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癌的誘因有哪些?

用戶101679581204


您好!民以食為天,吃飯是我們生來就有的最原始的行為。在某天,當你進食時感覺身體有些許不適,如胸骨後燒灼痛、異物感等,你卻沒放在心裡,以為只是小小的毛病,殊不知食管癌正在悄悄的到來。

食管癌好發於40歲以上的男性,主要表現為進行性進食困難,所以得了食管癌不是被癌細胞擴散導致死亡,就是活活的被餓死。在這個和平年代,相信每個人都很難想象被活活餓死的命運吧。所以提前認識食管癌,才能讓自己遠離它。

一、吸菸和喝酒都可以讓食管癌的發病率增高

飲酒可造成食管粘膜損傷,當長期的刺激時食管粘膜得不到有效的修復,往往會以另一種機制來抗議,那就是讓自己披上一層鎧甲(鱗狀上皮),雖然這層鎧甲可以抵禦酒精的傷害,但是也是癌變的根源。相關研究發現,重度飲酒者患上食管癌的概率是普通人的7至50倍。

此外,相關研究人員發現,吸菸者食管癌的發生率增加3至8倍,而吸菸又喝酒的人群相對比單單吸菸或喝酒的人群又高多十幾倍。所以,提倡適量喝酒,吸菸有害健康,還是儘早的戒菸吧。

二、不良的飲食習慣亦可造成食管癌

飲食習慣在食管癌發生佔有重要的地位。在我國,食管癌的高發地帶中,主要因素是食物中含有亞硝胺、某些黴菌及其毒素,而在冬季,大部分農村地區都有醃製食品的習慣,醃製食品往往含有大量的硝酸鹽,進入人體後,在胃中可轉化為強致癌物質亞硝胺。亞硝胺類化合物是一種很強的致癌物。一些食品的醃製過程中常有黴菌汙染。黴菌能促使亞硝酸鹽和食物中二級胺含量增加。

在寒冷的冬天,大部分都會想來一場豐盛的火鍋犒勞一下辛苦勞作的自己,但是進食溫度過高的食物,往往會燙傷食管,長期以往,將導致食管癌發生。除此之外,進食的食品過硬或過快都容易導致食管癌發生。

綜上所述,飲食上儘量要吃新鮮的食品,不要貪食過熱的食品,細嚼慢嚥才能品嚐出食物真正的味道。

三、缺乏微量元素、維生素對食管癌的發生亦有一定的影響

微量元素以及維生素對身體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身體的新陳代謝、修復更新都需要充足的微量元素、維生素,才能保持正常的運作。當缺乏時往往會導致一系列的問題,研究發現當人體攝入動物蛋白不足和維生素A、B2、C缺乏時,食管癌發生率會大大提高。

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以及維生素的新鮮蔬果肯定是預防食管癌的絕佳食品,而且進食水果還能使身體更加健康,更有活力。




健康亦養生


食管癌是上消化道常見惡性腫瘤,以鱗癌多見,好發於食管三個生理狹窄處,胸中段多見,下段次之,上段較少見。

病因及誘因:

1.不良的生活及飲食習慣:吸菸和長期大量飲酒是主要誘因之一。

2.經常食用含亞硝胺和致癌毒素的煎炸、熏製、燒烤、鹽醃、黴變食物可誘發食管癌的發生。

3.偏愛食用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不吃水果蔬菜,導致人體缺乏某些微量元素及維生素也是誘因之一。

4.進食過熱、過硬、過快引起的食管壁慢性損傷、炎症未能及時治癒可誘發食管癌。

5.反流性食管炎長期持續存在未能及時治癒可誘發食管癌的發生。

6.食管良性腫瘤如息肉、憩室、乳頭狀瘤、顆粒細胞成肌細胞瘤、食管平滑肌瘤、食管間質瘤等未能及時有效治療可誘發食管癌的發生。


因為食管癌早期症狀不典型而難以發現,另外食管所處解剖位置複雜,手術難以根治,多以姑息療法為主。因此小克建議有以上食管良性病變應積極治癒;糾正不良飲食習慣及生活習慣可有效避免食管癌的發生;平時出現進食停滯感、燒心、反酸、胸骨後不適或疼痛症狀時及時行胃鏡檢查,明查病變情況,及時正確治療可預防或早期發現食管癌。

關注小克了,解更多健康知識。


小克醫學


食道癌(食管癌)是世界範圍內高發的惡性腫瘤之一,早期缺乏特異性表現,常被大家所忽略,大多數患者一經診斷即處於中晚期,預後較差。食管癌的發生是飲食、生活方式、環境因素、感染因素和遺傳因素等綜合作用導致的,我們要認識食管癌的高危因素,重在預防,早期發現、早期處理,以利於預後。一、飲食因素:長期食用黴變的食物(被真菌汙染)、醃製食品、紅肉類食物、辛辣和油炸食品會增加食管癌的發生率,同時飲食過燙、吃得過快等不良習慣也會導致食管黏膜的損傷,進而增加食管癌的發生。

二、吸菸與飲酒:吸菸、飲酒是食管癌明確的危險因素,菸草中含有多種有害物質,長期吸菸可能導致亞硝胺累積而增加食管癌的發生;同時長期大量飲酒的患者也較不飲酒或少量飲酒的人群更易發生食管癌。三、口腔衛生因素:口腔衛生差的人群,易發生齲齒或缺齒,口腔內細菌滋生,亞硝胺物質含量增加,會增加食管癌的發生風險。

四、性別:世界範圍內的研究顯示男性的食管癌發病率和死亡率是女性2~4倍,我國男性與女性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比例也接近2:1。

五、家族史和遺傳易感性:我國食管癌的發生呈現明顯的家族聚集性,家族中直系親屬有食管癌病史的患者較五家族史的人群更易患食管癌,考慮與基因易感性相關。六、感染因素: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是一些食管癌高發地區的重要致病因素,尤其是HPV-16與食管癌呈正相關,HPV感染者發生食管癌風險較常人升高近3倍。

七、其他因素:有胃粘膜萎縮、賁門失弛緩症、頭頸部及上呼吸道鱗癌、吞服酸鹼病史等患者更易出現食管癌。


全科掃地僧


食道癌的誘因是酗酒、喝濃茶、吃熱飯。這幾種不好的習慣是誘發主要原因。山東就是食道癌的主發區,這與山東的風俗有關,山東是禮儀之邦,幹麼講究禮儀,就是這種禮儀導致了壞的毛病。客人一到主家,主家就趕緊燒開水泡茶,茶越濃越熱越好,開水衝完後到出來就勸來客趁熱喝,而且一壺壺的喝,知道主人家做好飯,炒好菜,菜上桌之後,就開喝白酒,山東人能喝,有一次桌上每人喝二斤白酒,山東人勸酒詞說的很留,不喝不好意思,邊喝邊吃熱菜,三大誘因都全了,所以,大家要養成良好的習慣,不要酗酒、喝濃茶、吃熱飯,祝大家都有好的身體。


龍拍天下


您好!您說的症狀符合中醫“噎膈”的範疇,您可以參照下面的內容進行調理、治療。

歡迎關注我,為您提供優質的健康答案。


噎膈是指吞嚥哽噎不順的疾患,臨床表現為飲食吞嚥哽噎不暢,食物難下至胃,甚則格拒不通,食入即吐。噎與膈同屬胃系疾病,分別言之,噎即噎塞,指吞嚥之時咽管哽噎不順,病情較輕;膈為格拒,指飲食不下,或雖下而旋即吐出,病情較重。噎未必兼膈,膈則必兼噎,噎證雖可單獨出現,而又可為膈證的初起表現,如《千金方衍義》雲:“噎之與膈,本同一氣,膈證之始,靡不由噎而成。”故臨床多以噎膈並稱。

根據噎膈的臨床表現,與西醫學中食道和胃的器質性及功能性疾病如食道癌、賁門癌、賁門痙攣、食管憩室、食道炎、食道狹窄、胃食管反流病等相類似。臨床可參照本篇內容辨證論治,同時結合辨病處理。

【病因病機】

噎膈的病因複雜,主要與酒食不節、七情內傷、久病年老有關,氣、痰、瘀交阻於食道、胃口,熱毒互結,脘管狹窄而成噎膈。

一、病因

1.酒食不節

酒食不節是導致本病發生的最常見病因。如嗜酒無度,或過食肥甘辛香燥熱之品,或常食黴變餿腐之物,經年累月,致使胃腸積熱,耗灼胃津,津傷血燥,咽管幹澀,或溼熱痰濁內生,妨礙血行,痰瘀互結,阻於食道胃口,脘管窄隘,逐漸形成本病,如《臨證指南醫案·噎膈反胃》所云:“酒溼厚味,釀痰阻氣。”《醫碥·反胃噎膈》亦指出:“酒客多噎膈,飲熱酒者尤多,以熱傷津液,咽管幹澀,食不得入也。”此外,亦可因飲食過熱,進食過快,或食物粗糙,損傷食道脈絡,氣血凝滯而致本病。

2.七情內傷

因情志因素而致噎膈者,多責之於長期的憂思和惱怒。憂思過度則傷脾,脾氣鬱結,水溼不得輸布,津聚生痰,痰氣搏結,交阻於食道胃口,漸成噎膈;惱怒則傷肝,肝氣乘脾,或日久氣病及血,血行不暢,痰瘀凝阻,食不得下,形成噎膈。

3.久病年老

胃病日久,遷延不愈,或氣滯血瘀互結,或熱傷胃陰,或氣血化源不足,胃脘幹槁。年老腎虛而致噎膈者,多因房勞過度,縱慾太甚,精血虧損,真陰耗傷,津氣失布,食道乾澀,痰氣瘀阻,遂成噎膈之病。

二、病機

噎膈病位在食道與胃口,屬胃氣所主。其基本病變與發病機理,總屬脘管狹窄,津虧液涸,食道乾澀而致,如朱丹溪在《局方發揮》中認為主要是“胃脘幹槁”而致本病發生,葉天士謂本病為“脘管窄隘”。

病變髒腑與肝脾腎三髒有關,病理因素主要為痰、氣、瘀。肝脾腎三髒與食道皆有經絡相連。在生理功能上,脾為胃行其津液,肝氣之疏洩及腎陽之溫煦有助於胃氣之和降,而腎之精液循足少陰之脈濡潤咽嗌,以上因素對食物嚥下入胃,均有協同作用。若酒食不節、七情內傷、久病年老等均可致肝脾腎三髒功能失常:脾之健運失司,水溼聚而為痰;肝之疏洩失常,則氣滯血瘀或氣鬱化火;腎陰不足,則不能濡養咽嗌,終致氣滯、痰阻、血瘀,使食管狹窄,津液乾涸失濡而成噎膈。由此可見,肝、脾、腎有病可累及食道和胃,漸生噎膈,而噎膈由輕到重,也往往波及肝脾腎等髒。初期多以肝脾氣結,痰氣交阻或痰瘀互結為主;後期多以脾腎之陰津、陽氣虛餒為主。

病理性質總屬本虛標實。本虛指陰液損傷以致陰津乾涸,甚者氣虛陽衰。標實乃為痰、氣、瘀阻塞,而痰氣瘀三者一旦形成,又可互為因果,相互搏結,阻膈於食道、胃口。本病雖有輕重之別,但本虛標實這一病理特點卻貫穿於病變全過程,在病情發展的不同階段,本虛與標實有主次之別。

本病初期,多由痰氣交阻於食道,繼則瘀血內結,痰、氣、瘀三者交互搏結,胃之通降阻塞、上下不通,但正虛尚不顯著,以標實為主。久延則氣鬱化火,或痰瘀生熱,傷陰耗液,同時又食不能下,氣血生化乏源,陰津日益枯槁,胃腑失於濡養,痰氣瘀交結倍甚,病情由輕轉重,每見虛實夾雜之候。病情進一步發展,陰津日耗,陰血枯槁,陰傷及陽,病機由標實轉為正虛為主,胃虛不能受納,脾虛不能運化,腎氣耗竭,先後天之氣敗絕,則表現為氣虛陽衰,正氣不支的危重之象。

【診斷與病證鑑別】

一、診斷依據

1.輕症患者主要為胸骨後不適,燒灼感或疼痛,食物通過時有滯留感或輕度梗阻感,咽部乾燥或緊縮感。

2.重症患者見持續性、進行性吞嚥困難,嚥下梗阻即吐,吐出黏液或白色泡沫黏痰,嚴重時伴有胸骨後或背部肩胛區持續性鈍痛,進行性消瘦。

3.常有酒食不節、長期情志不暢、久患胃病及年老腎虛等病史。

二、病證鑑別

1.反胃

噎膈與反胃皆有食入吐出的症狀,但病機、病位、主症各不相同。噎膈多系陰虛有熱,病在脘管賁門,臨床主要特點為吞嚥困難,哽噎不順,旋食旋吐,或徐徐吐出,甚至飲食不下;反胃多屬陽虛有寒,病在幽門,其主要特點為吞嚥並不困難,食雖能入,但停留胃中不化,經久復出,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如《景嶽全書·噎膈》雲:“反胃者,食猶能入,入而反出,故曰反胃;噎膈者,隔塞不通,食不能下,故曰噎膈。”

2.梅核氣

噎膈與梅核氣均可見咽中梗塞不舒的症狀。噎膈系痰氣瘀等有形之物瘀阻於食道胃口,自覺咽中噎塞,飲食嚥下梗阻,甚則吞嚥困難,飲食不下,食入即吐,與日俱增,多見於中老年男性,常伴形體消瘦,面色無華,神倦乏力;梅核氣則系痰氣等無形之邪交阻於咽喉,患者自覺咽中如有物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但飲食嚥下順利,無吞嚥困難的症狀,多見於青中年女性。如《證治匯補·噎膈》所說:“梅核氣者,痰氣窒塞於咽喉之間,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狀如梅核。”

三、相關檢查

胃鏡檢查是本病的首選檢查方法,可在直視下觀察食道、賁門、胃體、幽門及十二指腸的情況,以瞭解有無腫瘤及炎症、潰瘍、狹窄等,並可進行活組織檢查,以明確診斷。內鏡下食管黏膜染色法有助於提高早期食道癌的檢出率。超聲內鏡檢查能準確判斷食道癌的壁內浸潤深度、異常腫大的淋巴結,並能明確腫瘤對周圍器官的浸潤情況,對腫瘤分期、治療方案的制定及判斷預後均有重要意義。X線上消化道鋇餐檢查,可直接觀察到食管的蠕動情況、管壁舒張度、食管黏膜改變,充盈缺損及梗阻程度等。食道CT掃描檢查,可瞭解食管與周圍器官的關係,以幫助診斷。

【辨證】

一、辨證思路

1.辨噎與膈以析輕重

噎與膈既可單獨出現,又常相互關聯,噎未必兼膈,而膈則必兼噎,兩者在病情的輕重程度上有明顯不同,噎證常為膈證的早期表現,病情較輕,若能及早辨析,及時治療,對把握病情的發展趨勢,有一定意義。

2.辨虛與實以分主次

噎膈的病理性質總屬本虛標實,但在病變發展的不同階段,標本虛實的主次各有所異,一般而言,因憂思惱怒、酒食所傷而致氣結血瘀,痰濁內阻者多實,因熱飲傷津、久病年老而致津枯血燥,氣虛陽微者多虛;吞嚥困難,哽噎不順,胸膈脹痛者多實,咽管幹澀,飲食不下,或食入即吐者多虛;病初全身症狀不顯者多實,或以邪實為主,病久形體羸瘦,肌膚甲錯,精神疲憊者多虛,或以正虛為主,虛中夾實。

二、類證鑑別

1.標實辨氣、痰、瘀的主次

噎膈早期,偏於標實者,當辨氣、痰、瘀等病理因素的偏盛。以氣結為主者,病程較短,咽中不適,略有噎塞感,重者吞嚥不利,但飲食不減,症狀常隨情緒的變化而加重或減輕;以痰濁阻滯為主者,吞嚥不利或困難,嘔吐痰涎,胸膈滿悶,舌苔厚膩,脈滑;以血瘀為主者,病程較長,胸骨後疼痛固定不移,飲食難下,或嘔吐紫紅色血液,舌紫,脈細或澀。

2.本虛辨陰虛陽虛

本虛多以陰津枯槁為主,吞嚥困難,胸膈疼痛,口乾咽燥,脘宇灼熱,大便乾結,小便短赤,形體消瘦,皮膚乾枯,舌光紅,乾裂少津,脈細數。發展至後期,陰傷及陽,則可見氣虛陽微之證,泛吐黏液白沫,面浮足腫,面色[[!NFBE2]]白,形寒氣短,舌淡,苔白,脈沉細。

三、證候

1.痰氣交阻證

症狀:吞嚥時自覺食道哽噎不舒,胸膈痞滿或疼痛,情志舒暢時稍可減輕,噯氣呃逆,嘔吐痰涎或食物,口乾咽燥,大便艱澀,舌質紅,苔薄膩,脈弦滑。

病機分析:肝脾氣滯,痰氣交阻於食道胃口,故吞嚥有哽噎感;胸膈閉阻,氣機不暢,則見胸膈痞滿或疼痛;病初氣結不甚,當情緒舒暢時,氣機轉見通利,故症狀暫可減輕;痰氣中阻,胃失和降,上逆而見噯氣呃逆,嘔吐痰涎或食物;鬱熱傷津,胃液漸耗,津不上承下濡則口乾咽燥,大便艱澀;舌紅,苔薄膩,脈弦滑乃氣鬱痰阻,兼有鬱熱之象。

2.瘀血內結證

症狀:吞嚥梗阻,飲食難下,或雖下旋即吐出,甚或嘔出物如赤豆汁,胸膈疼痛,固定不移,形體消瘦,面色晦滯,肌膚枯燥,大便乾結,舌質紫暗,脈細澀。

病機分析:蓄瘀內留,阻滯食道、胃口,脘管窄隘,甚或閉塞不通,故吞嚥梗阻,飲食難下,或雖下而復吐出;瘀阻傷絡,血從上溢則嘔出物如赤豆汁;瘀血內阻,不通則痛,故胸膈疼痛,固定不移;長期胃不受納,氣血化源告竭,不能充養則肌膚枯燥,形體消瘦;血燥津傷則大便乾結;舌質紫暗,脈細澀為正虛瘀結之徵。

3.陰津枯槁證

症狀:食入格拒不下,或入而復出,甚則水漿難進,胸膈疼痛日增,心煩口乾,脘宇灼熱,大便硬結量少,狀如羊矢,小便短赤,形體羸瘦,皮膚乾枯,舌質光紅,乾裂少津,脈細數無力。

病機分析:胃津耗傷,脘管失濡,痰瘀阻隔日甚,故食入格拒不下,入而復出,甚則水飲難進,胸膈疼痛日增;病久精血虧耗,虛熱內生,故心煩口乾,胃脘灼熱,大便硬結量少,狀如羊矢,小便短赤;津傷血虧,肌膚失養,則形體羸瘦,皮膚乾枯;舌光紅,乾裂少津,脈細數無力為津虧內熱之象。

4.氣虛陽微證

症狀:水飲不下,泛吐大量黏液白沫,形瘦神敗,面浮足腫,面色[[!NFBE2]]白,形寒氣短,腹脹,間有腹瀉,舌質淡,苔白,脈細弱或沉細。

病機分析:陰損及陽,中陽衰微,胃虛不能受納,脾虛不能運化,濁氣上逆,故水飲不下,泛吐大量黏液白沫;脾氣衰敗,腎氣耗竭,水溼不化,則面浮足腫,腹脹,間有腹瀉;氣虛陽微,津血枯竭,病情深重,故面色[[!NFBE2]]白,形寒氣短,形瘦神敗;舌淡,苔白,脈細弱或沉細乃陽氣衰微之象。

噎膈的病理性質屬本虛標實,虛實夾雜,故治療總以攻補兼施、扶正祛邪為原則,但應根據本病的不同階段,權衡本虛標實的主次,準確地把握扶正與祛邪兩者主次輕重的關係。初期以標實為主,邪氣鴟張,正虛尚不嚴重,故重在祛邪治標,宜理氣、消瘀、化痰、降火為主,佐以扶正;後期以正虛為主,或年老體弱,病情深重,正不敵邪者,重在扶正治本,或滋陰潤燥,或補氣溫陽,配合理氣化痰消瘀。

二、基本治法

1.開鬱化痰,潤燥降氣法

適應證:痰氣交阻證。

代表方:啟膈散加減。

常用藥:鬱金、砂仁、佛手片開鬱利氣;沙參、貝母、茯苓、瓜蔞潤燥健脾化痰;丹參、石打穿化瘀散結;杵頭糠、荷葉蒂和胃降逆。

加減:胃氣上逆,噯氣嘔吐明顯,加旋覆花、代赭石增強降逆和胃止嘔之力;痰濁內盛,泛吐痰涎量多,加半夏、陳皮、枇杷葉,或噙化玉樞丹以加強化痰之功;津傷較甚,大便艱澀難行,舌紅少津,加生大黃、萊菔子,便通即止,不宜多用、久用,以免傷陰,亦可加麥冬、生地、玄參、白蜜等,以助增液潤燥之力;氣滯血瘀,胸膈疼痛,加延胡索、川楝子、赤芍行氣通瘀止痛;氣鬱化火,心煩口乾,胸骨後有灼熱感,加蒲公英、黃連、山豆根、梔子、金果欖清熱解毒。

2.破血行瘀,化痰軟堅法

適應證:瘀血內結證。

代表方:通幽湯加減。

常用藥:生地、熟地、當歸滋陰養血潤燥;桃仁、紅花、丹參、三七、鬱金活血化瘀;五靈脂、乳香、沒藥、獨角蜣螂破結行瘀止痛;海藻、昆布、貝母、瓜蔞化痰軟堅。

加減:瘀阻顯著,疼痛較甚,加三稜、莪術、炮山甲、急性子破結消癥,通絡止痛;胃失和降,嘔吐較甚,痰涎較多,加海蛤粉、半夏、萊菔子、瓜蔞、薑汁化痰降逆止嘔;瘀阻傷絡,嘔吐物如咖啡色或赤豆汁,或伴黑便,加阿膠、仙鶴草和血止血,亦可加服雲南白藥、三七粉、白及粉化瘀止血;如服藥即吐,難於下嚥,可含化玉樞丹以開膈降逆,隨後再服湯藥。

3.滋陰養血,潤燥生津法

適應證:陰津枯槁證。

代表方:沙參麥冬湯加減。

常用藥:沙參、麥冬、石斛、玉竹養胃生津;生地、熟地、當歸、首烏滋陰養血;烏梅、蘆根、白蜜生津潤腸;半夏、竹茹、薑汁化痰止嘔;山豆根、露蜂房、半枝蓮清熱解毒散結;訶子化痰軟堅。

加減:胃火偏盛,脘宇燒灼感明顯,加山梔、黃連清胃中之火;腸腑失潤,大便燥結,堅如羊矢,去訶子,加火麻仁、瓜蔞仁潤腸通便;津傷液枯,煩渴咽燥,口乾舌裂,可用五汁安中飲頻頻呷服;如嘔惡不止,水漿難進者,可加服開道散,每次1~1.5g,每日2~3次,以軟堅消癥,開道祛腐。

4.補中益氣,溫運脾陽法

適應證:氣虛陽微證。

代表方:補氣運脾湯加減。

常用藥:黃芪、黨參、白朮益氣健脾;陳皮、半夏、茯苓、乾薑降逆祛痰,和中止嘔;大棗、甘草調中和胃。

加減:中陽不足,痰凝瘀阻,胃虛氣逆,嘔吐痰涎不止,去黃芪,加旋覆花、代赭石和胃順氣降逆;泛吐白沫清涎,加吳茱萸溫中止嘔;陽虛明顯,畏寒肢冷,加附子、肉桂、鹿角膠溫補腎陽;精血虧虛,加熟地、山萸肉、枸杞子、當歸補養精血;陰傷及陽,津氣兩虛,口乾咽燥,形體消瘦,大便乾燥,加石斛、麥冬、沙參、肉蓯蓉滋養津液,溫陽通便;脾腎陽虛,大便溏洩,加肉豆蔻溫中止瀉;噎食不下,肢體倦怠,動則氣喘,脈大無力,加升麻、柴胡、陳皮升提中陽之氣。

三、復法應用

1.理氣化痰,活血行瘀法

適應證:噎膈之痰氣瘀阻證。症見吞嚥梗阻不順,固體食物難入,胸膈痞滿疼痛,痛位固定,入夜更甚,時時嘔吐痰涎,大便燥結難行,舌暗或有瘀斑,苔厚膩,脈弦滑。

代表方:導痰湯合復元活血湯加減。前方偏於行氣開鬱,燥溼化痰,治氣鬱痰阻,胸膈痞塞,脅肋脹滿,嘔吐痰涎等症;後方側重於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治瘀血內阻之胸膈疼痛。

常用藥:半夏、陳皮、蘇梗、萊菔子燥溼化痰,和胃降逆止嘔;當歸、桃仁、紅花、山慈菇化瘀散結,行氣止痛;黨參、白朮、茯苓、薏苡仁健脾助運;白花蛇舌草、石打穿清熱解毒散結。

加減:胃氣上逆,嘔惡不止,加旋覆花、代赭石、竹茹、公丁香下氣降逆止嘔;肝胃不和,噯氣泛酸甚,加黃連、吳茱萸辛開苦降,和胃降逆;瘀阻較甚,胸膈疼痛,舌紫脈澀,加急性子、煅瓦楞、延胡索、刺蝟皮、莪術行氣化瘀,散結止痛;脾虛不運,食少腹脹,加雞內金、神曲、谷芽、麥芽健脾助運;陰津不足,口乾咽燥,大便乾結,加沙參、麥冬、全瓜蔞、生地養陰潤腸。

2.益氣養陰生津,化痰散瘀解毒法

適應證:噎膈津氣兩傷,熱毒痰瘀互結證。症見胸膈痞塞脹滿,甚者疼痛,吞嚥不順,或食入反出,嘔吐痰涎或食物,或夾咖啡色液體,噯氣泛酸,面色晦暗,形體消瘦,神疲乏力,大便乾結難行,口乾不欲飲,舌質紫暗,苔少或剝,脈細澀。

代表方:生脈散合膈下逐瘀湯加減。前方益氣養陰,治噎膈氣陰兩傷,肢倦乏力,口乾咽燥等;後方活血祛瘀,行氣止痛,治胸腹積塊疼痛,固定不移。

常用藥:黨參、白朮、茯苓、薏苡仁健脾益氣;沙參、麥冬、石斛養陰生津;半夏、陳皮、蘇梗、丁香和胃降逆;桃仁、當歸、莪術、川芎活血化瘀;山慈菇、貝母、白花蛇舌草、半枝蓮、石打穿解毒化痰散結。

加減:胃氣上逆,嘔吐較甚,加旋覆花、代赭石、竹茹降逆止嘔;胸膈疼痛明顯,加失笑散、延胡索、九香蟲化瘀行氣止痛;吞嚥哽噎不順,加威靈仙、獨角蜣螂、漏蘆通結祛瘀除噎;大便乾結加枳實、檳榔、萊菔子行氣導滯通便,津枯腸燥而便結者,加玄參、生地、全瓜蔞等養陰潤燥。

四、其他療法

1.單方驗方

(1)開管散:鼠婦、青礞石各等量,研細末,每次1~2g,每日4~6次,放舌根部含服,不要用水沖服。

(2)平鯽丸:大鯽魚1條,去內臟,留鱗,以大蒜切片,填魚腹內,溼紙包,黃泥固,慢火煨熟,去鱗骨,入平胃散末,搗丸如梧子大,每次30~50丸,空心米飲吞下,治膈氣不食。

(3)斑蝥1只(去頭、翅、足、絨毛),雞蛋1個。蛋殼上鑽一小孔,將斑蝥放入蛋中,在鍋內蒸半小時。蛋熟後,取出斑蝥研末,分3次吞服,雞蛋亦可分成小塊同食。每週2次,用於食道癌。

(4)硇砂30g,研細末瓶裝備用。每次1~1.5g,每日2次。用於食道癌。此藥有毒,能腐蝕惡肉,破瘀血,不宜過量。

(5)生韭菜葉,泡過,搗爛取汁,每日3次,每次15ml。

2.常用中成藥

(1)雲南白藥:功用與主治:化瘀止血,活血止痛,解毒消腫。用於食道癌胸膈疼痛,嘔吐物如赤豆汁者。用法與用量:每次1~2g,每日3次,飯後服。2周為1個療程,2個療程間休息1周。有效者可連續服10~15個療程以上。

(2)冬凌草片:功用與主治: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用於噎膈屬熱毒內結者,吞嚥困難,口乾咽燥,胸膈疼痛,有燒灼感。用法與用量:每次6片,每日3次,口服。吞嚥困難者可研成粉末沖服,2~3個月為1個療程。

(3)平消片:功用與主治: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用於噎膈證屬痰瘀互結,胸膈疼痛,吞嚥困難,泛吐痰涎者。用法與用量:每次4~8片,每日3次,口服。

(4)華蟾素膠囊:功用與主治:解毒,消腫,止痛。臨床主要用於中、晚期腫瘤的治療。用法與用量:口服,每次2粒,每日3~4次。小療程:1個月;大療程:2個月。

(1)吞嚥困難者,可取天鼎、巨闕、上脘、中脘為主穴,配足三里、內關、風門、厥陰俞、督俞(右)、膈俞、肝俞(左)、膽俞、淵腋等穴,針刺以中等強度,得氣後每針15分鐘,每日1次。

(2)耳針取咽喉(雙)透食道(雙),針刺;體針:取天突穴。手法:天突穴向下直刺2~3寸,進針得氣,大幅度捻轉後退針。當持續捻轉耳針,這時患者即能飲水進食。

(3)取體針天鼎穴斜透向天突穴,得氣後留針45分鐘,然後針耳針咽喉(雙)透食道(雙),即能進飲食和水。

五、臨證勾要

1.正確理解辨證和辨病的關係

噎膈之病,較多見於西醫學中的食道癌,但兩者不能完全等同。因噎膈是根據症狀命名的,從臨床表現來看,它還包括了賁門痙攣、食道炎、食道狹窄等疾病。而食道癌是根據局部病理命名的,症狀表現只是診斷的一個方面,但根據其臨床表現又類似於噎膈,因此可認為它屬於噎膈的範疇,是噎膈範圍中的一個疾病。由此可見,噎膈涵蓋的範圍比較廣,臨床不能單純地把噎膈與食道癌等同起來。

2.及早診斷,確定病性

噎膈的病變範圍較廣,故應及早進行相關檢查,明確診斷,以區別功能性疾病和器質性疾病、良性疾病和惡性疾病,因為疾病性質不同,治療方法不同,預後轉歸也不同。把握病性,對於及時有效的治療和判斷預後均有幫助。

對明確診斷為食道癌、賁門癌患者,應採取中西醫結合綜合治療措施,取長補短,不可偏廢。有手術機會者,首選手術治療,失去手術機會者,可採用放化療治療,在西醫治療的同時,均可加中藥治療。綜合治療,可明顯提高療效,或延長患者生存時間及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特色經驗】

一、臨證經驗

1.扶正有溫補和清補的不同

周仲瑛教授認為,本病之正虛,主要表現為津氣的耗傷,病至後期,氣血陰陽俱損,因此,補益正氣十分必要,尤其是確診為癌症者,大都經過手術和(或)放化療治療,正損不可避免,更應重視補益正氣,但由於個體差異,不同的患者,正氣損傷的側重面及程度是不同的,所以治療亦應隨其正虛的具體情況而定。從臨床實際看,手術後患者多氣血耗損,補益之品不可不用,如人參、黃芪、黃精、冬蟲夏草、靈芝、阿膠、女貞子、枸杞子等均有較好的補益作用,可適當選用。放療患者多易耗氣傷陰,臨床治療宜補益氣陰,清降虛火,選藥以甘寒清潤為主,如太子參、沙參、麥冬、石斛、生地、女貞子、墨旱蓮、天花粉等,化療患者多易耗傷氣血,治療宜益氣養血,選藥以甘溫為主,如黨參、黃芪、白朮、當歸、首烏、熟地、紅景天等。

2.祛邪重在化痰、行瘀、解毒

痰凝、血瘀、氣結、毒蘊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由於痰氣瘀互結,積漸生變,久鬱而釀生“癌毒”,形成了有形之異物,阻隔於食道、胃口,導致噎膈的發生。故在治療中,化痰、祛瘀、行氣、解毒是祛邪的主要治法。常用海藻、昆布、山慈菇、半夏、天南星等化痰,莪術、丹參、當歸、三七、赤芍、桃仁、地鱉蟲等行瘀;白花蛇舌草、白英、半枝蓮、石打穿、腫節風、冬凌草清熱解毒。

3.注意顧護胃氣

“脾胃乃後天之本”,“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得谷者昌,失谷者亡”,藥物的攝入及吸收併產生療效,均以胃氣充盛、脾胃功能正常為前提,故在本病的治療過程中,當時時注意顧護津液及胃氣,以保生化之源不竭,脾胃不敗,特別是化、放療期間,尤以保護脾胃為第一要務,既減輕不良反應,也為放、化療的順利進行提供保障。臨證選藥以清潤和降為宜,勿傷津損胃。因誤傷津液,會致病情加重,過於滋膩,礙其中土,胃氣更傷,則諸藥罔效。

4.掌握理氣不能傷陰,化瘀需防出血,養陰避免膩胃,解毒慎防傷正的原則

噎膈病機複雜,但津虧液涸,食道乾澀,痰氣瘀阻隔於食道胃口,脘管窄隘是其基本病機,縱然在疾病初期,亦存在陰津耗損,故治療雖以理氣化痰,和胃暢膈為主,但要注意時時顧護津液,理氣不能傷陰,辛散香燥之藥不可多用,以免加重病情。

瘀血是本病的重要病理因素之一,活血化瘀貫穿於本病治療的始終,但瘀阻傷絡,可致血不循經而出血不止,臨床表現為嘔吐物如咖啡色或赤豆汁,或伴黑便者,因此治療時應緊密結合病機,或活血化瘀,或破血祛瘀,或化瘀止血,靈活地選擇化瘀藥物,防止引起大出血。

本病後期津液枯槁,陰血虧損,法當滋陰補血,但滋膩之品亦不可過用,當顧護胃氣,防滋膩太過而有礙於脾胃。

痰瘀化熱,熱結成毒,癌毒的概念早已被眾多學者所接受,治療中亦配合使用抗癌中藥,從現代藥理研究看,大多抗癌藥都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但性味苦寒,若用之不當,易傷胃氣脾陽。

二、驗案舉例

案一

王某,男,69歲。

初診(2006年1月11日):近半年來,飲食吞嚥有時困難,梗塞難下,經胃鏡、CT查為食道癌,未行手術及放化療。目前進食乾飯時梗阻明顯,食半流及軟食無妨,泛吐黏痰,量多,不吐酸,大便尚調,口稍幹,偶有咳嗽,寐差,體重下降5kg左右,時有心慌。舌質暗隱紫,苔薄黃膩,脈虛,叄伍不調。證屬痰氣瘀阻,津氣兩傷。太子參10g,南沙參12g,北沙參12g,麥冬10g,法半夏12g,代赭石(先煎)25g,丹參15g,藿香10g,蘇葉10g,黃連3g,石打穿20g,公丁香5g,白花蛇舌草20g,桃仁10g,莪術9g,炙蜈蚣2條,威靈仙12g,急性子10g,旋覆花(包煎)5g,獨角蜣螂2只,炙刺蝟皮15g,煅瓦楞子20g。7劑。

二診(2006年1月19日):1周來噁心嘔吐黏痰3次,飲食有時梗塞難下,矢氣增多,噫氣不多,尿多,夜有心慌,左手臂麻,咽乾,苔薄黃質暗紅,脈小滑兼數。上方加澤漆15g,八月扎12g,腫節風20g。14劑。另:飛硃砂12g,西月石18g,和勻分20份,每日早晚各服1份。

三診(2006年2月25日):服藥2周後,食道梗塞感減輕,飲食通過較順,黏痰減少,矢氣多,咽乾,咳嗽不多,寐差,苔薄黃膩質暗紅,舌下青筋顯露,脈弦滑。初診方加天冬10g,八月扎12g,半枝蓮20g,澤漆15g,腫節風20g。14劑。

四診(2006年3月9日):嘔吐黏液2次,近日穩定,飲食順暢,無梗阻感,晨晚稍咳,咯白痰,大便正常,矢氣多,苔薄黃膩質暗紅,脈細滑。初診方加澤漆15g,腫節風20g,八月扎15g,失笑散(包煎)10g,紅豆杉15g。7劑。

五診(2006年3月23日):近來嘔吐未發,噯氣、矢氣減輕,能食稀飯、爛麵條。舌質暗苔黃膩,舌下青筋顯露,脈細滑。效不更方,守法加減。上方加陳皮6g,竹茹6g,山豆根6g,山慈菇12g,澤漆12g,腫節風15g,合歡皮15g,夜交藤25g。14劑,水煎服。

按:本案辨證為痰氣瘀阻,故治以開鬱化痰,行氣降逆,活血散結,但熱毒久鬱,勢必傷陰,因此始終以麥門冬湯合旋覆代赭湯意化裁出入。患者之心慌、胸悶、脈來叄伍不調的症狀,屬於氣陰不足,心營不暢的表現,病變在心,但與胃相關。胃為水穀之海,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不健,則心失所養。另外,痰阻氣滯,血行不暢,致心脈不利,出現胸悶、脈來不調的症狀。治療上仍以益氣養陰,活血通脈為法。方中沙參、麥冬、黃連、丹參等均為心胃同治的藥物。

案二

黃某,男,74歲。

初診(2006年4月20日):前年夏天飲食吞嚥不順,並進行性加重,今年3月份查CT示“食道中部佔位”,胃鏡示“食道癌”,病理提示為“中分化腺狀細胞癌”,已化療18個週期。目前吞嚥梗阻,進幹食明顯,稀食尚可嚥下,胸膈痞悶,噁心欲嘔,泛吐痰涎,口乾,舌苔薄黃膩,中部少苔,質暗紅,脈細滑。證屬痰氣瘀阻,津氣兩傷,和降失司。治當和胃降氣,化痰祛瘀,益氣生津。旋覆花(包煎)5g,代赭石25g,法半夏10g,黃連3g,吳茱萸3g,失笑散(包煎)10g,腫節風20g,桃仁10g,南沙參10g,北沙參10g,大麥冬10g,太子參10g,丹參15g,公丁香5g,威靈仙15g,炙刺蝟皮15g,煅瓦楞子20g,獨角蜣螂2只,蜈蚣3條,白花蛇舌草20g,石打穿20g,紅豆杉15g。14劑。每日1劑。

二診(2006年5月4日):吞嚥阻塞感較前略有好轉,進幹食明顯,胸膈悶痛不著,口乾。舌苔淡黃薄膩,質淡紫,脈弦滑。上方加莪術10g,半枝蓮20g。28劑。每日1劑。

三診(2006年6月1日):飲食順暢,無阻塞感,噯氣泛酸能平,大便尚調,胸膈不痛,寐可。苔淡黃薄膩,質淡紫,脈小滑。上方加山慈菇12g,澤漆15g。

按:噎膈為胃與食管的病變,病機多為氣鬱、痰阻、血瘀三者互見,兼有津虧、陰傷等虛候。治療以開鬱理氣,化痰祛瘀,滋陰潤燥為基本原則。本患者病史3年,雖經多療程化療,但仍有吞嚥梗阻,噁心嘔吐,胸膈痞悶,口乾欲飲。辨證為痰氣瘀阻,津氣兩傷,和降失司之證。治以和胃降氣,化痰祛瘀,益氣生津。藥用旋覆代赭湯降逆化痰,和胃止嘔;左金丸瀉肝和胃;南北沙參、大麥冬、太子參益氣生津;失笑散、桃仁、丹參祛瘀通絡;腫節風、紅豆杉、獨角蜣螂、蜈蚣、威靈仙、白花蛇舌草、石打穿、炙刺蝟皮解毒抗癌。全方共奏扶正抗癌之效。複診症減,患者無明顯不良反應,遂增加化痰祛瘀、解毒抗癌藥物,以期獲得更好療效。

此例用意在於辨病與辨證並重,攻消之中寓以補益,雖以祛邪為先導,但攻不傷正,針對痰、鬱、瘀、毒、陰傷氣耗等多個環節綜合治療,緩解了症狀,穩定了病情。本案用意還在於以通降之法貫穿於全方,以疏洩開鬱、和胃降逆、化痰行瘀,配以蟲類藥物,強化通降,故見效明顯。

【預後及轉歸】

本病的預後,與病情發展有關。倘若病情始終停留在噎證的階段,只表現為吞嚥之時哽噎不順的痰氣交阻證,不出現胸膈阻塞、飲食不下等膈證表現,一般預後尚好。

古人把膈證列為內科四大疑難重症之一。但由噎轉膈者,發展快慢不同,治療效果也有差異。如病情發展慢而治療見效者,可延緩生命。目前由於診療技術的發展、早期食道癌和賁門癌檢出率的提高,中西醫結合治療,存活率有較大提高,部分患者可達到臨床治癒。若發展較快,已有明顯噎膈證候,確診為癌腫者,治療效果較差,預後不良。

膈證病至後期,陰傷及陽,中氣衰敗,胃虛不能受納,脾虛不能運化,腎氣耗竭,先後天之氣敗絕,則可見氣虛陽微,正氣不支的危重之象,水飲不下,入而復出,大便秘結如羊屎,口吐白色泡沫痰,肢體浮腫者等,大多不治,在此階段,若陽竭於上而水谷不入,陰竭於下而二便不通,稱之為關格,提示開合之機已廢,陰陽行將離絕。

【預防與調護】

改變不良飲食習慣。多食新鮮蔬菜和水果,食物宜軟、爛、溫度適中,充分咀嚼,不食用發黴的食物,不可偏嗜膏粱、醇酒、油炸、炙煿、辛辣。及時治療食管慢性疾病,並予以動態觀察,防止癌變。

加強護理。患者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做好心理疏導工作,消除病人緊張、恐懼、悲觀等不良情緒,幫助患者樹立信心和勇氣,積極配合治療。適當鍛鍊身體,增強體質。


中國醫藥養生


燒烤和火鍋,吃下去對身體是不好的也會得食道癌。


廖永平7


關於科普的問題,其實是一個很無聊的事情。

因為,即使無數次的提醒,人們該犯還照犯!

就象AIDS,已經說過無數次了,人們還是前赴後繼的去勇敢闖關!

所以,這個問題的答案,還是以改變人們的認識為上。畢竟其它醫生的回答已經很詳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