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有些人“少年不識李鴻章,長大方知真中堂”?

探秘魅力重慶之美


李鴻章本身在近代史上就是非常有爭議的人,包括辛丑條約在內的不平等條約都是他主導簽訂的,這是很多人壞印象的開始。

不過,在對李鴻章瞭解越來越多,尤其是將自己設身於晚清場景中後,悅史君認為,這就是很多人改變的原因。

李鴻章讀書很厲害,秀才、舉人、進士接連拿下,是一個典型的學霸,還拜了個好老師曾國藩。

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曾國藩創立湘軍作戰,李鴻章也在清朝咸豐三年(1853年)回安徽辦團練,六年後到曾國藩身邊做事,最終開創淮軍。

李鴻章的淮軍得到曾國藩的支持,主要在上海作戰,並且與洋人合作,也對他以後的外交工作打造基礎。

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攻破後,李鴻章被封伯爵,曾國藩主動裁撤湘軍,李鴻章則留下淮軍,繼續平定捻軍。

李鴻章在軍事上取得了很多成就,他也意識到國力不足,積極推動洋務運動,造武器也辦企業。

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曾國藩因天津教案退出,李鴻章開始全部介入外交事務,成為外國人最喜歡打交道的中國人,簽訂了幾十個不平等條約,但李鴻章本身並不願意,實際上他是在替清王朝背鍋。

李鴻章力主建立北洋海軍,剛開始確實很厲害,但幾次作戰都不順利,最後在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

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李鴻章聯合多個東南督撫,不接受慈禧太后要求與外國人作戰的詔令,保住了東南省份的安全。

……

可以說,李鴻章的一生,並不是一個臉譜化的形象,他幹了很多大事,極力維護他代表的清王朝,雖然他有自己的私心,還在各種事務中積累了鉅額財富,但他確實是那個年代不可或缺的一個人物,成為舉國上下的希望。

這一點,悅史君認為,才是我們重新認識李鴻章的意義。


寫有趣的歷史,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8我們一起努力!


歷史這樣說


李鴻章其人如何,我們不妨先來看看別人是怎麼評價他的!

毛澤東:舟大而水淺也。

意思是:李鴻章有大才,可惜啊,當時的時代背景讓他無法施展,正所謂生不逢時。

梁啟超說: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

李鴻章去世的消息傳來,慈禧的眼淚當場就流了下來,感嘆說:“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曾國藩:少荃天資與公牘最相近,將來建樹非凡,或竟青出於藍也未可知。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評價李鴻章:“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伊藤博文曾經和李鴻章說:如果你是我,在日本乾的一定比我強。如果我是你,在中國不一定乾的比你好。

日本人的評價:知西來大勢,識外國文明,想效法自強,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美國總統格蘭特:當世四大偉人之首。那個時代被稱為四大偉人的另外三個是:德國宰相俾斯麥;英國首相本傑明:迪斯雷利,法國總理甘必大。

西方人對李鴻章的的評價:“東方的俾斯麥”。

在德國,俾斯麥接見了李鴻章;

在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給他頒發伯爵勳章;

在美國,前總統格蘭特的夫人將總統的名貴手杖贈給李鴻章;

美國人對李鴻章的評價:以文人來說,他是卓越的;以軍人來說,他在重要的戰役中為國家作了有價值的貢獻;以從政來說,他為這個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國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認的優良設施;以一個外交家來說,他的成就使他成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李鴻章自己對自己的評價:“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是淨室,雖明知為紙片糊裱,然究竟決不定裡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風雨,打成幾個窟窿,隨時補葺,亦可支吾應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種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

但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

梁啟超在《李鴻章傳》稱:鴻章必為數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李鴻章必為十九世紀世界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

梁啟超對李鴻章的評價:若以中國之失政而盡歸於李鴻章一人,李鴻章一人不足惜,而彼執政誤國之樞臣,反得有所諉以辭斧鉞,而我四萬萬人放棄國民之責任者,亦且不復自知其罪也。西報有論者曰:日本非與中國戰,實與李鴻章一人戰耳。其言雖稍過,然亦近之。不見乎各省大吏,徒知畫疆自守,視此事若專為直隸滿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籌一餉出一旅以相急難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己。乃至最可笑者,劉公島降艦之役,當事者致書日軍,求放還廣丙一船,書中謂此艦系屬廣東,此次戰役,與廣東無涉云云。各國聞者,莫不笑之,而不知此語實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者也。若是乎,日本果真與李鴻章一人戰也。以一人而戰一國,合肥合肥,雖敗亦豪哉!中國俗儒罵李鴻章為秦檜者最多焉。

法越中日兩役間,此論極盛矣。出於市井野人之口,猶可言也,士君子而為此言,吾無以名之,名之曰狂吠而已。李鴻章之敗績,既已屢見不一見矣。後此內憂外患之風潮,將有甚於李鴻章時代數倍者,乃今也欲求一如李鴻章其人者,亦渺不可復睹焉。念中國之前途,不禁毛髮慄起,而未知其所終極也。


我在這裡列舉了一些中國名人是怎麼看待李鴻章的,也列舉了國外人民以及政治家是如何看待李鴻章的,同時我也看了一些網友在那裡謾罵李鴻章是賣國賊。

這樣的人你是沒法跟他們講道理的,100多年前和他們說不清,2018年的今天他們依然聽不懂。好在,這樣的人越來越少了,希望他們要麼以後能多讀點書,然後要麼開竅,要麼死掉。

李鴻章晚年簽了很多喪權辱國的條約,歷史的情況究竟如何,有心的百度裡面搜一下就知道了。我在此不多做敘述。

最後說一句我自己心裡的話吧:李中堂,這麼多年都誤會您了。


陳正有話說


我從兩方面回答:

1.為什麼大多數人年少不識李鴻章

我接觸近代史是從初中一年級開始的,所瞭解的歷史知識都是從課本上來的。對老李的瞭解也是從初中開始的。

1895年甲午中日海戰清政府戰敗,與日本締結城下之盟,老李東渡日本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1901年義和團爆發,打著扶清滅洋的口號同洋人鬥爭,慈禧像八國列強宣戰,戰敗後由慶親王奕誆和老李再次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一次次賠款一次次的割讓土地合同上都是老李的名字,雖然清政府法定代表人不是李鴻章,但其是清廷的委託人,所以背上了賣國賊的頭銜,在當時也遭到了憤青的唾罵

2.為什麼長大方知李中堂

對於歷史要以客觀的態度去看待,結合當時的社會環境,國家狀況等多方面去考慮。李鴻章一生豐功偉績從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到創辦洋務,創辦北洋水師

1895年甲午戰敗後,清政府全權委託李鴻章處理停戰協議,李中堂跟光緒要了清朝的賠償的底線後東渡日本。老李頭本著只賠款不割地的原則,積極與伊藤博文周旋,互相砍價又互不讓步,後來因為老李在日本遭到激進分子的刺殺中了一槍,日本理虧在經濟方面做了讓步。由於日本在中國還沒停火,清兵抵擋不住日軍的進攻。光緒發電李鴻章。東三省危急,中華危急。最後不得已老李簽了字。

要說甲午的失敗,難咎其責的是慈禧光緒孃兒倆,慈禧過生日挪用軍費,光緒錯誤指揮

馬關條約簽訂後,清政府把責任都推給了李鴻章,取消北洋海軍,罷免了其北洋大臣職位,辛丑條約簽訂時慈禧西逃,派奕誆為議和大臣李鴻章輔助其工作。李又拿出其與列強砍價兒精神,經過幾日周旋與各國簽訂了辛丑條約。當奕誆要簽字時,老李對奕誆含情脈脈的說,王爺還年輕,以後的路還長,這鍋我背。所以李鴻章又一次被推上了風口浪尖,正所謂我不背鍋誰背鍋

梁啟超曾經找過李鴻章,讓李鴻章擁兩廣自立然後揮師北上,建立一個君主立憲國家。被李一口回絕,說了一句很經典的話,一代人只能幹一代事。






乾造價的


這個問題問得好,“少年不識李鴻章,長大方知真中堂”,李鴻章是誰?不就是鎮壓天太平天國起義的劊子手嗎?不就是光會簽訂賣國條約的老頭嗎?不就是那個搞洋務運動的發起者之一嗎?到底如何,我們接著往下看。


李鴻章:一個爭議很大的歷史人物

李鴻章的生平不用我細說,晚清忠臣。生於1823年,卒於1901年。創建了淮軍和北洋水師。是洋務運動的發起人之一。鎮壓過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參加了甲午中日戰爭。各種條約的簽訂工作。至今仍然頂著賣國賊的帽子。

現今對李鴻章的評價褒貶不一。有說他對外妥協,不敢跟外國人硬剛。說他辦洋務運動,肥了自己,而瘦了天下。自己賺得個盆滿缽滿。“宰相合肥天下瘦”由此而來。這些都是無可辯駁的事實。

也有人說他是晚清較為出色的政治家。使大清朝第一次有了近代外交的雛形。在各種條約中,堅守底線,極力斡旋,讓清政府的損失降到最小。開創的洋務運動更是對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很大貢獻和價值。

對歷史人物的評價要在大背景之下

很多時候,很多人和事並不是非給即白的,會有一些灰色地帶。很多人為了黑李鴻章而黑,有的也會因為過分誇讚李鴻章。因為自己對一些歷史資料的瞭解和對歷史人物憎惡,來評價某一個歷史人物。

總得來說李鴻章的一生仍然是:功大於過!

為什麼這麼說?

人的複雜性註定了人的不同行為和多面性。

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也許在暗地裡也偷過別人家的苞米。對吧。

說回正題,我們看李鴻章的活動對歷史的影響是怎樣的。

說他對新疆妥協,目光短淺,不保護領土完整。這個確實是這樣。但想想在當時積貧積弱的中國,外面有西方各國虎視眈眈,家裡又有各種起義不斷的情況下,清政府的每一次對外活動基本上都是失敗的,為什麼?因為你落後,落後就要捱打。這也是就是說無論內部情況怎麼反應,外部自然會欺負你。佔你的土地。這是一個人改變不了的。

事實證明,確實如此,經過了多年的捱打期,我們才有了發展期。這跟體制有很大關係。

說宰相合肥天下瘦,他確實在辦洋務運動中得到很多財富。但這個對當時歷史有多大影響?

但他的洋務運動就不同了,洋務運動確實是失敗了,但經過這次運動,使得這個古老的帝國願意睜開眼去看世界了。願意從天朝上國的虛幻夢境中走出來。承認自己的不足。開始步履瞞珊的去學習,去追趕。而且加上當時有很多朝中的頑固派勢力的阻撓。那些頑固派在當時的話語權也很強大。即便如此,還是轟轟烈烈幹起來了。足見其難能可貴。

坦白講,搞得不算好,一步一個趔趄,而且還摔倒了。但向前走的幾步,讓中國開啟近代化時期。所有的一切都是新的,辦現代教育,訓練現代陸軍。創建近現代的外交。對歷史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這也是他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

他屬於第一批睜眼看世界的人,跟朝堂上動不動我天朝上國要跟洋人開戰那些不同,他訪遍西方各國。運用較為高明的政治手腕,讓當時積貧積弱的華夏儘可能少遭損失。



引用一個政治書上的觀點:

社會對一個人價值的評判,主要是以他所做的貢獻為標準,看他的行動是不是符合社會發展規律。是否通過實踐促進了歷史的進步, 勞動和通過勞動對社會和他人做出貢獻。這是社會評價一個人的普遍標準。

故而“少年不識李鴻章,長大方知真中堂”。李鴻章不僅是鎮壓天太平天國起義的劊子手,也不僅僅是光會簽訂賣國條約的老頭,他還是那個搞洋務運動的發起者之一,推動了歷史車輪的滾滾向前做出了他的貢獻



小王看歷史啊


談起李鴻章,可以概括為一句話“雖一心忠君報國,奈何有心殺賊,無力迴天,傾一人之力,難挽大廈之既倒。

關於對李鴻章的批判,早在1885年《中法會訂越南條約》時,左宗棠第一個跳出來罵他喪權辱國,因為當時普遍認為該條約是不敗而敗的象徵。後來,又陸續簽訂《馬關條約》、《辛丑條約》,李鴻章替滿清一直背了一百多年喪權辱國的黑鍋到現在。



小時候極其容易受人煽動,人云亦云,乍看李鴻章就是喪權辱國的代表。乃至現在長大了,還是有很多不學無術的腦殘粉抓著李鴻章簽訂條約的標不放,口誅筆伐不停。

我們國人目前有兩大弱點最為要命。一個是待他人太苛刻,待自己太寬容。既站著說話不腰疼,總是喜歡說別人如何如何,實際自己去做估計連別人表都做不到。另一個就是喜歡站在道德制高點批判人,既道德綁架。李鴻章就是被道德綁架了一百多年的最典型人物。

現在社會上端起飯碗就砸的人太多了,那些不懂甚至抨擊李鴻章給滿清背黑鍋的人,自然不懂什麼叫做忠君報國,假若歷史重來這股人恐怕是第一批反水的人。三觀裡不贊同李鴻章忠君報國,你如何期待他在敵國外患時做出如何保家衛國的大義之事?李鴻章沒得選,畢竟接受的教育使然,退一步來說他如果不忠君,怕被罵得更慘。

李鴻章該算是真正的曲線救國的人,也是透徹認識到清朝積重難返難以與列強抗衡的人。比如我們說《辛丑條約》時,慈禧是高興了,但是整整十二國,若真不妥協,最後遭殃的難道不是四萬萬同胞?!


慈禧的意志他無法左右,所以他組織不了八國聯軍,但是他卻可以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給華夏文明留火種,將人民傷亡降到最低。

怎麼說呢?

《東南互保條約》就是最好的例子,也是“年少不知李鴻章,長大方知真中堂”的最好範例。八國聯軍時,慈禧振臂一呼與世界列強為敵,號召天下兵馬勤王,李鴻章直接以拒不奉詔拒絕了慈禧要求。為什麼呢?因為他深知列強就像見了腥的貓,攔不住。既然如此,一定要把東南最富庶,百姓最多的地方保護起來。他不止一次對身邊人說“”吾華夏若他日有與列強角逐之力則必出於東南之土,故而吾雖抗旨而不尊,肝腦塗地,吾必保之!”

一個人頂著莫大壓力與列強先簽訂《東南互保條約》,條件是自己不出兵攻打列強。


不客氣的說我們現在東南如此富庶,有李鴻章當年一份功勞,新中國能夠崛起東南之地取的作用,也有他一份功勞。若當初真是讓列強瓜分洗劫,當年拿破崙僅一個法國便席捲歐洲,何況十二國?!

在做完這一切,保住東南後,最終他骨子裡的忠君思想還是得硬著頭皮上去給慈禧擦屁股,給清廷背黑鍋,簽訂了史上最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李中堂的大義、大仁、大忠,大眼光,又有幾人能看到?!他的無奈、不得志更沒人能懂。

當年李鴻章的死,狠如慈禧為何會掉淚?因為再沒人給滿清和她背黑鍋了。


不書公子


晚清你繞不過去的李鴻章

晚清繞不過的人物一個是林則徐,一個是曾國藩,一個是李鴻章,晚清七十年,林則徐十年,曾國藩三十年,李鴻章是六十年!

同樣是清政府,他們是見證清政府逐漸衰弱的地主士大夫階層,為什麼只有李鴻章捱罵最多,老而不死是為賊啊!因為活得太久,做的事情太多,所以被罵的緣由就多了!李鴻章要是死在甲午海戰前,估計也是好人!

為什麼沒人罵林則徐,林則徐就虎門銷煙就完事了,曾國藩是鎮壓完太平天國整整洋務運動就死了,只有李鴻章,堪稱肱股之臣,從一直伴隨風雨飄搖的晚清。

在甲午中日戰爭之前,清政府通過洋務運動逐漸崛起,李鴻章也是達到人生巔峰,結果甲午海戰之後,李鴻章簽訂的賣國條約;八國聯軍侵華,李鴻章善後;包括俄國對中國的領土侵犯問題上,李鴻章都主張割地以求息事寧人!

為什麼會讓我們“少年不識李鴻章,長大方知真中堂“?

少年的我們都在幹什麼?

獨立寒秋,看萬山紅遍,百舸爭流。鷹擊長空,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揮斥方遒。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我們都在讀書,都在糞土當年萬戶侯,誰是萬戶侯,就是李鴻章啊!

有一句話說的好,我們都是帶著稜角的硬石頭,來到這社會這個拋光機,把我們打磨成圓滑的石頭,我們變得圓滑,變得世故。

變得圓滑世故的人,也許這就懂得了李鴻章吧!

現在的世界不是我們讀書時候想象的世界,我們長大的世界,其實也不是李鴻章當時的世界!所以,我們無法去理解李中堂那種亂世飄搖的裱糊匠的行為。

站在不同的立場,對李鴻章的評價也不盡相同,

清史稿評價李鴻章是:生平以天下為己任,忍辱負重,庶不愧社稷之臣;

孫中山評價:中堂佐治以來,無利不興,無弊不革,艱難險阻,尤所不辭;

近代史學家唐德剛評價李鴻章:內悅昏君,外御列強;

翁同龢譏諷李鴻章:宰相合肥天下瘦(李鴻章是合肥的,說李鴻章合肥其實是雙關,諷刺李鴻章貪汙受賄,這的確是事實)。

臺灣客家大老丘逢甲曾經寫詩: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迴天。(指李鴻章割讓領土)

梁啟超在《李鴻章傳》中評價“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吾欲以兩言論之,曰:不學無術、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勞苦、不畏謗言,是其所長也。”

李鴻章自評:“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一間淨室,雖明知為紙片糊裱,然究竟決不定裡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風雨,打成幾個窟籠,隨時補葺,亦可支吾對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種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


史論縱橫


大貪官罷了,把《厚黑學》用到了極限,掩藏得很好的貪官!個人見解,不喜勿噴!賣國賊!



小福貴李均紅


雖然沒有人邀請!但是想說幾句!

我們所學的歷史,本身就是有問題的!通過歷史書我們可以學習道理,可千萬不要說能夠找尋真相!別的歷史名人不說,單看李鴻章處在的年代!正是我們轟轟烈烈的近代史開端,最為變革的那個時期!

什麼是內憂外患?!碰上一個能和十一國同時宣戰的主子,也見過席捲清朝半壁江山的太平天國運動!一邊是兩千多年的腐朽封建舊制,一邊是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加上西方的民主思想和共和制度。國民麻木不仁,思想閉塞、土地兼併嚴重,八旗兵勇不會騎馬、吸食鴉片,上下沉靡一氣。

我想不道有誰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替換李鴻章。我們不能拿一個理想中的聖人標準來要求一個面臨現實生活中種種困難具體的個人吧!在那個封建王朝能夠提倡洋務運動,組建北洋水師,興辦實業、遊歷西方學習先進制度!與各列強斡旋!說真心話夠可以了!

天底下最難的就是自我革命了!其實洋務運動搞的還算有模有樣,如果一直髮展下去沒準中國也能邁向類似英日的君主立憲。可惜對賭國運我們敗了!這才引起新興資產階級的崛起!不然辛亥革命還不知道何時能成功?要知道,辛亥革命爆發後!仍有一半的省份是支持溥儀的,說明那時大多數人們還對民主共和是個什麼,還是搞不清楚的。

同時代的日本明治維新後,一舉打敗兩大國、一個是大清帝國、一個是沙皇俄國。這倆都是老牌的大帝國,相比較彈丸之地的日本。國土狹小,封閉落後,而且同是亞洲黃種人,只是一次明治維新,居然能夠打敗兩大老牌帝國以及種族論。怎能不對處在同時代的人們引起巨大震撼!

在今天看來,李鴻章已經盡心盡力了!做實事的人不會整天喊口號,也不會計較世俗之見的!談判桌上的政治,沒有槍炮的支持,能談的雙方滿意?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當然籤賣國條約、喪權辱國!但是有幾個人有資格罵他,他是大清帝國的中堂,他憑藉一己之力扶持著這個沉重腐爛的大清帝國!

我們的課本沒寫蘇俄剛成立之時,為了能過讓新生政權存活,保存紅色種子。與納粹德國簽訂了《佈列斯特合約》,你能說列寧是賣國賊嗎?

所以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偉人都是三七開!希望我們從歷史當中找尋道理,而不是用今人之眼光武斷的評判古人!


zhaozilong3


對於這個問題,各位的回答已經夠全面了,所以我也不想再掉書袋,因為即便再怎麼說,也還是那些套話,倒不如結合自己的經歷,來梳理一下近30年來李鴻章形象的變化。或許,這種變化也發生在你的面前。

我出生於1989年,即便是在我出生10年後,中國的互聯網還是很落後,公眾幾乎接受不到更多的資訊和觀點。

小時候我就喜歡歷史,對於一些歷史名人的生卒年份如數家珍。對於李鴻章,甭管是家裡的大人學校的老師,還是當時我能閱讀到的所有書籍、能看到的所有電視節目,都說他是個賣國賊。依稀記得當時電視裡講,說鄧小平同志在80年代會見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談及香港迴歸問題,慷慨激昂地說:“我們一定要收回香港,否則我們就是李鴻章。”

那時候的影視作品也是如此,諸如以前有一部關於甲午海戰的電影,現在看來這電影是典型的臉譜化,但當時看著還是蠻有意思,鄧世昌大義凜然英勇無比,令人欽佩;而李鴻章儼然一個懦弱屈膝的投降派,令人作嘔。

那時候不僅是我,可能很多人都認為,只要中國人團結一心,沒有這些投降派瞎搗亂,沒有這些統治者腐敗墮落亂花錢,中國就一定能戰勝列強,也不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但後來我們都明白了:即便當時中國再團結再不怕死,中國一樣要敗。


再接著,出來了一部《走向共和》,當時中央一套每天八點檔播出,簡直是平地起驚雷,說是萬人空巷都不為過。我記得那時候我大概是在上初一,學習不怎麼樣,天天晚上被老爸關在房間裡寫作業,但還是會偷聽另一間屋子裡的電視中播放著《走向共和》的聲音。所以我便會假借休息或喝水,出來看一看這部電視劇。那次算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看到一個不一樣的、可以說是顛覆性的李鴻章形象。

因為當時是藉故出來偷看,看得斷斷續續,所以很多內容是沒有看到的。但李鴻章前往日本簽訂《馬關條約》那一段我很有幸看到了,當看到劇中李鴻章為減免賠款而一再哀求伊藤博文時,我當時很錯愕,我在想:李鴻章不應該是笑嘻嘻地雙手把割地賠款的條約奉上嗎?怎麼會是這樣?

後來聽說這部電視劇不讓播了,但大家都在討論這部電視劇,慈禧、李鴻章、袁世凱的形象在不斷的討論中逐漸發生著變化,大家對這些徹頭徹尾的反面人物產生了一種同情之理解。尤其是李鴻章,大家都半信半疑地覺得,這電視劇說的是真的嗎?如果是真的,那這李鴻章不僅不是奸臣賣國賊,還是個大大的正面人物呢。


也就是從《走向共和》開始,李鴻章的形象開始逐漸走向積極,反倒是曾經的許多正面人物形象開始有了消極的轉變。諸如在辛酉政變中被整垮的肅順、端華之類,逐漸被大家認可為是頑固派,而鬼子六則成了善於向西方學習的洋務派。大概就是在我上大學期間,即2008年至2012年期間,中國互聯網的發展速度加快,在網上可以很自由地發表觀點,辯論爭鳴,人們對資訊的掌握、共享和傳播更加便利。記得那時候在貼吧、論壇、博客、QQ群裡,大家聊的爭的辯的,都是這些爭議性話題。不少海外人士和海外資訊也參與進來,使得公眾的視野在互聯網的加持下拓展了不少。

不可否認的是,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歷史評價的重新洗牌加快了,“近代化”的觀點從學術領域走出來,開始被公眾認可,即認為近代中國不止有侵略與反侵略一條主線,還有學習西方的“近代化”主線,這兩條線彼此纏扭在一起,才形成了中國近代史。而李鴻章,作為洋務運動的代表人,成為推進中國近代化的關鍵人物。

再後來,自媒體橫空出世。自媒體本身就具備獵奇的特點,比如標題黨、勁爆話題和言論等等,所以“李鴻章”這個話題正好適合自媒體去炒作和渲染。這一時期,伴隨著自媒體的發展(比如微博),公知大V們頻頻露面,儼然成為意見領袖。他們的特點是,宣傳和贊同帶有精英立場的觀點,於是李鴻章的改革和守成主義觀點正合他們的胃口。這一時期,人民大學的張鳴教授在這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他對於晚清的自強、改革、新政、立憲等活動基本持肯定立場,而對於辛亥革命卻提出異議。張鳴雖是學者,但卻不學究,他善於用通俗易懂的小故事形式去解讀近代史的另一個側面,於是他的微博和書都很火,大家也更易於接受和理解他的觀點。


這種立場蔚為大觀後,李鴻章的形象越來越好了,幾乎快要被捧成聖人了。而隨著智能手機和3G、4G網絡的普及,比微博更草根更平民的自媒體出現了,諸如微信公眾平臺和今日頭條之類。相比於微博,它們可沒那麼雅沒那麼精英。創作者做自媒體就是為了賺錢,為了出爆文,只要能戳中公眾的G點,啥都可以寫,於是李鴻章又成了絕好的話題,諸如什麼“李鴻章與美國格蘭特總統交情甚好”、“李鴻章周遊列國受到各國歡迎”、“李鴻章與俾斯麥”、“李鴻章搞東南互保差點自立為大總統”等等。與此同時,不少創作者把《走向共和》的視頻截取下來搬運到了平臺上,李鴻章老成謀國、用心良苦的形象再洗得到加持。實際上,題主所說這句“年少不識李鴻章”,其實正是某篇自媒體的爆文。不可否認,這些圖文和視頻有的是為了賺錢而不惜造成誤導公眾的惡果,但也向公眾傳遞了不少鮮為人知的歷史事實和與眾不同但又可以自圓其說的歷史解釋,這讓大家在通過自媒體打發時間的同時,也開拓了視野。


時過境遷,如今的李鴻章真的成了聖人,和當年以賣國賊著稱的李鴻章已是雲泥之別,但這兩個李鴻章卻都不是真正客觀公允的李鴻章。從這個角度看,二者卻又何其相似。

至於是什麼讓我們長大才知真中堂呢?讓我們感謝科技吧,感謝互聯網吧。如果沒有這些,你再過50年還是不知道真中堂


達摩說




最早看到的李鴻章形象見諸於中小學的課本,言之鑿鑿說這是一個鐵桿漢奸,外加賣國賊,這應該也是大多數人對李鴻章先入為主的第一印象。

再次關注到李鴻章是在看過《走向共和》之後,第一次讓我們對歷史人物有了更豐富更立體的看法。處在中華三千年之未有之大變局之下,各色人物的內心掙扎和勾心鬥角,李鴻章的獨木難支和苦苦支撐。

憑心而論,就連慈禧太后那個不識幾個字也沒有什麼見識的老女人也不可能是一個只知道跪舔洋人的瘋子,何況讀過經世濟民之學的個性倔強的李鴻章。

畢竟賣國自己也沾不到什麼光,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人才會損國不利己的去一心一意的堅持賣國二十年,這需要多麼強大的內心呀。



掀去意識形態的干擾和流於世俗的觀念,我們就會發現一個不一樣的李鴻章。

作為曾國藩最傑出的學生,李鴻章確實做到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冰生於水而寒勝水”。不管是他的個人見識和才幹抱負都遠在曾國藩之上,也可以說李鴻章就是站在曾國藩的肩膀上走上人生顛峰的。

李鴻章在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過程中不斷成長,在鎮壓捻軍中終於獨擋一面,成就了自己的大業。

李鴻章更是洋務運動的主推手,在中興三傑中也是成就最大的一個,現在深圳的招商局集團就是當年李鴻章的傑作。

當然李鴻章也有自己的侷限性,他突破不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天花板,他同樣也做錯了許多事,但整體上他是遠遠強於同時期的其它滿漢大臣的。



人到中年,回來看看李鴻章,才能看到一個更真切的人物影像。

大清國不是李鴻章的大清國,是滿清貴族的大清國;在李鴻章拼命為大清國當裱糊匠的時候,那些滿清貴族、中央的清流和政敵們都在和他搗亂,充當攪屎棍。


鑑於此,在歷史上才有這樣的說法:甲午戰爭是日本國和李鴻章一個人的戰爭,大清國朝野都在等著李鴻章的失敗,然後看他的笑話,這就是李鴻章的悲劇。

尤其是在1900年,抽了風的慈禧太后向西方十一國列強同時開戰,結果被打的稀裡糊塗,亂作一團。這時的慈禧只知道逃命,如同後來吹噓“我軍奔走如飛,日寇望塵莫及”的那個漢奸將軍一樣無恥。

北京城被攻破了,總要有人出來收拾爛攤子,要和洋人籤和約,這樣被萬人罵的事沒有人願意幹。這時只有李鴻章站出來,以七十幾歲的高齡,再來當一次背國俠。談判完成不久,李鴻章就在國人的罵聲中死去了。



縱觀李鴻章的一生,就是一出悲劇。

我們在企業管理中,明白這樣 一個道理:高管的能力再強,也突破不了老闆能力的天花板。老闆的認知水平決定了一個企業發展的高度,員工的水平再高,碰到老闆的天花板也沒有用。

李鴻章同樣是如此,他同洋人打交道的次數太多,明白了許多西方先進的技術和理念,知道如何強國,但這些又是為滿清貴族所不容的。

況且大清國有大量的清流分子存在,這些人站在道德的高位,時時鼓吹中國傳統文化的先進性,反對洋務運動和向西方學習。

再加上就是在支持洋務運動的大臣內部也存在激烈鬥爭,相互攻擊,希望大清國的資源能向自己這一邊傾斜,讓自己做出豐功偉業,博取皇帝的讚許,早日當上CEO。


就是在與這些人的鬥智鬥勇中,艱難的在做事,努力為大清國這架破馬車擋風遮雨,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只有人到中年,在面對上下左右的壓力時,無能為力卻不不得不為責任而前行時,才能明白李鴻章的處境和不易,也可以說是中年人處境的真實寫照。

站在中年人的角度,我們看到的是李鴻章孤獨和掙扎,努力和絕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