意拥有更多的正能量,我们再一起看看“策略性乐观”到底如何。


比起悲观,乐观真的更好吗?

与“策略性悲观”相对的,“策略性乐观”指的是对事情的发展有着最好的期待,不为可能的负面结果而烦恼

就像悲观不是完全无益的一样,乐观也不是一切问题的万灵药

。适当的乐观,可以让人有更高的幸福感,更少的压力,但不现实的乐观也会让人懈怠和盲目

比如,你准备参加一项运动比赛,不现实的乐观可能会让你轻敌;或者,你坚信自己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多项任务,对此做出了承诺,最后却发现自己的能力其实不足,无法按时完成。

因此,一味的乐观并不是一个好的策略。我们应该学习的,是将“策略性悲观”和“策略性乐观”结合起来,既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又不为未来太过焦虑以至于无法行动

那么,如何才能做出悲观和乐观的平衡呢?


悲观与乐观,我们如何平衡?

首先,悲观与乐观没有好坏之分,它们都是我们处理事情的策略,只不过目的不同

悲观的目的是“保证安全”,排除可能的阻碍、失败;

乐观的目的是“追求进步”,关注进一步提升的可能。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工作,特定的策略可能更有效。

比如,乐观的人往往是更成功的CEO(首席执行官),因为他们充满冒险精神,有信心带领企业进步;悲观的人则在CFO(首席财务官)中更常见,因为他们需要对企业进行谨慎的风险把控。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不妨试试将“策略性悲观”和“策略性乐观”结合起来。如果你是一个“策略性悲观”的人,你可能会因为总是想到糟糕的情况而焦虑,那么这些方法可能会对你有帮助

1. 乐观者的训练:

想象自己成功的样子:具体地在脑海里描绘出事情成功的样子,或者是“成功的自己”的形象,就算这听起来有些自大也没关系。

感恩你所拥有的

:告诉自己,我现有的工作已经完成得足够好了,我对自己的成果感到满意。

庆祝自己的每一点进展:当你的任务有一点小小的进步时,不妨就给自己一点奖励和鼓舞。就算只是排除了一个坏的情况,也是很值得庆祝的。

2. 如果某类特定的事情总让你悲观且焦虑,看看焦虑的背后是什么:

不论是工作还是情感,如果你总是习惯性地悲观,而且因此焦虑,不妨看看背后深层的原因

比如,如果当你担心自己的项目会失败时,你可能在想,“如果项目失败了,老板就不会认可我的能力,我就会丢掉工作,成为一个废物。”

但事实上,未来并不一定会如此糟糕:其实你的项目还有其他同事的投入,并不会轻而易举地失败;即使失败了,你之前的成绩老板也看在眼里;就算是因此丢了工作,这也无法决定你人生的意义。

3. 适当地放弃控制:

有些时候,人们害怕可能的坏结果,就想做到滴水不漏。但事实上,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能力之外无法控制的。所以,不妨尽人事,听天命,做到你能做的,接受你影响不了的

如果说你对某个项目的完美度特别焦虑,可以在大体完成后,给自己制定出一个检查的限制,比如每天最多检查一次有无错误,不要把全部的时间花在细节的检查上。解决焦虑的最好方法不是时刻检查,而是约束自己。

最后想说,不论是“策略性悲观”还是“策略性乐观”,在合理应用时都是有效的策略。比起一味地追求“正能量”,准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和事件本身,才是最有帮助的。

以上。


想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问题,请关注KY心理课:

https://m.genshuixue.com/i/knowyourself?from=singlemessage

关注KnowYourself微信公众号,可预约国内最专业心理咨询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