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有些人“少年不识李鸿章,长大方知真中堂”?

探秘魅力重庆之美


李鸿章本身在近代史上就是非常有争议的人,包括辛丑条约在内的不平等条约都是他主导签订的,这是很多人坏印象的开始。

不过,在对李鸿章了解越来越多,尤其是将自己设身于晚清场景中后,悦史君认为,这就是很多人改变的原因。

李鸿章读书很厉害,秀才、举人、进士接连拿下,是一个典型的学霸,还拜了个好老师曾国藩。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曾国藩创立湘军作战,李鸿章也在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回安徽办团练,六年后到曾国藩身边做事,最终开创淮军。

李鸿章的淮军得到曾国藩的支持,主要在上海作战,并且与洋人合作,也对他以后的外交工作打造基础。

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攻破后,李鸿章被封伯爵,曾国藩主动裁撤湘军,李鸿章则留下淮军,继续平定捻军。

李鸿章在军事上取得了很多成就,他也意识到国力不足,积极推动洋务运动,造武器也办企业。

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曾国藩因天津教案退出,李鸿章开始全部介入外交事务,成为外国人最喜欢打交道的中国人,签订了几十个不平等条约,但李鸿章本身并不愿意,实际上他是在替清王朝背锅。

李鸿章力主建立北洋海军,刚开始确实很厉害,但几次作战都不顺利,最后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李鸿章联合多个东南督抚,不接受慈禧太后要求与外国人作战的诏令,保住了东南省份的安全。

……

可以说,李鸿章的一生,并不是一个脸谱化的形象,他干了很多大事,极力维护他代表的清王朝,虽然他有自己的私心,还在各种事务中积累了巨额财富,但他确实是那个年代不可或缺的一个人物,成为举国上下的希望。

这一点,悦史君认为,才是我们重新认识李鸿章的意义。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历史这样说


李鸿章其人如何,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别人是怎么评价他的!

毛泽东:舟大而水浅也。

意思是:李鸿章有大才,可惜啊,当时的时代背景让他无法施展,正所谓生不逢时。

梁启超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李鸿章去世的消息传来,慈禧的眼泪当场就流了下来,感叹说:“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曾国藩:少荃天资与公牍最相近,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也未可知。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评价李鸿章:“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伊藤博文曾经和李鸿章说:如果你是我,在日本干的一定比我强。如果我是你,在中国不一定干的比你好。

日本人的评价: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美国总统格兰特:当世四大伟人之首。那个时代被称为四大伟人的另外三个是:德国宰相俾斯麦;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法国总理甘必大。

西方人对李鸿章的的评价:“东方的俾斯麦”。

在德国,俾斯麦接见了李鸿章;

在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给他颁发伯爵勋章;

在美国,前总统格兰特的夫人将总统的名贵手杖赠给李鸿章;

美国人对李鸿章的评价: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李鸿章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是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

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称: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若以中国之失政而尽归于李鸿章一人,李鸿章一人不足惜,而彼执政误国之枢臣,反得有所诿以辞斧钺,而我四万万人放弃国民之责任者,亦且不复自知其罪也。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己。乃至最可笑者,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船,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各国闻者,莫不笑之,而不知此语实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者也。若是乎,日本果真与李鸿章一人战也。以一人而战一国,合肥合肥,虽败亦豪哉!中国俗儒骂李鸿章为秦桧者最多焉。

法越中日两役间,此论极盛矣。出于市井野人之口,犹可言也,士君子而为此言,吾无以名之,名之曰狂吠而已。李鸿章之败绩,既已屡见不一见矣。后此内忧外患之风潮,将有甚于李鸿章时代数倍者,乃今也欲求一如李鸿章其人者,亦渺不可复睹焉。念中国之前途,不禁毛发栗起,而未知其所终极也。


我在这里列举了一些中国名人是怎么看待李鸿章的,也列举了国外人民以及政治家是如何看待李鸿章的,同时我也看了一些网友在那里谩骂李鸿章是卖国贼。

这样的人你是没法跟他们讲道理的,100多年前和他们说不清,2018年的今天他们依然听不懂。好在,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希望他们要么以后能多读点书,然后要么开窍,要么死掉。

李鸿章晚年签了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历史的情况究竟如何,有心的百度里面搜一下就知道了。我在此不多做叙述。

最后说一句我自己心里的话吧:李中堂,这么多年都误会您了。


陈正有话说


我从两方面回答:

1.为什么大多数人年少不识李鸿章

我接触近代史是从初中一年级开始的,所了解的历史知识都是从课本上来的。对老李的了解也是从初中开始的。

1895年甲午中日海战清政府战败,与日本缔结城下之盟,老李东渡日本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1901年义和团爆发,打着扶清灭洋的口号同洋人斗争,慈禧像八国列强宣战,战败后由庆亲王奕诓和老李再次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一次次赔款一次次的割让土地合同上都是老李的名字,虽然清政府法定代表人不是李鸿章,但其是清廷的委托人,所以背上了卖国贼的头衔,在当时也遭到了愤青的唾骂

2.为什么长大方知李中堂

对于历史要以客观的态度去看待,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国家状况等多方面去考虑。李鸿章一生丰功伟绩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到创办洋务,创办北洋水师

1895年甲午战败后,清政府全权委托李鸿章处理停战协议,李中堂跟光绪要了清朝的赔偿的底线后东渡日本。老李头本着只赔款不割地的原则,积极与伊藤博文周旋,互相砍价又互不让步,后来因为老李在日本遭到激进分子的刺杀中了一枪,日本理亏在经济方面做了让步。由于日本在中国还没停火,清兵抵挡不住日军的进攻。光绪发电李鸿章。东三省危急,中华危急。最后不得已老李签了字。

要说甲午的失败,难咎其责的是慈禧光绪娘儿俩,慈禧过生日挪用军费,光绪错误指挥

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把责任都推给了李鸿章,取消北洋海军,罢免了其北洋大臣职位,辛丑条约签订时慈禧西逃,派奕诓为议和大臣李鸿章辅助其工作。李又拿出其与列强砍价儿精神,经过几日周旋与各国签订了辛丑条约。当奕诓要签字时,老李对奕诓含情脉脉的说,王爷还年轻,以后的路还长,这锅我背。所以李鸿章又一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正所谓我不背锅谁背锅

梁启超曾经找过李鸿章,让李鸿章拥两广自立然后挥师北上,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国家。被李一口回绝,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事。






干造价的


这个问题问得好,“少年不识李鸿章,长大方知真中堂”,李鸿章是谁?不就是镇压天太平天国起义的刽子手吗?不就是光会签订卖国条约的老头吗?不就是那个搞洋务运动的发起者之一吗?到底如何,我们接着往下看。


李鸿章:一个争议很大的历史人物

李鸿章的生平不用我细说,晚清忠臣。生于1823年,卒于1901年。创建了淮军和北洋水师。是洋务运动的发起人之一。镇压过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参加了甲午中日战争。各种条约的签订工作。至今仍然顶着卖国贼的帽子。

现今对李鸿章的评价褒贬不一。有说他对外妥协,不敢跟外国人硬刚。说他办洋务运动,肥了自己,而瘦了天下。自己赚得个盆满钵满。“宰相合肥天下瘦”由此而来。这些都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也有人说他是晚清较为出色的政治家。使大清朝第一次有了近代外交的雏形。在各种条约中,坚守底线,极力斡旋,让清政府的损失降到最小。开创的洋务运动更是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很大贡献和价值。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在大背景之下

很多时候,很多人和事并不是非给即白的,会有一些灰色地带。很多人为了黑李鸿章而黑,有的也会因为过分夸赞李鸿章。因为自己对一些历史资料的了解和对历史人物憎恶,来评价某一个历史人物。

总得来说李鸿章的一生仍然是:功大于过!

为什么这么说?

人的复杂性注定了人的不同行为和多面性。

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也许在暗地里也偷过别人家的苞米。对吧。

说回正题,我们看李鸿章的活动对历史的影响是怎样的。

说他对新疆妥协,目光短浅,不保护领土完整。这个确实是这样。但想想在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外面有西方各国虎视眈眈,家里又有各种起义不断的情况下,清政府的每一次对外活动基本上都是失败的,为什么?因为你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也是就是说无论内部情况怎么反应,外部自然会欺负你。占你的土地。这是一个人改变不了的。

事实证明,确实如此,经过了多年的挨打期,我们才有了发展期。这跟体制有很大关系。

说宰相合肥天下瘦,他确实在办洋务运动中得到很多财富。但这个对当时历史有多大影响?

但他的洋务运动就不同了,洋务运动确实是失败了,但经过这次运动,使得这个古老的帝国愿意睁开眼去看世界了。愿意从天朝上国的虚幻梦境中走出来。承认自己的不足。开始步履瞒珊的去学习,去追赶。而且加上当时有很多朝中的顽固派势力的阻挠。那些顽固派在当时的话语权也很强大。即便如此,还是轰轰烈烈干起来了。足见其难能可贵。

坦白讲,搞得不算好,一步一个趔趄,而且还摔倒了。但向前走的几步,让中国开启近代化时期。所有的一切都是新的,办现代教育,训练现代陆军。创建近现代的外交。对历史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也是他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他属于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人,跟朝堂上动不动我天朝上国要跟洋人开战那些不同,他访遍西方各国。运用较为高明的政治手腕,让当时积贫积弱的华夏尽可能少遭损失。



引用一个政治书上的观点:

社会对一个人价值的评判,主要是以他所做的贡献为标准,看他的行动是不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劳动和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这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普遍标准。

故而“少年不识李鸿章,长大方知真中堂”。李鸿章不仅是镇压天太平天国起义的刽子手,也不仅仅是光会签订卖国条约的老头,他还是那个搞洋务运动的发起者之一,推动了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做出了他的贡献



小王看历史啊


谈起李鸿章,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虽一心忠君报国,奈何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倾一人之力,难挽大厦之既倒。

关于对李鸿章的批判,早在1885年《中法会订越南条约》时,左宗棠第一个跳出来骂他丧权辱国,因为当时普遍认为该条约是不败而败的象征。后来,又陆续签订《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李鸿章替满清一直背了一百多年丧权辱国的黑锅到现在。



小时候极其容易受人煽动,人云亦云,乍看李鸿章就是丧权辱国的代表。乃至现在长大了,还是有很多不学无术的脑残粉抓着李鸿章签订条约的标不放,口诛笔伐不停。

我们国人目前有两大弱点最为要命。一个是待他人太苛刻,待自己太宽容。既站着说话不腰疼,总是喜欢说别人如何如何,实际自己去做估计连别人表都做不到。另一个就是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批判人,既道德绑架。李鸿章就是被道德绑架了一百多年的最典型人物。

现在社会上端起饭碗就砸的人太多了,那些不懂甚至抨击李鸿章给满清背黑锅的人,自然不懂什么叫做忠君报国,假若历史重来这股人恐怕是第一批反水的人。三观里不赞同李鸿章忠君报国,你如何期待他在敌国外患时做出如何保家卫国的大义之事?李鸿章没得选,毕竟接受的教育使然,退一步来说他如果不忠君,怕被骂得更惨。

李鸿章该算是真正的曲线救国的人,也是透彻认识到清朝积重难返难以与列强抗衡的人。比如我们说《辛丑条约》时,慈禧是高兴了,但是整整十二国,若真不妥协,最后遭殃的难道不是四万万同胞?!


慈禧的意志他无法左右,所以他组织不了八国联军,但是他却可以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给华夏文明留火种,将人民伤亡降到最低。

怎么说呢?

《东南互保条约》就是最好的例子,也是“年少不知李鸿章,长大方知真中堂”的最好范例。八国联军时,慈禧振臂一呼与世界列强为敌,号召天下兵马勤王,李鸿章直接以拒不奉诏拒绝了慈禧要求。为什么呢?因为他深知列强就像见了腥的猫,拦不住。既然如此,一定要把东南最富庶,百姓最多的地方保护起来。他不止一次对身边人说“”吾华夏若他日有与列强角逐之力则必出于东南之土,故而吾虽抗旨而不尊,肝脑涂地,吾必保之!”

一个人顶着莫大压力与列强先签订《东南互保条约》,条件是自己不出兵攻打列强。


不客气的说我们现在东南如此富庶,有李鸿章当年一份功劳,新中国能够崛起东南之地取的作用,也有他一份功劳。若当初真是让列强瓜分洗劫,当年拿破仑仅一个法国便席卷欧洲,何况十二国?!

在做完这一切,保住东南后,最终他骨子里的忠君思想还是得硬着头皮上去给慈禧擦屁股,给清廷背黑锅,签订了史上最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李中堂的大义、大仁、大忠,大眼光,又有几人能看到?!他的无奈、不得志更没人能懂。

当年李鸿章的死,狠如慈禧为何会掉泪?因为再没人给满清和她背黑锅了。


不书公子


晚清你绕不过去的李鸿章

晚清绕不过的人物一个是林则徐,一个是曾国藩,一个是李鸿章,晚清七十年,林则徐十年,曾国藩三十年,李鸿章是六十年!

同样是清政府,他们是见证清政府逐渐衰弱的地主士大夫阶层,为什么只有李鸿章挨骂最多,老而不死是为贼啊!因为活得太久,做的事情太多,所以被骂的缘由就多了!李鸿章要是死在甲午海战前,估计也是好人!

为什么没人骂林则徐,林则徐就虎门销烟就完事了,曾国藩是镇压完太平天国整整洋务运动就死了,只有李鸿章,堪称肱股之臣,从一直伴随风雨飘摇的晚清。

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清政府通过洋务运动逐渐崛起,李鸿章也是达到人生巅峰,结果甲午海战之后,李鸿章签订的卖国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李鸿章善后;包括俄国对中国的领土侵犯问题上,李鸿章都主张割地以求息事宁人!

为什么会让我们“少年不识李鸿章,长大方知真中堂“?

少年的我们都在干什么?

独立寒秋,看万山红遍,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挥斥方遒。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我们都在读书,都在粪土当年万户侯,谁是万户侯,就是李鸿章啊!

有一句话说的好,我们都是带着棱角的硬石头,来到这社会这个抛光机,把我们打磨成圆滑的石头,我们变得圆滑,变得世故。

变得圆滑世故的人,也许这就懂得了李鸿章吧!

现在的世界不是我们读书时候想象的世界,我们长大的世界,其实也不是李鸿章当时的世界!所以,我们无法去理解李中堂那种乱世飘摇的裱糊匠的行为。

站在不同的立场,对李鸿章的评价也不尽相同,

清史稿评价李鸿章是: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

孙中山评价:中堂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难险阻,尤所不辞;

近代史学家唐德刚评价李鸿章:内悦昏君,外御列强;

翁同龢讥讽李鸿章:宰相合肥天下瘦(李鸿章是合肥的,说李鸿章合肥其实是双关,讽刺李鸿章贪污受贿,这的确是事实)。

台湾客家大老丘逢甲曾经写诗: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指李鸿章割让领土)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评价“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李鸿章自评:“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笼,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史论纵横


大贪官罢了,把《厚黑学》用到了极限,掩藏得很好的贪官!个人见解,不喜勿喷!卖国贼!



小福贵李均红


虽然没有人邀请!但是想说几句!

我们所学的历史,本身就是有问题的!通过历史书我们可以学习道理,可千万不要说能够找寻真相!别的历史名人不说,单看李鸿章处在的年代!正是我们轰轰烈烈的近代史开端,最为变革的那个时期!

什么是内忧外患?!碰上一个能和十一国同时宣战的主子,也见过席卷清朝半壁江山的太平天国运动!一边是两千多年的腐朽封建旧制,一边是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加上西方的民主思想和共和制度。国民麻木不仁,思想闭塞、土地兼并严重,八旗兵勇不会骑马、吸食鸦片,上下沉靡一气。

我想不道有谁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替换李鸿章。我们不能拿一个理想中的圣人标准来要求一个面临现实生活中种种困难具体的个人吧!在那个封建王朝能够提倡洋务运动,组建北洋水师,兴办实业、游历西方学习先进制度!与各列强斡旋!说真心话够可以了!

天底下最难的就是自我革命了!其实洋务运动搞的还算有模有样,如果一直发展下去没准中国也能迈向类似英日的君主立宪。可惜对赌国运我们败了!这才引起新兴资产阶级的崛起!不然辛亥革命还不知道何时能成功?要知道,辛亥革命爆发后!仍有一半的省份是支持溥仪的,说明那时大多数人们还对民主共和是个什么,还是搞不清楚的。

同时代的日本明治维新后,一举打败两大国、一个是大清帝国、一个是沙皇俄国。这俩都是老牌的大帝国,相比较弹丸之地的日本。国土狭小,封闭落后,而且同是亚洲黄种人,只是一次明治维新,居然能够打败两大老牌帝国以及种族论。怎能不对处在同时代的人们引起巨大震撼!

在今天看来,李鸿章已经尽心尽力了!做实事的人不会整天喊口号,也不会计较世俗之见的!谈判桌上的政治,没有枪炮的支持,能谈的双方满意?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当然签卖国条约、丧权辱国!但是有几个人有资格骂他,他是大清帝国的中堂,他凭借一己之力扶持着这个沉重腐烂的大清帝国!

我们的课本没写苏俄刚成立之时,为了能过让新生政权存活,保存红色种子。与纳粹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合约》,你能说列宁是卖国贼吗?

所以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伟人都是三七开!希望我们从历史当中找寻道理,而不是用今人之眼光武断的评判古人!


zhaozilong3


对于这个问题,各位的回答已经够全面了,所以我也不想再掉书袋,因为即便再怎么说,也还是那些套话,倒不如结合自己的经历,来梳理一下近30年来李鸿章形象的变化。或许,这种变化也发生在你的面前。

我出生于1989年,即便是在我出生10年后,中国的互联网还是很落后,公众几乎接受不到更多的资讯和观点。

小时候我就喜欢历史,对于一些历史名人的生卒年份如数家珍。对于李鸿章,甭管是家里的大人学校的老师,还是当时我能阅读到的所有书籍、能看到的所有电视节目,都说他是个卖国贼。依稀记得当时电视里讲,说邓小平同志在80年代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谈及香港回归问题,慷慨激昂地说:“我们一定要收回香港,否则我们就是李鸿章。”

那时候的影视作品也是如此,诸如以前有一部关于甲午海战的电影,现在看来这电影是典型的脸谱化,但当时看着还是蛮有意思,邓世昌大义凛然英勇无比,令人钦佩;而李鸿章俨然一个懦弱屈膝的投降派,令人作呕。

那时候不仅是我,可能很多人都认为,只要中国人团结一心,没有这些投降派瞎捣乱,没有这些统治者腐败堕落乱花钱,中国就一定能战胜列强,也不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但后来我们都明白了:即便当时中国再团结再不怕死,中国一样要败。


再接着,出来了一部《走向共和》,当时中央一套每天八点档播出,简直是平地起惊雷,说是万人空巷都不为过。我记得那时候我大概是在上初一,学习不怎么样,天天晚上被老爸关在房间里写作业,但还是会偷听另一间屋子里的电视中播放着《走向共和》的声音。所以我便会假借休息或喝水,出来看一看这部电视剧。那次算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可以说是颠覆性的李鸿章形象。

因为当时是借故出来偷看,看得断断续续,所以很多内容是没有看到的。但李鸿章前往日本签订《马关条约》那一段我很有幸看到了,当看到剧中李鸿章为减免赔款而一再哀求伊藤博文时,我当时很错愕,我在想:李鸿章不应该是笑嘻嘻地双手把割地赔款的条约奉上吗?怎么会是这样?

后来听说这部电视剧不让播了,但大家都在讨论这部电视剧,慈禧、李鸿章、袁世凯的形象在不断的讨论中逐渐发生着变化,大家对这些彻头彻尾的反面人物产生了一种同情之理解。尤其是李鸿章,大家都半信半疑地觉得,这电视剧说的是真的吗?如果是真的,那这李鸿章不仅不是奸臣卖国贼,还是个大大的正面人物呢。


也就是从《走向共和》开始,李鸿章的形象开始逐渐走向积极,反倒是曾经的许多正面人物形象开始有了消极的转变。诸如在辛酉政变中被整垮的肃顺、端华之类,逐渐被大家认可为是顽固派,而鬼子六则成了善于向西方学习的洋务派。大概就是在我上大学期间,即2008年至2012年期间,中国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加快,在网上可以很自由地发表观点,辩论争鸣,人们对资讯的掌握、共享和传播更加便利。记得那时候在贴吧、论坛、博客、QQ群里,大家聊的争的辩的,都是这些争议性话题。不少海外人士和海外资讯也参与进来,使得公众的视野在互联网的加持下拓展了不少。

不可否认的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历史评价的重新洗牌加快了,“近代化”的观点从学术领域走出来,开始被公众认可,即认为近代中国不止有侵略与反侵略一条主线,还有学习西方的“近代化”主线,这两条线彼此缠扭在一起,才形成了中国近代史。而李鸿章,作为洋务运动的代表人,成为推进中国近代化的关键人物。

再后来,自媒体横空出世。自媒体本身就具备猎奇的特点,比如标题党、劲爆话题和言论等等,所以“李鸿章”这个话题正好适合自媒体去炒作和渲染。这一时期,伴随着自媒体的发展(比如微博),公知大V们频频露面,俨然成为意见领袖。他们的特点是,宣传和赞同带有精英立场的观点,于是李鸿章的改革和守成主义观点正合他们的胃口。这一时期,人民大学的张鸣教授在这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他对于晚清的自强、改革、新政、立宪等活动基本持肯定立场,而对于辛亥革命却提出异议。张鸣虽是学者,但却不学究,他善于用通俗易懂的小故事形式去解读近代史的另一个侧面,于是他的微博和书都很火,大家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他的观点。


这种立场蔚为大观后,李鸿章的形象越来越好了,几乎快要被捧成圣人了。而随着智能手机和3G、4G网络的普及,比微博更草根更平民的自媒体出现了,诸如微信公众平台和今日头条之类。相比于微博,它们可没那么雅没那么精英。创作者做自媒体就是为了赚钱,为了出爆文,只要能戳中公众的G点,啥都可以写,于是李鸿章又成了绝好的话题,诸如什么“李鸿章与美国格兰特总统交情甚好”、“李鸿章周游列国受到各国欢迎”、“李鸿章与俾斯麦”、“李鸿章搞东南互保差点自立为大总统”等等。与此同时,不少创作者把《走向共和》的视频截取下来搬运到了平台上,李鸿章老成谋国、用心良苦的形象再洗得到加持。实际上,题主所说这句“年少不识李鸿章”,其实正是某篇自媒体的爆文。不可否认,这些图文和视频有的是为了赚钱而不惜造成误导公众的恶果,但也向公众传递了不少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和与众不同但又可以自圆其说的历史解释,这让大家在通过自媒体打发时间的同时,也开拓了视野。


时过境迁,如今的李鸿章真的成了圣人,和当年以卖国贼著称的李鸿章已是云泥之别,但这两个李鸿章却都不是真正客观公允的李鸿章。从这个角度看,二者却又何其相似。

至于是什么让我们长大才知真中堂呢?让我们感谢科技吧,感谢互联网吧。如果没有这些,你再过50年还是不知道真中堂


达摩说




最早看到的李鸿章形象见诸于中小学的课本,言之凿凿说这是一个铁杆汉奸,外加卖国贼,这应该也是大多数人对李鸿章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

再次关注到李鸿章是在看过《走向共和》之后,第一次让我们对历史人物有了更丰富更立体的看法。处在中华三千年之未有之大变局之下,各色人物的内心挣扎和勾心斗角,李鸿章的独木难支和苦苦支撑。

凭心而论,就连慈禧太后那个不识几个字也没有什么见识的老女人也不可能是一个只知道跪舔洋人的疯子,何况读过经世济民之学的个性倔强的李鸿章。

毕竟卖国自己也沾不到什么光,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才会损国不利己的去一心一意的坚持卖国二十年,这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呀。



掀去意识形态的干扰和流于世俗的观念,我们就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李鸿章。

作为曾国藩最杰出的学生,李鸿章确实做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生于水而寒胜水”。不管是他的个人见识和才干抱负都远在曾国藩之上,也可以说李鸿章就是站在曾国藩的肩膀上走上人生颠峰的。

李鸿章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在镇压捻军中终于独挡一面,成就了自己的大业。

李鸿章更是洋务运动的主推手,在中兴三杰中也是成就最大的一个,现在深圳的招商局集团就是当年李鸿章的杰作。

当然李鸿章也有自己的局限性,他突破不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天花板,他同样也做错了许多事,但整体上他是远远强于同时期的其它满汉大臣的。



人到中年,回来看看李鸿章,才能看到一个更真切的人物影像。

大清国不是李鸿章的大清国,是满清贵族的大清国;在李鸿章拼命为大清国当裱糊匠的时候,那些满清贵族、中央的清流和政敌们都在和他捣乱,充当搅屎棍。


鉴于此,在历史上才有这样的说法:甲午战争是日本国和李鸿章一个人的战争,大清国朝野都在等着李鸿章的失败,然后看他的笑话,这就是李鸿章的悲剧。

尤其是在1900年,抽了风的慈禧太后向西方十一国列强同时开战,结果被打的稀里糊涂,乱作一团。这时的慈禧只知道逃命,如同后来吹嘘“我军奔走如飞,日寇望尘莫及”的那个汉奸将军一样无耻。

北京城被攻破了,总要有人出来收拾烂摊子,要和洋人签和约,这样被万人骂的事没有人愿意干。这时只有李鸿章站出来,以七十几岁的高龄,再来当一次背国侠。谈判完成不久,李鸿章就在国人的骂声中死去了。



纵观李鸿章的一生,就是一出悲剧。

我们在企业管理中,明白这样 一个道理:高管的能力再强,也突破不了老板能力的天花板。老板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一个企业发展的高度,员工的水平再高,碰到老板的天花板也没有用。

李鸿章同样是如此,他同洋人打交道的次数太多,明白了许多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理念,知道如何强国,但这些又是为满清贵族所不容的。

况且大清国有大量的清流分子存在,这些人站在道德的高位,时时鼓吹中国传统文化的先进性,反对洋务运动和向西方学习。

再加上就是在支持洋务运动的大臣内部也存在激烈斗争,相互攻击,希望大清国的资源能向自己这一边倾斜,让自己做出丰功伟业,博取皇帝的赞许,早日当上CEO。


就是在与这些人的斗智斗勇中,艰难的在做事,努力为大清国这架破马车挡风遮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只有人到中年,在面对上下左右的压力时,无能为力却不不得不为责任而前行时,才能明白李鸿章的处境和不易,也可以说是中年人处境的真实写照。

站在中年人的角度,我们看到的是李鸿章孤独和挣扎,努力和绝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