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沒有這兩個人,大清朝根本無力支撐最後五十年,但還是來不及了

丈夫隻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

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慾封侯。

定須捷足隨途驥,那有閒情逐野鷗。

笑指蘆溝橋畔路,有人從此到瀛洲。

——《入都》

若沒有這兩個人,大清朝根本無力支撐最後五十年,但還是來不及了

日耳曼民族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引導下,一路向法蘭西進發。此時,在未來被人們譽為“東方俾斯麥”的滿清重臣李鴻章,也率領著他的親軍江淮鐵騎,大張旗鼓的向天津城開拔,在這座城市中度過了人生中最風光的二十五年。

此時的李鴻章四十七歲,此前李鴻章已經在總督的位置上待了八年,在此期間立下赫赫戰功,先後被朝廷封為伯爵、太子太保、大學士。天津教案事件發生時,李鴻章正就職於湖廣總督,正率領大軍向西北進發,為朝廷平定叛亂。

若沒有這兩個人,大清朝根本無力支撐最後五十年,但還是來不及了

在出徵的過程中接到朝廷的調軍令,連忙調轉馬頭率領軍隊回到京畿附近,緊急戰備,隨時準備與法國軍隊作戰。事件逐漸平息後,兩江總督馬新貽慘遭暗殺,這場轟動全國的刺殺案牽涉甚廣,涉及到從朝廷到地方、從軍隊到民間、湘派系與其他派系甚至外國天主教派等許多敏感尖銳的問題,朝廷只能命曾國藩接任兩廣總督,並令其快馬加鞭,早日赴任。

此時,直隸總督的位置被空出來,李鴻章接替老師曾國藩的位置走馬上任。李鴻章曾在1868年接過老師兩江總督的班,此次調任已是第二次補老師的缺。李鴻章來到天津,特地前往老師府上拜見。

若沒有這兩個人,大清朝根本無力支撐最後五十年,但還是來不及了

曾國藩與李鴻章接觸多年,早就摸清了弟子的脾氣秉性,見李鴻章在這一時期匆匆而來,不等弟子開口,就率先問道:“你現在來到天津,已成為大清外交的關鍵。如今,我國實力大降,外國人時刻準備謀取我國,你犯下的每個小錯誤,都會成為動搖大局的因素。你今後與洋人打交道的時候,有什麼打算嗎?”

李鴻章畢恭畢敬的說:“弟子就是因為這件事前來請教老師的。”曾國藩十分了解弟子的脾性,直言道:“你既然已經來到我這,心裡一定有了打算,不妨說出來讓我聽聽。”李鴻章說:“我也沒有什麼打算。我覺得,跟洋人打交道,不管洋人怎麼做,我都跟他打痞子腔。”這裡的“痞子腔”,指的是安徽方言,也就是油嘴滑舌的意思。

若沒有這兩個人,大清朝根本無力支撐最後五十年,但還是來不及了

曾國藩用手撫摸鬍子,並不搭腔,過了許久才慢慢張嘴說到:“我不明白你怎麼打痞子腔,你先對我打個痞子腔讓我聽聽?”李鴻章仔細一琢磨發現不對勁,連忙改口向老師賠罪道:“弟子只是隨口胡說的,還請老師多多指點。”

曾國藩繼續撫摸著鬍子,看了得意門生許久後才說道:“照我看,還是坦誠相待比較好,我想洋人也是講誠信的。聖人曾說忠義誠信可以在蠻荒推行,這句話總沒錯誤。若沒有切實的力量,不論你如何裝腔作勢,讓人看得透徹,還是不管用的。倒不如以誠相待,跟他心平氣和的講道理,這樣做雖然不能從洋人那佔到便宜,但也不會吃虧。不論如何,信譽總是站得住腳的,腳踏實地總比打痞子強靠譜得多。”

若沒有這兩個人,大清朝根本無力支撐最後五十年,但還是來不及了

李鴻章得到老師教誨後,連忙答允道:“老師所言極是,學生今後將會按照老師的指點行事。”李鴻章與老師會面的細節,在其老年時曾講述給他的下屬吳永,吳永將李鴻章講述的細節記錄在案,收錄在自己的著作《庚子西狩從談》裡。

後世學者根據這則記載,有人覺得李鴻章在人品方面遠遠不及其師曾國藩,也有人覺得李鴻章在圓滑貫通方面卻勝了曾國藩一籌,眾說紛紜。實際上,在這則記錄最早期的版本中,李鴻章至少在表面上承認了老師對自己油腔滑調的批評。

李鴻章曾告訴屬下吳永:“我在老師這裡碰了釘子,得到了教訓,面子上實在掛不住。但是,仔細想想,老師的話著實在理,是無法顛覆的。其後,我在處理外交事務時,不論面對英國、俄國、德國還是法國,始終遵守著老師教導我的不二法門,僅用一個“誠”字與外國人坦誠相待。

若沒有這兩個人,大清朝根本無力支撐最後五十年,但還是來不及了

這樣做果然沒錯,而且,還經常會收穫意想不到的成效。古代人說一句名言可以踐行終身,的確很有道理。倘若不是我的老師擁有目光遠見,又怎麼能一句話點破關鍵,讓我不至於誤入歧途呢?”

對於曾國藩,左宗棠曾對其評價道:“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李鴻章自己也曾對這個老師評價道:“師事近三十年,薪盡火傳,築室忝為門生長;威名震九萬里,內安外攘,曠世難逢天下才。”

其實,不論是曾國藩,還是李鴻章,皆是大清難得的棟樑之材,也不是尋常百姓能夠看透的人物。倘若,不是這兩位政治家在滿清末期與外國列強交涉,恐怕滿清根本無力支撐五十年,早就淪為侵略者們的盤中餐了。

若沒有這兩個人,大清朝根本無力支撐最後五十年,但還是來不及了

李鴻章在其臨死前寫了一首《臨終詩》,詩中說道: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

其實他們自己也知道,這一切還是來不及了,大清朝註定會走向末路。

『《入都》、《臨終詩》、《李鴻章外交》、《庚子西狩從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